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 17 亿美元资产?伊朗能够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事情后续可能如何发展?

回答
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一场复杂的金融与政治博弈

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的事件,是一场涉及国际金融法、主权豁免、地缘政治以及复杂历史恩怨的多层面博弈。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伊朗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事件的潜在发展方向。

一、 事件背景:恩怨纠葛与法律依据的拉锯

此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伊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紧张关系和一系列法律诉讼的延续。17亿美元的资产,其背后通常指向的是伊朗政府在美资产被冻结或被判赔偿给受害者的情况。最常被提及的背景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和之后发生的各种针对美国公民和机构的袭击事件,以及伊朗在支持恐怖主义方面的指控。

核心争议点在于:

资产的归属与合法性: 伊朗声称这些是其合法拥有的国家资产,理应受到主权豁免的保护。
美国的主张与法律依据: 美国则声称这些资产是用于赔偿因伊朗支持恐怖主义、袭击美国公民等行为而遭受损失的受害者。其法律依据可能来自于美国国内法(如反恐法案)或国际法院的裁决。
政治动机: 许多分析认为,这一举动也带有强烈的政治信号,意在向伊朗施压,尤其是在当前核协议谈判受阻、地区局势紧张的背景下。

具体到这17亿美元,可能的来源和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与“9·11”事件受害者赔偿: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美国法院曾裁定,伊朗政府因未能阻止“基地”组织成员策划“9·11”袭击事件而应承担责任,并判处伊朗赔偿受害者及其家属。部分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被用于支付这些赔偿金。
其他恐怖袭击事件的赔偿: 伊朗还可能被指控在其他恐怖袭击事件中负有责任,并被判赔偿相关受害者。
其他法律诉讼: 可能还存在其他针对伊朗政府的民事诉讼,导致其资产被冻结或被判罚款。

二、 伊朗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多管齐下,寻求平衡

面对美国拟转走其资产的行为,伊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拥有多种法律、政治和经济上的反制手段。其反制措施的强度和有效性将取决于其内部的决心、外部的国际支持以及美国采取的具体行动。

1. 法律和外交途径:

向国际法院申诉(ICJ): 伊朗可以根据国际法,尤其是国家主权豁免原则,向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简称ICJ)提起诉讼。伊朗曾在某些针对美国的类似案件中成功利用过国际法院,例如2018年ICJ曾裁定美国部分制裁违反了两国间的友好条约,要求美国放松对伊朗人道主义物资的限制。伊朗可以主张美国此举侵犯了其主权和国家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寻求其他国际组织支持: 伊朗可以积极寻求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支持,呼吁其谴责美国的行为,并敦促美国遵守国际法。
外交施压与谈判: 伊朗可以通过与美国的外交渠道进行沟通,提出抗议并进行谈判,试图说服美国撤销或修改其决定。这可能需要第三方国家(如欧盟成员国、中立国)进行斡旋。
反制性法律行动: 伊朗也可以在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寻找适当时机,采取对等的法律行动,冻结或扣押与美国政府或美国企业相关的资产,以示报复。然而,这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下操作难度较大。

2. 经济和金融反制:

限制与美国企业交易: 伊朗可以进一步限制与美国企业及其相关联公司的贸易往来,甚至全面禁止。
出售持有的美元资产: 如果伊朗仍持有大量美元或其他美国金融产品,可以考虑出售以减少其在美元体系中的敞口,并可能将资金转移到其他更安全的资产或货币上。但这会带来市场波动和潜在的损失。
加强与非美元货币的贸易和金融往来: 伊朗可以加速推进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俄罗斯、印度)使用本国货币或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的模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利用能源作为筹码: 作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伊朗可以考虑利用其能源出口作为反制手段,例如通过限制石油出口或调整出口价格,给国际能源市场带来波动,间接给依赖能源的美国及其盟友施压。但其石油出口本身已受到美国制裁的严重限制。

3. 安全和地缘政治反制:

升级地区代理人活动: 虽然不直接与金融资产相关,但伊朗可能会考虑升级其在地区内的代理人军事活动,以此回应美国的“敌对”行动。这可能会加剧地区冲突,给美国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网络攻击: 伊朗可能动用其网络能力,对美国的金融机构、政府网站或其他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以示报复。但这将面临极高的风险,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利用国内民众情绪: 在国内,伊朗政府可以利用此事煽动民众的反美情绪,以巩固其国内的统治合法性,并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问题的注意力。

4. 在国际舞台上制造“中国因素”或“俄罗斯因素”:

如果伊朗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并且美国咄咄逼人,它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寻求与中国、俄罗斯等国深化合作。在国际舞台上,伊朗可以与这些国家联手,共同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并在多边场合发声,增加美国的国际压力。

三、 事情后续可能如何发展:博弈的延续与不确定性

这起事件的后续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美国国内政治和法律程序: 最终能否顺利转走资产,以及转走的具体程序和法律依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的走向。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和司法判决将是关键。
伊朗的反制力度和有效性: 伊朗采取何种反制措施,以及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美国造成压力,将决定这场博弈的烈度。
国际社会的反应: 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国际社会普遍批评美国的做法,可能会给美国带来一定的外交压力。
美伊核协议谈判的进程: 此事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美伊核协议的谈判进程。如果谈判本就陷入僵局,此事无疑会增加双方的互不信任感,使得达成协议更加困难。反之,如果双方都在寻求缓和关系,可能会谨慎处理此类问题。
地区局势的影响: 中东地区的其他热点问题和地缘政治格局也会与此事相互影响。例如,如果地区冲突加剧,伊朗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
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长期来看,此类事件,以及伊朗等国家寻求“去美元化”的努力,可能会对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产生微妙而长远的影响,尽管短期内难以撼动。

可能的几种发展情景:

1. 有限的法律冲突,有限的反制: 美国成功转走部分资产,伊朗通过国际法和外交途径表示抗议,但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支持,反制措施有限且主要停留在象征性层面。美伊关系继续紧张,但未引发大规模冲突。
2. 激烈的法律和政治对抗: 伊朗在国际法院赢得部分支持,或成功通过其他渠道给美国制造显著麻烦。伊朗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例如在地区层面有所行动,或在网络空间进行报复,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3. “交易”与妥协的可能性: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美伊双方在其他议题(如人质释放、核协议谈判等)上有合作的意愿,可能会出现一种“交易”的可能性,即伊朗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换取资产的某种程度的“回归”或限制其使用。但这在此刻的紧张关系下可能性较低。
4. 长期化的资产冻结与持续纠缠: 资产转移程序复杂且可能面临法律挑战,导致资产的最终处置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美伊双方将在此问题上持续纠缠,影响双方关系和国际金融格局。

总结:

美国拟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的事件,是美伊两国长期矛盾的最新体现,涉及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经济因素。伊朗的反制措施将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和外交的手段,也有经济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博弈。事情的后续发展将是一场持续的博弈,其结果将取决于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观察主权国家之间资产纠纷以及大国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的事发生过。

瑞士银行业以前号称客户信息绝对保密。1934年还被写进了法律。

但在美国的制裁面前,传奇一般的银行保密时代轰然崩塌。

虽然瑞士银行确实为洗钱和犯罪提供了庇护。

这也给了美国制裁瑞士银行的理由,在当时看,美国固然霸道,但道理上说得过去,至少在中国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瑞士承诺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当时某种角度讲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至少贪官的钱没有那么保险的地方了。

然而世界并非非黑即白。

美国对瑞士银行的控制,可不全是来找逃税人晦气的。

阿拉伯之春一来,那些在瑞士银行中被美国认定的“独裁者”资产都会被美国要求冻结。

当时抓住瑞士银行的小辫子,可着劲的使。

后来还冻结了俄罗斯50亿美元的资产,原因是违反了朝鲜的相关制裁决定。比今天这17亿的数可大多了。都已经不是信息不安全了,连资产都不安全。而且其背景正是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进行经济制裁。

没必要细分他们究竟被抓住什么把柄,这长臂管辖的长臂最值得注意。只要开始制裁,他们就会使用工具,而为了使用工具,他们不介意驯服这些所谓“用户利益至上”的银行。

在我小时候,瑞士银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防核武器的大地窖,钱存进去谁也别想动。而银行的客户经理们被各国执法部门问起客户账户情况,只会耸耸肩,骄傲的告诉你客户的隐私神圣不可侵犯。然后这个中立国会用神秘的“中立”气场把你给请出去。甚至我一度以为中立国是最厉害的,因为不需要承担战争站队压力的样子很帅。

然而在美国的制裁压力下,他们的那份骄傲瞬间蒸发,什么几百年的中立保密传统碎成齑粉,法律化作一纸空文。没有人穿着西装革履耸耸肩,就能让土里土气的美国佬滚蛋。国家没有实力背书,高贵的银行保密义务只是个故事。

卢森堡会不会重蹈瑞士覆辙?这要看捅破了他之后,能给美国带来多大利益。

最早可是连欧盟都在制裁瑞士的银行业,中立国能中立全靠别人赏脸。现在卢森堡又是一个中立国。

但现在的欧盟几乎朝着不配合美国一切行动的方向去走。

如果美国想动卢森堡,我猜这件事会精彩一些。

user avatar

据最新消息,卢森堡银行拒绝了美国的请求!这篇回答,我将从伊朗为什么把钱存进卢森堡银行、美国为什么要制裁伊朗、美国能否成功实现制裁以及这件事同中国的关系四个角度,为大家仔细盘盘这件事。

一、伊朗为什么把钱存进卢森堡银行

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找到欧洲大陆,大眼一看你可能只能看到英国、德国、法国和波兰,但拿着放大镜仔细一瞅,在德法和比利时中间还夹着一个蕞尔小国,就是卢森堡。

别看卢森堡小,这个国家来头可不小。欧洲金融中心,世界第二大投资基金中心,欧元区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城市居民个个富的流油。

卢森堡之于欧洲,相当于纽约之于美国。

伊朗把钱存进卢森堡银行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这个国家法律制度健全,政局稳定,不会突然出现革命和暴动,把财富洗劫一空;卢森堡有个法律叫做《银行保密法》,顾名思义,钱存进去,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不能调查客户信息,不过该法在近年来迫于欧美国家的压力,已经做出了调整;

二是卢森堡号称“避税天堂”,卢森堡国内有个《商业优惠法》,该法允许国际公司利用税收优惠节省税收;麦当劳曾利用美国和卢森堡的法律漏洞,直接规避掉旗下分公司10个亿的欧元税款;

三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的国家就有跟卢森堡银行合作的传统,熟人好办事。伊朗政坛在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依旧跟其合作。

二、美国为什么要制裁伊朗

美国想搞伊朗那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说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封锁,就说今年年初暗杀伊朗军事领袖苏莱曼尼,美国早就想拔掉伊朗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对于这17亿美元,美国其实之前也有行动。

2012年时,美国纽约的一家法院以伊朗为基地组织提供资金为由,让伊朗赔偿70亿美元给“9.11”事件的遇难者家属。

联想一下美国近端法院起诉中国,要求中国为疫情做出赔偿,有没有发现流氓早就是流氓,而不是突然从好人变成流氓。

当时卢森堡银行冻结了伊朗的钱,但拒绝将钱转移到美国账户。

直到2019年,美国找了半天找不出证据,卢森堡银行解除了冻结。今年刚好赶上疫情,特朗普缺钱,便又想打起这笔钱的算盘。

三、美国能否成功实现制裁

我认为是不能的。为什么呢?

卢森堡银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它有着非常良好的国际信誉,大家才都愿意把钱存进去。

这次如果你把伊朗的钱给了美国,那么其他国家的钱还敢存在你银行里面吗?

国际社会上,谁敢惹美国?

但也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卢森堡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军事上受美国保护,如果事情真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美国的压力到一个临界点,那就由不得卢森堡银行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强者横行霸道,弱者逆来顺受。

四、若伊朗被制裁,对我国有何影响

伊朗不能倒下,当年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而是没有及时遏制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都是高智商的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欧亚大陆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可以说,谁掌握了亚洲,谁就掌握了世界。而谁掌握了中东这颗欧亚大陆的心脏,谁就掌握了亚洲。

如果美国延续对阿富汗、伊拉克甚至是伊朗的实际军事存在,“一带一路”想都别想了,把石油控制死,你中国不还是得老老实实听我的话,还谈什么崛起之说?

伊朗如果被美国制裁,会让伊朗更加一边倒向中国。因为中国不仅是金主,也能暗中卖给他武器,更是一支潜力股,有“彼可取而代之”美国的霸气和能力。

结语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不劳而获是人类的本性,更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头子美国一贯的行事风格。

多行不义必自毙,帝国主义强加给贫穷、不平等给后起的国家,一手拿着屠刀,一手拿着所谓的公平、正义,在台上侃侃而谈。

红星照耀大地之日,就是你美国接受审判之时。

user avatar

北美奴隶主匪帮

名至实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