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人口青黄不接,90后不想结婚,房产价格是否成为了年轻人婚姻的阻碍?

回答
中国房地产价格高企,人口结构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婚育意愿降低,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真的成为了年轻人走向婚姻的“拦路虎”,这背后牵扯着经济、文化、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

高企的房价:现实的压迫感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确实达到了一个令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高度。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冰冷,更是切切实实的经济压力。

高昂的首付门槛: 即使是最基本的婚房,其首付比例也意味着一笔巨款。对于大多数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笔钱可能相当于他们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蓄。父母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但这又加剧了代际间的经济负担和期望值。
沉重的月供负担: 即使付了首付,剩下的贷款月供也可能占据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收入增长可能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这会严重挤压年轻家庭的消费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也让他们对未来感到焦虑。
“面子”与“现实”的脱节: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结婚往往意味着需要一个稳定的居所,而房产更是婚姻的“硬通货”。这种社会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进退两难。

人口青黄不接与婚育意愿: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青黄不接”的趋势,与年轻人婚育观的转变紧密相连,而房产价格则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少子化”的开端: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正在下降,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背后,除了经济压力,还有社会观念的转变。年轻一代更重视个人发展、生活质量,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逐渐淡化。
教育成本的攀升: 即使年轻人想结婚,对生育下一代的顾虑也是非常现实的。从怀孕到教育,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巨额的投入。在高房价挤压生活空间的同时,也让人对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产生疑问。
“躺平”与“佛系”的心态: 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一些年轻人选择了“躺平”或“佛系”,对购房、结婚、生子这些传统的人生节点不再那么热衷。他们更愿意享受当下的自由,而非背负沉重的未来负担。

房产价格是否成为了婚姻的阻碍?

答案是肯定的,房产价格无疑是当下年轻人婚姻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但它并非是唯一原因。

现实的“门槛”: 如前所述,高昂的房价直接提高了结婚的“物质门槛”。对于许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房产,婚事可能就难以提上日程,或者不得不一再延迟。
情感的“考验”: 房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和情感的“试金石”。因为房产问题产生的家庭矛盾,或是伴侣之间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的隔阂,都可能对婚姻造成负面影响。
理想的“破灭”: 年轻人对美好婚姻的期待,往往包含了一个温馨的家。当这个“家”的起点就是一座难以企及的山峰时,这种期待就会蒙上阴影,甚至让一些人选择放弃。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让她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独立性。她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唯一归宿,也更注重婚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婚恋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元化。闪婚、晚婚、不婚、丁克等现象都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个人的选择也更加自由。
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变化。网上社交、共同兴趣小组等提供了新的认识和交流平台,但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如线上便捷。
对婚姻质量的追求: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父母辈婚姻压力的一代,可能更看重婚姻中的情感连接、平等互助以及共同成长,而不是仅仅完成一个形式。如果觉得难以找到这样的伴侣,他们宁可等待或选择不婚。

总结来说: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加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人婚恋观的转变,共同作用,使得高房价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婚姻道路上一个显而易见且沉重的阻碍。它不仅是经济上的压迫,更是对他们生活规划、人生选择甚至情感关系的多重考验。

然而,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房地产价格,也失之偏颇。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牵扯到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公平、文化观念的变迁等等。只有当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得到协同改善,年轻人才可能更轻松地迈入婚姻的殿堂,并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信心。目前来看,高房价确实是一个“硬钉子”,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比单纯的房地产调控更为深远和全面的社会经济改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我的同学,去了某通信企业,两年之后就辞职不干了。
他说,怪自己晚生了10年。
10年前,正是这个通信企业宏图初展,业务飞速扩张的时期。当时的员工在公司呆十年,如今多少都是个小领导了。
十年后的今天,公司已经成了庞然大物,通信行业的发展也逐渐到了顶端。想靠努力拼上去已经不大现实了:
老业务线,趋近平稳,领导的位置都被十年前进来的人占完了。
新业务线,整个通信行业都在收缩,机会太少。

那些员工比我同学厉害吗?
也不是。十年前公司名气一般,招人也难,但凡有一点沾边的专业背景,公司都抢着要。
比我同学有眼光吗?
通信相关公司就这么几家,十年前和今天差别不大。

非要说差别的话,也就是早生了10年,赶上了时候。

回到最开始那句话: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说这句话的是胤礽,康熙帝的太子。 怪康熙太长寿,胤礽从被立太子那天起,等了37年。
有什么办法?皇帝的坑就只有一个,康熙一天不死,胤礽就一天当不了皇帝。
康熙活了68年,胤礽就得等到康熙68年。
康熙能活100岁,那胤礽就只能等到康熙100年才能上。

中国用三十年走了别人一百年的路,也同样把别人一百年的问题压到了三十年。
别人发展停滞了,没关系,60后退下来了,90后能接班。
中国发展停滞了,怎么办?都是的70后,80后 -- 职位也是他们的,房子也是他们的。等他们把位置腾出来,得等到2035 -- 可控核聚变说不定都比这快。

史书上说,胤礽在康熙52年“因狂疾终不痊愈,故又行废黜”。
到底他还是没能等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房地产价格高企,人口结构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婚育意愿降低,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真的成为了年轻人走向婚姻的“拦路虎”,这背后牵扯着经济、文化、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高企的房价:现实的压迫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确实达到了一个令.............
  • 回答
    将房产价格用榴莲、香蕉等水果来表示,这种做法在深圳出现了,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创新营销方式背后反映了深圳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也引发了公众对信息透明度、营销手段和市场心态的思考。一、 这种做法的出现背景与原因分析:1. 市场降温与去化压力: 深圳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经历了一轮调整,部分区域.............
  • 回答
    理解中国和美国房地产在各自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差异,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经济结构、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5.6%”和“12.3%”进行对比,可能会忽视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数字的含义。这里提到的“房地产占GDP的比重”,通常是指房.............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报》发布的《主动作为者,上!不作为者,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相当直白和具有振聋发聩意味的。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在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和挑战的关口,干部队伍的表现至关重要,而且要用一种非常明确的奖惩机制来激励那些勇于担当、积极探索的人,同时淘汰那些原地踏步、畏首畏尾的人。文.............
  • 回答
    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此前多年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宽松政策积累了不少风险,而2017年底开始的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则预示着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2018年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严字当头,长效机制蓄势待发 调控.............
  • 回答
    聊起中国当下的房地产,这可真是一个复杂又热门的话题,很多人都在关注,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谈到“泡沫”,这词本身就带着点不确定和潜在的风险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来说,当资产的价格远远脱离了其内在价值,而且这种价格的虚高是由预期驱动的,而非基本面,那就可以说存在泡沫。在房地.............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这块儿的事儿。这可不是什么宏大叙事,更像是咱老百姓日子里的实打实的事儿。毕竟,房子对咱中国人来说,意义太特殊了。“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你得先明白这事儿你肯定听过,而且未来五年,这句话的分量只会更重。政府想要的是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而不是炒作的工具。这话听着简单,但背.............
  • 回答
    这则消息,中国国家电网要“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透露着中国能源巨头战略重心的大转移。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或者“放弃”,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国家战略调整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家电网的“主业”是什么。 国家电网是中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之一,核.............
  • 回答
    王健林那句“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史上最大的”,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不少人开始审视这个我们生活其中,也时常被它裹挟的行业。这话说得够劲,够直接,也足够引人深思。首先,咱们得理解王健林这话的语境和分量。王健林是谁?万达集团的创始人,曾经的中国首富,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
  • 回答
    关于“未来十年城市人口增加2亿,中国房地产将迎来最后一波增量红利”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也牵动着无数人的生活和未来预期。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核心论断:“未来十年城市人口增加2亿”。这个数字有多大的可信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宏观数.............
  • 回答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抛出的“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这一论断,确实给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一层特别的审视角度。简单来说,他将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通胀危机以及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相提并论。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可能也需要经历一段痛苦但必要.............
  • 回答
    黑石以 30.5 亿美元收购 SOHO中国:亚洲房地产投资的重磅炸弹与深层解读黑石集团以 30.5 亿美元的巨额报价收购 SOHO 中国,无疑是亚洲房地产市场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交易之一,也刷新了黑石在亚洲房地产领域的单笔投资记录。这笔交易的意义深远,不仅对黑石、SOHO 中国本身,乃至整个亚洲房地产市.............
  • 回答
    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重申了“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手段”这一论调,这无疑是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这是对过往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政策定力的体现。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房地产在很多时期确实扮演了拉动经济增长、稳定社会预.............
  • 回答
    许小年教授关于“中国已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论断,以及房地产行业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行业视角,去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脉络以及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简单来说,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
  • 回答
    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演进的议题,其背后涉及经济、社会、金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调控的背景与目标:为何调控?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考量。主要原因和目标包括.............
  • 回答
    株洲中伟房地产集团老总游伟的猝死,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警示。他作为企业领袖,本应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他的离去也折射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基于公开报道,细节可能有所出入):据传,游伟先生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并未完全遵从医嘱,而是选择继续工作。最.............
  •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
  • 回答
    听到左晖去世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买房卖房都是人生大事,这过程中中介的靠谱程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顺利安家,心情好坏。左晖和链家,就像是这个行业里的一股清流,或者说,他像是给这个混乱的行业里立了一个标杆。要说左晖和他的一生给房地产中介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 回答
    深圳的央行最近发了个通知,让各家银行自查房产抵押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情况。这事儿啊,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为啥要这么做?那还不是因为“老毛病又犯了”。大家都知道,疫情以来,国家为了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出了不少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了经营贷。这经营贷的利率相对较低,而且用途灵活,本意是让企业能.............
  • 回答
    董藩教授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作为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主任,他的观点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其实很容易”这样一句带有颠覆性意味的论断。抛开“很容易”这种表述可能带来的争议,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提出的具体建议,并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董藩教授的核心建议:延长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