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16岁的瑞典环保少女格雷塔·通贝里,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的“年度人物”?

回答
2019年,《时代》周刊将16岁的瑞典少女格雷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评为“年度人物”,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评选,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格雷塔·通贝里个人的影响力与崛起是评选的直接原因。她并非一夜成名,而是通过持续的行动和不懈的发声,一步步赢得了全球的关注。

“周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的开创者: 2018年8月,年仅15岁的格雷塔开始在瑞典议会外进行“学校罢课”抗议,呼吁政府采取切实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她的行动迅速在全球年轻人中引发共鸣,形成了“周五为未来”的全球性学潮。无数学生响应她的号召,每周五走出教室,参与气候示威。这种自下而上的公民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情,将气候危机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
直率、尖锐、不妥协的语言风格: 格雷塔的演讲风格非常独特。她不回避使用强硬、甚至带有道德谴责意味的语言,直接抨击政客和企业界在气候问题上的“不作为”和“谎言”。她的话语常常直击要害,比如“我的未来被你们毁了”、“你们却还在谈论金钱和经济增长的童话”,这些言论非常有力量,也极具煽动性,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发情感共鸣。
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的发声: 格雷塔不止步于街头抗议,她多次登上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国际场合发表演讲,直接面对世界各国领导人。她在那里的每一次亮相,都像一颗重磅炸弹,让那些习惯了空泛承诺和外交辞令的政治家们感到压力。她的存在,迫使那些在气候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的人们暴露在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审视。

其次,《时代》周刊选择格雷塔的背后,是对当前全球性议题的关注和引导。

气候危机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全球性挑战: 2019年,《时代》周刊选择格雷塔,也反映了当时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紧迫感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科学界关于气候变暖的警告越来越严峻,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觉醒。格雷塔的出现,恰恰契合了这种时代需求,成为了这一重要议题的象征性人物。
《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评选,并非仅限于个人成就,更多的是影响力: 《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并非一个荣誉奖项,而是“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的评选。它指的是那些在过去一年中,无论其影响是好是坏,都对世界新闻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从这个角度看,格雷塔无疑做到了。她唤醒了无数年轻人,改变了许多人对气候问题的认知,迫使全球领导者正视这一议题,这其影响力的确是毋庸置疑的。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政治权力: 格雷塔并非拥有政治权力的人物,她也没有具体的政策提案。她的力量来自于她的道德感召力,她的年轻,她的纯粹,以及她所代表的“未来世代”的愤怒和诉求。将她评为“年度人物”,《时代》周刊也在传递一种信息:普通人的声音,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声音,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未来。

然而,对格雷塔的评选也伴随着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被代表”的质疑: 有人认为,格雷塔的言论和行动虽然激进,但可能代表了部分年轻人的想法,但并非所有年轻人都认同她的极端方式。将她捧为“年度人物”,是否忽视了其他同样为环保付出努力但方式不同的群体?
“被包装”的担忧: 也有观点认为,格雷塔的走红,背后有媒体和政治力量的推动和“包装”。她的年轻、她的口才、她的故事,都非常符合媒体的传播逻辑。有人担心,她可能成为了一个被利用的符号,而真正的气候问题,依然需要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解决方案。
“父母式”的担忧: 也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一个16岁的孩子,承担如此巨大的全球压力,是否会对她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 我认为《时代》周刊将格雷塔·通贝里评为2019年的“年度人物”,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有力地证明了:

1. 气候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2. 个人的行动,尤其是年轻人的纯粹和勇气,能够引发全球性的变革。
3. 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能够放大个人的声音,并将某个议题推向风口浪尖。

格雷塔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环保少女的个人故事,更是一个社会运动的缩影,是全球对气候变化发出集体呐喊的信号。她的“年度人物”评选,是对这种呐喊的认可,也是对未来行动的某种期许。当然,她是否能真正“改变世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她无疑已经成功地将“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从一个相对小众的科学和政治讨论,变成了席卷全球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们观察最近欧盟的动向,你才认识到碳排放问题,不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和贸易问题。

我们来看新闻

这个新闻说的是什么呢?

法国经济部长和德国经济部长在12月4日提出了欧洲工业战略和关键战略价值链,法国经济部长表示,欧盟需要实行碳关税,禁止从环境标准比较宽松的国家进口,这是一项同时对中美两国发动攻击的措施。

欧盟这么表态,是必然要被中美两国反制,所以现在情况就很复杂,中美在打,同时中美也可能携手压欧盟,碳排放早就不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贸易问题,政治问题。

美国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国,而中国手里捏着空客。

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伯恩德·兰格换了个说法,说这不是“关税”,而是“调整机制”。

现在欧盟内部非常混乱,这次欧盟气候协议,波兰又强烈反对,因为波兰80%的能源依靠煤炭。所以波兰得到豁免。

欧盟如果内部因为波兰一个国家没有达成协议,未来德法势必强力对波兰施压。

在欧盟,绿党作乱。

在美国,有民主党的大佬戈尔在背后动作频频。

碳排放以后会直接和进口出口挂钩,比如说不允许其他国家对欧盟出口“不环保的汽车”,或者不环保的这个那个。

是,没错,这就是贸易壁垒,合法的贸易壁垒,欧盟就擅长干这个,早几年德国就想干来着,当时德国搞光伏以及锂电池,是没曾想欧洲光伏产业被中国抄了个底朝天,打乱了德国人的美梦,气的欧盟对中国光伏发起双反

这个双反一直到2018年才取消

现在回头看双反政策,是非常滑稽的,为什么?因为联合国最近召开的会议,中国对于绿能补贴下降,居然又成为欧盟指责的对象。

而当年欧盟为什么对中国的光伏发动双反?就是补贴。

所以到底要不要补贴?

最近欧媒出的一个新闻是这样的

德国环保部长说,欧洲治理污染花了20年,中国只花了10年。欧盟气候政策一直依赖于市场机制,所以应该学习中国。

然后大张旗鼓的对法德电池项目搞补贴。

然后关于能源税方面,欧盟又要求成员国放弃税收的否决权,授予欧盟委员会更多的控制权。

所以我们看到所谓的碳排放是什么问题?

第一,欧盟内部大国,尤其是德法,想合法的搞补贴。

第二,欧盟内部大国,尤其是德法,想制造贸易壁垒。

第三,欧盟企图借气候问题,拿到更大的话语权,加强对于成员国的控制。

所以气候问题,它不是一个气候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贸易问题,经济问题。

格雷塔·桑伯格今天为什么能制造这么大的声量?

有原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时代》周刊将16岁的瑞典少女格雷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评为“年度人物”,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评选,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格雷塔·通贝里个人的影响力与崛起是评选的直接原因。她并非一夜成名,而是通过持续的行动和不.............
  • 回答
    “16岁的网红和12岁的女徒弟在宾馆过夜”事件,从南方周末的报道出来开始,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得各方议论纷纷。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触碰了很多敏感的神经,也暴露了一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最让人揪心的无疑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一个16岁,一个12岁,两个都.............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担忧。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被嫁出去,而且是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其中涉及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都非常严重。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从情感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离谱透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正是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形成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婚姻的.............
  • 回答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95% 的16岁及以上美国人拥有新冠抗体,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据。要全面理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并关注一些关键的附加信息。解读“95%美国人拥有新冠抗体”:首先,要明白“拥有新冠抗体”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完全免疫或不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 回答
    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营销管理规定(草案)》(以下简称“新规”)中,关于“不满16周岁不得从事直播营销活动”的提议,无疑是近期互联网直播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个提议的出发点,我认为是相当审慎和具有前瞻性的,核心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直播市场的秩序。为何要设定这样的年龄门槛?首先,我.............
  • 回答
    萧亚轩与黄皓这段相差 16 岁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外界极大的关注,这段为期三年的感情,也随着萧亚轩在 6 日凌晨发文“谢谢你的一切再见”而正式画上了句号。回顾两人走过的这三年,无疑是娱乐圈里一段充满话题的感情故事。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姐弟恋”的标签,外界的目光总是带着几分审视和好奇。萧亚轩.............
  • 回答
    16岁女孩“日均作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其父回应“没夸大宣传”,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日均作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 数据来源的模糊性:.............
  • 回答
    这个事件,说实话,我听到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的。16岁的少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与班主任之间的冲突,酿成了如此惨烈的悲剧。26刀,这个数字本身就让人不寒而栗,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绝望、愤怒和失控,简直不敢想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起极端恶性事件。 任何形式的暴力都应该被谴责,尤其是夺取.............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起令人发指的悲剧感到震惊和愤怒,并希望了解更多细节。关于这起发生在2002年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事件,我尽我所能根据公开信息来讲述,力求还原事实,并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残酷与令人发指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16岁的少女,在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教室里,遭受了17岁同.............
  • 回答
    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真是沉甸甸的,也特别愤怒。一个16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却遭受了如此不堪的遭遇,被校园暴力和性骚扰,最终导致重度抑郁,不得不休学,这是何等的残忍!而涉事学生,仅仅被罚抄写行为规范,这处理结果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更无法让受害者及其家人得到应有的安慰和公正。咱们一点点说,先把这个事情.............
  • 回答
    这件事情真的很令人痛心和费解。一个花季少女,在开学第一天,生命就以这样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这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而随之而来的学校和警方通报,更是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加沉重的阴影,也让公众充满了疑问和不安。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和分析这件事:首先,悲剧本身带来的巨大冲击。 生命权.............
  • 回答
    关于那个16岁印度少年因玩《绝地求生》(吃鸡)6小时后猝死的新闻,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太令人痛心了。一个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自己喜欢的游戏里结束了,换谁听了都难受。这事儿一出来,肯定会让很多人对长时间玩游戏产生担忧,特别是对青少年。咱们细想想,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不是一两.............
  • 回答
    这桩案件,简直是压在人心头的一块巨石,让人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本该是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少年,却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噩梦,最终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画上了句号。而他为结束这噩梦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得令人心痛。七年的煎熬:校园的阴影有多深?我们得好好说说这七年。七年是什么概念?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几乎.............
  • 回答
    格蕾塔·通贝里,这个名字在近几年里,几乎是“气候行动”的代名词。当16岁的她,一位来自瑞典的少女,被曝出疑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时,这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巨大的讨论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的荣誉,更是对当下全球气候危机以及青年行动力量的一次深刻的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本身就.............
  • 回答
    湖南凤凰一名 16 岁少女被囚禁在地洞内遭受性侵 24 天的案件,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犯罪,其细节之残忍和受害者年龄之幼小,都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这起事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严的践踏,更是对社会安全和法治的严峻挑战。案件的残酷细节令人心惊:根据媒体的报道,这起案件发生在湖南省凤凰县,一.............
  • 回答
    这起事件实在令人痛心。一个 16 岁的孩子,本应是人生中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纪,却因为校园霸凌,身心遭受重创,不得不选择休学,这其中的痛苦和绝望可想而知。而涉事学生仅仅是被罚抄写行为规范,这种处理结果,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充满了无奈和愤怒。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虽然报道中细节不多,但可以推测出一.............
  • 回答
    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你说的“黑人大哥劝16岁黑人少年不要打砸抢,而是想出别的办法”这个场景,本身就挺有画面感的。一个社会上的成年人,可能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看到一个年轻人,还是同族裔的少年,正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不满,去做一些明显错误且危险的事情,他站出来说两句,这是很自然的.............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这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是那个“不满16岁不得开网络直播”的规定,还有这次修法里其他一些挺有意思的变化。这玩意儿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咱们孩子怎么上网,怎么成长,咱们家长也得跟着趟明白了不是?“不满16岁不得开网络直播”:这下好了,管得住了!先说说这个最吸睛的规定吧。以前呢.............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中央网信办这次对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的严禁规定,这可不是小事,对整个直播行业来说,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是什么。中央网信办这么做,核心目的无非是两个字:“保护”。保护谁?当然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
  • 回答
    看到“中国游戏成瘾率27.5%,12至16岁青少年成高危人群”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确实是个挺棘手的问题,而且影响范围广泛。27.5%这个数字,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玩家群体,意味着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更让人揪心的是,12到1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们心智发展、学业关键期,他们成了“高危人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