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二手玫瑰在纪念Beyond演出时被观众高声驱赶下台?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二手玫瑰在纪念Beyond的演出上被观众赶下台,这事儿一出来,网络上那叫一个炸锅,各种声音都有,有的骂观众不尊重,有的骂二手玫瑰不识趣,还有的说这是小众跟主流的碰撞,甚至是音乐品味之争。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当时的情境。

Beyond是谁?那可不是一般的乐队,是很多人心中无可替代的摇滚图腾,是那个年代香港乐坛乃至华语乐坛的传奇。黄家驹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偶像。所以,在一个纪念Beyond的场合,气氛一开始就注定是特殊的,是带着怀念、崇敬、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朝圣”意味。

二手玫瑰是什么风格?那更是中国摇滚里的一朵奇葩,带着东北二人转的腔调,那种“东北摇滚”的风格,你不能说它不独特,不能说它没有生命力。他们的表演方式,他们的歌词,都充满了草根的生命力、戏谑的幽默感,甚至是带着点儿“野”劲儿。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立场和预期不匹配: 纪念Beyond的演出,大家心里预期的是什么?是Beyond那些经典的旋律,是那种饱含力量和情感的呐喊,是Beyond的音乐所代表的精神。二手玫瑰的出现,虽然也是摇滚,但他们的音乐风格、表演方式,跟Beyond那种更直接、更具史诗感的摇滚,确实是两个路子。你可以理解为,你想吃一顿怀旧的家常菜,结果上来一盘精致的法式大餐,虽然都是好吃的,但那一刻你可能不是这个心情。
音乐的“语境”错了: 音乐是需要语境的。在怀念Beyond的场合,观众更希望听到的是与Beyond精神内核相符,或者至少是能够引起共鸣的音乐。二手玫瑰那种独特的“土嗨”风格,那种戏谑和讽刺,在那个充满肃穆和怀念的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你在一个庄重的悼念会上,突然有人开始讲笑话,虽然笑话本身可能很有趣,但场合不对。
“尊重”的解读差异: 观众高喊“下去”,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表达,也是一种非常不客气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对表演者的一种不尊重。但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认为二手玫瑰的表演“不尊重”了Beyond,或者说,他们认为二手玫瑰没有理解这个场合的意义,没有唱出他们想听的Beyond的“感觉”。所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纠正”这个“错误”,这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甚至是失控的表达。
粉丝群体的敏感度: Beyond的粉丝,很多是伴随着他们的音乐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感情投入非常深。对于任何可能“亵渎”或“误读”Beyond精神的行为,他们都会非常敏感。二手玫瑰的出现,正好触碰到了这个敏感点。

从表演者的角度来看:

二手玫瑰的成员,尤其是主唱林老师,他们本身就是非常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他们或许认为,以自己的方式来致敬Beyond,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新的诠释。他们可能也想给Beyond的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连接和表达。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方式是能够被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艺术的表达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观众的接受度。当一种表达方式,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绝大多数观众以如此强烈的方式拒绝时,作为表演者,也需要反思。这并不是说二手玫瑰的音乐不好,也不是说他们的艺术价值不高,而是说,在那个特定的时间、那个特定的地点、面对那些怀揣特定情绪的观众时,他们的选择可能没有那么“恰当”。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很多观众,特别是Beyond的忠实粉丝,他们去参加这样的纪念活动,是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的。他们想重温Beyond的经典,感受那种精神力量。当他们看到一支风格迥异的乐队登台,并且表演的“画风”完全不一样时,他们的期待瞬间落空。这种落空感,加上对Beyond深深的感情,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喊“下去”,这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维护”他们心中Beyond形象的方式。

这件事,它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1. 音乐品味与文化认同: 这场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不同音乐品味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Beyond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集体记忆,而二手玫瑰代表了另一种草根的、本土的文化表达。当这两者在同一个时间点,以一种不够融合的方式碰撞时,就会产生冲突。
2. 粉丝文化的复杂性: 粉丝不仅仅是听歌的人,他们往往也承载着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符号的维护。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粉丝的“排他性”和“纯粹性”要求可能会非常高。
3. 演出策划的挑战: 这样的纪念演出,策划方在邀请表演嘉宾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是不是摇滚”,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当下的氛围和观众的心理预期”。这种平衡非常难以掌握。

总结一下:

二手玫瑰在纪念Beyond演出时被观众驱赶下台,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观众方面: 他们的反应是出于对Beyond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以及对演出氛围的特定期待。虽然“赶人下台”这种行为方式不值得提倡,显得有些激进和不近人情,但他们表达的是一种“不认同”和“不舒服”。
二手玫瑰方面: 他们作为艺术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在这个场合,他们的选择可能与观众的心理预期发生了偏差,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这提醒了表演者,在特殊的纪念场合,除了坚持自己的风格,也要考虑与场合的契合度。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 这是一次关于音乐、文化、粉丝情感和艺术表达的复杂碰撞。它展现了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深刻角色,以及不同文化元素在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这事儿以后,很多人可能对二手玫瑰的看法有了改变,也有更多人开始思考,在纪念一个传奇人物或乐队时,什么样的音乐和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最恰当的。说到底,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当这种情感被触碰时,人们的反应有时会超出预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祝您愉快·纪念黄家驹25周年演唱会”上,二手玫瑰翻唱了《不可一世》、《大地》两首歌。因为受不了二手玫瑰对《大地》的改编,现场的beyond粉丝嘘声一片,事后还把战火蔓延到了微博上。


这不是二手玫瑰第一次被大规模的抨击。去年他们受邀到金马奖表演,主唱梁龙用貂裹着旗袍,踩着高跟鞋唱了《社会磕》。


视频传回内地,不知名但永远交得起网费的部分围观群众表示:靠恶俗吸引眼球,难听。

也是在2017年,二手玫瑰在北京做了一场演出,因为唱了一句:

你要让我来呀
谁他妈不愿意来呀
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呀


涉及危害社会公德,被文化执法总队罚了8万块钱。最好笑的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还写道:


“二手玫瑰乐队早就进入了文化执法总队的视野。”



和beyond这样拿过三白金奖(唱片销量超过15万张)的主流乐队相比,二手玫瑰一直都活得很有争议性。


2000年他们刚在北京打出点名头,就被人很含蓄的称为“摸进京城的一只怪手”。不那么含蓄的朋友就说他们是“伪摇滚”。


谁也没想到,过了几年,只有五月天这样长得好看、卖得出票、又有高中生喜欢的乐队才配得上伪摇滚这个词了。

在成为二手玫瑰的主唱兼灵魂人物之前,梁龙其实还挺靠拢大众的。他的摇滚启蒙是当时最流行的黑豹乐队,后来又喜欢上了崔健。


1998年他组了个“黑镜头”乐队,唯一一次演出是慰问哈尔滨洪灾的抢险官兵。几个人扛着音箱来到松花江边上,唱了三首beyond的歌。


这就是当时部分摇滚乐队的状态。从1986年崔健唱响《一无所有》开始,截止到2000年,中国摇滚乐队大跃进式的增长,最多的时候有两万多支乐队。主要参与者是六七十年代人。

在缺乏资讯和专业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凭借热爱和狠劲,用土法炼钢的精神,磕磕绊绊、形式主义的copy着西方摇滚音乐。总而言之,没什么意思。


更惨的是,当时滚石财务状况不行了,对魔岩文化的投资巨减。金主没有,乐队也就活不下去了。环境一片惨烈。

梁龙在北京也混得没什么意思,主要是自己不写歌导致的。听说老家附近村子里有个在红白事上吹唢呐的,叫苏永生,家里有大炕,可以睡人,于是打包好行李就去蹭住了。

谁知道这一住,灵感就来了,19天写了10首歌,其中就包括成品曲《采花》。


从这个时候起,已经能预见到二手玫瑰和主流的格格不入了。


首先从旋律上来讲,在唐朝、黑豹的带动下,大部分人还沉浸“重金属热”的余温中,奉行八十年代欧美主流摇滚风格。


但梁龙的这些歌里,虽然还是吉他、贝斯、架子鼓的三大件配置,但旋律上是直接采用民族调式的。


他常用羽调式、宫调式、徵调式。在调式转换上,以同名调式及近关系转调为主。


在人声特点上,梁龙的音调回转、唱腔咬字都经常粗糙化和夸张化,风格上很像二人转。音色丰富,一个嗓子当七八个来用,配合不同的音乐情绪做发挥。


配乐更是包罗万象,除了唢呐,还有古筝、快板、琵琶、大神鼓、马头琴等等,《春天的故事》里,用古琴和笛子来代替吉他做solo。


最为难得的是,在歌词层面上,梁龙没有模仿偶像崔健,而是用更戏谑的语气去消解现实的沉重。“仔细琢磨的时候,又会不太好受”。


再说说备受争议的扮相。一开始梁龙化妆,只是作为一个演出噱头。后来这件事被他开发出了更多意义,类似大卫鲍伊创造出基吉星尘、瘦白公爵一样,梁龙也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来丰满表演,为音乐提供延伸意义。


二手玫瑰和同时代的乐队相比,是如此的不同。往上翻找十几年,跟beyond更是天差地别。

beyond成军在1983年,大红大紫是在1989年发行《真的爱你》后。


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实也不乐观。香港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摇滚乐了,1964年,披头士还来香港做过演出,大获成功。


可惜的是,香港乐坛始终更喜欢做流行歌,顺便翻唱欧美和日语流行经典歌曲……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音乐市场长期的单一性,加上社会动荡,听众产生新的音乐诉求,摇滚乐才在香港有了真正的发展。


算起来,和内地的摇滚狂热其实处于同一时期。


尽管在香港有了生长的机会,但由于流行音乐的审美惯性,摇滚乐队依旧摆不开手脚。


一开始,beyond更注重音乐的多变性,把艺术摇滚、朋克、重金属等等玩了个遍,很先锋,同时没市场。


转折点在1988年《现代舞台》这张专辑。销量总是走低,经纪人不断施压。迫于生存的他们只能向商业势力低头,交出不少“靓歌”,比如经典慢拍情歌《冷雨夜》。


1989年《真的爱你》,将他们彻底推向巅峰,歌迷群体也经历了一次洗牌。

这个时期beyond的风格其实没有脱离古典音乐的传统。就拿《真的爱你》来说,旋律上是典型的对比性单二部曲式,户型结构方正;配器手法上,用了定音鼓、弦乐齐奏,外形上虽然不比男团,但也不差啦。


歌词上,除了情歌以外,题材还涉猎反战、励志、种族平等,很正面积极,没有太多曲折的暗喻。


乐队不同的风格,招揽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歌迷。


beyond在内地的歌迷是些什么人呢?

1988年发完《现代舞台》,进入主流视野后,他们高高兴兴地来北京开了一次演唱会。这是beyond第一次和内地观众的直接接触。

虽然演出极有诚意,还翻唱了《一块红布》,但观众反应一般;2003年再回北京时,非典刚过,物是人非,万人体育场却座无虚席。

“beyond到底是什么时候在内地走红的”,只是他们给乐迷的众多谜题之一。更受欢迎的还有,“如果家驹不死beyond是不是能风靡全球”、“beyond是不是全球十大乐队之一”、“beyond要是现在出道能有多红”等等。


由于缺少第一手资料,我选择直接访问beyond的内地第一批粉丝代表:我爸和我的老板。

我爸——胡老师表示,当年信息通讯不是很发达,beyond的红,完全是过硬的音乐质量,一传十,十传百做到的。街边的盗版磁带里要带上《真的爱你》、《大地》才卖得出去,弹吉他如果不会弹beyond的歌,那就等于“土”。


在这里我要申明,胡老师当年是一个潮流boy,出身在高知家庭,长得帅会弹吉他,还去舞厅蹦迪。我之所以从小学就开始听周杰伦,也是因为胡老师当时很喜欢他。


我老板表示,03年beyond办上海开演唱会时,她正在中央财大读书,和同学一起翘课来看。因为穷,几个人只订了一间房,还没洗澡。演出结束后,她挤到艺人出场通道前排,和家强激动拥抱,几天没洗的头发扫在了对方脸上。

boss是一个非常可爱的80后已婚少女,现在天天洗头,很干净。


总结一下他们的主要特点:6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人,处于摇滚乐“非正式地下传播阶段”的乐迷。参与的摇滚活动频率低、活动大多较小(朋友聚会)或者是传统的演唱会形式,对摇滚乐的“商业”属性不敏感。自己组过乐队或者自学过乐器。


再试着研究一下网易云的评论:

beyond的歌迷比较喜欢《光辉岁月》、《真的爱你》、《海阔天空》、《喜欢你》、《冷雨夜》等热门金曲,关键词有经典、时代、勇气、信念、感动、伟大……主要以分享自己的温情感悟或励志故事为主,并积极维护家驹的音乐形象;












乐迷视乐队为战士,并且用象征意义和仪式感强化“英雄”概念,个人情感升华为社会情感,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记忆。


这其实和80年代的摇滚乐迷审美趣味相吻合。文革结束,开始了群体性的反思和对下个时代的展望,大家都喜忧参半,不过整体仍算是积极。启蒙和理想此时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母题。


在歌曲的传达上,一方面注重艺术性,一方面更一针见血。这跟乐迷的阶级有关:当时听摇滚的青年,确实不少都来自上层阶级。而且据说中国最早弹奏披头士歌曲的人,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


这个传闻的真实度很难考证。能知道的是,中国内地第一只摇滚乐队“大陆乐队”是有几个外国留学生组建的,算是第一批传教者。(……80年代……为什么要到中国留学???)政策限制下,他们只能在国际俱乐部演出。



所以,来观看演出的中国人,除了零星的外交官以外,就是海关人员、北京的高校学生以及从海外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


(插播一个小故事:


当时有个叫李国庆的学生,是北大校学生会副主席,听同学说崔健正在被封杀,来了一句:


“北大我说了算,让他来吧。”


这场演出在北大大礼堂举行。当年牵头的这位李国庆同学,就是当当网的CEO。


嗯,就是那个海航用75亿收购了的当当网。)


情况如此,搞摇滚的当然也就不是普通阶层的孩子,崔健、何勇、窦唯、张炬都是演艺家庭出身,丁武有军人家庭背景。他们的作品虽然有前卫性,不过受西方影响更大,而且出身传统家庭,在音乐形式上并没有超出主流,做太大的改变


后来摇滚乐逐渐从北京向其他城市扩散,从上层阶级向下扩散,但这些审美趣味也被一些新乐迷所接受消化了。


二手玫瑰的第一批听众,理论上来讲应该是非常前卫的。


你想想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沈黎晖开印刷厂赚到了钱,转身做起摩登天空来,捧的乐队是果味VC、新裤子、清醒、痛仰,关键字是城市化、年轻化和时尚化。悦耳轻松,主题上去掉了很多沉重感,蛮受欢迎。


再看看二手玫瑰:民乐,二人转,媒婆妆,民族朋克。


不过艺术界倒是挺喜欢他们的……因为90年代风行过“艳俗艺术”。梁龙红配绿、大浓妆,终于赶上了一点普通群众根本不在乎的潮流……


2001年底,崔健邀请二手玫瑰做自己的演出嘉宾,2002年,二手又出现在北京华彬大厦奥美广告公司的年会上。这个时候,他们连第一张专辑《二手玫瑰》都还没有发表。

大概就是……一边挨着骂,一边被艺术敏感性很高的团体接纳了。


网易云里,二手玫瑰的歌迷……喜欢在每首歌里都评论“妖艳”、“扭”、“燥”、“燃”、“嗨”,其中“骚”这个字出现频率最高。


他们还很热衷分享自己因为喜欢二手而被其他人排挤的故事、穿着肚兜去看现场的故事、以及把梁龙比喻做“摇滚教母”或者刘能。


这些人更具备娱乐化和戏谑特质,有很强的个性表达欲,自我解放的同时,也看得出受消费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影响颇深。


和80年代的摇滚青年不一样,他们并不崇尚以巨大冲突性和悲剧为特征的审美。消解、世俗才是主题,对集体信仰和庞大命题也没什么敏感度,不被主流认可反而加重了亚文化的自我认同感。













最有趣的一点是,评论对乐手表达的理念有时候会错位。二手玫瑰的歌词里其实经常出现较为隐晦的消极意味。比如《舞曲》这首歌,混杂古代、现代、正经和不正经的语言表达,一通喧闹后,最后的空虚反而格外沉重。


有乐评人形容过,当你从这舞曲的高登劲儿上下来,或许会在那欢歌劲舞的芯儿上,看到鲁迅说《红楼梦》的这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评论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这倒不见得是因为乐迷无法接收到创作者的意图,而是这一代的乐迷有个普遍特征:反感对音乐的过度解读、反感对摇滚“精神”的过度强调,习惯以轻松来化解沉重。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新一代的乐迷是重视音乐的“文化商品”属性的。他们愿意为专辑、现场演出、甚至歌手个人买单,但首先音乐得具备实用价值:好听。取下了“摇滚精神”的滤镜,他们也更具备长期发展的理性眼光,想要推动音乐发展,得先讲音乐品质。


由于信息通讯更为发达,能很轻松的听到更多音乐、了解音乐的知识,这代乐迷的审美标准也水涨船高。所以在评论中,对歌曲本身的赞赏分析比对意义的解读更受欢迎。


此外,高居不下的基尼指数、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媒体推波助澜制造大量焦虑感,群体性的无力感又传染了“丧”的情绪。这和官媒所宣传的“歌舞升平,天下大同”是有着强烈反差的。


对意义、精神的反抗,倾向关照自己情绪和感受,厌倦被集体代言,渴望去中心化;强调个体差异化、要求关注实际,只是时代新的叙事诉求而已。



从演出现场来看,二手歌迷的玩法都非常凶:大量的pogo、跳水、开火车、拉圈、甩头,对圈子不了解的朋友,很可能以为误入有暴力倾向的邪教现场。beyond歌迷则和气多了,挥舞荧光棒+大合唱表达支持。


如果你在QQ音乐里搜索“beyond”,它还会顺便给你推荐张学友、张国荣、陈奕迅、刘德华等“相似歌手”,在网易云,则是李克勤、张国荣、谭咏麟、林忆莲等;







同样的操作放在二手玫瑰身上,我们会看到谢天笑、反光镜乐队、万能青年旅店、左小祖咒、脑浊乐队、扭曲的机器乐队等。






通过大数据的分类,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两批歌迷的音乐口味。正统派高认可度流行VS地下独立音乐。


巨大的风格差异必然会带来一些冲突。就算都属于地下独立音乐,也有朋克和金属这样的死对头。


90年代初重金属更为流行,他们强调演奏技术、舞台效果和深奥的概念性;到了1997年前后,摇滚的叙事重点转移了:从“对时代说点什么”到个人挫折、情感的宣泄。


首先是因为时代大背景变了,人们从文革的巨大集体幻想的破灭中走出来,迈进商品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物欲横流中,有了新的苦闷要倾诉;


此外,同主导金属热的那批乐手相比,此时的独立音乐人直接来自底层;朋克用三个和弦就可以组团的特点,和金属乐更是格格不入。


音乐特点、阶层、主题都截然不同,朋克大本营——北京“嚎叫”酒吧门口甚至还喷上了“金属和老梆子不得入内”的标语……


这么看看,其实哪边的乐迷都具备喷子潜质啊……


回到最开始,二手玫瑰改编翻唱《大地》,beyond粉丝不能接受,并且主导了一场骂战。


冲突的背后,我们可以构建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主力为七八十年代人、有经典情节、审美偏向正派流行的乐迷,在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演出上,被一个至今还在和主流摩擦的先锋乐队打破了认知边界,导致情绪反弹。


他们并非不可理喻,也不是古板的坏人,只不过属性不同,事情又发生的太快太突然,场面控制不住了。


这就像是你家里突然出现一个男人,哪怕他长得像金城武,也会引起你的害怕和不舒服。


但如果你知道这男人的来龙去脉,知道他不仅无害,还有钱,还温柔,还只喜欢你,那故事的发展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手并没有金城武那么好,所以沟通更加必要。了解对方的立场,温和的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可能更体面和有效一些。毕竟,冲突只能导致更多不理解,不理解划下更大的认知鸿沟。


这对于好音乐来说,实在不算是好故事。


————

参考文献

【1】栾青林.中国两代摇滚文化、群体与行动变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总第141期;

【2】吴海.从香港beyond乐队的成功谈流行音乐创作.《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9卷第4期;

【3】冯薇薇.(2013).“二手玫瑰”乐队的音乐语言与风格.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

【4】陈欣妍.(2017).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30年.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

【5】吴琼.(2010).中国摇滚乐三十年流变的审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

【6】维基百科:beyond乐队;

【7】中国音乐财经网.(2015)二手玫瑰梁龙:从保安到炙手可热的主唱

【8】范志伟.二手玫瑰:这支“中国最妖娆乐队”是怎样做运营的?.《音乐先声》

【9】王春艳.遍地摇滚(1989-2009)香港篇:潮起潮落

【10】新浪看点/音乐季.(2016)离开香港时,为什么Beyond选择了日本而不是大陆


暗戳戳的推荐一下公众号“吞鸟梦花”……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二手玫瑰在纪念Beyond的演出上被观众赶下台,这事儿一出来,网络上那叫一个炸锅,各种声音都有,有的骂观众不尊重,有的骂二手玫瑰不识趣,还有的说这是小众跟主流的碰撞,甚至是音乐品味之争。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当时的情境。Beyond是谁?那可不是一般的乐队,是很.............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讨论,说家长会在二手平台给孩子租绘本。这事儿我琢磨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些担心。首先,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绘本的价格不算便宜,尤其是那些画风精美、内容有深度的绘本,一套买下来少说也得几十块,多的甚至要几百块。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可能就.............
  • 回答
    最近在某个二手平台上闲逛,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 там 各种琳琅满目的闲置,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是清一色的“基金亏了,甩卖XX(各种商品)”。从数码产品、潮牌服饰,到家电家居,甚至是孩子的玩具,应有尽有,卖家们统一的诉求只有一个:回血。说实话,看到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同情”和.............
  • 回答
    如何看待售价 888 的榨菜礼盒被二手商贩转手卖到 1500 多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盒榨菜的价格,更反映了当下消费市场中的多种心态、价值判断和操作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首先,从价值属性上看: 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本与生产价值): 一盒售.............
  • 回答
    显卡吧玩家为对抗黄牛囤积抬价,纷纷在二手平台上架低价显卡一事,是一场由玩家自发组织的、带有强烈互联网社群文化特征的“抗争”行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显卡市场乱象与玩家的痛点 黄牛的囤积居奇: 显卡作为PC游戏和创作工作站的核心硬件,其市场需求长期存在且稳定.............
  • 回答
    迪士尼乐园里,那毛茸茸、圆滚滚的达菲熊和它的朋友们,最近成了不少人心头的“白月光”,但也成了不少人钱包和时间的“拦路虎”。想把它们抱回家?别想轻易得手!动辄四小时的排队时间,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更令人咋舌的是,转手一卖,价格能翻上好几倍,最高能翻到八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 回答
    关于这种现象,我是这么看的,挺有意思的,也挺真实的。这群发烧友啊,那可真是个群体,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和玩法。首先,咱们得承认,人家这行为,打心眼里是冲着“好声音”去的。耳机店那环境,虽然不一定是录音室级别,但通常会配上不错的播放设备,而且店员一般也会帮你搭配好前端和线材,让你听到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
  • 回答
    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在这个节点上,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商品在二手平台上悄然走俏——那就是衡水中学、镇海中学等超级中学学霸的笔记。这些曾经被视为“秘密武器”的笔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许多高三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甚至被炒到了不菲的价格。这事儿,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啥这些笔记.............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二战是日本军政府的错误,日本人民无罪”这一观点是理解二战日本历史和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但同时也是一个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论断,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辩证的看待。支持“日本军政府是罪魁祸首,日本人民无罪”的论点及其理由: 军国主义的政治结构: 天皇的象征性地位与军部的实际权力: 在.............
  • 回答
    关于“美国故意让日本轰炸珍珠港”的阴谋论,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且充满争议的说法。要理解这个理论,咱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看看支持者们都抓住了哪些“证据”,以及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阴谋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美国政府,特别是罗斯福总.............
  • 回答
    关于“二更食堂”发布的那篇关于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的推文,我的看法是,它在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二更食堂”的推文 确实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并且以一种非常 煽情和具有冲击力 的方式,将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这一令人发指的事件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在许多.............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世界格局便进入了全新的重塑时期。在此过程中,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美国和苏联,在对战后中国前途的设想上,却悄然显露出分歧,甚至有试图“瓜分”中国的意图。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各自的战略利益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历史背景的催化剂:战时合作下的暗流涌动首先,.............
  • 回答
    看待二战时期的日本民众,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一概而论。战争对任何国家、任何民众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要理解他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去。一、 被裹挟的“帝国子民”:国民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现.............
  • 回答
    “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激进,也充满了假设和推测的色彩。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是复杂的,它是由无数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像二战这样规模宏大的全球性冲突中。 任何“如果……会怎样”的推演,都必然是.............
  • 回答
    这桩陈年往事,说起来可颇耐人寻味,也确实触及了战争法理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地带。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军军医,其事迹在战场上传颂,却也因此招致了日内瓦公约组织的“关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军医的职责是什么?按照国际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原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济南、成都、南京、长沙、西安、苏州、厦门这些二三线城市互联网发展的那些事儿。别把它当成枯燥的报告,就当咱哥俩凑一块儿,掰扯掰扯现在和未来。得承认,一提到互联网,大家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都是北京、上海、深圳,还有杭州(阿里老家嘛)。这些一线城市就像是互联网的华山论剑场,高手如云,机会遍地.............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二代妖精》的评分,只有6.2分,说实话有点意外。因为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而且普遍评价都挺正面,甚至有人称赞它是“低成本制作下的惊喜”,或者说“找到了国产奇幻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有点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仔细想了想,可能有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回答
    说起二手车电商的“瓜子调表门”事件,这可真是让不少消费者心惊胆战的一桩事儿。这事儿爆出来的时候,那真是闹得满城风雨,也把整个二手车行业都给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咱们得从头说起。瓜子二手车,当年可是打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旗号,以一种颠覆者的姿态闯入了这个市场,一下子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他们承诺的透明、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