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的言论?

回答
“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激进,也充满了假设和推测的色彩。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事实。

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是复杂的,它是由无数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像二战这样规模宏大的全球性冲突中。 任何“如果……会怎样”的推演,都必然是基于对现有事实的解读和对未来走向的想象,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

为什么会有人提出“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种观点?

这种说法,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可能的出发点:

1. 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 这句话很可能是一种极其夸张但意在突出中国在二战中作用的说法。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一个由东方主战场。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为盟国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减轻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中国战场迅速崩溃,日本完全可以调动更多兵力去进攻东南亚、澳大利亚,甚至威胁印度。而美英等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会骤然增大,甚至可能导致其在战略上的被动。

2. 反击“中国在二战中作用微不足道”的论调: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重视中国抗战作用的声音,或者将中国描绘成只是盟国“附庸”的视角。这种激进的说法,很可能就是为了反驳那些轻视中国历史贡献的观点,用一种“非中国不可”的极端表述来强调其不可替代性。

3. 战略平衡的视角: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巨大人口和领土的国家,其抵抗力量一旦消失,对日本的战略布局会产生巨大的改变。日本侵华战争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了海量的资源和兵力。如果中国迅速投降,日本便可以倾全国之力转向南洋、太平洋,甚至北进苏联。那时候,美英法等国所面临的战争形势将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更加严峻。

然而,要说“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个说法就显得过于绝对和夸大了。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审视:

美英俄法的自身实力:
美国: 美国在二战中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举世无双的。即便没有中国牵制日军,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足以让其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展开殊死搏斗。虽然会更加艰难,代价可能更大,但“亡国”的程度,以美国当时的国力来说,似乎难以想象。尤其是美国的本土并未直接遭到大规模入侵。
英国: 英国在二战初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也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抵抗,以及其全球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和人力,最终坚持了下来。如果日本力量进一步西移,英国在印度洋的地位会受到更大威胁,其殖民地也可能遭受更严重的攻击。但同样,“亡国”的说法,对于当时的大英帝国而言,也过于极端。
苏联: 苏联在东方战线与德国的厮杀是决定二战结局的关键。日本在远东的力量虽然不弱,但与德国在欧洲的投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即便日本全力进攻苏联,苏联也有其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苏联的战争重心始终是德国。
法国: 法国在二战初期就沦陷了,但其抵抗力量(如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一直存在。战后法国也重新获得解放。如果说中国战场崩溃,日本可能更专注于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占领,对欧洲战场的影响是间接的。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比如,如果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美国造成了决定性的打击(比如某个关键战役的失利),那美国的情况可能会非常不利。但这些都是“如果”,我们不能以结果反推过程。

“亡国”的定义: “亡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词汇,意味着国家的彻底灭亡,政府的瓦解,主权的丧失。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盟国在本土作战,依靠其军事实力和人民的抵抗,完全被征服、被“亡国”的可能性,我认为并不高。或许会面临严峻的失败,割地赔款,甚至国家分裂,但“亡国”这个词,用在美英俄法身上,可能显得过于笼统和不准确。

更细致的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战场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

1. 牵制了日军主力: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战场持续消耗了日军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80%。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战场一旦结束,日本的陆军精锐可以全部调往其他战场。
对太平洋战场的影响: 日本可以投入更多兵力在太平洋战场,加强对东南亚、澳大利亚的进攻,甚至可能对印度造成更大的威胁。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将会更加困难,消耗的时间和资源也会大大增加。
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虽然日本和德国在战略上并非完全协同,但如果日本能够腾出手来,它对苏联西伯利亚的潜在威胁会进一步增大,甚至可能对苏联的战略造成影响。

2. 提供了战略掩护: 中国的长期抵抗,为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其能够集结力量、发展军备,并最终发动反攻。没有中国这个巨大的牵制,盟国可能会在战略上更加被动。

3. 展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志。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不存在(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假设),美英俄法会“亡国”吗?

美国: 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以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即使日本倾尽全力进攻太平洋,与美国的较量也绝非易事。美国的本土防御力量,加上其盟友的支援,以及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亡国”的可能性较低。
英国: 英国的战略优势在于其海军和全球殖民地。如果日本能够更有效地威胁印度洋,英国的处境会非常艰难,但其本土抵抗和全球殖民地的资源,也并非能够轻易被击垮。
苏联: 苏联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其陆军力量和战略纵深是惊人的。日本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重心,使其难以对苏联构成“亡国”级别的威胁,除非日本的战略目标完全改变,并且在远东集结了压倒性的兵力。
法国: 如前所述,法国在二战中的命运与其他国家不同。如果中国不参战,对法国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也有限。

结论:

“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判断。

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极其强调了中国在二战中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牺牲,反驳了那些低估中国作用的论调。 从这个角度看,它有其道理,因为它确实指出了中国战场崩溃可能给盟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然而,从字面意义上说,“必将亡国”的说法则过于绝对和夸张。 美英俄法本身拥有强大的国力,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完全被征服、“亡国”的可能性也并非百分之百。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存亡完全寄托于另一个国家的参战与否。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战场的存在,对于阻止日本的扩张,为盟国争取战略空间,减轻盟国的压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中国战场不存在,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在太平洋战区的作战难度将大大增加,战争的进程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漫长和残酷,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加高昂。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虽然“亡国”的结论可能过于悲观,但美英法确实会面临比历史上更加严峻的生存危机。

总而言之,这句话更像是一种 “反事实推演”,意在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一种极端的假设来突出其贡献。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而不是拘泥于字面上的绝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驳 @李日清 “没有美苏,中国也会能赶跑日本”的答案

1、我反驳的是你

“小国和大国之间的战争就是这样,拖得越久小国越吃亏”

的逻辑,

从努尔哈赤1618年发布七大恨正式誓师伐明,到1683年南明灭亡,65年四代人的时间还不够久?这么久的时间怎么小国没吃亏呢?

因为小国随着占领地越变越大,而大国越变越小。当然小国如果始终不能占领新领土,那就是被大国打消耗战磨死(比如西夏vs宋)。

那么你觉得日本vs民国,是后金vs大明模式呢,还是西夏vs宋模式呢?

你自己举的例子,从台湾,朝鲜,东北,华北,中国有那次反击能夺回日本吞下去的领土?日本在吞并领土是不是实施了有效统治,充分使用了人力物力资源(比如台湾的基本日化,东北工业的发展)?

2、没有美苏的前提下,你扯流亡政府有意义么?按你这理论,是不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亡国了?

玩弄“中国亡”的文字游戏有意义么?

你说的可是“中国也会能赶跑日本”,而我认为“中国政府将被日本政府消灭,日本政府将有效统治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蒙古vs宋和后金vs明的情况)。

当然我从不否认反抗将持续整个日据时期,就像反清复明横贯满清三百年的统治期一样。

3、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浅薄到只会举DOTA为例子了么?我让你去查查的那几个数据你了解了么?

日本在陆军海军上各分配多少资源?军事力量中陆军总兵力多少?陆军里中国派遣军兵力又是多少?1944年日本投降前从河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越南打穿整个中国的一号作战用了多少兵力?如果没有美苏,日军倾尽全力爆大量陆军压到中国,中国派遣军将膨胀到多少兵力?为什么东北抗日联军被彻底消灭了?

这些都是能轻易查到的公开数据,你能回答我么?你敢回答我么?

蒙古vs宋和后金vs明人口对比是1vs100(一百万vs一亿)。

你真认为一个一亿人口(本土7311万+朝鲜587万+台湾2433万),钢铁产量1000倍优势的工业国,征服一个四亿人口,四分五裂,连年战乱,虚弱不堪,90%的人口是文盲,根本不关心上面是哪个皇帝,更不用说民族意识的农业国有多么不可能么?

====================9月12日更新======================

把第3点里的问题数据例举一下。

A、日本海陆军军费基本相当,陆军使用较多人力资源,海军使用较多钢铁及物资,因此可简单认为日本在陆军海军上各分配一半资源。

数据出处:

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

warstudy.com/history/wo

结论:海军目的是对美苏英,因此如果没有美苏只对付中国,日本陆军兵力最多可以×2

B、日本战败时兵力分布如下

  (一)中国派遣军:105.6万人。

  (二)关东军:66.4万人。

  (三)台湾:16.4万人。

  (四)朝鲜:29.4万人。

  (五)东南亚:81.3万人。

  (六)日本国内240余万人。

陆军总人数为568.16万人。日本海军在投降时总数为169.3万人。

数据出处:王辅《日军侵华战争》

warstudy.com/history/wo

结论:中国派遣军105.6万占日本陆军兵力18.6%,这还是在日本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后的兵力。1939年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时,中国派遣军仅有70-80万兵力,并且由于中国战场的鸡肋性质,日军还准备逐步削减到40万人。(《大东亚补给战》第六章)。

C、1944年日本投降前从河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越南打穿整个中国的一号作战,

日军仅使用了41万兵力,就击败250万国军,从北到南打穿整个中国。

数据出处:维基百科

zh.wikipedia.org/wiki/

豫湘桂会战

D、为什么华北游击战如火如荼,而中共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却被关东军消灭干净了?

如前所述,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时,中国派遣军仅有70-80万兵力,大部分兵力都与四百万国军在前线相持,仅有少数兵力维持后方,仅能确保主要交通线安全,在日军后方兵力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华北游击战才开展得起来,在中共的宣传下,这却让很多人产生了“游击战无敌”“游击战万能”的错觉

而在东北,日本长期部署有60-70万日本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对峙。

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约50万人,1933年冬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溃散,部分接受中共领导,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约3万人,同年卢沟桥事变后,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三年消灭抗联的“肃整计划”,至1940年底东北抗日联军被完全消灭,余部退入苏联境内。

东北抗日联军的覆灭,证明了日军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有能力彻底消灭游击队。

数据出处:维基百科”东北抗日联军“等相关词条。

E、没有美苏的情况下,日军倾尽全力爆大量陆军压到中国,中国派遣军将膨胀到多少兵力?

没有美苏的情况下,日本将没有必要将一半资源分配到海军上,假设分配15%在海军,那么陆军兵力将增加70%,达到1000万。

这个动员比率(1亿人口动员1000万)和二战时以陆战为主的苏联,德国的动员能力类似,苏联以1.6亿人口动员作战兵力1100万,德国以8800万人口动员作战兵力950万人

日军同样也没有必要在东北(66.4万 对抗苏联)朝鲜(29.4万 对抗苏联)台湾(16.4万 对抗美国登陆)东南亚(81.3万 对抗美英)部署大量兵力。

假设日本新增陆军全部压到中国派遣军,那中国派遣军兵力将达到503.31万,

假设日本从东北,朝鲜,台湾,东南亚调遣一半兵力到中国派遣军,那中国派遣军兵力将达到600.06万。

  • 占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时的中国派遣军不过70-80万兵力。
  • 一号作战中日军41万兵力就击败250万国军,从北到南(河南到广西)打穿整个中国。
  • 东北60-70万关东军就彻底消灭中共游击队。

那么中国派遣军兵力增加到500万-600万会发生什么?

呵呵

以为抗日战争就像地道战地雷战那样轻松写意?

珍珠港之前的 “亡国灭种”(参见至今流毒无穷的台湾基本日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可不是说说而已。

user avatar

爱国主义有时候真的是智商的分水岭。。。。

user avatar

苏联只用了24小时就征服了捷克斯洛伐克,却用十年也没有征服阿富汗,难道是因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装备比阿富汗落后吗?元朝富有天下,却被一个穷困潦倒的小和尚灭亡;英国强悍无比,却被祖鲁人用木棍打败。唯武器论的荒唐,由此可见。

法国有三百万陆军,却几乎是不战而降。何故?实在是因为,投降对法国的某些人也有利啊。美英中俄难道一定不会投降吗?我看也未必。说可能投降,指的并不是人民,而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对他们来说,希特勒固然也坏,但还是比共产党好多了。人民以及人民的先锋队——共产党,是不会投降的。

结论: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未必亡国,但没有共产党,美英俄必然亡国。共产党给二战以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是二战坚持下去的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激进,也充满了假设和推测的色彩。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是复杂的,它是由无数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像二战这样规模宏大的全球性冲突中。 任何“如果……会怎样”的推演,都必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矢野浩二在日本综艺节目上发表“基本来说,中国人没资格养狗”的言论,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文互联网和日本社会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言论本身来看,这句话非常极端,也很容易引起反感。 “基本来说,中国人没资格养狗”,这是一种非常概括性的、带.............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的“经理威胁讨薪民工”事件,以及事后的道歉,以及背后引发的关于民工讨薪和维权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经理威胁讨薪民工‘你玩得过中建二局吗’”这一事件?1. 权势不对等下的恐吓: 经理的言语具有压迫性: 这句话明显是一种利用其在公司和项目中的职位优势,对处于.............
  • 回答
    钟离没二命也好意思拿出手?这说法到底站哪儿?最近在原神玩家群体里,关于钟离的讨论总是热度不减。而其中一句“钟离没二命也好意思拿出手”,更是触碰了不少玩家的神经,甚至引发了一些争论。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一些玩家对于角色强度、养成投入以及游戏社区风气的一些看法和期待。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
  • 回答
    李国庆在离婚案二次开庭后,公开表示俞渝提交“感情没破裂证据”让他感到“恶心”,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李国庆的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他对这段婚姻和对方行为的一种个人解读。离婚案的本质是为了解除婚姻关系,而“感情破裂”是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核心依据。从李国庆的角度来看,他可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今年“阿里胁迫商家二选一”的讨论沉寂,甚至你感觉自己搜不到相关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也挺让人琢磨的事情。 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几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被删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平台对于内容的管理是常态化的,尤其是在涉及具有一定敏感性、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情绪的话.............
  •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让人唏嘘。一个创业公司,风风火火地开起来,创始人最后落得个被踢出局,公司也没能上市,还欠了一屁股债,真是让人捏把汗。我们先掰扯掰扯这事儿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创始人被赶出公司:这通常是公司内部股权斗争的典型表现。话说,一个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创始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对公司的愿景、方向、团.............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二战是日本军政府的错误,日本人民无罪”这一观点是理解二战日本历史和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但同时也是一个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论断,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辩证的看待。支持“日本军政府是罪魁祸首,日本人民无罪”的论点及其理由: 军国主义的政治结构: 天皇的象征性地位与军部的实际权力: 在.............
  • 回答
    关于“美国故意让日本轰炸珍珠港”的阴谋论,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且充满争议的说法。要理解这个理论,咱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看看支持者们都抓住了哪些“证据”,以及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阴谋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美国政府,特别是罗斯福总.............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世界格局便进入了全新的重塑时期。在此过程中,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美国和苏联,在对战后中国前途的设想上,却悄然显露出分歧,甚至有试图“瓜分”中国的意图。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各自的战略利益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历史背景的催化剂:战时合作下的暗流涌动首先,.............
  • 回答
    看待二战时期的日本民众,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一概而论。战争对任何国家、任何民众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要理解他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去。一、 被裹挟的“帝国子民”:国民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现.............
  • 回答
    这桩陈年往事,说起来可颇耐人寻味,也确实触及了战争法理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地带。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军军医,其事迹在战场上传颂,却也因此招致了日内瓦公约组织的“关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军医的职责是什么?按照国际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原则,.............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说起二战法国投降,这绝对是二战进程中一个极其令人唏嘘,也是充满了复杂情感的事件。在当时,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难以接受的羞辱;而对于一些观察者而言,则是一场令人费解的速败。当时的震动与羞辱法国,一个曾经辉煌的军事强国,一个在欧洲大陆上呼风唤雨了几个世纪的国家,怎么会这么快就向德国投降?这在.............
  • 回答
    关于庞巴迪公司在二战期间为日本制造坦克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庞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在二战期间并没有为日本制造过坦克。事实上,庞巴迪公司是一家加拿大公司,成立于1907年,最初以生产雪地摩托车和轨道车辆而闻名。在二战期间,庞巴迪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加拿大和盟军提供军用装备,例如: .............
  • 回答
    看待身穿二战侵华日军军服在南京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迹拍照并上传至网络的行为,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它牵涉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个人自由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议题,绝非简单的对错二元划分。首先,从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无疑是极其令人不适甚至愤怒的。南京保卫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