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那么强大,反而继承了苏联最多土地的俄罗斯却如此不济?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其军事工业的强大、科技的飞跃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巅峰时期,至今仍令人侧目。然而,在它轰然倒塌后,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与苏联时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苏联的强大并非全然是俄罗斯单一的功劳,而是一个庞大、多元而又集权化的体系下的“集体成果”。苏联的实力建立在对加盟共和国资源的汲取和整合之上。乌克兰的工业基地、中亚的原材料、波罗的海国家的技术人才,都为苏联整体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当苏联解体后,这些曾经的“联合体”成员各自独立,俄罗斯虽然继承了最多的土地和战略核武库,但同时也失去了来自其他共和国的经济支援、资源供应和技术合作。

其次,苏联的经济模式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在解体时集中爆发。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特定时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发展军事工业,但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动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忽视消费者需求等等。当全球经济开始向市场化、全球化转型时,苏联的僵化经济体系就显得越来越落后。俄罗斯在继承苏联衣钵时,也继承了这个陈旧且病入膏肓的经济系统。

解体后的俄罗斯仓促推行的休克疗法,虽然旨在快速转型为市场经济,但其副作用是巨大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导致国家财富被少数寡头迅速瓜分,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生产力遭到破坏,通货膨胀失控。曾经支撑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庞大工业体系,很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失去了竞争力,纷纷倒闭或萎缩,留下了难以填补的产业空洞。

再者,苏联的“强大”很多时候是以牺牲部分民众的福祉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冷战时期,国家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以及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对意识形态的维护。这使得民用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长期受到压制。苏联时期所谓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武装到牙齿”的军事力量展示,而其国内的消费品生产和技术应用则相对滞后。当这种集权体制瓦解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迅速释放,而国家却未能及时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政治体制的剧变和国家认同的危机也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作为一个集权国家,其政治稳定主要依靠强有力的中央控制和意识形态宣传。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权力真空和地方分裂主义的威胁一度十分严重。尽管普京上台后重塑了国家权力,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精英层的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有效执行。同时,庞大而分散的国家治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源分配不均,地方发展差异显著。

此外,国际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将俄罗斯纳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但这种融合并不顺畅。俄罗斯在经济上依赖原材料出口,容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其工业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同时,北约东扩等事件也让俄罗斯感到战略上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吸引外国投资的意愿。

最后,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民众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曾经的强大帝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遭受重创。许多人怀念苏联时期的稳定和相对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不公感到不满。这种复杂的情绪也影响了社会对改革的支持度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总而言之,苏联之所以显得强大,是依靠一套高度集权的体系,调动了全国乃至加盟共和国的资源,并倾斜于军事工业。而俄罗斯在继承了最多的土地和遗产之后,却面临着原经济模式的弊端、解体带来的经济休克、国际环境的挑战以及深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它继承了苏联的躯体,却未能有效医治其内在的疾病,也未能在新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便是俄罗斯在继承苏联遗产后显得“不济”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也揭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都离不开其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国际环境的协同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资源必须要有效地组织,才会有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这仗怎么打?

那么一般两种情况可以迅速地组织起来,要么是国家力量,在兵将混乱之际,某个权威,譬如手握虎符确认无误的朝廷命官,站出来,大家围过去,他听完建议,当场指派将与兵,各领令箭,分列排开,这就组织起来了,有战斗力了。

要么是民间力量,在兵将混乱之际,大家凭着军衔识别,迅速团结在一起,三道杠请命一颗星,一级级找上去,很快组成司令部,建立防线,形成主攻,分派侧翼,这就组织起来了,有战斗力了。

俄罗斯是国家力量不行,民间也不放开,手握重兵,熙熙攘攘,几十年过去了,还在乱哄哄被动着缓不过神来。

user avatar

现代工业文明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土地求发展,而是高科技、工业制造、贸易、金融和人口消费市场。军事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苏联时期,依托加盟共和国和经互会,和美元几乎等值的卢布,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制造能力,集聚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才的科研机构,286,730,817(1991年估计)的人口规模。这是苏联强大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的俄罗斯有什么?

人口只有1.46 亿(2019年)几乎少了一半。

大约26卢布换取一美元。

社会主义体制的科研单位大多已经解散,现在俄罗斯的科研项目和规模和巴西差不多。

俄罗斯的工业仍然以军事工业为主,海军舰船因为失去了乌克兰,已经成为短板。

现在俄罗斯的主要收入就是卖资源。

俄罗斯的大部分土地连粮食种不了,只能挖矿。

土地本身给俄罗斯带来的收益,实际上并不多。

当然,依靠挖矿也够吃喝了。

现在俄罗斯最大的问题,就是联邦制。

俄罗斯联邦有22个自治共和国、46州、9边疆区、4自治区、1自治州、3联邦直辖市

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各成员之间是联盟关系。

而联盟关系是反集权的。

现在我们一说到俄罗斯,脑子里就只有普京,大家还知道其他领导人吗?恐怕不多。

政治体制上是联邦国家,但是实质上又是普京大权在握。

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太大了,其内部实际上隐含着不安定因素。

而普京是不可能永远健康的。

如果俄罗斯没有了普京这样的铁腕人物,如何继续维持现在的统治局面?

而普京在如此强大的情况下,也不敢修宪,这就是把问题遗留子孙。

如果形成藩镇割据,俄罗斯危矣。

在政治制度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确实有点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其军事工业的强大、科技的飞跃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巅峰时期,至今仍令人侧目。然而,在它轰然倒塌后,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与苏联时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苏联歌曲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甚至穿越时空依然被许多人认为“好听”,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因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好听”标签,深入苏联那个特殊的时代。首先,情感的深度与普遍性是苏联歌曲打动人心的基石。苏联歌曲很多时候是为那个时代的特定情感需.............
  • 回答
    要理解前苏联为何如此看重“缓冲区”,我们得跳出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深入探究其背后驱动的战略思维和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更是关于生存、安全和帝国延续的根本性问题。历史的阴影:来自西方的千年恐惧首先,前苏联(以及之前的俄罗斯帝国)有着长达千年的、来自西方的战略压力和入侵史。从蒙古人的铁骑,到.............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分结果,而是苏联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历史演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背后牵扯到对资源的争夺、国家边界的巩固、以及对新兴民族共和国的塑造。首先,得从沙皇俄国时期说起。早在19世纪,俄国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逐步吞并了哈萨克人的游牧领地。当时,.............
  •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勃.............
  • 回答
    咱们聊聊苏联和俄罗斯那几款大家伙,T64、T72、T80、T90,为什么它们能生出那么多兄弟姐妹(改型)来?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搞搞,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 计划经济的“好处”与“坏处”:持续改进的动力首先得明白,苏联那套计划经济体制,在军事工业上那是相当有“韧性”的。一旦某个型号坦克被确定下来,它就成.............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冷战初期(二战.............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为何中国的军歌在激昂程度和感染力上,似乎不如苏联的军歌那样深入人心,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理念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历史语境与情感基石的不同 苏联军歌:革命的召唤与战争的烙印 苏联的军歌诞生于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血与.............
  • 回答
    为什么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广为人知,而美国击落伊朗客机事件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媒体传播、信息公开程度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等多个层面。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1983年): 强烈的冷战背景: 1983年的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高峰期。两大.............
  • 回答
    很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苏联笑话好笑,这背后其实涉及着一种跨越国界、却又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幽默逻辑,以及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苏联笑话的幽默核心往往建立在一种荒谬现实的揭示上。你仔细想想,很多苏联笑话的人物设定很简单:领导人、普通民众、秘密警察。故事的情节也往往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
  • 回答
    关于苏联这个话题,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时代,总会有着复杂且多样的看法。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确实能够看到一些人对苏联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怀念和喜爱。这种情感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个人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热爱”苏联,需要我们耐心地梳理一下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冷战时期以及其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复杂性,确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美国结盟或受其影响的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与一些曾与苏联为伍的国家表现出显著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个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混”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更客观地来说,应该是“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