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高官在巴西称中国是《1984》里的「老大哥」?

回答
美国高官在巴西将中国比作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修辞和地缘政治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动机和意图。理解这种说法,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老大哥”的象征意义与《1984》的警示:

“老大哥”的形象: 在奥威尔的《1984》中,“老大哥”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极权主义领袖的形象。他通过无休止的宣传、思想控制、社会监视和对历史的篡改来维持党的统治。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大哥”的监视之下,“思想警察”会捕捉任何反叛的思想。
警示作用: 小说《1984》是对极权主义、国家权力过度扩张以及个人自由丧失的深刻警示。它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强调了真实、自由思考和人性的重要性。
政治语境下的借用: 将中国比作“老大哥”,意在将中国描绘成一个侵犯个人权利、实施大规模监控、操纵信息、压制异见的国家,从而唤起人们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警惕。这是一种将中国塑造成“威胁”的论述策略。

2. 美国高官此番言论的潜在动机与目的:

地缘政治竞争与意识形态对抗: 这是最核心的动机。美国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的竞争,包括经济、技术、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长期以来将自身定位为自由民主的捍卫者,而将中国描绘为威权主义的代表。通过将中国与《1984》联系起来,美国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中,进一步巩固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并将中国描绘成对其价值观的挑战。
争取盟友与伙伴的支持: 美国希望通过这种论述,在国际上孤立中国,争取更多国家在关键问题上(如科技标准、人权、地缘政治等)与美国保持一致。尤其是在巴西这样的重要新兴经济体,美国需要说服其不与中国在某些领域深度绑定,或者至少对中国的崛起保持警惕。
国内政治考量: 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已经成为一种跨党派的共识。高官在国际场合发表此类言论,也有助于向国内选民展示其对华“强硬”的立场,巩固国内政治支持。
强调自身与中国的区别: 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突出自己与中国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并强调自己是“自由世界”的代表,与中国所代表的“压迫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对中国监控技术和数据收集的担忧: 尽管言辞具有政治宣传的色彩,但此番言论也可能部分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社会信用体系等领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监控能力的担忧。美国可能会担心这些技术被用于国内政治控制,以及被用于对外进行信息战或间谍活动。

3. 为什么选择在巴西发表?

巴西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争取巴西的支持或至少使其保持中立,对美国在中美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至关重要。美国希望在巴西国内对中国的影响力产生疑虑,从而影响巴西的外交和经济政策选择。
巴西的“不结盟”传统与战略自主: 巴西长期以来奉行不结盟政策,并在地缘政治中试图保持战略自主。美国可能会认为,利用奥威尔式的警示,更容易说服巴西这样的国家,警惕任何单一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具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国家)的过度扩张和影响力。
利用巴西国内对民主和自由的重视: 巴西虽然也存在政治争议,但其社会普遍重视民主和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美国高官可能认为,将中国与“老大哥”联系起来,能够更有效地触动巴西民众和政治精英对中国制度模式的担忧。

4. 对此番言论的可能解读与反驳:

夸大其词与政治宣传: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种将中国比作《1984》中的“老大哥”的说法,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夸大和标签化,旨在制造恐惧,而非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客观描述。
选择性地忽视: 这种说法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可能忽视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自身)在监控、数据收集和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的争议。
双重标准之嫌: 一些批评者可能会指出,美国及其盟友自身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社会监控和信息收集,用“老大哥”来指代中国,可能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中国方面的回应: 中国官方通常会强烈驳斥此类指控,认为这是西方国家污名化中国的企图,并强调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为了人民福祉,而不是为了压迫。他们可能会反击,指责美国才是“干涉内政”、“霸权主义”的代表。
巴西及其他国家的反应: 巴西等国家可能会对此类言论持谨慎态度。一方面,它们可能会承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并在某些问题上寻求平衡;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不愿完全站队,并警惕美国利用这种论调来限制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巴西的外交政策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和战略选择,而非完全遵循某个大国的意识形态指令。

总结:

美国高官在巴西将中国比作《1984》中的“老大哥”,是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和意识形态对抗背景下的一种具有明确战略意图的论述策略。其目的是通过唤起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争取盟友支持,并巩固其在价值观上的领导地位。然而,这种说法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夸大和标签化,其效果最终取决于接收国的判断、自身利益的权衡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全面了解。巴西等国家在面对此类言论时,更可能倾向于根据自身国家利益来审慎判断和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是在努力塑造新冷战嘛。

但说实话,这个努力其实挺无效的...


美苏在二战后能快速切换至冷战对抗状态,根本上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

想想二战快结束、美苏两国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各自加速瓜分老欧洲的殖民势力范围。

二战后真正崩溃的全球体制,是老欧洲的全球殖民势力范围。德国日本意大利那点殖民地,离“全球势力范围”这个级别远着呢。


北到埃及南到南非,带英的;波斯湾两岸,带英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带英的;马六甲咽喉,带英的。

你再看看澳新、加拿大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上的各路岛屿,也是带英的。

法鸡也不弱。整个西非大部、马达加斯加、南亚的本地治里、中南半岛、法属圭亚那和一堆岛屿,都是法鸡的。

葡萄牙还有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荷兰还拿着印尼,比利时还占着刚果,连“欧洲的农业国”西班牙都还在非洲有几块小地。

钢铁雄心玩家感到亲切。

什么叫“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成为全球主导力量”?这张图一目了然。

而且这还是一战后的全球格局。彼时美帝的门罗主义都搞了一百多年了,南美洲还被英法用各种手段渗透。


好,二战了,老欧洲又打烂了。

熬下来的美苏,第一反应就是要把老欧洲的全球殖民地给分了。

苏联的思路非常直白:俄罗斯帝国有多大,我苏联就应该有多大,而且最好比帝俄更大。

很违背国际主义原则,但斯大林对国际主义并不热衷,他是一个标准的国家主义者。

所以当时最头疼斯大林的不是罗斯福,是丘吉尔。这头英国斗牛犬嘬着牙花和斯大林划分南欧势力范围。最后除了希腊,几乎啥也没留住。

而美帝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警惕苏联,但另一手也愉快地联合苏联抢走了苏伊士运河。

但争夺老欧洲遗产没几天,美苏就在多个地缘上开始了直接碰撞。例如我们熟悉的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半岛、法国的殖民地中南半岛。

同时,原殖民地都爆发了汹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多数都选择了社会主义旗帜进行动员。

苏联感觉扛起了一面王道之旗,能够低成本地全球扩张、更高效地瓜分老欧洲遗产;而美帝也意识到,必须要立场鲜明地扛起另一面大旗,和苏联对峙。

“自由世界”和“人民解放”才真正被高高举起,老冷战的意识形态建构才算成立。


好,穿越到现在,搞新冷战。

中国有什么全球扩张么?

别拿那几个海外租借的港口说事。你看看当年的带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好意思说“扩张”么?(痛心疾首)

中国说到底,也就是在产业体系上进行扩张。虽然这才是最深远的扩张,但是在政治上对他国确实没什么诉求。

别拦着我做买卖就行。

我国光荣传统:世界级宅男。只要自家过得去,打死不出门。中国是一个高度内生性社会,对全球治理非常不感兴趣,也懒得承担这个代价。

所以你要怎么在意识形态上搞新冷战?

当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都成社会主义国家了,埃及和印度也把社会主义写入宪法了。这个环境下,美帝举一下反共大旗,还是能拉到一票人的。

而现在的中国?中国对他国的意识形态干预,弱到了华盛顿都感到失望的地步。


现在蓬佩奥这票人能讲的故事,只有“债务帝国主义”这种软趴趴的玩意。

第三世界又不傻:借中国的钱是有附加条件。你美帝和老欧洲没有嚯?

那我不问中国借,你借么?

很现实的,胖友。


革命浪潮和民族解放叙事已经沉寂了。

现在的国家和政治体,都是高度务实。

美帝想挑起全球性的新冷战已经不可能,新冷战就是美帝拉着一票死党与中国拉锯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世界甚至老欧洲,都只会冷眼旁观。谁赚钱他们跟谁,谁出钱他们跟谁,谁赢了他们跟谁。

冷战那种意识形态站队的局面彻底成为历史。

这个画面,我们应该是早有预料的,毕竟一直都是逆风局。

不过华盛顿里,大概很多人要经历一遍失落的心理历程。

user avatar

谬赞了,这个属实是谬赞了。

1984实际上是科幻小说,走的是系统流的路子,这种系统效力之强,对整个社会的社会行为规制力度之大,已经实现了社会组织度和动员能力的最大化。

此等水平的动员能力和组织度,只拿来监视几个小老百姓那属实是端着金碗要饭吃,不去征服全世界那都算暴殄天物,统一人类后向宇宙进军,让人类阔步于诸天才是恰如其分的使用方式。

而且要构建一套具有如此水准的社会监管和控制机制,所需要耗费的社会资源和技术水平之高,实在不像是当前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水平。因此该政客对中国的这种比喻,我视之为类似于前段时间宣称中国制造的气象武器引发了美国山火,是一种跨越时代的过分赞美。

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让各位得偿所愿,求锤得锤。

user avatar

很低劣的抹黑。

《1984》里绝不会有公知、人民富豪。

《1984》里绝不会有如此丰富的食物供应。

《1984》老大哥也绝不会允许民众可以看到外国的信息。

所以能看到这个言论本身就证明了这个言论是错的。

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口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货在扯淡。

倒是我们可以看看美国是不是《美丽新世界》:

1,把人根据肤色族裔分成三六九等——符合。

2,纵容纵欲、滥交和吸食大麻——符合。

3,媒体和文化产品灌输各种政治正确——符合。

4,歧视非本国人——符合。

5,对某些阶层提倡快乐教育,制造愚民——符合。

6,是宗教国家——符合。

结论,美国是《美丽新世界》。

user avatar

1.大洋国的势力范围覆盖了了所在的大洲,并同时在其他地区有广阔的领地。

2.大洋国拥有的强大的舆论操控能力,无论出了多大的事都能压制下去,相反的是能通过舆论战无限放大对手出现的一些小问题。

3.大洋国常年在海外与多个国家交战,严重破坏全球安全局势。

有时候,当别人说...的时候,要想想自己配不配

user avatar

挺好的。很多时候要意识到一个事实:

西方逻辑下,只会对于真正对他们构成实际挑战的对象进行威胁渲染。

以前苏联就不说了,日本80年代极度膨胀的时候,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惊呼神风复活,黄祸再来,日本威胁论的。

而目前还有西方国家这么说日本吗?没有,因为日本构不成真正威胁了。

再来说中国。100年前会有人说中国有威胁嘛?不,很多美国人坚信中国人民等待美利坚荣光的救赎。

哪怕10年前,美国有多少人真把我们当回事?那时候可是中国崩溃论的天下。

现在不光是这个不知名的老兄,包括特朗普跟拜登也一定都是口头上坚定的中国威胁宣传员,没有哪个总统敢在台上说我们和中国可以成为亲密好朋友。

所以嘛,老大哥也好,撒旦也罢,对方骂的越凶,我们就越应该自信满满。对于这类挑衅只需要回应一句

“嗯,你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中国:我是真听不见(ó﹏ò。) ……


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我们美国,是你们最好的,老大哥!你们有不懂的事情,可以问我们,我们会亲切地卖给你们。

克拉奇:想用5G别往别处看!不准东挑西选!你( 巴西 )那是被监听的姿势吗?!在资本主义阵营,美国说听不见,就是听不见!重来!

user avatar

麻烦不要在首页给我推荐观察者网提的问题了。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他们自己人才能回答。推荐给我有啥意思呢?

user avatar

程 心 不 如 #(滑稽)

meme就让meme对冲掉呗,和这些东西上纲上线不累吗……

user avatar

很奇怪,1984里,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棱镜计划监视全球的到底是谁?

到底是谁连盟友都不放过,连默克尔的电话也监听,至今迫害自己公民斯诺登,使其远遁他乡,加入俄罗斯,接受其庇护。

又是谁迫害追杀阿桑奇,使其亡命天涯,最后入狱,这个让大众了解真相的网络罗宾汉?

user avatar

太可怕了,被美国指控这个意味着什么?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老大哥化了…………


比如指责零后门的华为同时,思科的后门为十。而思科正是用极其不公国家干预,从华为的猎杀中保下来的企业。

我们还在想办法削尖了脑袋符合国外法律挣钱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监听默克尔电话了。

在1984还没有很好的和中国联系起来的时候。斯诺登已经把老大哥是谁给交代清楚了。什么是科幻?

你们就认识一个1984?看过《疑犯追踪》么,编剧是诺兰弟弟,忍过第一季,你能见识到近些年最强科幻美剧。什么?西部世界也很屌?嗯,也是诺兰弟弟操刀写的。

我为什么要说《疑犯追踪》?

因为2011年的美剧,直接科幻科出了个美国的棱镜计划,连计划起因都是911,相似度极强。2013年斯诺登才曝光棱镜。

有关“监视”的科幻,尤其是美国监听人民这一件事上。疑犯追踪是做到极致的,不会再有任何作品超越的。只要深入美国的厂卫政治,去想他们最需要什么,大规模监听总是很容易被想到的。

而1984最让我们担忧的,是一些情节与wg的相似度。这也是令某些人手舞足蹈的。我们真的被说中了吗?

不是的弟弟,那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承压型的问题,谁压力大,谁就自然会变成那样。黑命贵一爆发,社会立刻变成互相揭发,文化界噤若寒蝉的样子。文艺作品接连下架,曾经骂过自己本国的“过于敏感”美国全部上演。

当年无论是苏德甚至英国,政治压力大都会有神似的地方出现,所以乔治奥威尔其实反而在一个素材更多的时代。现在又轮到了美国,甚至cultural revolution的字眼赫然出现在新闻里。

你以为美国的乱像我会当做笑话骂两句就忘了?不要祈祷这个了。我可是自由壬过来的,我都记着呢。

解决压力后就会少一些“反乌托邦”的社会现象。被人施加足够的压力,这种现象会再度出现。不然小文青心中最不可能1984的应许之地,怎么一年之内演了那么多片段?

user avatar

放着那个如房间里的大象一般的,早已具备高阶美丽新世界形态和现代化老大哥杂糅的人间巨物不去批判,是吧,或者是瞎了,或者他本就是这巨物的一小根JB。

类似的梗实在太多了。

“我要是老大哥,事情能成了这样?!”

我是个屁的利维坦.jpg


在2020年的今天,拿《三体》或《美丽新世界》做政治比喻的人,大约算是人群的中位数。那么,还在拿《动物庄园》一本正经说事儿的,恐怕已经接近负一个标准差了。而竟然依然视《1984》为经典启示的人,就妥妥击穿负一个甚至两个标准差了。




———————


拓展引申一下下的意思,也多次以各种形式表达过了。好比说那个说过无数次的话:

不论是亚苏孔,还是马恩列,还是尼黑维,还是谁谁谁......并不知 “热核武器” 为何物,更不知 “二极管” 是个啥,就不用说什么 “机器学习”、“算法推送”、“量子计算” 了。

一切原教旨主义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纯。。。

经典有价值么?有价值。它可以是知识的原点,认知的框架。但若你把它看作目的,甚至是圣经......想象一下,一个21世纪的物理学家,研究方向是好比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分析” 或 “牛顿学术思想史”,该有多么地荒谬。

无奈,换一些学科,直至今天,依然有百万的漕工,在扣掐着类似的事情,还以为掌握了智慧和真理。

user avatar

《1984》啊,就是那本被吹上天的、哗众取宠的这么一本小说。我听过有声书,感觉并没有公知吹得那么邪乎。

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仅47岁。

user avatar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你们有信仰吗?”

也许有的人确实在信奉某些宗教,有些人会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大部分人恐怕都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人并不觉得“没有信仰”是什么问题。所谓的“信仰”,就是无条件地相信某些事物,并且以此为基准进行行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大多没有“信仰”。

在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信奉者看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因为“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如果没有一个最终的审判者,事无巨细地守望着一切,评价着你的行为,那么,你就将随心所欲,可能做出任何出格的行为。他们认为,只有天堂的诱惑与地狱的惩罚能教人向善、除此之外绝无他法。

但中国显然不是这样的。

中国信奉的最基础的社会秩序,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其隐含的基础是“道德来自于人与人的交往”。如果不在社会之中,没有其他人进行交互,那么就没有道德可言。道德是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是为了让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更顺畅运转所需要的工具。

换句话说,中国的道德是相对道德,是人和人沟通协商之后的妥协;而基督教的道德是绝对道德,是必须这样做,不做就不行,不做就下地狱,做了就上天堂的威逼利诱。

这两者其实各有优劣,但并不是今天想讨论的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点到为止。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这么喜欢《1984》呢?我不是说他们喜欢里面描述的场景,而是说他们痴迷于这种描述。就好像喜欢看恐怖电影,但并不想真的遇到鬼一样。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场对神的反叛。

如我们上面所说,基督教的道德,其根基就是神明的赏罚。中国虽然也有类似的信仰,但底层是社会契约,和这种一神教的强制约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1984》中描述的老大哥,实际上就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标志、符号,也可以说是道德和规则本身。这难道不就是一种“神”吗?

老大哥肯定不是和善神,他所创造的“理想国”也与人们心中想象的相距甚远。但他的惩罚是实在的、确定的、即时的。比起死后见分晓的火狱,这种立刻见效的暴力操作显然更加恐怖。可以说,老大哥比神还要厉害。

所以,创造出一个比神还厉害的神,之后再弑神(虽然1984没有),将给他们一种超然的快感。这哪里是政治讽刺小说,这明明是爽文嘛。




美国声称中国在监视世界,那么我们不管这句话真假,美国做过这样的事情吗?

做过,不仅做过,而且有一大把证据。

如果是中国人,就会觉得羞耻,因为这不道德。但美国人是不会这么想的。

在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是不存在“双标可耻”这样的观点的。因为“可耻”的前提是“对方也有评价你的能力”。而基督教中,只有神才能进行评价。

自己可以监视,但中国不行,是因为监视这种行为就是想成为神。我们可以做神,但你不可以。你想做神的话,我们就要弑神。




这个答案只是一家之言,碰巧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角度,就胡乱写了几行。如果大家发现错漏的地方,尽可指出;只是本人才疏学浅,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消化。只希望大家可以友好讨论,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美国行为的古怪之处。

最后,感谢观察着网邀请,没想到我还有被邀的一天。

user avatar

“你凭什么说我搞信息监控?凭什么说我们监视全球?“

:废话,我有核心通信技术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你肯定也要。

“你凭什么说我搞信息监控?凭什么说我们监视全球?“

:因为我们通过监控全球发现很多国家要用你的华为设备,所以你们的目的肯定是这个

“你凭什么说我搞信息监控?凭什么说我们监视全球?“

:....?不是,你怎么变了,以前我说你你最多只是抗议谴责,怎么现在还开始和我搞对抗了?你们变了

“那我们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回到八九十年代,全国给我们造玩具、造衣服,八亿件衬衫换飞机,掏空地方资金买通信交换机的时候。我们的人民会去你们哪里旅游,农村最好不要发展,小孩子光屁股跑,耕牛在水田里哼哧,我们的摄影师把你们淳朴的笑容拍下了放到地理杂志。我们热爱公益的人民去你们学校送东西,这是民主的关爱。你们的知识青年、精英都想到我们这里来,人民为了一个手机省吃俭用半年。全国青壮年背井离乡去沿海流水线打工,为我们供应廉价工业品,我们的贸易商不开心就罚款、就不交货款。我们在影视剧里面把你们女性描写得温柔、顺从、渴望性。男性描写得胆小、奸诈、小气、懦弱的小胖子。你们永远是我们的服务者、我们会关心你爱护你们!

"噢,回不去了"

user avatar

“中国要通过5G技术监视全球!”

“是吗?我想知道5G技术怎么能监视全球?”

“你咋连这都不懂?我们美国早就研究了,你先这样,然后这样,最后这样,就行了。”

“哦~~~~~~~~”

user avatar

我要是老大哥,事情会变成这样?

user avatar

还有这等好事!?JPG

我要是老大哥还会是这个样子!?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高官在巴西将中国比作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修辞和地缘政治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动机和意图。理解这种说法,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老大哥”的象征意义与《1984》的警示: “老大哥”的形象: 在奥威尔的《1984》中,“老大哥”是一个无处不.............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旧金山的一起枪击案,一名74岁的中国老人,李文德(音译),在自家门口被一名15岁的非裔青少年枪杀。这起事件因其受害者年迈、凶手年少以及案件发生的地点,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动了社会对于种族、治安和青少年犯罪等敏感议题的神经。事件经过: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警方的调查.............
  • 回答
    “美国的一豪宅房主是狗”?这听起来像是个奇闻轶事,但背后折射出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以及社会文化现象,其实比你想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豪宅房主是狗”:一个象征性的解读首先,如果真的有“房主是狗”的新闻,那大概率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而是通过某种方式,例如信托或者以狗的名义设立的基金/实体,来拥有和管理这处豪宅.............
  • 回答
    去年美国医院新冠感染人数破万,且美媒直指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应对。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到医疗物资的储备.............
  • 回答
    “超级高铁”(Hyperloop)原型机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这无疑是交通运输领域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一进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技术突破与可行性验证: 核心技术验证: “超级高铁”的核心在于利用磁悬浮技术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实现高速移动。此次原型机实验成功,标志.............
  • 回答
    看待中国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阐明立场,指出“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双方的深层诉求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句话本身所蕴含的强烈信号和态度转变。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经过长期观察、深刻反思以及实力增长.............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政府高官80%为美籍和90%富豪资产及本人在伦敦或瑞士的说法,在我现有的信息检索能力范围内,无法找到任何支持其真实性的可靠数据来源。因此,对于您提出的这种现象,我无法从事实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其前提可能不准确。不过,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为何会出现此类传言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 回答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前夕,美方的一些动作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揣摩。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过往互动中时常出现的模式,往往在双方即将展开重要谈判或对话时,美方总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设局”或“施压”,试图在谈判桌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些“小动作”可能包含的意图和影响。首先,从地缘政治博弈和战略.............
  • 回答
    美一好公司创始人林文钦先生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不幸逝世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这不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暴露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经过回顾: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1年8月12日,美一好公司创始.............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浪,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性别权力、信任危机以及“都美竹们”的行动力上。围绕这件事,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都美竹们”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受害者在维权道路上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都美竹们”:一次由个体发起的信任崩塌要理解“都美竹们”的作用,首先要明白她.............
  • 回答
    7月4日,美国的“独立日”庆典如期而至。然而,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画面也同时出现。正如您提到的,当天美国全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300万大关,这个严峻的数字与庆祝活动中部分高官和民众的聚集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许多户外庆祝活动,如烟花表演、游行以及在华盛顿特区.............
  • 回答
    国民党前高官爆料称美国近期逐个约谈国民党“立法委员”,质问其是否“反美亲共”,这一消息如果属实,无疑会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刻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背景信息与潜在推测: 爆料人的身份与动机: 首先需要了解这位“国民党前高官”的背景。他是谁?他在党内的影响力如何?.............
  • 回答
    美国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得出了“盯着中国”的最新结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门道挺多,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这个信息点。这本身就透露着不同寻常。美国情报界,尤其是那些在最高层待过的,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派系和利益,但在这个层级上,能把他们聚在一起,而且是“.............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背后触及了社会价值观、法律公正以及公众舆论的复杂交织。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事件本身:残酷的现实与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事件的基调: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是两个无辜的生命,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带走了两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这些年轻的生.............
  • 回答
    美国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捐赠80瓶新冠疫苗的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和外交层面来看,这笔疫苗捐赠虽然数量不大,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位于加勒比地区,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安保和经济都有一定影响。美国.............
  • 回答
    美国近期发现的新冠变异株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高达82%的致死率提升幅度,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相较于我们之前面对过的毒株,这一新变种的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加强现有的防控策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82%”?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82%”是一个相对.............
  • 回答
    关于美国真空管道超级高铁落户贵州铜仁的探讨美国真空管道超级高铁(Hyperloop)是否落户贵州铜仁,以及它是否会成为一个“噱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项目的背景与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目前“美国真空管道超级高铁落户贵州铜仁”的消息尚未得到官.............
  • 回答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关于新冠死亡人数被高估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个说法并非CDC官方的统一口径或最终结论,而是基于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并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误解。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1. CDC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演变过程 .............
  • 回答
    美国用药过量致死人数节节攀升,12个月内飙升至超过9.6万例,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是在一片触目惊心之中敲响了全社会必须警钟。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多层面的社会问题,从医疗体系的漏洞到经济压力的传导,再到心理健康的危机,环环相扣,共同酿成了这场悲剧。首先,阿片类药物的泛滥是这场危机的核心。 过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