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援在卫国战争所起到的作用?

回答
关于美援在苏德战争(即苏联所称的卫国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将其视为“无关紧要”或“决定性因素”都未免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援的存在及其规模。

美国的援助主要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进行,这一法案最初是针对英国的,但很快就扩展到苏联。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向苏联提供的物资总价值约为113亿美元(按当时货币计算),相当于今天数百亿美元。这些物资涵盖了极其广泛的范围:

军事装备和弹药: 包括坦克(约7000辆)、飞机(约14,000架)、卡车(约40万辆)、Jeep(约5万辆)、军舰、潜艇以及大量的炮弹、炸药和地雷。
战略物资: 包括大量的汽油、润滑油、金属(如铝、铜、钢)、橡胶以及其他工业原料。
食品和医疗用品: 大量的罐头食品、糖、面粉等,以及药品和医疗设备。
其他: 包括电话设备、桥梁材料、工厂设备零件等等。

那么,这些援助在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 弥补关键短板,维持战争机器运转: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在工业生产和物资储备上确实遭受了重创。德国的闪电战使得许多重要的工业区被占领或破坏。虽然苏联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工业转移能力,但即使是其最出色的工业成就,在某些领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运输能力是苏联的命门。 陆路交通不发达,尤其是在广阔的国土上调动军队和物资极为困难。美国的卡车(特别是道奇WC系列)和半挂车,以及后来的吉普车,为苏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机动性。它们不仅用于前线部队的补给,也大大提升了后方工业生产和物资调动的效率。没有这些卡车,苏联军队在广袤的战线上维持补给线将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苏联军队所使用的卡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美国。
战略材料的缺口。 苏联虽然有自己的矿产资源,但在战争的巨大消耗下,许多关键工业原料,特别是高品质的铝材(用于飞机制造)和石油产品,面临着供应压力。美国租借法案提供的这些物资,确保了苏联飞机工厂能够持续生产,坦克发动机能够获得充足的燃料和润滑油。想象一下,如果飞机生产因为缺乏铝材而停滞,或者坦克因为缺油而趴窝,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弹药供应的补充。 虽然苏联的弹药生产能力很强,但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租借法案提供的炮弹和炸药,在某些关键时刻和地区,为苏联炮兵提供了必要的火力支援。

2. 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

虽然苏联的军事技术在某些方面(如坦克设计)可能领先于美国,但美国提供的援助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装备,或者说,是数量上的补充,使得苏联的军事实力得到增强。

飞机和坦克。 虽然苏联的T34坦克闻名遐迩,但美国租借的谢尔曼坦克和M3斯图亚特坦克也为苏联装甲部队提供了数量上的支持,并在某些战斗中发挥了作用。同样,美国的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在东线非常受欢迎,尤其受到苏联飞行员的喜爱,他们在该型飞机上取得了大量的空战胜利。其高空性能和强大的火力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色。
通信设备和雷达。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资,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提供的通信设备帮助苏联改善了指挥和控制能力,而雷达技术则增强了其防空能力。

3. 对士气和战略的影响:

美国援助手在心理层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盟友的支援”这一信息。 在战争初期,苏联孤立无援,面临着整个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的联合进攻。美国租借法案的实施,意味着苏联并非完全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的支持。这无疑会对军队的士气和民众的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战略配合。 美英在西线开辟战场,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对苏联在东线的作战减轻了压力。尽管这并非直接的“美援物资”,但它是盟友协同作战的重要体现。苏联一直以来都希望盟军能够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其东线的压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苏联自身的贡献和局限性。

1. 苏联是战争的主战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必须强调的是,苏联在人力和物力上的牺牲是巨大的,也无疑是战争胜利的最主要贡献者。绝大多数德军都陈尸于东线,苏联军队是消耗纳粹德国军事机器的最主要力量。美援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关键”。如果苏联完全没有这些援助,它是否还能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失去这些援助将使胜利的道路变得更加漫长和艰难。

2. 苏联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尽管有外部援助,苏联自身的军事工业也展现出了惊人的生产和创新能力。T34坦克的产量、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普及、以及庞大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很大程度上是苏联人自己奋斗的结果。租借法案的物资更多的是补充了苏联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不是完全替代了苏联的生产能力。

3. 援助的实际使用和局限性:

并非所有援助物资都能被有效利用。例如,苏联最初缺乏能够操作和维护某些高科技设备的专业人员,以及能够驾驶和维修部分美国卡车的熟练工人。运输和分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援助物资,比如先进的雷达系统,苏联的技术人员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总结来说,如何看待美援在卫国战争的作用?

我认为,美援的作用是“极其重要但非决定性”的。

重要性体现在: 它在最关键的时刻,为苏联提供了其最紧缺的战略物资和运输能力,确保了战争机器能够持续运转,减轻了苏联工业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和装备水平。可以说,美援是苏联能够坚持到胜利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战争的早期和中期。如果没有这些援助,苏联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或者胜利的进程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非决定性体现在: 苏联自身的抵抗意志、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石。苏联是战争的主战场和最主要的牺牲者,其军队的英勇作战是击败纳粹德国的核心。美援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支持。

就好像一个人在参加一场艰苦的马拉松,他自己的耐力和毅力是完成比赛的关键。而其他人提供的水、食物和医疗服务,则是帮助他保持体力和减少伤病的重要支持,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下去,甚至跑得更快,但最终跑完比赛的,还是他自己。

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因素交织而成,美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与苏联自身的努力共同谱写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篇章。承认美援的重要性,并非贬低苏联的贡献,而是更加全面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喻成一个水桶的话,那你觉得决定这个水桶实际容量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是最长的那几块木板吗?

正常人肯定会回答,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而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基础工业原料短缺:缺铝,所以飞机只能用胶合板;缺钢铁加工能力,所以1942年底以前轻型坦克是坦克生产的主要种类。

铝和金属添加剂都是天然矿产,是搬不走的,被德国人占领了是没有办法靠新建工厂来弥补的。

而美国援助里基本金属原料也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提供的金属添加剂更是足以满足整个德占欧洲的需要,可以认为,当时苏联最短缺的金属添加剂就是由美国全部供应的。而如果没有这些添加剂和更直接的金属加工刀具,苏联战时工业基本生产不出一根炮管或者一块合格的装甲板,因为完全无法加工。

所以,补足了苏联战时工业的短板,而且不是多和少的区别,而是有和无的区别,你觉得这个作用有多大?

user avatar

没有充足证据证明没有西方援助苏联就一定会失败,但是可以证明西方援助起到了弥补缺口,解燃眉之急的作用。

以粮食为例。因为乌克兰产粮区的丢失,42年才开始在中亚扩大生产规模,结果43年又遇到旱灾,再加上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剧烈变动,因此42-43年粮食减产非常严重。西方在二战总共援助了490万吨粮食,大部分是在42-44年到位的。而且肉类、食用油、糖、豆类以及其它浓缩食品占大头,这就缓解了苏联的饥荒问题,释放了产能和劳力。

值得一提的是,43年粮食困难的时候,苏联紧急向西方求援,最后到位粮食达到180万吨,超过了双方原本的协议,猪肉供应量达到区间总产量的25%,比供给美军的还多。显然西方援助是有诚意的。

美国自己计算如果按照每人每天半磅浓缩食品计算,西方粮食援助总量够1000万人的军队吃超过5年。实际占比最大的年份,援助粮食占到了红军总粮食消耗的17%

但是放在苏联来说,其粮食生产最差的43年,也有超过1000万吨产出,41年战争刚爆发时期,未被占领的地区也有超过2000万吨麦类储备,西方按照吨位算其占比是有限的,按照热量计算比吨位占比应该要高一些,但仍然可以说没了西方粮食苏联人就死光还是夸张了。

同样的,其它军事、工业援助,大宗商品和武器占比最多占到25%,个别如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占比较高,成品轮胎占到44%,而倍于苏联自产的主要是稀有金属,机床,铁轨设备、海军战舰等。

其援助的物资按照工业生产总值换算在43-44年占比略微超过22%,起到了补战争损失缺口并部分超出的效果。如果加上科技含量因素,其作用要更大一些,除去部分产品和苏制产品相比差一些或各有千秋外,例如通讯设备、载重卡车、轰炸机等或其中的子系统要强于苏联产品。

不过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说。讨论西方援助是否拯救了苏联,本身就是冷战思维的故意切割,有空对空的成分,也可以问问如果苏联投降变成仆从国,盟军还能不能打败德国?

德国本身就不是孤立地与苏联交战,其仆从国和非交战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罗马尼亚的石油、瑞士的金融机构、瑞典土耳其的铁、西班牙的锰、中国葡萄牙的钨、苏联西部的人口和农业。同时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对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压力缓解也十分明显,英国又是盟军战略反攻西北欧的支点。轴心国不是靠某一个国家单独打败的,其中不考虑苏联的牺牲,不考虑美国的后勤都是不客观的。

user avatar

人的血液占体重比例约为8%,大脑占体重比例约为2%。拿比例说事的可以先掂量一下失去体重2%的血液或大脑会发生什么

继续拿血液类比。苏联相当于被德国提刀一阵乱砍,最深的地方都快砍到心脏了(打到莫斯科门口,占领乌克兰工业区,隔绝列宁格勒的交通),全身上下到处飙血。自己的止血措施(工业东迁)和体格当然重要,没这两点前提再怎么抢救都抢救不过来;但是这不代表输血就不重要了,不去输血啥大出血患者都得死翘翘


最后提前按苏粉的逻辑仿写一个一个一个美分答案:

众所周知,租借法案都是莫斯科战役后才开始输送,大头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到达的。苏粉时常吹嘘不靠租借法案也能打赢苏德战争,实际上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苏联的战争进程和美援的力度是密切相关的。开战后苏联情况危急,英美紧急输送了一批物资,到莫斯科战役时正好发挥作用,把德军挡在了莫斯科城下;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减少了物资输送,使得夏季开始时的物资数量又大大减少,导致德军又能开始夏季攻势,一路打到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而后英美疯狂给苏联输血,终于把德军围歼在了斯大林格勒。但是力度还是不够,所以被第三次哈尔科夫之后只能蹲守库尔斯克,直到租借法案更加加大力度才开始全面反攻。而到了租借法案高峰的1944年,苏军更是多点开花,从切尔卡瑟开始,一年包了五六个饺子,一口气从白俄罗斯打到了波兰,比前两年收复的领土加起来还多。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苏联的战斗进程和英美的输血力度是息息相关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