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把一股敌人全部杀死,为什么榴弹炮和航空炸弹的地毯式轰炸就可以接受,集束炸弹和毒气弹却不人道?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法、伦理以及国际社会对战争行为的认知,而且确实有许多值得深挖的细节。为什么同样是消灭敌人,有些手段被广泛接受,有些则被视为“不人道”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核心的考量:

1. 区分目标与附带杀伤:

榴弹炮和航空炸弹(广义上的爆炸物): 这些武器的核心设计目标是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破片以及高温来杀伤敌方人员和摧毁军事目标。虽然它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附带杀伤(即波及到非战斗人员或民用设施),但国际法和军事原则上区分“可预见的”、“成比例的”附带杀伤和“无差别”的攻击。现代炮弹和航空炸弹的设计也在不断进步,试图提高精度,减少附带杀伤的范围。
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的“不人道”之处在于其“分撒”模式。一枚集束炸弹能释放出成百上千个小型子弹药(炸弹或地雷),这些子弹药的散布范围非常广。这意味着它在设计上就倾向于造成大面积的杀伤,难以精确控制目标区域。更严重的是,很多子弹药会因为各种原因(如引信故障)不爆炸,成为“遗弃战争遗留爆炸物”。这些未爆炸的子弹药就像埋在地里的定时炸弹,在战后很长时间内会持续误伤平民,尤其是儿童,他们可能因为好奇而捡拾这些带有鲜艳颜色的物体。这种“遗留杀伤”是集束炸弹最被诟病的一点。
毒气弹(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杀伤机制。它们不是通过物理冲击或破片来消灭敌人,而是通过释放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生理上的痛苦和损伤,例如窒息、灼伤、麻痹、神经系统紊乱等。更重要的是,化学武器的杀伤往往是无差别的,它不像弹片那样有明确的散布范围,毒气一旦释放,会随着风扩散,很难控制,极易波及平民和环境。这种制造极端痛苦、难以控制、长期影响的杀伤方式,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违背了战争的基本人道主义原则。

2. 战争法的考量与国际共识:

国际人道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争法”,是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有几个核心原则在这里尤为关键:

区分原则(Distinction): 交战方必须始终区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以及军事目标和民用物体。攻击只能针对战斗员和军事目标。
比例原则(Proportionality): 即使是针对合法的军事目标,攻击所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或民用物体损害,也不能超过其预期的军事利益。
预防措施原则(Precautions): 交战方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对平民和民用物体的附带损害。

从这些原则来看:

榴弹炮和航空炸弹: 在遵守区分和比例原则的前提下使用,是可以被接受的。例如,精确制导的航空炸弹可以显著减少附带杀伤。炮击部队集中的区域,虽然也可能造成伤亡,但在符合比例原则的情况下,也是战争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使用的“意图”和“方式”。
集束炸弹: 由于其固有的广泛散布性和易造成未爆炸的遗留物,使得遵守区分和预防措施原则变得极其困难。即使攻击军事目标,其附带杀伤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且遗留爆炸物的问题更是挑战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重建。因此,许多国家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禁止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集束弹药。
毒气弹(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早在《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CWC)中就明确禁止了化学武器的使用。其原因正是因为化学武器本质上就是无差别的、旨在造成极端痛苦的杀伤方式,完全违背了区分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历史上,化学武器造成的惨状(如一战中的毒气战)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3. 杀伤机制的性质与心理影响:

爆炸物: 尽管可怕,爆炸物杀伤的方式相对“直接”。它的效应主要集中在爆炸瞬间和弹片飞溅。
集束炸弹: 除了爆炸瞬间的杀伤,它还制造了长期存在的、潜在的死亡威胁,这种“看不见”的危险在战后持续困扰着幸存者和当地居民,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毒气弹: 化学武器造成的痛苦往往是缓慢而剧烈的,从呼吸困难到器官衰竭,其过程的折磨性非常高。此外,化学物质可能渗透到皮肤、眼睛,造成持久的伤害。这种对人体生理极限的挑战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其“不人道”标签的重要原因。它不仅仅是杀死,更在于让生命以最痛苦的方式消逝。

总结来说, 榴弹炮和航空炸弹之所以能被接受(在遵守战争法的前提下),是因为它们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杀伤目标,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其精确性和可控性在不断提高,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附带杀伤。而集束炸弹和毒气弹之所以被视为不人道,是因为它们的设计和使用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对平民的巨大风险和潜在伤害,集束炸弹在于其广泛的遗留杀伤,毒气弹则在于其无差别、极端痛苦的生理折磨。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区分“必要之恶”与“过度的残酷”之间划定界限的努力,以及对保护平民、维护人类基本尊严的共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榴弹炮和航空炸弹的地毯式轰炸就可以接受,集束炸弹和毒气弹却不人道

因为后者战争后遗症太严重,相比普通的炮弹和航弹,对战争之后所在地区平民潜在威胁太高。

同时,作为武器,在“消灭对手军事力量”上并没有本质优势。


集束炸弹里未爆弹的比例远高于常规的身管火炮发射弹药和航空炸弹。

加上布撒面积就远大于身管火炮发射弹药和航空炸弹。

造成的“未爆遗留”危险自然远多于正常武器。


这里的“未爆”不是以后不会爆,而是因为引信和保险失效而说不好会不会爆/啥时候会爆以及怎么就爆了。


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这是集束炸弹的子弹药,小小的,圆滚滚,很可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轻易拿起

儿童好奇天性

孩子总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到底怎么回事?-搜狐母婴


战争结束了,然后小孩出去玩看见地里滚出这么一个,一开心拿回家,boom……


这是500磅航空炸弹,二战时期的,现在的炸弹会更纤细一些。

正常人类几乎不可能搬起,看着就一大坨很危险。

回收垃圾的时候倒是有这种,看着不知道是啥,就焊雷管锯灯泡了……


废品站50元买回200多斤“铁疙瘩” 擦干净竟是一枚炸弹

美国一废品回收员误拆炸弹 被炸身亡




同样

这是以色列产的防毒面具,各国都差不多类似的思路,专业滤毒罐,可快速更换,可针对不同毒剂类型针对使用不同罐子。



这是正常平民能够拿到的防毒面具——大部分人连做这个都不会。

生存狂、PSK者、行动派军迷不在上述“正常平民”内。


WW1期间,现代化武第一次正式出现,一开始双方懵逼死伤惨重,小胡子也被熏懵过。

这是由于WW1的战场环境决定的。


1:人员高度密集且基本无防护,并且堑壕战的战争形态使得大部分士兵缺少战场机动能力——后来有了。

2:对化学武器缺少实质认识,“黄绿色烟雾”、“烂苹果气味”、“烂稻草气味”对于战壕里的士兵并没有警示作用——后来有了。


等到毒气的作用机理和防护机理相关技术发展之后,防毒面具、防毒斗篷、战场洗消冲淋作业甚至兽用防毒器材即开始量产并大量投放,而且参战国普遍具有类似的生产、投放能力战场上使用毒气的收益值就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不值当的水平。


WW2期间,投放毒剂/生物战剂的行为成了技术极大优势军队针对实力弱小缺乏类似报复能力的势力“低成本快速开道”之举。诸如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使用毒气(如果我脑子没记错的话)、远东战场日本陆军对中国军队多次使用化学战方式试图打开战线突破口;甚至可以说,由于可能提供“反制报复”的“独立犹太国家”、“独立吉普赛国家”等政治实体客观上并不存在,纳粹德国在集中营内使用杀虫剂批量屠杀被关押者。


然而

平民区的人口密度和对化学武器的认识匮乏度都超过职业军队。

平民区的人口密度和对化学武器的认识匮乏度都超过职业军队。


所以你觉得一颗化学武器扔进作战部队里的效果更大些还是扔进平民区的危害更大些?




接下来我们说地雷,评论里有人提了一句。

这是毛子的PFM-1反步兵雷,图里的是个训练弹,从弹翼上的西里尔字母“У”标示。

尺寸是120*60*20mm,重量大概一两半。

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广泛使用。

这是美国的BLU-43反步兵雷。

80*50*50mm半两左右重。

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广泛使用

跟毛子的雷看着跟他妈哥俩一样。

这里除了军迷之外谁一眼认出这玩意一言不合断你手了?

查PFM-1可以直接查到“resulting in a high number of casualties among children since it was often mistaken for a toy due to its shape and coloring. ”

“由于其颜色和形状因素易被儿童误认为玩具,因此(对儿童)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美国那个第一眼没有直接看到类似的话,但我觉得阿富汗儿童和越南儿童应该没啥区别,都容易把这玩意认成玩具捡回家,所以造成的伤亡应该也不算少。

这也是反步兵雷,一眼看上去跟酒壶一样无害

同样因素

地雷的本质是通过“哎呀我操这地方有地雷咱别硬冲”封锁/堵塞战场通道,来减缓/阻止对方进攻的防御性武器,其同样具有“容易误认成其他无害物品”和“长期遗留的未爆物”,对战区生活的平民造成严重伤亡。

战场通道往往也是非战时的使用道路,美国俚语“Easy way is always mined”

云南边境村落遗留数十万地雷 半数村民曾被炸伤
战争遗留百万地雷 阿富汗民众因踩雷致残【高清组图】
德二战遗留地雷再惹祸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加之“战场通道”是普适的,即“敌可以来,我可以往”,为了封锁通道,双方可能会在这一地区反复多次布雷并增加布雷种类,甚至设置具有反制装置的诡雷以反制对方排雷的动作。
这会造成雷场复杂、雷种复杂。如果布雷计划(即雷区图)因为各种原因遗失,那么连雷区位置都难以确定。

——即使抛开“对平民作战”这种大而化之,真要硬套,能把Mighty Eight吊死1/3的法条。相关国际法在标定军人在战争中不当行为的时候的标准之一“穿着非可识别制服,无可用于区分势力的佩带符号进行战斗”就是强调对于军/民人员的区分性。

然后这里有一种对于现代军队杀伤力甚小,基本上打平民必暴击的武器。

——这玩意怎么可能是人道的呢


说完装备我们说人员。

这是美军二战时期的化学武器相关Field Manual,明白怎么用化武意味着很明白怎么应对化武,防护-洗消作业是由经过训练的,高度专业化武装集团进行的。



不说别的,东西都给你,你能有效组织大家训练带防毒面具么?你能有效组织避难么,你能有效组织洗消么?很难。


特殊时期造成的特殊人员同样例外,比如部分上山下乡运动参与者和当年国企工人,这些人的组织度远远高于现在的白领、cityboy。

前一阵家父家母(分别在“铁”字师和“疆”字师当知青)参加了一个叫啥“知青走天下”的自驾游活动,400+人,120+的车辆(大概数字,车辆可能有波动),从北京开往中原地区,没有明确的“集合点出发”,没有繁复的“组织委员会”,只限定了最晚抵达时间,在沿途几个休息站安排了会准时撤离追赶大部队的接应车负责接应贴有“知青走天下”车标的车辆,最后120多辆车,全部按时抵达终点——多少现代公司不借助培训公司,单独组织个春游都会拖拖拉拉的?



下面是网页专题

侵华日军遗弃化武泄漏伤人

10万枚集束炸弹遗留黎境-搜狐新闻

越战时期遗留集束炸弹爆炸 一名男孩被当场炸死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我们重复一下结论:

战争后遗症太严重,相比普通的炮弹和航弹,对战争之后所在地区平民的潜在威胁太高。

同时,作为武器,在“消灭对手军事力量”上并没有本质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