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因为节是航海单位,而航空与航海非常相似: 都是缺乏参照物,需要借助天文/地磁/航速/航行时间来导航;都是只能获取相对于介质的速度;都可以几乎沿直线行进而不像在地面只能沿着弯曲的道路前进;都需要掌握自己的经纬度以便于绘制航图,规划航行路线;都需要长距离航行,此时地球的曲率已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而非像短途旅行可以用平面来近似。飞机要想独立导航,非得用航海导航法不可。所以单位就照搬过来了。
那么航海的速度单位“节”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很有趣了。
在现代化的测速工具发明以前,船舶测速是通过往海里扔一块系着绳子的圆木片(chip log)测速的。顾名思义,它就是从整根圆木上切下一片来制作的。圆木片长这样:
圆木片的下端配重,不使木片完全漂浮。使用时,从船尾把圆木片扔下去,由于配重的关系,圆木片上端浮起,下端垂直于水面地没入水中,受到的阻力最大,而绳子可以自由拉出,因此木片可视为相对水面静止。绳子上预先每隔一段距离打结,水手让绳子自然地放出,并用30秒沙漏计时(现代规定为28秒),计时结束后,有几个结被放出,船速便为几节。(真奇怪knot明明是结,却翻译成节。是取几节绳子的意思吗?)但打结的间隔是多少,也就是,节的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呢?不妨先看一点历史。
在公元1500年左右以前,人类是很难在开阔海域航海的。因为洋流、风向很难预测,船只在缺乏参照物的情况下很难确定自己的位置。那时候开阔海域的航行仅限于在了解其气候、洋流的情况下,依靠“死推(dead reckoning)”法导航——也就是根据测得的船速、罗盘得出的航向、简单计时工具计算船的位置。显然,这玩意的误差大得离谱。因此那时航海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目视导航,想要进入深海,基本靠运气。
后来,六分仪有了,水手可以通过观测北极星高度角精确测量纬度;精确的时钟有了,水手测量太阳高度最大时即为当地的正午12点,对比出发地带来的时钟,就可以测得经度了。至此,船只在海上算是解决了定位问题。
这时候,当船只可以测量其经纬度,而航行距离却还用里格、英里之类的陆地单位表示,换算就很麻烦: 船速是x英里/时,我一小时后会航行到什么位置呢?我昨天的位置是a,今天的位置是b,那我一天的平均航速是多少?航行距离是多少?照此下去什么时候能到达位于c的港口?显然,此时此刻,被问及这些问题的船员满头冒汗,毕竟那个年代没有计算器,这些东西都要手工计算。这时候海上的距离、速度单位再不与经纬度发生点什么关系,就只能说水手是人均做题家,热爱计算了。
但开什么玩笑,算数时间多了,喝朗姆的时间就少了;万一算错了又怎么办,要知道船上船长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拿捏你个小水手还不是伸手就来。搞不好整个触礁啥的,命都没了。
于是大家就采用了这种做法: 使船沿着任意大圆(即通过地球球心的圆)航行1分(60分之1度)的距离为1海里,而令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为1节。这样即利于计算,又与陆地采取的单位大致上接近。从此水手喜大普奔,都不用手算了,心算都能算个大概,船长很满意,水手也有更多时间喝酒。
由于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又囿于测量工具的误差,各地测得的海里并不相同,因而节的数值也不同。各国长期使用自己定义的海里,各自略有区别。1929年的第一届国际水文会议将一海里统一为1852米,但直到1954和1970年,美国和英国才分别采用了这一标准,也就形成了我们目前使用的、世界公认的海里和节。
因此现在测航速用的绳子,结的间隔应为28秒×1852米/3600秒=14.4米。
------------------------------分割线---------------------------------
有朋友说还是不明白如何测量。看了下面这个视频你就啥都懂了:
实际中使用chip log测量船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13244130294751232视频转自Measuring boat speed with actual knots (a chip log)
其中清晰可见,使用塑料制作的“圆木片”是半圆形,用三根绳索固定,并汇集到一根绳上。投入水中后圆木片由于配重,插入水中,受到阻力并拖着辊轴上的绳子自由放出。此时便开始计时(喊“Go”的时候),并累计绳结数量。时间到后(喊“Time”的时候)第4个绳结快要放出,因此船速差不多是4节。为了缩短绳子的长度,也为了缩短测量时间,视频中使用10秒计时,因此绳结的距离应当是10秒×1852米/3600秒,约为5.14米。视频上传者说绳结的长度是17英尺,约为5.18米,可能是出于便于制作的缘故。
因为方便驾驶员操作。
航海使用的长度单位“海里”来自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平均长度。在没有明显参照物的海上或空中,用单位为“节(海里/时)”的速度乘以航行时间,结合前进的方向,可以比较容易地求出自己在海图或地图上的方位。
因为我们的地图上画的是经纬度的格子,而不是用千米做单位的双向坐标系格子。
如果我们的地图上画的不是经纬度,而是一百千米乘以一百千米的大方格子,那自然就没人用节这个单位,肯定都用千米每小时了。
换言之,如果我们不说某个地点是“东经 120 度,北纬 36 度”,而是改成“东向坐标 9885 千米,北向坐标 4000 千米”,那么千米每小时自然就全面替代节这个单位了。
看着现在的地图,不进行数学计算,你只能从地图上读出经纬度,读不出千米来。过去电脑和导航不发达的时候,航海用节当单位自然更方便快捷。节,也就是海里每小时,是用地球经纬度做尺度的测量单位,天生就是用来导航的,天生就跟地图信息绑定在一起。
好比我现在的位置是北纬 28°30’,我的目的地的位置是北纬 31°18’,航向正北,我的飞机速度是 150 节,那么飞过去需要多少时间呢?31 度 18 分减去 28 度 30 分,等于 2 度 48 分,也就是 168 分。168 除以 150,约等于 1.1,所以是大约一个小时零六七分钟。
不用这套系统,那么现在位置北纬 28°30’,目的地的位置是北纬 31°18’,相差 2 度 48 分,也就是 2.8 度。地球周长是大概四万千米,所以我要拿出计算器,两者之间的距离是 40000/360×2.8 等于 311 千米。速度是 280 千米每小时,所以时间是 311 除以 280 等于 1.1 小时。
是不是经常在老电影或者老纪录片里看到船上或者飞机上或者指挥官的参谋部里有一个大地图,大家拿着尺子圆规在上面一阵操作?为啥要用圆规?
第一张图,你把圆规一个脚放在起点,另一个脚放在终点,不论起点终点之间到底是什么方向。第二张图,把圆规拿起来跟地图的纵向格子,也就是纬度比一下,立刻就能读出第一张图里这个距离是多少海里。比如从北纬 54 度 25 分到北纬 54 度 30 分,按照定义就是 30 减去 25 也就是五海里,直接数黑白格子,那么我用圆规测量的这两点的距离就是接近四海里,一目了然。如果我潜艇的航速是八节,那么大约半小时到达。也就是说,用海里做单位不需要额外的比例尺,地图上标着纬度刻度的竖向边框就是比例尺。
类似的,拿着圆规在地图上刷刷刷刷一阵旋转走直线的潇洒操作也是这个目的。你把圆规比着竖向格子设置成速度,也就是你每小时在地图上能走多远,那么你在地图上旋转多少圈圆规能到达目的地就是你现实中所需要的小时数。
更多相关,比如为啥咱们的地图是经纬度而不是千米乘千米的方格,请戳这个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