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中国如何通过从菜单上撤下肉类来改变世界」?

回答
《时代周刊》那篇题为“中国如何通过从菜单上撤下肉类来改变世界”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在于探讨中国在推动“无肉饮食”或减少肉类消费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转变可能带来的全球性影响。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提出的论点、背景以及潜在的解读维度。

首先,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它将“撤下肉类”这一看似极端的行为,与“改变世界”这一宏大的愿景联系起来。这暗示着作者认为中国人在饮食习惯上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个人选择,而是具有了改变全球格局的潜力。

文章可能探讨的核心论点包括: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影响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切入点。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只有一部分人减少或停止食用肉类,其在整体肉类消费量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规模效应可以显著降低全球的肉类生产需求,从而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规模和范围。
环境效益的连锁反应: 文章很可能强调了畜牧业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包括土地占用、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甲烷)、水资源消耗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如果能在减少肉类消费上取得显著进展,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这些环境负担将是一个不小的贡献。这可能包括减少森林砍伐以获取牧场,降低与畜牧业相关的污染,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际行动。
健康趋势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植物性饮食也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其饮食习惯的转变,尤其是对健康益处的回应,可能会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并加速全球的健康饮食趋势。文章可能会引用一些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以及政府和媒体对此的推广。
经济和产业的重塑: 如果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需求大幅下降,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肉类产业产生冲击。文章可能会分析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例如对传统畜牧业国家的影响,以及对植物性食品产业、替代蛋白质研发等新兴领域带来的机遇。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会驱动全球供应链的调整。
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挑战: 在许多文化中,肉类消费与富裕、节日、社交等紧密相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其“撤下肉类”的行为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文章可能会探讨这种文化上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所面临的阻力。这可能涉及对传统菜肴的改良,或者对“大口吃肉”的观念进行重新定义。
政策和倡导的作用: 文章也可能关注到中国政府或相关组织在推动这一趋势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包括可能的政策引导、健康宣传活动、以及对素食或弹性素食(flexitarianism)的鼓励。政府的推动力对于社会整体习惯的改变至关重要。

文章的可能结构和论证方式:

数据支撑: 文章很可能会引用中国的肉类消费数据、环境影响数据、健康统计数据等来支持其论点。
案例分析: 可能会选取一些具体的城市、餐馆、家庭或个人作为案例,来展现中国在减少肉类消费方面的具体实践和变化。例如,一些城市餐厅开始推出更多素食选项,或者家庭聚餐中植物性菜肴的比例在增加。
专家访谈: 引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如营养学家、环保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观点,为文章提供权威性和深度。
对比分析: 可能将中国的变化与全球其他地区的饮食趋势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行动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看待这篇文章的角度:

从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撤下肉类”的程度: 文章标题中的“撤下肉类”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表述。我们需要弄清楚,这指的是完全“不吃肉”,还是“减少吃肉”,或者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撤下肉类”。这之间的区别非常大,直接影响到其“改变世界”的程度和可行性。如果只是减少消费,那么其影响的描述可能需要更加审慎。
可持续性: 这种饮食习惯的转变是否能够长期持续?是短暂的时尚,还是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选择?文章可能需要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是否足够强大和稳定。
负面影响的平衡: 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依赖畜牧业的农民和相关产业的生计影响,或者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人群对肉类营养的需求。一篇平衡的文章应该会提及这些方面。
作者的立场和偏见: 文章的作者是否有特定的立场或议程?例如,他是环保主义者,还是健康倡导者?这会影响他对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式。

总而言之,《时代周刊》的这篇文章旨在指出,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饮食选择上的任何显著变化,尤其是朝向减少肉类消费的方向,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涵盖环境、健康、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它将中国人的餐桌变化视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事件,并可能呼吁我们关注这一趋势的潜力和挑战。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在强调中国在全球议题上,即便是在看似微小的个人生活方式改变上,也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在“改变世界”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纯的经济问题,西方真没必要搞成政治问题,否则后面的难看的是自己,参考之前炒作新冠。

今年玉米价格一路高涨,国内玉米存量一路走低,而玉米加工品是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肉和粮食的转化比例大概是1:10的关系。

降低肉类消费、可以降低对饲料粮食的需求规模,降低通过玉米传导的粮食通胀压力,否则粮食和肉类再涨价,货币的调控空间和六稳的压力就很大了。提倡健康饮食,其核心诉求其实是平抑食品物价的手段。(直接调控粮食会适得其反,导致投机资金嗅到机会,大面积进入囤积,适得其反)

由于新冠疫情的因素,导致外国很多产业链受影响,产业链的问题才开始慢慢发酵中。粮食问题未雨绸缪,提前部署实属正常。

user avatar

凡是观网提的问题,去看原文永远比看别人转述强。(没法看的,可以往下拉,我每段都贴出来了,或翻译或解释了一下。)

虽然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人造肉发展,但作者还是有意无意地把中国人吃肉和全球环境问题联系到了一起。

观网的这个”主要“和”有意无意“用的妙呀,告诉各位,”主要”是指24段中的22段都在说发展和未来展望,剩下2段所谓“有意无意”提到的环境问题也是在叙述事实,而不是观点。

可能”吃肉“在知乎本来就是trigger words,然后问题还是观网问的,一下又变成xxxWhisTLe。

TL;DR版本:

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标题“How China could change the World by taking meat off the menu”中的“world”指的是“world climate/ environment”,并不是(不全是),而是指“global market”。如果把文章正文的观点放到标题里,标题则应该是「中国在人造肉领域的发力和转型将改变世界的肉类行业生态、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甚至是全球政治格局」

即便单说所涉及的气候、环境的部分(文章中就2段),我仍觉得是大家对“吃肉”的问题太敏感了,完全可以尝试把文章中的“转型人造肉”,全部替换成“多种几亩地的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情绪化了。文章标题若改为“How China could change the world by planting trees in the dessert”,各位还会觉得有问题吗?甚至还有吹彩虹屁的嫌疑呢。那adopting plant-protein alternative不是一个意思嘛?因为无论是种树还是发展植物肉,中国现在都是做的最好的(之一),承担起了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中国人,你要自信!”


长一点的全文总结:

说真的,挺为文章作者Campbell鸣不平的,非常好的一篇写未来肉类食品趋势的文章,还称赞了中国的巨大潜力,被观网这么一解读,得,反倒还得罪了中国读者,挺无语的。

这么说吧,你要是个中国消费者,这篇文章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完全是站在国家战略、全球市场的角度在谈未来的食品市场格局。文章预测了未来肉类市场将是植物肉、细胞肉的天下,理由概括的话如下:

  1. 国家安全角度:经历了猪瘟、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等不可抗力因素,中国也出现了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全球都明白供应链脆弱的情况下,植物肉或者叫实验室肉在这种环境下,有供给稳定、价格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优势。替代动物肉后,大豆进口也将不再受制于人。

2. 饮食健康角度:年轻人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尤其是城市里的居民,受欢迎程度高。

3. 气候变化角度:动物肉换成植物肉可以有效减少当前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符合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


作者的其他重要观点:

  1. 新加坡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对于实验室肉的投入和推广已经走在世界前面了。

2. 但是中国,由于它的庞大的市场、得天独厚的政治制度、人民对素肉的传统喜爱,只要国家愿意出手大力发展植物肉行业,中国可以分分钟霸占全球市场。况且中国2018年,植物肉市场总值约为9.1亿美元,已经远超同期的美国市场总值6.84亿美元。美国企业除了科研、技术以外,不一定能维持住先发优势,市场规模同样也是关键因素。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不仅能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还能催生出成功出海的本土企业(像字节跳动那样)在其他国家攻城略地,甚至独具中国特色的植物肉(素餐)文化还可以输出海外。(当中国占有了世界肉类市场最重要的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时,监督别的国家进行改革也是名正言顺的事。)

3. 人造肉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价格和口味,但是相信以中国的人才技术、资金实力和国家扶持,很快能规模化、技术创新,将价格降下来,并提升口味以及更契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并非作者的观点:为了碳排放中国人要少吃肉。

不!作者没有这个观点。

第一,文章不涉及中国人/个人,只有中国,以国家为主体。

第二,一直说的都是工业化畜牧养殖不可持续,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动物肉的养殖,而是发展培养植物肉,不习惯植物肉还有实验室培养的动物细胞肉。

第三,现在中国肉类消费量占世界百分之多少,未来依旧可以占多少,没有让中国减。只是将其中的动物肉消费量变成植物肉或者细胞肉。



在我眼里,这篇简直就是在「介绍中国先进体制、文化、经济实力将对世界造成怎样影响的,拿一个新兴产业的人造肉举例。」而且这篇文章面向的是美国读者,是用来让他们学习的。

换言之,如果我是纳瓦罗,且现在还是特朗普政府的话。看到这篇文章,首先就是慌张和颤抖,然后立刻切断所有国家和中国在实验室肉类研发方面的技术交流,制裁中国植物肉企业,征收中国植物肉关税,去WTO起诉中国反倾销等等,反正一套组合拳下来,先遏制中国人造肉企业和技术的发展。

我要是雀巢、Cargill、联合利华这些已经涉足人造肉的大型跨国企业,立刻就投资中国的人造肉企业,以求未来在国际肉类产品发行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以及达成联合国要求企业完成的减排承诺。

我要是Beyond meat、Eat Just、Impossible Food这类科研型初创企业,就会加大力度投资研发和市场营销,与更多的餐饮大品牌谈合作,与各国政府签推广合约,尽早登陆全球市场。(昨天的新闻:Beyond meat 和 百事集团 达成植物肉合作事宜)

我要是美国消费者,也会看看哪只中国的人造肉概念股能率先登陆纳斯达克,港股也行。



所以,这篇文章分明是在夸中国,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是美国人在用气候变化的概念在施压中国消费者不许吃肉呢?【纳闷】

要说这文章是篇人造肉行业,花钱买的营销软文,为的是打开市场,挤占现有肉类企业份额。姑且还算说得过去,但请记住如果持这个立场,那也是「天然肉vs.人造肉」,不涉及中美。

何况,我国是认可人造肉行业,发展前景巨大的,还出了国标,而且已经展开了多项国际合作。旧闻:“人造肉”国标将出台


全文介绍:

一共24段,英文内容每段前标示出了序号,以下是段落内容概述,欢迎跳转看具体内容:

(1)-(2):引子

(3)-(4)、(10):中国当前肉类市场的发展背景

(5)-(6):中国体制对于人造肉企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7)-(8):转型人造肉对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的好处

(11)-(12):国家战略食品安全的角度上,人造肉的优势

(13)-(14):在植物肉推广上,中国具有传统文化优势

(15)-(16):对推广人群和场所的探讨(城市居民/非城市居民;餐饮行业、食堂、学校餐厅)

(17)-(20):植物肉当前面临的推广困境和技术可能

(21)-(22):细胞肉同样也是人造肉发展中的一只重要力量

(23):中国转型人造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4):结尾


不是逐段翻译,但每段的内容都大概写了写:

How China Could Change the World By Taking Meat Off the Menu

(1) It’s lunchtime in Shanghai’s leafy former French Concession, and every table is crammed at David Yeung’s new café and grocery, Green Common. Office workers and shoppers huddled against the January chill are wolfing down plates of katsu curry, noodles and spicy dumplings.
(2) For Yeung, the popularity of his first outlet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a source of considerable pride, given that its doors opened barely two weeks earlier. But he’s more pleased by its other distinction: no animal products grace the menu at all. Instead, plant-based alternative proteins, sourced from China, Korea and the U.S., are used in these traditionally meat-based dishes. “The idea is to showcase some of the best produc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o that people can enjoy a mind-blowing vegan meal,” says Yeung, who is also the founder of the Hong Kong plant-based protein firm OmniFoods.

开头是个引子,描写了上海绿客门餐厅(Green Common)刚开业就生意火爆的样子。绿客门是OmniFoods旗下,主打植物蛋白食品,零动物肉的餐饮店,其创始人David Yeung表示要让顾客可以享受到无与伦比的素食餐体验。(绿客门开业相关介绍

------------

(3) The buzz around Green Common is another sign that China is on the cusp of a plant-based-protein revolution that has investors as well as diners licking their lips. China came by its love of meat only recently; in the 1960s, the average Chinese person consumed less than 5 kg of meat annually. But as in comes soared following XXX’s market-driven “reform and opening” of the late 1970s, consumption rose to 20 kg per capita by the late 1980s and has now reached 63 kg. Today, China consumes 28% of the world’s meat, including half of all pork.

绿客门的火爆表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植物蛋白、素食革命相当看好。

(后面这句应该是全篇问题最大的一句,尤其是说)中国人直到最近才喜欢上吃肉,举的例子是中国人在196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是5kg,但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显著提升,人均消费量在80年代末提升到20kg,直至今日的人均63kg。(这槽点不要太大,完全无视了人均收入和肉类供给的提升。不过无所谓,反正也没表达什么观点,就当它是在陈述事实好了,虽然错的离谱。)

目前,中国总的肉类消费量占全世界的28%,猪肉消费量占全世界总猪肉消费量的一半。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在陈述事实,至少我不觉得有什么褒贬的态度在。消费全世界一半的猪肉怎么了,又不丢人,没必要迫不及待地拿人均数据出来反驳;我们还消费全世界一半的煤炭呢,之前不也挺自豪的。这说明中国在这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巨大,这也是下文的观点,中国如果开始积极做产业转型,将影响全球的肉类产业,甚至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

(4) But as in rapidly modernizing societies everywhere, today’s Chinese are embracing healthier lifestyles, not least following health crises like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nd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which wiped out half of China’s hog herd between 2018 and 2019. China’s market for plant-based meat substitutes was estimated at $910 million in 2018—compared with$684 million in the U.S.—and is projected to grow 20% to 25% annually. KFC has begun selling plant-based chicken nuggets. Yeung’s pork substitute OmniPork is now on the menu across China at thousands of Taco Bell and Starbucks branches, where it is used to make everything from tacos to salads. Competitor Z-Rou—rou is Mandarin for meat—is offered by supermarkets, restaurants and two dozen school canteens.

像所有正在飞快现代化的社会一样,中国也在积极拥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2018-19年非洲猪瘟的冲击后。2018年,中国的植物肉市场总值约为9.1亿美元,同期的美国市场总值则为6.84亿万元,并且预期中国市场还将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各种植物肉产品已经开始随处可见了,比如肯德基的鸡块、塔可钟的taco、星巴克的沙拉,超市、餐厅、学校食堂都有用植物肉作为替代品。

----------

(5) The implications could be transformative not just for China but also for the world. More than any other nation, China has the ability to leverage economies of scale. It has done so many times before: some of China’s richest entrepreneurs positioned themselves at the vanguard of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slated to receive huge state backing, such as solar panels, mobile payments and electric vehicles. Li Hejun, dubbed the nation’s solar-panel king, rose to become China’s richest man in 2015 with a fortune worth $30 billion by riding a wave of renewable-energy subsidies that also caused prices to plummet and spurred widespread their adoption. State backing for AI unveiled in 2016 helped spawn top tech firms including TikTok parent ByteDance,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unicorn, worth some $100 billion.
(6) Could the state do the same for meatless meat? Just as international food conglomerates like Nestlé, Unilever and Cargill are plowing millions into plant-based protein, Chinese competitors are jostling for market share in anticipation of huge state contracts and government perks like tax breaks and free factory space. David Ettinger, a partner at Keller and Heckman LLP’s Shanghai office, says now is “the most exciting time” of his two decades specializing in food law: “Rather than managing things, I think China will let the industry lead.”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能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感觉他想说的是政府扶持...)

中国也有无数成功的先例,尤其是国家支持的太阳能板、移动支付和电动车等前沿科技领域。比如借助政府的新能源补贴,太阳能板的价格就大幅度降低,并有效地推广了其使用,并且成就了汉能的李河君成为2015年中国首富。2016年起,国家对于AI技术的大力扶持,也造就了字节跳动(市值1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值钱独角兽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的成功。(呃 ,我怎么突然开始翻译了。。。)

即使面对像雀巢、联合利华、嘉吉这些国际竞争者的大力投入,中国企业也同样希望在植物蛋白市场分一杯羹。这时政府背书的策略就更应该应用到植物肉行业,企业和投资者都预期政府将出台扶持政策,包括政府订单、补贴、免税和土地政策。

----------

(7) The largest impact may be not on the economy but on the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ready pledged to see carbon emissions peak by 2030 and make the world’s worst polluter carbon-neutral by 2060. As livestock farming produces 20% to 50% of all man-made greenhouse gases, finding alternative protein sources is crucial to meeting these targets. Halving China’s animal-agriculture sector could result in a 1 billion metric-ton reduction of CO2 emissions. Crucially, state action could have real consequences—China’s authoritarian system enables it to dictate commercial priorities and consumer behavior across its 1.4 billion population. While Donald Trump disparaged global warming as “an expensive hoax,” Joe Biden has called it “an existential threat.” Whether the superpowers can work together on this issue may ultimately define whether the world can meet its emissions targets over the next decade. “You can’t do anything on climate change unless you bring China with you,” says professor Nick Bisley, dea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Australia’s La Trobe University.

大力投入植物肉市场,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有环境上的。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减排上可是下了决心的(2030开始碳排放减少,2060碳中和),而传统牲畜养殖所产生的碳排放占人为碳排放的20%-50%,所以向植物蛋白培养模式的转型对于达成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如果当前畜牧业规模减半,则可以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更何况,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只要国家出手干预、调控,不仅可以决定市场产品,还可以直接影响14亿人的消费习惯。

然后就到了观网指出来的那句话”You can’t do anything on climate change unless you bring China with you,“(对于气候变化,你不带上中国就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你需要了解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以及原话。这句话来自于另一篇op-ed里,而那篇的题目叫:

整篇op-ed不是在讲中国该怎么样,而是拜登该怎么样修复两国关系。同时op-ed的第3部分是抨击Trump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对中美关系的破坏,特朗普之前说的:

由于特朗普长久以来的破坏,导致明明应该最容易达成中美共识的气候变化议题,连合作的空间都不复存在了。”而拜登既然已经明确表示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其政府的重中之重,那就一定要带上中国(与中国合作),否则你什么都做不了。“原话如下:

如果你还记得2010年前,外媒对于中国减排的措辞,基本都是”push China to commit/ follow/ reduce...”一类的,而现在是“cooperation & build consensus",原因很简单,我国一直信守承诺,积极合作,国际评价也一直有口皆碑。

所以说,这句”You can’t do anything on climate change unless you bring China with you,“的确说错了,中国其实反客为主了,今后同样也可以去监督美国的减排进度。

------------

(8) The ripple effects would be felt globally. Apart from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zoonotic pathogens entering the human population, switching to plant-based protein can help safeguard rain forests clear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nimal feed and protect people against the heart disease, cancer and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heavy meat consumption.

转型培育植物肉,减少牲畜养殖有更深远的影响,不仅减少碳排放、水资源使用、人畜传染病的风险,还能保护雨林面积,减少人们得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过量食肉导致的疾病。

(这段就是在说少吃肉的好处,放之四海皆准的,当然对那些有回形针PTSD的患者,听到”雨林“就受不了了,也可以理解。)

------------

(9) There’s still some way to go before China eagerly embraces novel proteins. The higher cost and un-familiar taste of meat substitutes may prove to be obstacles to turning plant-based protein into an everyday staple across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Regulators also need to give the industry sufficient room to flourish. But entrepreneurs like Yeung say it’s getting easier to make a case to bureaucrats and consumers alike. “After the last few years, it’s no secret that meat production is infinitely risky,” he says. “Disease and extreme climate issues are sadly not going to change unless we make a change first.”
(10) Until recently, the primary motivation for people to shun meat was concern for animal welfare. Not anymore. Today, broader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re energizing millennials and Gen Z globally to embrace flexitarian lifestyles, where animal products are purged from diets at least some of the time. As in the U.S., China’s cosmopolitan cities are leading the way. In 2008, just 5% of Hong Kongers classified themselves as vegan or flexitarian, according to a Hong Kong Vegetarian Society survey. Today, it’s 40%.

但是让14亿中国人接受这种新式植物蛋白替代品并不容易,较高的价格和大众不习惯的口味都是推广的障碍。同时监管者也应该给予行业足够的空间去生长、发展,但绿客门的老板对植物肉行业相当乐观,认为真正岌岌可危的反倒是动物肉行业。以前,纯素食主义者往往是出于动物福利的考量,拒绝食用动物肉,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出于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原因,成为素食主义者或者弹性素食主义者,这种现象无论中美,在国际大都市中都尤为明显,拿香港举例。

---------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2019年爆发的猪瘟都为中国,长久以来对工业化养殖和进口食品的依赖敲响了警钟。去年12月,日本爆发的禽流感更是一个信号。研发动物肉的替代品,摆脱对畜牧养殖的依赖,不仅有贸易战、环境保护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还有去年的洪涝灾害推高猪肉价格)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正在食品战略安全上发力,这将有助于植物肉的发展。卫生部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南倡议从2016年到 2030 年,中国肉类消费量减少 50%,以应对肥胖等健康疾病。”光盘行动“、”少点一个菜“都是在保持一种食物危机意识。David Laris甚至预测”过不了不久,国家就会正式号召少吃肉“。

-----------

(13) Culturally, the Chinese are perhaps better placed to embrace plant-based protein than Americans indoctrinated by a powerful meat lobby and a founding myth built around cowboys and beef ranches. (Even so, many Americans are fast changing their eating habits; alternative milks like soy, oat and almond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1% of the overall U.S. market a decade ago. Now it’s 12% and growing.)
(14) In China, by contrast, “mock meat” has been popular with Buddhists, who often do not eat meat, since the Tang dynasty, with tofu a substitute for fish and taro for shrimp. Fried dough sticks dunked in soy milk—records of which date back 1,000 years—remain a popular breakfast across the Middle Kingdom. Vegetarian restaurants are commonplace near Buddhist temples and shrines. Every Chinese supermarket stocks a dazzling array of bean curd and substitute meat products made with gluten.

从文化背景上讲,让美国人接受植物肉可能更困难,中国人反倒容易接受,因为美国人早就被肉类游说集团、”牛仔和牧场“一类的传说故事所教化、洗脑了。而中国则有悠久的”素肉“历史,自唐朝以来,僧人们就不吃肉,而是以豆腐、芋头来代替鱼、虾。(豆浆油条这句没明白啥意思,可能有什么典故?)现在,在佛寺旁边,素食餐厅也十分常见,甚至每家超市都会有琳琅满目的豆制品和面筋制品作为肉类的替代。

-----------

(15) This kind of familiarity is helping plant-based protein go beyond the purview of “tree huggers,” as Yeung puts it. In January, Chinese fried-chicken franchise Dicos—a KFC rival and one of China’s top three fast-food chains—swapped the real egg in all its breakfast sandwiches with an alternative derived from mung beans made by California-based Eat Just. At the BrewDog pub in Shanghai, customers quaff craft porters and pilsners over games of shuffleboard while ordering nachos and burgers from a menu that proudly offers both meat- and plant-based options. “Around 30% of sales today are plant-based,” says general manager Gabriel Wang. Eat Just CEO Josh Tetrick, who recently opened his first foreign office in Shanghai, predicts that by 2030 the majority of eggs, chicken, pork and beef consumed by urban Chinese won’t require animal ingredients. “It’s going to happen a lot faster than people realize, and Asia will lead the way,” he says.
(16) But popularizing plant-based meat beyond China’s cities might be a greater challenge. Government guidelines promoting plant-based proteins for factory canteens and school cafeterias would play an enormous part in reducing costs and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Some private schools are already electing to feed students with meat alternatives; for example, Dulwich College high school in Shanghai serves weekly meals prepared with Z-Rou. But as budgets for lunches in government-run schools stand around 7 rmb ($1.08) per student,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 of subsidies and mandatory quotas may be necessary to make plant-based options feasible across the board. Given the potential size of school contracts, this could be transformative—and also familiarize the next generation with meat alternatives. “If we want to win a customer for life, students are a great place to start,” says Z-Rou founder Frank Yao.

这种传统文化对于推广植物肉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餐饮行业,比如德克士早餐三明治里的鸡蛋是绿豆仿制的,上海酿酒狗也提供植物肉菜式。Eat Just的CEO Josh Tetrick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吃到的大部分鸡蛋、鸡肉、猪肉、牛肉都将不含动物成分。

不过想在城市之外推广植物肉却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如果能在工厂食堂和学校餐厅推广植物蛋白,将有效地降低成本并提升大众认知。现在已经有一些私立学校(比如上海Dulwich College high school)开始提供植物肉了,但公立学校由于每餐预算的限制,若想推广植物肉,则需要政府提供补贴和配额。考虑到全国学校的整体规模,这部分订单若是给到植物肉行业,影响将是空前的,尤其是下一代可以率先熟悉并接受这类动物肉替代品。

---------

(17) The fact that plant-based proteins are currently priced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eir animal equivalents is an undeniable hurdle for notoriously thrifty Chinese consumers. Yet this is expected to change as competition and scale drive down costs. Moreover, snowballing agricultural crises like avian flu and ASF can make meat prices extremely erratic. Pork prices more than doubled in China in 2019 following an ASF outbreak, making it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restaurateurs to both keep customers smiling and turn a profit. That plant-based proteins are largely immune to such fluctuations—and help mitigat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cause spikes in meat prices—is a huge boon across the industry.
(18) The biggest barrier to plant-based meats might be its most elemental: taste. While the industry has come on by leaps and bounds over recent years, elderly Chinese so obsessed with freshness that they trawl wet markets that sell meat and fish could prove a stumbling block to widespread adoption of processed, packaged alternatives.
(19) That will change over generations, for sure, although now the race is on to engineer plant-based meat products specifically to Chinese tastes. Whereas the popularity of ground beef in the West makes it the obvious starting point, Chinese diners typically have far wider tastes, including meatballs for hot pot, filling for dumplings or strips of meat for stir-fries. Zhenmeat is even working on a plant-based shrimp substitute. “Right now, the technology’s not ready for plant protein to make the texture of a chunk or slice of meat,” says Zhenmeat’s Lu. “It will require investment and patience.”
(20) Still, the technology is so undeveloped that there is endless potential to improve taste and cut costs. There are existing protein-synthesis techniques—incorporating fermentation, micro-algae and insects—used in cosmetics, biomedicine or industry processe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 repurposed for food. “We’re starting from scratch here,” says Yao of Z-Rou. “So why can’t China create brands and have a seat on the table for what the future of food is going to be?”

对于花钱精打细算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考虑到动物肉相较更便宜实惠的价格,买植物肉实在划不来。未来植物肉行业还需要靠竞争和规模生产来把价格压下去。但植物肉相较动物肉,有价格更稳定的优势,不容易受自然灾害、牲畜疾病的影响。甚至对于饭店商家来说,如果一段时间动物肉价格波动太大,植物肉反倒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最大的障碍还是口味,尤其是新鲜度,无论加工包装的植物肉在味道上有多大的进步,都始终抵不过从菜市场买来的鸡鸭鱼肉新鲜。

不同于针对美国消费者的搅碎牛肉,中国植物肉企业目前更关注于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肉类,比如火锅的肉丸、饺子馅、炸肉条,甚至是虾的替代植物蛋白。不过目前的技术缺陷也很明显,植物肉还造不出成块或者一片一片的肉的质地,仍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如果未来能将更多的创新技术(甚至是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合成蛋白科技)融合进植物肉的生产,还能进一步提升植物肉的口味并降低成本,总之植物肉行业充满了无限可能。

----------

(21) Albert Tseng, co-founder of impact investment firm Dao Foods, is backing 30 startups that focus on the Chinese plant-based-protein market, including established player Starfield. One venture is utilizing cell-based meat, or animal protein grown in a laboratory. Although more controversial than synthesizing meat from everyday plant materials like soy or wheat, the technology is growing fast. In 2017, China signed a $300 million deal to import cultured-meat technology from Israel. At last year’s Two Sessions annual parliament, Sun Baoguo,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rgued cell-based meat alternatives were a matter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guarantee China’s future meat supply.” For Tseng, “there are the talent, resources and capital in China to really build this industry.”
(22) It’s already happening elsewhere. In November, Eat Just, the maker of Just Egg, became the first firm anywhere to receive regulatory approval for selling cultivated meat, after being given the green light in Singapore for its lab-grown chicken. With the coronavirus galvanizing anxiety over the fragility of food supply chains, the tiny city-state has set ambitious new targets to produce 30% of its food domestically by 2030. But given that less than 1% of Singapore’s 270-sq.-mi. area is agricultural land, innovations like vertical farming and cellular meat will be key. Many other governments are becoming more accepting of alternatives. “In places like China and Singapore, there’s less of a fixation about what happened yesterday and more on what makes sense for today and tomorrow,” says Tetrick.

同样的,利用实验室培养的动物蛋白或者动物细胞所得到的人造动物肉(”试管肉“或者叫”细胞肉“),也是一项热门技术。在2017年,中国就和以色列签订了一份价值3亿美元的”试管肉“技术进口协议。去年两会上,北京工商大学的校长孙宝国就提出,研究细胞肉对“保证中国未来的肉类供应”具有战略意义。投资了试管肉的Albert Tseng也认为,中国已然拥有试管肉行业所需的人才,资源和资本。(可以记一下投资笔记:Dao Foods投了三十家替代肉的初创企业;Starfield,中国研发试管肉的知名企业)

事实上,Eat Just(旧金山初创公司)就于去年11月在新加坡首发了他家研究的实验室试管鸡肉,成为第一家得到细胞肉发售批准的公司。由于耕地面积稀少、对食品进口依赖性高、新冠疫情所展现的脆弱供应链,新加坡转而把目光投入到”垂直耕种“和”实验室细胞肉“的发展上,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30%的粮食自产自足。Eat Just的CEO Tetrick也认为,中国和新加坡将会对动物肉的替代品越来越开放。

-----------

(23) There would be losers in a major shift toward meat alternatives. Beyond the disruption to China’s $82 billion meat market, there’s also the fact that 60% of soy grown across the world is currently shipped to China, mainly for animal feed. The success of plant-based protein may decimate crop demand and prices worldwide, upending markets and roiling politics. The question for all, says Yeung, “is do the collective wins outweigh the losses?”
(24) Given the weight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t’s growing ever harder to justify eating meat as simply a personal choice. Much like smoking in public, Yeung says, eating steak and bacon every day has collat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 that jeopardizes the future of everyone. China, like the world, is waking up to the risks of asking our planet to support 7.7 billion people as well as 677 million pigs, 1.5 billion cattle, 1 billion sheep and 23 billion chickens. “The reality is that industrial livestock farming isn’t sustainable,” says Yeung. “We don’t have a choice. We have to change.”

市场竞争有赢家就必然有输家,大力发展植物肉,势必会让中国现有价值820亿美元的肉类市场重新洗牌。同时作为牲畜饲料的大豆行业也将受到严重打击,目前全球60%的大豆产量是销往中国的,国际政治的变幻也势必要卷入这场肉品之争。

随着科学证据不断出现,人们很难再说吃肉是一个完全个人的选择,而不会影响到环境,不会影响到后代生存了。绿客门的老板认为:”中国如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已经意识到了,若想让地球承载住77亿人、6.77亿头猪、15亿只牛、10亿只羊、230亿只鸡,继续依赖工业化养殖是不可持续的,改变是必然要发生的。“

(感谢耐心看完)

user avatar

金灿荣有次说了个故事,说他去美国交流,美国的同行说:“中国过来政治避难的人,都众口一词中国要崩溃了,搞得我们战略分析总是不准。”

张召忠也说了个故事,说马里兰大学留学生杨舒平说美国空气好,本来环保组织都要游行了,后来看杨舒平这么说,他们都不好意思闹了,这个事情就放下了。

所以,战忽的关键是向敌人说谎话(好话),向自己说真话(坏话),才是兴旺之道也。


杨舒平同志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比如:说美国空气就要比中国好,那美国一听,老有成就感了!

爱国自豪一上来,连环保的责任心都冲淡了,这些美国人,果然夸不得……

所以,战忽的关键,是蜜糖里包炮弹。

比如,前段时间,请一些明星说不要吃肉,这就是很聪明的战忽手段,谁说了都不算,明星总有号召力吧,连明星都不吃肉,家庭主妇主男们好意思吗?

你看看,请的人都是很有号召力的,对家庭主妇啊,(黄磊、黄轩等)爱家好男人的形象哪个买菜主妇不喜欢?谁敢不听?

这就是专业的,战忽手段可以打70分,超出了及格线。

本来手段很高超,就怕猪队友!

你看,猪队友就出现了!

时代周刊,那不是反华的代名词吗?还引用了洋人的专家的话.

什么是猪队友,这就是猪队友啊,要是觉得磊哥、轩哥说,吃肉对孩子不好,保管第二天,肉价下跌50%,没人买了!

结果钻出什么洋人的专家,还大言不惭指责我们吃肉,那不激起了老百姓的逆反心理吗?那咱们家庭主妇们要是看见了,明天就做满肉全席!第二天都买不到肉了!


我想起了不久前,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指责中国画漫画侮辱他们的事,本来一幅漫画,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故意在推特上面大喊特喊,搞得人尽皆知。直接让我们舆论打了个翻身仗!

而澳大利亚的主持人克里斯·史密斯更是一位潜伏多年的共产主义老战士,他假借攻击我国,实则把台湾的匪军给骂了一通。

莫里森看到乌合的画的热度终于上来了,放松地坐在了椅子上。可惜深入敌后,无人可倾诉。这时他打开了电视,看到了主持人揭露匪军罪行
他明白了。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我们的同志,无处不在。
他看着明月,轻轻哼起了国际歌​

这次一定是我们的同志干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看见了在明星的宣传下,

生怕真的上当了,

于是心急如焚,

写了一篇文章,

让我们蓦然清醒、警觉!

本来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也不注意,

现在人尽皆知了,

想到这里,我又觉得很心酸。

我们的同志无处不在,

天下何人不通共,

奈何明星向灯塔……

user avatar

生气不起来了。

在人权的饭桌上,美国举起酒杯。

“我先死40万,你随意。”

你可以不喝这杯酒,也可以骂他缺德,有病,但你唯独不能说他占你便宜。


因为你可以反推一下,假设咱先说最极端的恶言,不说什么“你怎么不把车和汽油购买清单拿掉”,直接就说“你怎么不把美国人直接装进裹尸袋呢?这样更环保啊。”

够难听了吧!不能再难听一点了吧。

他四个字就能噎死你:

“我装了呀!”

你怎么反驳?

没法反驳,只能让他先干为敬然后说我不喝酒。


他们其实也挺搞笑的。

什么是环境问题?

只有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

接受这个说法的人是典型的书读到狗肚子里了。

漫天的Cov-19你看不见,你跟我扯二氧化碳?

我干一杯二氧化碳,Cov-19喝多少你随意,整点不?不敢整就把嘴给我闭上。

人是目的,环保是手段,想不清楚这点就不要被他们的舆论带着跑。永远记得中国人是人,你是人,一切意识形态为人类服务。

想不清这个,只会被人带偏。

现在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生存环境里有新冠病毒的这个问题。其他都是小打小闹。如果给你两种能力任选其一:看见新冠病毒,或看见二氧化碳。

我保证瑞典小女孩也会选的第一种的(因为后者她已经会了)

再说了,文章里还敢提及澳大利亚,澳洲一次山火就4亿吨二氧化碳,接近2018年全年排放。贡献二氧化碳排放是116个国家的总和。

文章还援引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主任尼克·毕斯利(Nick Bisley)话说:“除非你把中国也拉进来,否则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什么都做不了。”

就这,还把我们“拉进来”,拉进来做什么?拉我们进来揍死你个给环保拖后腿的废物吗?

你们一个和北京人口差不多的国家,一次山火排放4亿吨二氧化碳,我们十四亿中国人每人少吃一半肉才减排10亿吨。合着我们全国人民营养摄入大倒退,还不够你们烧着玩的?

你们有脸开口吗?

你有脸开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吃肉的优先级低于你们森林着火?如果我们必须招办,那不就是相当于放火把我们近乎1/4的肉类食物烧没了吗?那不是活畜牲做的事吗?你们是想促成这种事的发生吗?

更何况你们这些森林大火背后的原因里总有环保组织不让砍隔离这件事的影子。不仅没吸取教训,美国也完美复刻了。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加州当澳洲。

难怪美国媒体撰稿引用澳洲文章,无愧一丘之貉。

这两年谁说中国碳排放也轮不到你俩啊。

你俩的催促,就相当于你们负责放火烧山烧着玩,我们负责节食保护环境。说你们无私吧,过程上处处和发展中国家过不去。说你们自私吧,结果上自己也没少死。

这都是人的脑回路吗?你们那边的环保组织是不是人类有仇啊?


还tm问什么时候肉食能从中国人的菜谱拿掉?

吃斋超度你们时。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2019年一场大火,就烧出116个国家的碳排放。

AdmitWrite留学平台:澳洲大火,烧出了116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场改变世界的大火...

美国光草坪一项造成的化肥污染、碳排放,就比很多中等国家一年消耗的化肥和碳排放还要多。

kknews.cc/zh-my/home/k2


加拿大每年冬天用盐撒在路面上防止结冰,五大湖都开始变咸了。

盐撒化雪结恶果 多伦多雨水咸似海水


盎格鲁,人类之瘤!

user avatar

一派胡言!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种,不像植物种植业那样纯固碳,也伴随着碳排放,但整体而言,碳的流动还是

牧草→肉和粪及草渣

动物成长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永远不可能超越牧草的含碳总量,也就是说整个的畜牧生产过程其实也是在固碳的,固的碳的形式就是各种碳水化合物产品、粪肥、草料加工废料等等,这些又可以回归到自然碳循环中去,沼气收集利用,腐熟的粪肥回施草场或田地。

鼓励畜牧业,意味着鼓励种植业,意味着固定更多的碳,是减少碳排放的。

当下,碳排放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化工行业废气等。以及气候变暖、海洋荒漠化之后的海洋固态能力衰退,极低冻土甲烷释放等等。人类最应该做的是减少化石燃料应用,减少能产生甲烷废气的工业生产,鼓励植树种草种海藻,大力发展海洋农业,特别是远洋漂浮海藻种植业,将远离大陆架的海面也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固碳,并鼓励烧荒,消减大气中的甲烷气体。以此来对抗温室气体增多问题。

以及,要开展低浓度甲烷气体催化氧化的研究,尽早开发出相关催化剂,辅助大气中甲烷成分的氧化。

阻挡中国人吃肉,抛弃自然生成,去吃消耗化石能源生产的人造肉,才是增加碳排放的不环保行为。鼓励农业生产,鼓励生物质制品日用,才是根本的解决地球碳失衡、地球暖化问题的方法。希望推广速生林和木结构,淘汰钢筋混凝土,以生物制品替代塑料、合金等工业产品,回归正常的自然循环。

user avatar

到底谁的食物浪费,在影响巴西森林的存亡?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巴西的蝴蝶扇一下翅膀,未必会引发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但美国人的肉蛋奶浪费却“可以实实在在影响巴西森林的存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是一个很喜欢吃肉的国家,人年均肉类消费量超过100公斤,位居世界前列。简单的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想要获得100公斤的肉,就必须先去生产出更多的植物来喂养各种动物。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种植苜蓿和玉米,还是把它们加工成饲料,都会消耗能源,带来碳排放,都会“实实在在影响巴西森林的存亡”。

与中国人不同,在美国人的肉食结构中,牛肉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与鸡肉和猪肉相比,生产牛肉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一方面,这是因为生产一公斤牛肉所需要的饲料更多。在美国,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消耗6公斤饲料,而猪肉只需要2.6公斤。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牛作为一种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甲烷。要知道,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的25倍。美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饲养的牛有上亿头。2019年,美国农业共产出甲烷1025.6万吨,其中来自动物消化——主要来自肉牛和乳牛养殖——的有714.2万吨,在碳排放上相当于1.78亿吨二氧化碳。仅计算这一项,就相当于所有美国人每人每年烧掉177升柴油。所以可以说,每一个正在吃肉的美国人,都是一辆超标排放的大卡车,在通向全球变暖的高速公路上冒着黑烟全速前进。

而与之相对的,虽然中国人的肉食消费连年增长,但是我们的肉食结构以猪肉和禽肉为主。如果我们想在饮食方面补齐和美国人的碳排放差距,需要每人每年再多吃三百斤猪肉——可能会有点撑得慌。

美国的食物浪费问题

假如你是李华,现在要给你的美国朋友乔写一封信,建议美国民众改变肉类消费习惯以减缓气候变暖,你会怎么写呢?


一个常见的思路是,号召大家少吃肉甚至不吃肉。近年来,素食主义风潮席卷欧美。打开各类社交软件,都可以看到博主向你推荐全素食谱。但实际上,缺乏专业指导的纯素食尝试可能并不能带来健康。具体而言,纯素食的人将较难获取足量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锌、锰等微量元素。在没有专业人员精心服务的情况下冒然纯素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想要靠素食主义这种激进策略来让美国人少吃肉,显然不够现实。

好在,美国人本来也就不需要靠纯素食来降低碳排放。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隐藏问题——浪费,严重的浪费。美国的食物浪费问题可谓触目惊心,其食物垃圾占食物总供应量的30%~40%。这其中虽然包括部分运输和加工环节的损失,但显然,太多的美国消费者在购买食物之后,过于随心所欲地丢弃了他们不想要的那一部分。以前听人说相声,说是有朝一日如果发了大财,喝豆汁儿的时候就得喝一碗倒一碗。不得不说,编这个段子的相声演员还是格局太小,美国人浪费食物的真实情况可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举个例子,美国公立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一般,小朋友很不喜欢吃;或者是做的量太多,小朋友们根本吃不完。这些食物的最终处理方式基本上都是直接倒掉。所以供应给美国公立学校的蔬菜一度有75%被丢弃。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行美国学校午餐营养标准,让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0%,但还是比喝一碗倒一碗来得更痛快。

在美国,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食物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原因而被丢弃。这些食物被丢弃之后,绝大部分都会和其他垃圾一同进入了垃圾填埋场。近年来,美国的垃圾回收和填埋也造成了巨量的甲烷排放,其中相当部分就来自这些被丢弃的食物。它们来自大地,又回归大地,在人类社会中转了一圈之后,却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只是平白地制造了大量碳排放,甚至还“实实在在影响了巴西森林的存亡”。

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出现上面这种严重浪费食物的情况是因为美国的小朋友们缺乏节约食物的意识。只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就可以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但实际上,走出公立学校,你就会发现——美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贯穿着食物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是一种在整个美国社会都普遍存在的、全民参与的浪费。一个美国人就算能够在生活中节约食物,他也无法改变其他环节对食物的浪费。

根据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统计的结果,美国人丢弃食物的原因,包括且不限于:外观不够漂亮,零售商觉得它们卖不出去——直接丢弃;制作的过程中不符合销售方的审美或要求——整件菜品丢掉重做;餐厅不小心做多了——厨师下班的时候顺手丢进垃圾桶;买回家的食物太多,放在冰箱里来不及吃,最后腐烂变质——只好全部丢掉。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计算,全美国23%的鸡蛋,都被直接丢进了垃圾桶。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2012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个美国人平均每个月会扔掉33磅(约合15公斤)的食物,价值约为40美元。折合一下的话,每个人一年丢弃的食物大概能达到400磅(约180公斤)。一个人两个人可能没啥,但要知道美国可是足足有三亿人啊,“再小的问题乘以一个上亿的基数,都足以触目惊心”。

而这还仅仅是美国人自己统计出的数据,在其他渠道出现的数据则更加夸张。英国媒体人罗伯特·科尔维尔在自己的《大加速》一书中提到,美国的食物浪费量占到了食物总量的四成左右。

而且,即使是美国人已经吃下去的食物,也很难说是物尽其用。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2100千卡热量,而美国的每日人均食物供给量是3600千卡。也就是说,美国人在每日身体所需以外,还捎带着消耗掉了足以喂饱整个巴西的食物。当然,这些多余的肉蛋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变成了美国人日益增长的腰围和体重指数(BMI)。自1962年至2010年,美国人体重指数(BMI)大于30的肥胖人群,增长了足足一倍多;20岁以上的肥胖人群比例从13.4%上升到了35.7%。所以,与其盯着中国人吃掉的肉蛋奶,还不如先关心一下美国人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

发展中国家缺乏食物

而在美国人日益肥胖的同时,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七亿以上的人口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甚至极度饥饿的状态,近两亿五岁以下的儿童因缺乏食物而发育迟缓或消瘦。当西方媒体及其代言人把发展中国家人民吃肉渲染成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进行炒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好地想一想,这个世界真的缺乏粮食和肉类吗?如果将全世界的粮食和肉类平均分配,那么每人每年可以得到6.4公斤牛肉、11.1公斤猪肉、14.7公斤禽肉和1.8公斤羊肉,以及充足的主粮和丰富的蔬菜水果。是的,今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所生产出的食物,早就已经足够让全世界人民吃饱、吃好了。但现实情况是,那些在非洲种植园里采摘可可果的贫苦工人,可能真的一辈子都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和除中国外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 与基于粮食不安全体验分级表的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对比

无论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少年,还是非洲萨赫勒草原上的牧羊人,或者是越南中部种植咖啡的山区农民,他们都理应拥有平等的吃肉的权利,或者说,免于陷入匮乏的权利。肉蛋奶,从来都不应该是独属于某些人的特权。

然而,我们正在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一部分人在酒池肉林中暴饮暴食、铺张浪费,而另一部分人却在极度的饥饿中艰难度日。而前者在酒足饭饱之后,用干净的纸巾擦了擦嘴角,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起身站到了环境保护的高地上,对着后者颐指气使:“你们碗里的肉怎么会越来越多了?这可是会破坏环境的呀。”

这,公平吗?


参考资料:

1.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 production:

ourworldindata.org/envi

data.oecd.org/agroutput

2.OECD关于世界肉类消费的数据:

data.oecd.org/agroutput

3.不同肉类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

ourworldindata.org/envi

4.美国农业部关于美国食物浪费情况数据:

usda.gov/foodwaste/faqs

5.美国一家回收公司关于美国食物浪费情况数据:

rts.com/resources/guide

6.FAO:2020年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fao.org/3/ca9692zh/onli

7.WTO: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挨饿和营养不良持续存在,到2030年零饥饿疑无法实现

who.int/zh/news/item/13

——————————

本文作者:黄秋赞、幻想浅绿(史图馆)

user avatar

西方媒体太需要切实的了解中国人了。

忽悠中国人的办法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不能忽悠中国人的嘴呀。还少吃肉?就算家长同意了,让那堆小祖宗少吃一口肉试试?

更别提家长们还都惦记你们的大豪斯和牛排呢

user avatar

不如请美国人都把汽车扔了

都改骑自行车

或者把空调都关了

改用风扇

这样才环保嘛

话说美国人均能耗至少是中国人的5~7倍

却一天到晚总劝中国人要穷些再穷些

脸皮真是厚的可以

这就是普世价值教出来的烂心肠?

user avatar

如果美国人少吃一点肉,全世界的牛就不会放那么多屁,温室气体就不会那么多。


美帝在破坏环境上堪称“地球之癌”。

全世界发达国家也不少,可没有一个像美国人那么生活的,一年四季不关空调,从早到晚不关电灯,人人出行开着大排量汽车,衣服不晾都用烘干机,草坪上自来水喷个不停,不缺肉吃所以食物凉了就扔,每天扔掉的食物都能拯救非洲的饥饿难民......


美国消耗着全世界最多的牛肉,而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最大头的,就是牛放的屁,美国人吃猪肉、牛肉、鸡肉,工业流水线屠宰,大的不要,小的不要,只要不大不小的,美国人只吃“没有形状的肉”,以示“文明”、“对生命的尊重”,于是大量的肉类蛋白质被抛弃、浪费......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中国人在捡他们丢掉的猪蹄、猪头、鸡脚、鸭脚吃,若说精打细算不浪费,节约资源,中国人才是天下第一。如果世界人民都像中国人这样节约,早就世界大同了。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5%,却用掉了全世界1/3的纸张,1/4的石油,23%的煤炭,27%的铝和19%的铜,美国人均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如果美国人少开些车,少坐飞机,出门都改成步行,全世界就会少烧些化石燃料,环境就会变得更好。

如果美国人少用点电,不要总是24小时开空调、开电灯,不要家家户户用烘干机、烤箱、打印机,全球的电能就会节约很多,就不需要白左们每年装模作样搞“全球停电一分钟”……

如果美国人少浪费点食物,不要把冷了的食物乱扔,不要把不符规格的农产品随手抛弃,这个世界就能养活更多的穷人。

如果美国人少点资产阶级情怀,不要家家户户门口种草坪,天天早上喷水……多种点大蒜、大葱、韭菜、胡萝卜、辣椒、番茄,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果美国人少制造点垃圾,少把垃圾运往第三世界国家,地球会变得更加干净。

总而言之,只要美国人放弃腐朽、落后、奢侈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开始艰苦朴素的“清教徒”生活……或者说,如果没有美国,地球的资源会更丰富,天会更蓝,水会更干净,食物会更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会过的更好。

如果让美国人持续这样的生活方式,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

美国快消失吧,赶紧的。

user avatar

文章本身可能是人造肉的软文,找了个环保角度。

从环保角度,美国人因为新冠减少一亿人口,比中国人少吃肉贡献要大。

美国抗疫拉垮,难道是环保人士在大气层?

不值一驳。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吃肉不平均。

穷人还没有随便吃一人民币炸鸡,还有不能随便吃肉的穷人。

而且随着物价上涨,这个比例可能有段时间会扩大。这才是问题。

肉食结构上,中国人吃猪肉多了点,牛羊肉比较少。说明畜牧业控制还有提升余地。

澳洲,南美那么大草原,中国有效控制的还太少。

如果中国能控制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

那么澳大利亚就不会去五眼联盟,南美疫情防控就不会那么差。中国人也会有品质更高,价格更便宜的牛羊肉吃。

user avatar

“国际餐饮品牌也在中国大力推动人造肉”——“广受欢迎”???

俺只见过全家FamilyMart,¥13.8茄汁嫩鸡蛋包饭原本是其几大台柱子之一,不倒的常青树,我从高一吃到大四。新品不给力的时候这玩意能占领1/3餐桌。

近几月忽然给嫩鸡改成植物肉鸡块了,价格还没变,依然¥13.8,这销量是肉眼可见的暴跌,偶尔有不常来没注意变化的老哥误买了这茄汁植物肉鸡块蛋包饭,紧接着就能听到“woc这什么东西”,“又少又假”,“*脏话*”…

user avatar

就不,你咬我啊。


中国确实从菜单上撤下了一些肉类,不过又加上了一些肉类,不但平时吃,战时也要吃,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花样翻新满嘴流油,你管得着吗?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高兴坏了,虽然现在退役后已经吃不到了,但是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香。就该这么吃,以后还要吃得更好,老百姓餐桌上越多越好,解放军更是要大吃特吃,吃饱了好抱着步枪挣工资去。这些什么“人造肉”一类的东西,谁敢端上解放军的餐桌,谁就是民族罪人。谁敢把肉从解放军的餐桌上撤下来,我们就把谁的头从脖子上拧下来。


然后解放军就可以保证老百姓吃肉的权力了,不想看中国人吃肉的人,只能嘴巴上哔哔哔,他要哔哔哔就让他哔哔哔,他绞尽脑汁想办法哔哔哔,难道我们嘴里的肉能少一口?


对于这些不让中国人吃肉的人,不管你在外国还是中国,给你的就一句话:吃不了倒了喂狗也不给你





解放军的肉类供应量我记得应该是每天200克是没问题的,当然现在标准涨了,我也记不清楚了。200克/天肉类供应一般人看来是足够了,实际上也有很多小战士吃不够,吃饱没问题,吃过瘾还是有点差距的。但是部队里也有中年老男人,他们吃不了多少,总之这几年部队里基本上是吃够了。


以前部队里吃肉还是不大够。


我刚到部队的时候,内地普通野战部队是四菜一汤的标准,油水不大够,三荤一素的荤菜里找不到多少肉。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每天又是体力消耗极大的训练,饭量就大得惊人。那时候我一个人最多一次吃了11个河南大馒头外加两碗米饭,那种馒头是瓷实的,并不喧,类似于死面馒头,一个直径15厘米是没问题的,现在想想惊为天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刷“干饭人”,你们那也叫干饭人?


主要原因就是脂肪、蛋白质摄入不足,菜里没有多少油水,体力消耗又大,于是只能拿碳水来充饥。


后来到了西藏边防上,边防上的伙食就比较扯犊子当时,一言难尽,不过有一个东西我超级喜欢:东坡肘子罐头

这个红烧牛肉罐头就是常见的那种标准尺寸罐头,直径十几公分。东坡肘子罐头要比它大一大圈,一个东坡肘子罐头能塞仨普通罐头。东坡肘子罐头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大肘子,最多有几颗雪豆。


简而言之,硬菜。


一个东坡肘子罐头,配一点1976年出厂、包装皮都要碎掉的海带,外加几片入冬大雪封山之前塞地窖里已经开始发绿的土豆片,我一个人就能干一个。


在下就是干饭之人




东坡肘子罐头失宠是在2010年左右,2016年彻底消失,那一年军改了,原有成都军区建制取消,隶属于成都军区的原成都军区后勤部生产基地也撤销了,特供西藏的东坡肘子罐头彻底没人生产了。实际上在这之前很久就没人愿意吃这玩意儿,作为一个硬菜它太硬了一点。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西藏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铁路大动脉不但带来了运输的方便,还让西藏的餐桌彻底和祖国“接轨”。


那一年开始东坡肘子罐头就不咋经常吃了,有新鲜肘子吃谁还吃这破玩意儿?


在这之前西藏经常吃冻猪肉,价格还贵得不靠谱,口感非常差,有一股怪味。通火车之后西藏本地养殖业、种植业才开始发展起来,到这几年已经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了。绝大多数蔬菜、肉类都可以本地解决,水果大部分还是需要外运,不过价格已经跟内地差不了太多。


我们部队里吃的也新鲜了很多很多,再没有1974年的陈年海带,1986年的陈酿老猪肉,1992年的古董大米。一般吃的大米最多最多是前年的粮食,冻肉越来越没人吃,新鲜蔬菜也都随时供应上。罐头食品在西藏部队里居然成了稀罕小吃,总有新兵蛋子偷偷搞来尝鲜。在以前这玩意儿就堆在炊事班仓库里,谁看谁嫌弃。


那时候也有一种叫“节日罐头”的东西,现在没多少人记得,但当时算是很稀罕的。

包装我找不到了,不是这种军绿色的,但是外包装盒子差不多。那个罐头的罐头盒子颜色要喜庆得多,不过口感嘛……


我记得有白果烧鸡,有红烧鲍鱼,有清蒸鲈鱼。


第一次吃的时候还觉得稀罕,好东西啊!


吃到嘴里才知道,任何食物,只要你弄熟了装到罐头里,它都是一个味儿的,“罐头味”。


我就这么啃着“罐头味”的节日罐头,在寒风呼啸的除夕夜里,过了两个春节。“罐头味”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偶尔吃一吃还挺好吃的,但是让你连续吃三个月,从大雪封山吃到来年春暖花开,你是扛不住的。“罐头味”开始具有连生化武器都没有的威力,它居然开始“攻心”。你打开一个罐头,里面依稀可辨的食物如果你刚好吃过的话,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它应有的味道,它本来应该给人的味蕾和鼻腔还有牙齿带来的感觉。这时候你如果弄了一坨“罐头味”的东西进嘴里,它立刻就会狠狠的抽你的记忆一个响亮的耳光,兄弟,你记错了。


泪水就下来了。


那年电视机里接着卫星锅,在放春节联欢晚会,唯一的一条普通电话线在暴风雪里早就断得干干脆脆,这破特么晚会又尽是些煽情的节目,就这“罐头味”确实就有点难以下咽。


我鼻子酸了好几次,实在是绷不住了,扭头从炊事班饭堂钻出来,一头钻进外面的漆黑和寒冷中去。呼啦啦的白毛风卷着地上的散雪劈头盖脸的打过来,铁皮干打垒的营房在寒风里呻吟,干冷的夜里漆黑一片,让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方向。


远处天边有一片朦胧的光,我一时有点迷糊了,搞不清楚那是哪儿,想了一下才意识到那不是我的祖国,那是印度那边的城市。


祖国这边的天空看起来纯净而通透,什么都没有却蕴藏着一切,遥远又近在眼前。


我掏出藏了好久的一包烟,最后一包烟,平时都是抽的茶叶卷报纸卷的“烟”,寒风里打火机很难打着,点了好一会儿才点上。来自云南的烟丝香味,夹着寒风灌进肺里,呛得我鼻涕眼泪都出来了。


烟的香味冲淡了“罐头味”,我好受了许多,去吧站岗的战士换了下来。他欢天喜地的跑去看那劳什子晚会去了,我替他抱着步枪守岗楼,守着这条边防线,守着祖国。祖国那边看起来非常非常安静祥和,尽管今晚得点燃不少爆炸物,万人空巷躲在屋子里,第二天绝大多数人都会跑到大街上游行,并且到处张贴表达内心真实诉求的纸条。


不过她今晚上绝对不会有事的。

中国人民张贴表达内心真实诉求的纸条




大过年的,我接到的第一条好消息,就是边防官兵们吃上了新的“特需节日会餐食品”,边防线上待过的人都会会心一笑,甜蜜与艰苦一起涌上心头。虽然我早就退役了,身为一个老百姓我也跟大家一样,吃不到这些特需美食了,但是我比大家更懂里面的滋味。



别误会,这东西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吃,它只是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而已,比我们那时候啃的形状都不对头的东西确实好吃了很多,但是也并不是你想的那个味道。


任何东西,煮熟了放进罐头或者铝箔纸包装里,都是一个味道,“罐头味”。


有人在替你啃着“罐头味”,你就该放开了肚皮吃,爱怎么吃就怎么吃,爱吃多少就吃多少,愿意吃“人造肉”你就吃人造人,愿意吃真家伙大鱼大肉你就吃大鱼大肉,爱吃青菜吃青菜,爱吃萝卜吃萝卜,吃山珍吃海味现在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大过年的谁家还吃不起点山珍海味了?


国家给咱们边防人改善伙食,受条件限制,做不到像真家伙一样味道我们边防人都是理解的,这种地方,好歹是那个样子就行了,就满足了。


但是你不能听了别人胡说八道,真的就不吃肉了。他也只能说一说,真要敢不让你吃肉,先得问问我手里这把枪。


你要是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工作,不好好生活,不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的,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不充满着希望和欢欣去迎接每一天生活,不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祖国享受美食、美景、美事,不开开心心的大块吃肉。


你是对不起我们的

同志们干饭啦

user avatar

当他们讨论经济水平时,非常喜欢用人均而非总量,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总量代表的是国家,人均更多能反应实际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但奇怪的地方就在于,讨论环保议题时,西方国家忽然不讨论人均了,而是开始说起总量。

这就奇怪了,毕竟正如前文所说,人均更能够反应实际生活水平。详细数据其他答主都说的很清楚了,真正人均排放量多的从来不是中国而是那些所谓发达国家。

可是,这些宣扬环保发达国家似乎从来没想过自己减少人均碳排放量,倒是一直盯着人均相对来说很低的中国。(这人均碳排放量还是建立在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前提下)

我不禁想起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的,

如果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这个地球就会承受不了。

可是呀,难道中国人就天生低人一等,不能享受西方国家的发达生活水平吗?

可是呀,公知们不是喜欢畅谈,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水平多么高吗?并以此作为西方政府多么爱护自己人民的证据?

既然如此,中国积极发展经济,积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正好代表了国家爱护人民吗?

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哪个不曾污染环境呢?不论是在本土,又或是在海外的殖民地,他们靠着这些污染逐渐发达起来,让自己的人民过上了较为富裕的水平。

可是现在,当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一边在第三世界排放污染,自己国家内部的国民们,倒是假惺惺的开始讨论环保了。一边享受着污染后带来的富裕生活,一边批评其他想要发展国家污染环境,这还真的是...

伪善的彻底。

...

话说素肉市场,最近在世界范围倒是掀起一波热潮。目前美国市场主要由超越肉类(beyond meat )和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竞争,这两家企业都位于加州,创办人也姓布朗,算起挺为奇特的巧合。

目前两家企业都已于美国上市,其中超越肉类获得比尔盖茨投资,在美国全部超市贩售。而相对的,不可能食品则遇到阻碍,在上市期间被美国FDA卡住,最后以「颜色添加剂」的身份才得以上市。

人造肉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俗称的「素肉」也就是由大豆等植物原料制成的产品,另一类则是「培养肉」,运用科技从动物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发育培养出的肌肉组织。

目前对该类替代肉食产品感到兴趣的的企业,大多都是硅谷相关的高科技企业,而大力支持其的美国政党,自然是提倡环保议题的民主党。虽说人造肉原料里包括大豆等植物农作物,但广受农场主支持的共和党却相对而言对这类新兴产业兴趣缺缺(可能是农场主主要收入还是饲养猪鸡牛等肉类?)。

总而言之,人造肉市场在美国已经受到包括一众高科技产业、硅谷富豪、民主党等环保人士支持来势汹汹的冲向世界。

2019年,这两家企业已经将目光看向拥有广阔的市场中国,并在中国杭州淘宝造物节举办了人造肉试吃大会。

这两家企业都宣称自己的人造肉足以媲美真实肉类,不知道有没有试吃过的知友来说一下试吃后的心得分享?

目前超越肉类已经跟麦当劳达成一定合作关系,在美国麦当劳举办人造肉产品。而他的竞争对手,不可能食品则与汉堡王合作,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然而,人造肉势必得面临两大难题。

1.人造肉的口感是否真与实际肉类相当?

2.人造肉是否环保?

第一个问题,尚属争议,所以暂不讨论。但第二个问题,却触及了这新兴市场的根本,毕竟整个市场几乎都是由环保议题而兴起的。

牛津大学研究指出,过去我们总把甲烷等气体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讨论地球暖化问题。然而,相较于动物消化排放的甲烷停留在地球不过十二年,培养人造肉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可能滞留在地球整整百余年。

无论如何,随着不承认地球暖化的川普败选,支持环保议题的拜登当局执政,曾经一度退潮的人造肉产品,即将再一次强烈来袭。

而我们也必须体认到,环保议题固然重要,将人造肉作为替代食品也并非不行,然而对于相关产业监管,外国食品安全标准,也都是更加重要的议题。

此外,西方政客一直打着环保旗号,但在表面上注重地球环境的同时,是否也隐含着为背后某些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充当说客,也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user avatar

写这个文章的人未必有什么恶意,ta可能已经习惯了写类似的观点极端的文章,但是此时此刻Times选择发表,并不是无心的。

估计Biden上台之后,美国可能利用气候、环保问题向中国的经济施压,比如征收碳关税一类。这比特朗普的贸易战好听,也能得到西方各种『左』壬的支持。

Times在美国语境下是比NYT要『左』的媒体,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所以发表这样的观点极端的文章并不奇怪。若这种文章在Fox发表,可能反响还不好。

美国的各种媒体看上去打架,实际上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起到的是把看上去吵来吵去的不同群体汇聚到支持同样或者相似的政策上的作用。

user avatar

我支持《时代周刊》的说法。

以碳排放为借口,我觉得中国不但应该自己要搞这个人造肉,而且还要推广人造肉。

不但要在这上面要推广,还要向全球推广电动汽车,宣传石油的危害性。

我们中国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我们没有那种超级大平原,可以随便种地。

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油气资源。

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规模工业,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我们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工业规模,可以满足全球的工业品。

但是我们每生产一些东西,都需要把一些利润分给那些资源国,部分资源国还动辄涨价,消耗了我们很多的利润。

我们没有那么多天赋,我们既然做不到大口吃牛排,做不到开大排量的汽车,那么:

要卷一起卷。

凭什么只有我卷?那不行。

我可以吃人造肉,没关系,反正我从小也吃“素鸡”之类的东西,但是你们美国也得吃这个。

那我毫无怨言。

而且我也希望全球都能用电动汽车,让肮脏的石油见鬼去吧。

从今天起我是一个自豪的绿色主义者。

user avatar

解决起来很简单,美国以及五眼联盟对中国实施肉蛋奶、大豆全面禁运就行了。

不过到时候,我倒是想看看农业托拉斯雇佣的sjb枪手的12.7毫米子弹能把拜登的头颅打成几块。

user avatar

谢邀。

这就是典型的“神经紧张到别人说什么都以为在黑自己”。

我反正觉得,在这几年Fake news连篇累牍的无脑黑中,这篇报道简直是有点“中吹”了。

咱也不废话。虽然我英语是在西非和东南亚的街头学的,但我还是靠我的野狐禅英语勉强全文翻译一下。附上英文链接,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阅读,我保证不做言辞软化。

全文4000余字,做好心理准备:



中国如何通过“把肉移出菜单”来改变世界


这是上海前法租界树荫下的午餐时间(黄浦区?),每张桌子都塞满了David Yeung的新茶点和零食,“Green Common”。白领和消费者们一边缩着抵抗一月的寒冷,一边狼吞虎咽一盘盘katsu咖喱(カツ?)、面条和辣饺子。


对Yeung来说,他在大陆第一次登场的热度是一种相当的荣誉,尤其是他开张才刚刚两周。但他更高兴的是另外一些不同:

菜单上没有任何动物制品。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的植物替代蛋白,用在了传统以肉为主的菜式里。

身为一家基于香港的植物蛋白公司Omnifood创始人,Yeung说道:“概念是,展示全世界最好的产品,让消费者享受一顿改变认知的素餐。”


中国正处于植物蛋白革命的前沿,投资人和食客都舔着嘴,Green Common的轰动只是其中一个信号。

中国是最近才爱上肉的:

60年代,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消费不到5公斤肉;随着70年代末的改开,到80年代末飙升至20公斤;现在已经是63公斤。今天,中国消费了全世界28%的肉,其中包括所有猪肉的一半。


但随着处处急速的现代化社会,今天中国人在拥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早于新冠疫情这种健康危机、和18/19年消灭了中国一半生猪储量的非洲猪瘟到来之前。

18年,中国的植物肉替代物市场估算有9.1亿美刀规模——相比美国只有6.84亿——并预期年增长20%至25%。肯德基已经开始销售植物肉鸡块。

Yeung的猪肉替代产品omni猪,出现在全中国数千个菜单上,从Taco Bell到星巴克门店,用在鸡肉卷到沙拉里几乎所菜里。竞争对手Z-rou,rou是汉语的肉,已供应给超市、餐厅和几十家学校。


这趋势,不仅对中国更是对全世界,有着重大变革意义。

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中国有能力大规模影响经济。这事中国之前已经干过好几次了:

依托政府支持,中国一些最有钱的企业家把他们自己视为突破性技术的先锋,例如太阳能发电板、移动支付和电动汽车。

Li Hejun,外号“中国太阳能发电板之王”,凭借300亿美刀身价于15年成为中国首富,靠的就是当时一波可再生能源补贴。补贴也降低了太阳能发电板的价格,刺激了广泛使用;

16年政府支持的AI,孵化了一批顶级科技公司,包括tiktok的母公司头条,这是全球最值钱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00亿美刀。


中国政府能在这“无肉之肉”上再来一次吗?

当国际食品巨头雀巢、联合利华、嘉吉正在百万百万地投入到植物蛋白时,中国竞争者抱着对庞大政府订单和减税、免费用地等政府补贴的期望,疯狂涌入市场。

David Ettinger,美国凯赫律所合伙人,二十年专注于食品法律,说现在是“最激动的时刻”,因为“相比于管控事物,我认为中国会让产业领导(法律的制定)”。


最大的冲击可能不在经济,而在环境。

中国已经许诺2030年是碳排放的顶点,到2060年,这个全球最严重的污染者会实现碳排放中和。

人造的所有温室气体中,畜牧业产生了其中的20%至50%,寻找可替代的蛋白来源对达到以上目标至关重要。

降低中国畜牧业的一半,可以减少10亿立方吨的碳排放。

重要的是,国家行为会产生真实结果,中国的威权体制使其能够决定14亿人口的商业优先级和消费者行为。

当特朗普把全球变暖贬低为“一个昂贵的骗局”时,老x登称之为“一个现实威胁”。这两大超级强权能够在这个议题上合作,决定了整个世界未来十年能否达到碳排放目标。

“不带上中国,全球气候变化这事上你啥也干不成”,澳洲乐卓博大学人文社科主任,Nick Bisley教授说道。


全世界都会感受到这波浪效应,不仅仅是降低碳排放。

降低水消耗、降低动物疾病传播到人群。转化至植物蛋白可以保护雨林不被改造成动物草料种植地,保护人类避免过高的肉摄入连带的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


但在中国热情拥抱新蛋白之前,还有些事要做。

要让植物蛋白走入全球最大人口国的每日菜单,过高成本的陌生的口感可能是阻碍。监管者还需要给产业足够的空间去发展。

但像Yeung这样的企业家说,消费者和官僚体制越来越容易接受,“过去这几年证明,肉的生产有极大风险,这不是秘密”,“如果我们不先改变,很遗憾疾病和极端气候不会改变”。


直到最近,人们减少肉消费的主要动机还是关注动物权益。

今天,再也不是了,更大的关注是健康和环保。全球年轻人都在欢迎flexitarian(素食为主,一般鱼虾等白肉不忌)的生活方式,动物制品至少在某些时候会从菜单里消失。

和美国一样,中国的大都会同样也是领导者。08年,只有5%的香港人认为他们是素食者或者素食为主;根据香港素食协会调查,今天,是40%。


随着第一次被发现于中国的新冠疫情爆发,全球政府和消费者都越来越认识到产业化饲养和进口食品依赖的风险。

但新冠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第一个警报。19年中国爆发非洲猪瘟,大批生猪被销毁,全国猪肉生产降至十六年来的新低。去年12月,日本遭遇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禽流感,导致500万只鸡被销毁。

位于北京的替代蛋白公司Zhenmeat创始人Vince Lu说,疫情、贸易战和环境退化正在刺激对植物蛋白的关注,“中国急需一种可替代的肉供应,这事关国家安全”。


中国将加大对植物蛋白投入的信号正在增多。政府已经发布指导文件,要求2030年降低一半肉消费,进而降低污染,阻止肥胖趋势。

八月, 发布光盘行动,称食物浪费是“震惊的和痛心的”,并强调全国必须“保持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感”。

David Laris,一名澳洲明星大厨和环保主义者,在纽约、香港、上海、伦敦开餐厅,说“ 迟早会隆重宣布我们要少吃点肉”。


文化上,中国可能比美国更偏向于拥抱植物蛋白。美国人被强大的肉制品企业游说集团灌输,建国神话构建在牛仔和农场之上。

尽管如此,很多美国人正在快速转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十年前不到1%的美国人以豆浆、燕麦、杏仁汁替换牛奶,现在是12%,还在增长。


中国不一样。“仿肉”在佛教徒中已经很流行,他们从唐朝就基本不吃肉,拿豆腐来替代鱼,芋头来替代虾。油条泡豆浆——可回溯的记载有1000年——到今天还是这个中央王朝的流行早餐。

素食餐厅在道观附近非常常见,每个中国超市都出售种类令人炫目的豆制品。


Yeung说,这种熟悉程度让植物蛋白在中国远超“环保主义者”(原文tree hugger)范围。

中国炸鸡连锁德克士——肯德基的竞争对手,也是中国前三餐饮连锁巨头——把他们的早餐三明治里的真蛋换成了绿豆仿蛋制品,由加利福尼亚的Eat Just公司生产。

上海的BrewDog酒吧,消费者一边喝啤酒一边玩沙壶球。当他们点玉米饼和汉堡时,菜单里自豪地提供全肉和植物蛋白两种选择。“今天30%的点单是植物蛋白”,总经理Gabriel Wang说。

Eat Just CEO Josh Tetrick最近在上海开了他第一个海外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在蛋鸡猪牛上的主要消费,不会需要动物原料。

他说:“这发生的会比人们意料的要快的多,而亚洲将会成为领导者”。


但要让植物蛋白在中国城市里流行会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政府指导在工厂和学校食堂里推广植物蛋白,会在降低成本和提升公众意识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些私立学校已经在选肉替代品供应给学生。上海的英国德威国际学校每周都有Z-rou餐供应。但公立学校的午餐每人只有7元左右的预算,要想让植物蛋白广泛可行,政府以补贴和指定份额等形式的干预必不可少。

考虑到潜在的学校合同市场份额,这将有重大变革意义。Z-rou创始人Frank Yao说:“如果我们想争取一位终生客户,那学生是个最好的开始”。


有个现实:植物蛋白制品现在的价格比同类肉制品要高很多,这对于大量节俭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个难以跨越的障碍。不过预计竞争和规模效应会降低成本。

此外,像非洲猪瘟和禽流感这种雪球效应式的农业风险,会导致肉价极度不稳定。19年中国爆发非洲猪瘟,猪肉价格翻了番,开餐厅的很难一边让顾客开心一边赚钱。

植物蛋白能很大程度上免疫这些波动,帮助缓解动物疫情爆发导致的肉价猛涨,这是这个行业的重大优势。


最大的麻烦可能是植物蛋白最根本的问题:口味。

虽然这个行业近年突飞猛进,老一辈中国人对新鲜如此痴迷,他们宁愿去海鲜市场直接买鲜肉捞活鱼。这对加工后、包装好的替代物的广泛应用,是个明显迟缓。


过几代人肯定会改变。但现在的赛跑,在于如何把植物蛋白改造成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考虑到碎肉在西方的流行,这是个很好的起点。

中国食客普遍有着广泛的口味爱好,从下火锅的肉丸,到饺子馅,到炒菜的肉条。

Zhenmeat甚至打算做植物蛋白虾肉,创始人Lu说:“眼下的技术还不适合做大块和片状的纹理,还需要投资和耐心”。


但技术的完备已经有无限可能去改进口味、降低成本。化妆品、生物制药和其他行业所拥有的技术,如蛋白处理、发酵、藻类和昆虫,都有可能转用到食物上。

Z-rou的Yao说:“我们现在是从零开始,但为什么中国不能为未来的食品方向创造品牌,并占有一席之地呢?”


Albert Tseng,Dao Food投资公司合伙人,已经投了30家聚焦中国植物蛋白市场的公司,包括已经成型的玩家Starfield(应该就是星期零)。

一家风投正在运用基于细胞增长的肉,即实验室培养肉。尽管比用常见豆麦所合成的植物肉更具争议性,这项技术也在快速增长。

2017年,中国签了3亿美刀,从以色列进口培育肉技术。在去年人大的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认为细胞培育肉有着“战略级重要性”,能“保证中国未来的肉供应”。Tseng说:“中国有人才、有资源、有资本,去真正建立这个行业”。


这已经到处在发生。

去年11月,Eat Just,Just Egg(一种替代蛋)的制造者,成为首家获得监管许可,允许销售培育肉的公司。新加坡给他们开了绿灯,可以销售实验室培养的鸡肉。

随着新冠疫情加重对食品供应链的焦虑,这个小小的城市国家建立了颇具野心的新目标:到2030年,实现30%的食品本土制造。

新加坡270平方英里的土地,只有不到1%是农业用地,垂直农业和细胞肉等创新会成为关键。

许多其他政府对替代制品也越来越接受。Eat Just创始人Tetrick说:“像中国和新加坡,他们对过去的迷恋更少,更在乎什么是对今天和明天更有意义”。


在向肉替代品的转化中,肯定有失败者。不仅会对中国820亿美刀的肉制品市场造成冲击,全球更有超过60%的大豆卖给中国,主要是做饲料。

植物蛋白会在全球范围大幅削减粮食的需求和售价,混乱市场和政治。Yeung说:“集体的共赢能压倒损失吗?”


基于科学证明的分量,越来越难说吃肉只是简单的个人选择。

Yeung说,这更像公共场合里吸烟,每天吃牛排和培根会对环境产生连带损耗,最终伤害所有人的未来。

中国,像全世界一样,都意识到这个星球支撑77亿人所需的6.77亿头猪、15亿头牛、10亿只羊、230亿只鸡,存在巨大风险。

Yeung说:“现实是工业化畜牧养殖无法持续,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变革”。



摸着良心说嘛,这篇文章黑到哪去了嘛?

都可以拿来做买股参考了好嘛。

但凡读过几篇Fake news的大作,你都不好意思说这篇文章黑。此文已经是近年难得一见的“中吹”了。

我明白要挑点话题搞流量,但别搞到失了智撒。


咱判断标准很简单,里子面子。

里子:

单靠本国畜牧业,全国人民能不能都切牛排?

不能;

那靠全球进口,粮食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

不能。

那抛开一切意识形态、道德立场、传统文化,人造肉就是个必须发展的技术,必须尽可能全链条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备不测。

这是个数学问题,没什么好争的。所以国家确实在发展人造肉技术,国标都要出台了。

至于个人觉得“恶心心”、“反自然”,可以慢慢讨论去。反正自工业化以来,我们人类本质就是靠反自然活到今天。

可以拿雪国列车的画面吵下去,但技术和产品必须要开始做了。当年骂孟山都垄断农技农资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现在好不容易有本钱自己单搞一摊,结果又开始吵。万一将来人造肉也像种子一样被人垄断了,那不用吵了,直接去哭吧。


面子:

我靠这文章赚爆了,又替CGTN完成KPI。

环保是美帝老欧洲在国际上的一块道德高地,你看how dare you有多火就知道。

现在中国碳排放中和稳步推进,如果人造食物也能实现突破,那真是杀到姥姥家了。

到那时候,中国真是天朝上国,不用加双引号。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对地球过多索取,确实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物理层面上,证明了自身道路的科学性与正当性。

这特么叫天命好嘛,昭昭天命。

美帝老欧洲可以找很多角度黑我们,但是在环保、可再生能源、绿色农业等话题上,越来越难张嘴,因为我们确实突飞猛进。

冷战后欧美构建了二十年的新意识形态,被偷家了。


面子里子,这事都好。

至于里面插一句“中国畜牧业减一半”如何如何,算个屁啊,你几艘航母战斗群在我家门口啊你敢让我减一半减你妹。

这篇文章打脸焦虑的,怎么可能是我们?是人均碳排放、能源消耗早就天花板的美帝。拿环保话题骂中国也骂了二十年了,现在中国被骂成地球卫士环保先锋,君当如何自处?

所以文章动不动就要插一句“美国人做的害行”。

作者是带英记者,Madeline Roache,小姐姐记一功。


最后的最后:

外媒有很多垃圾报道,拿那些素材来搞点话题流量挺好,咱也喜欢参与整活。

但是对颇有深度还算中立的报道搞剪刀手,抓只言片语来搞情绪,这好吗?这不好。

所以胖友们,还是得学点英语。我当年英语吊差,后来被我爸扔到第三世界打工,勉强学了点。现在看着一堆媒体借着信息差耍剪刀,我特别感谢我爸当年的英明神武。

附原文链接:

user avatar

植物蛋白革命?

人造肉发展?

还能替代肉类?

《时代周刊》说的不会是这个吧

user avatar

我国14亿人民的朴素诉求,想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尽可能体面生活,想要人人过上富裕生活水准的善良愿望,和美国以美元霸权吸血全球的现行国际体制是根本对立的,只因为地球太小,资源太少

在殚精竭虑遏制中国崛起这一点上,任何美国高层精英的根本立场都是一致的,不论克林顿奥巴马还是特朗普到拜登,永远都是一丘之貉。

他们早在几年前,曾公然放言:「如果中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地球就将毁灭,人类就将灭亡。」——从这些美国政治精英的内心看法,如果他们欺压全世界的霸权不再,如果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便等同于地球毁灭,人类灭亡了。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是且一直是中华崛起、华夏复兴之头号大敌。这是两国国家根本利益实为水火不容所决定的,从来绝不会以美国领导人的变更而有任何实质改变。

所以,“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真得不能再真的大实话。

user avatar

刷战斧牛排的神友们你们都在哪里?快来差不多得了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睡王,马上下令彻查这篇文章作者的来历背景,当事责任编辑立即实施人身控制,调查这篇文章的写作编辑刊行是否受人指使,是否团伙作案,是否有预谋,是否有政客参与其中。

简而言之,必须起大狱,办大案,最好和懂王坚决牵扯在一起。

为啥?因为粮食,特别是饲料粮的倾销性出口,是美国普世帝国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美国每年的粮食出口占全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0%左右,特别是大豆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40%左右,玉米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如果把巴西和阿根廷粮食出口中,受美国ABC三大粮商掌控的部分也算上的话,仅美国一国,就占据了世界国际粮食贸易的几乎半壁江山。

而玉米和大豆又是畜业养殖的主力饲料品种,东亚三国要在不刚性压缩肉类需求的情况下维持日益增长的肉类供应,必然对美国的饲料粮产生常态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规模大,占比高,可转移空间小,是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的。

对于日韩,美国的粮食出口是维持美国对此二国政治秩序掌控力的核心因素,在日韩皆粮食不自给,对美国粮食供应存在刚性依赖的情况,这一因素对日韩的控制力度要远胜于东亚驻军。

对于中国,美国的粮食出口历来是中美历次经贸和外交谈判中的一张大牌,是撬动中国内部局势的重要杠杆,考虑到粮食作为特殊战略资源的供需刚度问题,尽管中国这些年一直在强化粮食进口来源的多样性,但对美国的饲料粮进口依然是有相当依赖的。

简而言之,粮食,特别是饲料粮的出口,是美利坚天朝东亚秩序的基石。

而如果东亚诸国放弃以畜肉作为肉食来源,转而以人造肉作为肉食来源,特别是以煤炭或者石油衍生品作为人造肉蛋白质原料来源的产业链成熟后,不讨论其它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事实上意味着东亚诸国在粮食供应特别是饲料粮供应领域的去依附,这将直接导致美国对东亚政治秩序掌控的基础出现整体性垮塌,这对于当下急于稳住阵脚,为帝国体系止损,阻断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美国而言,约等于自毁长城,瓦釜雷鸣,比一六事变严重一百倍。

这还没考虑美国国内规模庞大的农业利益集团因失去东亚市场而可能产生的政治反应,别忘了,农业州普遍是红州,而睡王的执政基础并不稳固,如果届时懂王残党借题发挥乘势而起,东亚又摆脱依附自成一派,内外合力之下,美利坚的百年基业万里江山,到底还要是不要?

这个政治责任,他睡王一颗人头是交代不下来的。

所以这种祸国殃民,动摇国本的歪理邪说,必须从重从严从速予以肃清,把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特别是在睡王刚刚上台,急需稳固政局以积累政治资本的当下,应将此文定性为妖书案予以坚决彻查。

user avatar

挺按部就班的,先是在我们这边的媒体投放素食减排广告,然后收买我们这边的一些媒体宣传说我们每吃一块肉巴西的热带雨林就会冒出一缕烟,接着连曲婉婷这种人都被动员起来念"吃素保护地球环境"的经,最后时代周刊再对我们念起了"吃素改变世界"经。

西方国家丝毫不顾他们的人均肉类消费和人均碳排放量是我们好几倍的事实,非要把破坏环境的锅扣我们吃的那几口肉上头,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把我们抹黑成十恶不赦的地球环境破坏者,转移普通民众的视线使他们对西方国家的高碳排放视而不见,同时在潜意识里面朝他们灌输"买中国商品就是破坏地球环境"的观念,形成一道隐形的贸易壁垒。

第二,我们的老祖宗能用素食做出模仿鸡鸭鱼肉的全素宴的时候,西方国家还只知道烧烤。现在他们那工业化生产的人造肉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笑话,顶多算是西方国家吃肉吃撑了以后用来感动自己的赎罪券而已,如果人造肉市场规模足够大,我们自己生产的人造肉能把他们吊起来打。所以他们一定要提前朝消费者灌输:破坏环境的中国生产的全素宴,不好! 保护环境的西方国家研制出来的人造肉,好!

以后西方国家再朝我们念减排环保经的时候,我们就请他们先还完碳排放历史欠账,然后把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到我们的水平再念经。

user avatar

经典复读:中国人是不是人?


很多事情说到底就是个生存权问题。

入关如此。

扶贫切蛋糕亦如此。

user avatar

对一个志在亡你的国,绝你的种的敌国来说,他们骂你辱你构陷你,整你打你围殴你,这都是正常的,合乎人情和逻辑的。我们应该泰然处之,说明我们还是做对了事情。

最最危险的是他们开始吹捧你,鼓励你的时候。你每按他们鼓励的方向走一步,就离陷阱又近了一步。不信就看看苏联和东欧。如果我们国内还有人来应和这种声音,甚至还有组织和人来推动这种声音落到实处,那就更加危险了,说明我们内部和外部的敌人已经联动了,我们得打起十二万分的警惕。对这些人,你要第一时间判断是敌是我。

我以前就说过,这世上真正珍贵的东西,每个人都藏得好好,捂得紧紧的,别人看一眼都怕看少了。而那种明明你不想要,别人变着法挖空心思要卖给你,别怀疑,那就是一坨垃圾。

user avatar

美国连续遭遇了两轮极端暴雪天气的袭击,导致物资运输困难。

在气象专家预警纳什维尔这个地区即将再度遭到大规模暴雪袭击后,当地人倾巢而出,把超市席卷一空,大肆囤积食品和各种生活物品。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极端灾害下民众先抢点物资运回家是很常见的行为。

但有趣的是,美国民众把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抢光了,唯独留下了满满当当的人造肉。

而旁边的真肉货架,被全部抢空。

美国人宁可冒着饿死的风险,也绝不吃人造肉。

这种鲜明的对比,实在是过于讽刺了。

为了让中国人吃美国的人造肉,欧美媒体曾经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极其出名的宣传语,最初就是美国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的CEO说的。

诋毁中国人吃肉,固然符合美国压制抹黑中国的大需求,但最大受益者和带头冲锋的旗手,则是那些美国人造肉公司。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全球舆论中大肆向中国宣传吃肉不好的思想。

比如,他们说中国人对肉类的需求导致了全球大气污染。

比如,他们说中国人吃肉导致全球变暖

澳大利亚媒体更是指名道姓的呼吁中国人应该少吃猪肉。

只要是欧美人吃得少,中国人吃得多的肉类,这些媒体全部疯狂的天天抹黑。

猪肉抹黑的最多牛肉抹黑的最少就是这个原因,哪怕一斤牛肉造成的污染3倍于猪肉他们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本意是让中国少吃肉,而不想损害欧美人的利益。

把所有能抹黑的全部抹黑完了之后,欧美甚至连中国人吃的海鲜都列入抹黑名单了。。。

总而言之,吃肉是恶,吃素是善,如果你非要吃肉,那请吃人造肉。

但这次美国暴雪,美国人把所有的真肉都抢光了,就是不愿意吃人造肉。

为什么?

因为人造肉的味道很糟糕,价格却比真肉还贵。

美国网民的评论中是这么说的:

“当这种人造肉刚上市的时候,我真的很兴奋。但它太让我失望了,吃起来就像淡而无味的油炸豆子”
“它是垃圾,味道很糟糕,而且经过了过度加工。”
“它是经过过度加工的植物材料,浸泡在人工香料和人工色素中,由人工粘合剂粘合在一起,在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它不是肉,任何把它叫做‘肉’的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是骗子。”

简单的说,人造肉就是把一些植物蛋白通过调料硬生生的捏造成类似肉的味道,以达到以素代荤的目的。

如果价格很低也就算了,当个特殊食材也行,偏偏价格比真肉还要高,整个就是在收智商税。

为了提升人造肉的口味,美国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接近真肉的人造肉,就是把采集后的动物细胞放入培养皿中增殖,获得动物细胞组织块后将其打碎,造出一个肉块。

因为这种东西来源于真实的动物细胞,所以具备一定肉类的口感,但因为细胞成分单一,缺失了很多动物组织,所以口感还是差一截。

差一截也能接受,但价格就离谱了。

截止到2021年末,这样的细胞肉,每斤要价17.25美元,折合人民币100多元。

我花100多元一斤,就为了买个这玩意吃?

而这个技术哪怕再先进,研发到了极致,成本也不可能比直接养殖动物要低,因为你用培养皿增殖细胞,无论如何不可能比动物的自然生长成本低。

所以,美国公司主推的还是人造肉,而不是这种细胞肉,因为人造肉的售价只是接近真肉,而这种细胞肉却是比真肉直接贵上十倍。

既然可以通过直接饲养动物获得动物细胞,为什么美国公司要费尽研发细胞肉这种东西?

因为动保组织不希望看到任何动物“被杀害”,而美国人就是要吃动物肉,所以才诞生了研发细胞肉的奇怪需求。

但为什么不能杀动物?

动保组织搞出来的这一套理论本身就有巨大的问题。

你爱动物,我们还爱植物呢。

相比强大的动物,弱小的植物,受到了凌虐却连还口能力都没有的植物,才更值得我们去保护和拯救。

身为一个道德的人,我们绝不能伤害那些无辜弱小的植物。

植物也是有感情的,也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力。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植物!

牛把草生吞活剥,兔子把萝卜啃到死,鹿杀害树叶,这简直就是畜生啊。

为了爱植物,保护植物,我认为我应当把这些邪恶的畜生全部杀掉。

至于那些吃米吃面的邪恶生物就更过分了。

麦子宝宝还是个胚胎时,就被人从母亲肚子里硬生生取出,然后活活地碾成粉末。

哦天啊,实在是太残忍了。

今天你可以吃植物,明天你就可能吃人,每一个吃植物的人都是潜在的法西斯。

植物,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从不主动伤害任何一条生命,是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他们还源源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

但一些恶魔,居然为了口腹之欲,把这些可怜高尚又和平的植物给活生生的吃掉了,甚至吃之前很多时候还要碾碎植物的身体,把植物的身体碎片进行各种调制后才食用。

这简直就是地狱里的魔鬼。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大部分植物在被采摘后都不会立刻死亡,依然在不停的呼吸,他们还会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直接食用植物,会给植物带来极大的痛苦,它们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如果有一天,你也遭受到像植物这样的捆绑虐待,你会有何感受?

动保和环保的理论,就是如此可笑,只要换个主语就会形成极其荒谬的结论。

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但欧美就喜欢玩这个,并借此攻击不相信这一套理论的中国人。

人造肉,就是这套理论制造出来的产物。

那种细胞肉还算新奇,但植物蛋白做的人造肉,这东西其实中国早就有。

不就是素肉么,千年前的中国寺庙就开始做这东西了。

但寺庙不会把素肉卖到真肉的价格。

其实吧,中国有几家公司特别适合研发人造肉,就是那几家做火腿肠的。

从20年前开始,这几家火腿肠公司就开始不断的减少火腿肠中的真肉添加量,开始用各种淀粉、植物蛋白和调料的混合物去冒充真肉。

20年来,火腿肠里的真肉越来越少,吃起来只是感觉有点肉味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特么不就是人造肉么。

只不过,这种东西放在中国叫黑心火腿肠,放在美国就叫保护自然的人造肉。

相信我,论调制接近于肉味的植物蛋白,整个地球可能都没有几个人比中国那几家火腿肠公司更专业。

但我并不会夸奖他们,而是很艰难才忍住那股想要打爆他们狗头的欲望。

中国人民不傻,不想吃这种黑心火腿肠。

美国人民也不傻,同样不想吃那种人造肉。

如果非要想减少对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我建议欧美赶快把你们的牛奶给停了。

欧盟原奶产量1.49亿吨,美国原奶产量0.94亿吨,中国原奶产量0.37亿吨。

你们才几个人啊喝那么多牛奶,这会造成多大的全球升温你们知道吗?

为什么不和中国人一样喜欢喝豆浆?

豆浆才是货真价值的植物蛋白,但欧美人就是不喝。

口口声声要中国人不吃肉的美国人,暴雪一来就把卖肉的货架抢空了,哪怕恐慌性抢购食物,也要把人造肉仍在一边无人问津。

你自己那么喜欢吃真肉,凭什么不让我们吃肉?

美国人不是吃素的。

但中国人,也不是吃素的。

从1949年开始。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雪灾后,美国人宁死不吃人造肉

user avatar

上两张图,不说话。

花了二十分钟找资料,做图表,各位不点个赞?

user avatar

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首次上映于1940年,里面有大量的拿水果派、蛋糕、火鸡、奶酪当武器扔着玩的搞笑桥段——而彼时,中国早已陷入抗日战争的火海,饿殍遍地,生灵涂炭,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更是惨绝人寰,闻者落泪。

讲这些并非为了批判一部老少皆宜的优质动画片,而是要反复强调一个事实,即: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当我们的祖辈还在挣扎于饥饿边缘的时候,那一代美国人对冰箱、烤箱、自来水等现代事物已经习以为常。美国士兵们觉得“难以下咽”并随手丢弃的午餐肉罐头,落在当时的中国士兵手中,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绝世珍馐”。

基础生活物资的绝对富足,对于当代美国人而言,已经如太阳东升西落一般,成为不言自明的基本规律——从爷爷的爷爷那时起便是如此。如果对于“匮乏”这一概念缺乏起码的记忆和认知,那么号召美国人“减少浪费”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什么是浪费?”

user avatar

我并不反对人造肉的概念,但我反对一切旨在或潜在会将我国人均蛋白质摄入增加减慢的言论和行径。

我不反对清洁能源,但我反对一切旨在或潜在会将我国人均耗能增加减慢的言论和行径。

我不反对国际关系上的合理妥协,但我反对一切旨在或潜在会将我国人均收入增加减慢的言论和行径。

若以上的言论和行径,来自于成体系的刻意设计,那么这个设计者,就是吾国吾民如假包换的敌人。对付敌人,舰和经,都要有,一起上。

午饭本想加一份红糖糍粑的,果断换成口水鸡了。

user avatar

险e用心,险e用心,就配自己吃肉,别人就只配吃红薯?

不过,我倒是觉得中国在畜牧业上还要再努力下,还远远不够,现在是有点肉吃了,还需要吃得更多点才行。

事实上,中国的养猪大户已经走向国际化了,步伐之大,超出你我想象。

我在东南亚常驻,当地的猪肉价格是国内价格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从成本上看虽然当地的养殖成本要低些,但是完全没道理低这么多。

据调查数据,不少中国养猪大户都在东南亚开了许多大型养殖场,都是超大型现代化养殖场,相信顺RCEP而动,不久的将来国人会吃上更便宜的肉。

一元炸鸡也不是没有可能,RCEP炸鸡。

是的,将来我们还是吃自己养殖场的肉,比米国的还要便宜和天然。

米国的炸鸡就留给自己吃吧,吃的肥肥腻腻的,继续做灯塔。

我是 @Jack Wang ,流浪天涯。

user avatar

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中国人都不吃肉,确实是能够改善地球环境。

但是从个人生活习惯上来说,如果改善地球环境的唯一途径就是中国人不能吃肉,那么大家就吃着肉一起灭亡好了。

最后,理论上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所以与其劝说中国人别吃肉,不如你们这些畜牧大国不养牲畜,不做买卖不就好了么?什么美国啊澳大利亚啊,你们就在今天,直接把畜牧场的鸡羊牛猪全部杀光掩埋,这不就立刻降低了碳排放量了么。

user avatar

跟上次一样,就是炒他们那个比真肉还贵的人造肉而已

而且都不是给中国人看的,就是人造肉公司造势的一部分

商业吆喝,抬高自己公司估值而已。没必要对英文文章有什么过度反应,没有写给中国人看。



这帮人一直都在自说自话,反正只是给读者造出来一个“人造肉在中国大有可为”的印象就行。中国人该不该吃素或者吃素肉,如何让中国人吃素肉,这帮吆喝的人一直都不提。

为了模糊自己产品比真肉贵的事实,那肯定就要谈环保动保,提环保动保,再加上开拓世界最大市场的噱头,那就肯定要捎带中国。

没必要解读成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该吃肉,他们文章根本就不是说这茬。拿这个态度去看这些吆喝文,你们不觉得连标题都读不通吗?

美联储大放水,能包装起来拉投资的概念太多太多了,出些前言不搭后语的造势文章正常的很。造势骗投资而已。

警告下次经济危机是近百年最大规模萧条的机构和经济学家很多很多,这些美国贾跃亭们拉投资蹦跶,有啥奇怪的。不如关注下黄金,多想想不远的将来如何过冬。

user avatar

讲道理,我国一直在努力通过控制畜牧业来减少碳排放,例如近两年不断限制且减少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

user avatar

十年前,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说的那个著名论述 “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在我看来,就是西方各国政要精英心中的共识。

在全球资源有限,短期内技术突破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前提下,地球上有人肆意挥霍和享受,就必然意味着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在忍受着贫穷和饥饿。

而所谓的美式生活,很多人也都说过无数次了,几乎都是建立在资源被严重浪费的基础之上的。

住大house,在大house里吃牛排喝冰阔乐,空调调好一个舒适的恒定温度,然后就一直开着,泳池和大浴缸里的水也是随时更换的,总之水电都仿佛不要钱似的。

在吃的方面,更是有着穷人看了会心酸,打工人看了会落泪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浪费。

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网都在讨论欧美人如何抢夺囤积卫生纸。

但事实却是,人家是把卷纸当抹布,拖把用,甚至各种游戏都是建立在浪费卷纸的基础之上玩的。

用卷纸放风筝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7015615870660608

你说是这些浪费的人坏吗?其实大多时候只是无知的天真。

比如How dare you女孩天天各种姿势宣扬环保理念,吃面包的时候却把面包边扔了。

她只是无知且被利用了而已。

这就是欧美各国的现状,少数坏且精明的“精英”带领一群无知且天真的国民骑在第三世界人们的脖子上享受压榨带来的红利。

欧美各国卷纸的人均消耗量是我国的三到五倍,而我国还有很多女性连卫生巾都用不起。

我们不用去看非洲或印度的贫穷问题,我们只用低头仔细看看我国的一些不被关注的一个个层面,他们还吃不饱,穿不暖。

再环顾四周看看我们这样的打工人,我们根本过不上所谓的美式生活,别说吃牛排了,北京流调中每天去同一个安徽板面店吃板面的打工人,都舍不得在面里多加一个蛋,或者加一块把子肉。

这就是一个蛋糕短时间内没办法做大了,全球各国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这是赤裸裸的利益问题,只不过他们现在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不想跟我们装了而已。

这一切都要感谢川建国同志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你的表态是认真的吗?我震惊了!

据统计,2019年,作为澳洲最大的牛肉进口国,中国从澳洲进口了30万吨牛肉,约占澳洲牛肉总出口量的29%。

“若将中国畜牧业减半,可能让二氧化氮排放量减少10亿吨。”
“除非你把中国也拉进来,否则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什么都做不了。”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主任尼克·毕斯利说。

我真不知道海关和商务部听到这番话会有什么感想……

亲娘嘞,你早点说啊。哎妈呀,你知不知道你拖那么久,得给我们造成多大的工作量啊!

我没记错的话,20年5月份,我们对澳大利亚一共4家肉类加工企业实施了进口禁令。这个数字,到20年12月份,变成了6家。

第6家是昆士兰Meramist屠宰场。海关为了不违反WTO贸易规则,还是费了不少功夫的。比如运输错误,装箱错误,货物证书不匹配……反正用的技术手段。

而之前的Kilcoy、JBS Beef City、JBS Dinmore和Northern Cooperative Meat Company被禁止的原因也类似。理由是冷冻牛肉的标签和寄售证书不一致。而John Dee呢,则是氯霉素超标。

为了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和海关也是费尽了功夫。

得,现在到好,主动送上门来了。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丹·提恩(刚上任,还没两周,原来是教育部长)搓搓小手,想着特朗普下台,澳中关系是不是也可以就此机会缓和缓和,国内的牛肉一天卖不出去,就亏损一天呀。

丹·提恩:那个……商量个事啊……贵国新年即将到来,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澳大利亚愿意将我们最优质的肉类产品提供给中国,祝你们新春快乐!

商务部部长:……(犹豫中)……小丹啊,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从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欣赏澳大利亚牛肉的口感的。但是贵国的教授不是有言论嘛,说中国人吃肉太多,影响碳排放。为了全世界的环境考虑,我想,我们只能做出一定的牺牲……牺牲自己的肚皮了。

丹·提恩:…………尼克·毕斯利就是个憨批,别听他瞎讲!喂,喂,喂!部长别挂电话啊!

…………

助理问部长:您还真的喜欢吃澳大利亚牛肉啊?

部长斜眼:你也是憨批吗?场面话都听不出来。

user avatar

改变世界?为了谁改变世界?

为了中国人吗?中国人不需要撤下肉类,我们的蛋白质摄入远不及发达国家,撤什么撤呢?

为了别的国家?为了谁?美国吗?美国自己人均吃多少肉?好意思来说我们?你让你美国一半的国民改成中国饮食,天天肉丝炒一切呗。一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种事也不新鲜了,第一次看到是2019年

我以为拜登好歹民主党高人,奥巴马时期的副总统,来到总统之位必能让美国有所高论。没想到还是在这炒两年前的冷饭,让人觉得新总统毫无新气象。脱离了特朗普时期的疯癫形象,美国却没有进入下一阶段,而是又回到了四年前那个喋喋不休、指手画脚的美国。

何况你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国家,到现在为止还没加回去,哪来的立场对中国指手画脚呢?特朗普剩下的烂摊子还没见收拾,好意思端起“再次领导世界”的架子吗?


user avatar

全世界最浪费食物的国家跟最擅长利用植物蛋白(豆腐、面筋)的民族说这个?中国人吃豆腐和面筋的时候盎撒人的祖先怕还是蛮族呢。真是善人的话,自己先少浪费点就改变世界好几次了。

话说怎么又是人造肉?川皇在位几年这种白左炒作概念忽悠人的公司股票卖不掉了?睡皇刚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又炒开了?分析美帝的行为还真的是一套上资本的逻辑就显得豁然开朗了呢。

最后,建议漯河和平江各种加工豆腐和面筋的食品厂去美帝上市,这俩城市就是未来的国际一线啊。卫龙市值超茅台不是梦。

user avatar

其实背后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中国人是不是人,是不是和美国人,欧洲人一样,拥有生存发展权的人。

显然,他们不觉得中国人是人,最起码,不是和他们平等的人,如果他们是一等人的话,那中国人顶多是二等人,不能再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