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在伊拉克机场炸死伊朗少将苏莱曼尼?

回答
美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炸死伊朗少将苏莱曼尼事件,无疑是2020年初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回响。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

首先,从美国方面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长期以来对伊朗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担忧。美国官方将其定性为一次“防御性”行动,旨在阻止苏莱曼尼计划中的“迫在眉睫的袭击”,以保护美国驻伊拉克和其他地区的外交官和军人。苏莱曼尼作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的指挥官,被美国认定为策划和支持了对美国利益的多次袭击,包括去年年底发生在伊拉克的美军基地袭击和示威者围攻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事件。从这个逻辑出发,美国认为消除苏莱曼尼可以削弱伊朗在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从而维护其在该区域的战略利益和人员安全。这符合美国一贯以来在反恐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也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主张相契合,即通过果断行动来回应 perceived threats.

然而,伊朗及其盟友则将此次行动视为一次“恐怖主义行为”和“国家恐怖主义”,是对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公然侵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誓言要进行“严厉报复”,并宣布全国哀悼。苏莱曼尼在伊朗国内拥有极高的声望,被视为抵抗西方和以色列的民族英雄,他的死在伊朗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美国的极度愤慨。伊朗及其在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地的代理人,也确实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比如向美国在伊拉克军事基地发射导弹,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次袭击引发了广泛争议。美国声称是“自卫”,但许多国家和国际法专家质疑其合法性。联合国宪章规定,禁止使用武力,除非是为了自卫或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在缺乏明确证据证明“迫在眉睫的袭击”以及未获得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刺杀他国高级军事指挥官,其合法性受到质疑,也为国际关系中的不对称冲突和单边行动打开了口子。

地区格局的变化是另一个关键的观察点。苏莱曼尼的死,无疑给本就复杂动荡的中东地区火上浇了油。它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国内政治的进一步动荡,伊拉克议会通过了要求美军撤离的决议,而美国则威胁要对伊拉克实施制裁。同时,这起事件也进一步加剧了美伊之间的对立,使之前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已趋于紧张的美伊关系,进入了更危险的螺旋式升级。伊朗的报复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决心,但也可能使其自身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对全球稳定和国际秩序而言,这一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它暴露了在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中,某些国家可能愿意采取的极端手段,也凸显了在缺乏有效国际协调机制时,地区热点问题可能如何迅速失控。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一些盟友,对此表示担忧,呼吁克制和外交解决,害怕地区冲突蔓延,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和经济稳定。

总而言之,美国炸死苏莱曼尼事件,是一次由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利益、意识形态对抗以及特定领导人决策等多种因素交织驱动的行动。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刺杀,更是一次对地区力量平衡、国际法准则和全球安全秩序的严峻考验。其后续影响,仍在不断演变,深刻地塑造着中东地区的未来走向,也对大国关系和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乔良和王湘穗两位军事作家、现役军人合著了一本预测技术综合时代战争形态的著作《超限战》,书中认为,战争将超越一切限制与界限。

那一年的南欧地区,在承受北约78天大规模轰炸之后,南联盟军队完整撤出科索沃,北约在美国的坚持下未出动地面一兵一卒。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却是在战火中震颤了三个月的欧洲大陆,资金在战争的驱赶下不断流向美国,从此欧元彻底失去了与美元对抗的底气。

前一年,索罗斯刚刚洗劫了东南亚国家,造成了比战争还严重的破坏。

种种事情表明,不用地面战争甚至非战争行为都能带来不可想象的“战损”,甚至可以直接打击战场外的目标。

技术综合-全球化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非军事战争行动,将战争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的战争,简言之:超限战。

这也正是《超限战》所谈论的新战争形态,一种可以替代战争的形态。

为什么超限战会代替传统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战争的后果越来越不可控。

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两场拖垮冷战霸主的“弱对强”战争都证明,一场全面战争,在地球越来越小的全球化时代,效费比实在太低。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带着联合国军完成手术刀打击后,没有推翻萨达姆就撤军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二战时的特战作战、间谍战术在冷战时代走上了大国对抗前线。本拉登等恐怖分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接受了美国CIA的特种作战培训,被用来对抗苏联。

在《超限战》之前,乔良也发现,美军已经意识到了战争在各个领域的扩展,力图避免不可控影响发生(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人见好就收),甚至反其道而用之(比如对欧元的间接摧毁)。

其实《超限战》之前,美国人已经提出了“全维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但在大量分析了美军的各种资料论文、条例、条令之后,乔良得出的结论:

美国人终止了他们的跳跃。

为什么?

我想原因只能解释为,“超限战”是以小规模重点式对敌方堡垒进行内爆攻坚,达到战略性效果,类似以小搏大“老鼠对猫”非均衡、不对称打击重心手法。这种“以小博大”的策略反而对美军的全面战争优势造成了极大威胁,自然不愿意为他人作嫁衣裳。

但911事件的发生证明了超限战的蔓延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人的控制范围。

随之而来的是《超限战》一书因准确预见9·11事件的发生,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被《华盛顿邮报》誉为40年来中国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部书,

当本拉登等美国扶持的伊斯兰恐怖分子正准备把矛头对准美国的时候,1997年,伊朗的苏莱曼尼也开始将一只传统的特种部队改变为一只“超限战”军队——就是现在的“圣城旅”。

这个部队成为了伊朗不对称作战的主力,主要承担情报,特种战,宣传,秘密任务,训练扶持海外亲伊朗力量,秘密输出技术武器,还有海外行动等全能特种部队的角色,并成为了伊朗对抗美国中东战略以及剿灭ISIS等极端恐怖分子的主要角色之一。

然而,此时的美国小布什政府继续违背“超限战”的预测而行,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以传统战争思路主导的高科技战争,迅速推翻了萨达姆与塔利班政权,但最终造成了让美国人后悔不已的结果:

08年金融危机+中国十年崛起!

如今为什么美国要暗杀苏莱曼尼?

因为他与他培养的“圣城旅”是国力羸弱的伊朗在核武器之外,唯一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力量,战法正是“超限战”。

因此,美国试图用传统战争的思路——物理消灭来瓦解伊朗手段,却反送给对方一波在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优势,圣城旅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土崩瓦解,反而更加难缠。

用传统战争思路对抗“超限战”,美国已经吃了十年的亏,但至今也未能走出迷雾,传统战略思维的惯性实在还是太大,谁能甘愿放弃自己的武力优势呢?

“超限战”完全颠覆传统军人对军人或国与国战争思维,也正是美军传统军事优势开始无所适从的时代。

在第三方领土公开炸死苏莱曼尼,不过是用传统战争思维对抗“超限战”的老路而已。

全球化时代,纯武力、物理的对抗手段早已经过时,虽然美军早就意识到了,并且开起了先河,但发现自己却适应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炸死伊朗少将苏莱曼尼事件,无疑是2020年初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回响。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美国方面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长期以来对伊朗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担忧。美国官方将其定性为一次“.............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伊拉克领事馆疑似被伊朗导弹袭击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国际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我对该事件的详细看法: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证据链条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疑似”和“已证实”。目前,如果存在“疑似被伊朗导弹袭击”的说法,这意味着官方或媒体报道中存在一些初步线索或指控,但.............
  • 回答
    2020年1月3日,美国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发动无人机袭击,击毙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这次事件立刻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并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美国与伊朗的长期对峙首先,这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
  • 回答
    关于美国对进口伊朗石油的豁免问题,中国在看待这个问题时,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考量,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其中牵扯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际法准则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等多个层面,每一点都需要深入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豁免措施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地缘政治色彩。美国之所以在制裁伊朗的同时.............
  • 回答
    客观地看待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的军事行动,需要剥离情绪化的解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多方面的长远影响。这三场军事行动虽然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但它们都对地区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外交政策和军事干预的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性。以下将尝试详细地、尽可能客观地.............
  • 回答
    普林斯顿大学一名美籍华裔博士生在伊朗被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仅涉及个人命运,更触及了国际关系、学术自由、国家安全等多个敏感领域,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位博士生的处境令人同情。 任何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年轻人,其主要目标应该.............
  • 回答
    关于3月13日美国对伊拉克发起空袭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复杂地交织在地区政治、安全局势以及大国博弈之中。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下事件本身。根据公开报道,3月13日,美国针对伊拉克境内特定目标发动了空袭。这些目标通常被描述为与伊朗有关的军事设施或武装组织.............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位中国男网红在伊朗疑似因为“50 美金睡伊朗妹”的言论,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鞭刑甚至因性侵未成年人而入狱。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跨境网络言论、文化差异以及法律边界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伊朗是一个实行伊斯.............
  • 回答
    关于近期伊拉克通讯频繁中断以及美国可能采取大动作的传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绝非简单的技术故障,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利益考量。首先,通讯中断的“信号”。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关键通讯设施的突然大面积失灵,或者受到干扰,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这不仅仅是影响了民众的日.............
  • 回答
    赵立坚的这番表态,是针对美国对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并以此反击美国在人权和国际法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赵立坚表态的背景和语境: 美国对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指责: 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友频繁以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指责.............
  • 回答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在近期公布了一组近距离拍摄的美军航母在波斯湾水域行驶的画面,这无疑是一次颇具深意的行动。 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伊朗向美国和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 IRGC作为伊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意涵。 .............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 回答
    美国拦截伊朗运往委内瑞拉的油轮并没收其石油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外交和地缘政治事件,涉及多个关键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事件背景及过程: 伊朗与委内瑞拉的关系: 伊朗和委内瑞拉同为石油生产国,且都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两国近年来关系密切,相互寻求支持,尤其是在能源和经济领.............
  • 回答
    美国情报部门关于中、俄、伊三国干预美国大选的指控,尤其点出中国“怕特朗普当选”,俄罗斯“怕拜登当选”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这背后可能涉及哪些逻辑,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首先,得认识到,“干预大选”这个词在美国政治语境中本身就非常敏感。.............
  • 回答
    关于伊朗公布的“美国偷油失败视频”,并称“美军出动多架直升机和军舰追击,最终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动机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对视频的真实性和内容进行辨析。 伊朗的宣传角度:伊朗官方公布的视频,其核心目的是展示伊朗的军事实力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同时也在国际舞.............
  • 回答
    关于美国可能解除对伊朗制裁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牵动国际神经的重大议题,其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刻的地缘经济考量。要理解这件事的性质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可能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美国“准备解除制裁”的背后逻辑首先要明确,美国官方的表态,特别是关于“准备解除制裁”,往.............
  • 回答
    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一场复杂的金融与政治博弈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的事件,是一场涉及国际金融法、主权豁免、地缘政治以及复杂历史恩怨的多层面博弈。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伊朗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事件的潜在发展方向。 一、 事件背景:恩怨纠葛与法律依据的拉锯此事.............
  • 回答
    美国单方面宣布安理会已恢复对伊朗制裁,这无疑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景、动机,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事件背景与美国动机首先,要明白“单方面宣布安理会已恢复对伊朗制裁”并非安理会通过新的决议,而是美国援引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
  • 回答
    说起美国在2018年5月8号那一天的动作,退出伊核协议,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多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呢?简单来说,就是之前花了老大劲儿谈成的协议,美国说不玩了,而且是自己单方面说不玩了。这就像是足球比赛踢到一半,裁判突然宣布:“不踢了,我们重新开始!” 这一下.............
  • 回答
    伊朗击落美国MQ4C“特里同”无人机事件,无疑是近期中东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军事对峙之一。这架无人机是美军最先进、最昂贵的侦察装备之一,其价值数亿美元,其被击落不仅仅是财产损失,更是对美国在该地区军事存在和权威的直接挑战。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