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一统的中国会落后于分裂的西欧?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地说,大一统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落后于分裂的西欧,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治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的大一统与集权主义: 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政治传统是“大一统”,强调中央集权,由一个强大的君主和官僚体系来统治广袤的疆域。这种体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应对内部冲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尤其是在古代,能够有效地动员资源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如大运河、长城)或抵御外敌。
稳定是双刃剑: 然而,这种高度集权也带来了其固有的弊端。一旦最高统治者和官僚体系出现僵化、腐败或者思想保守,整个国家就容易陷入停滞。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往往来自于自上而下,一旦最高层缺乏革新意愿或能力,下层则很难形成有效制衡和突破。
信息传递与决策效率: 尽管有官僚体系,但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从基层到最高层的有效信息传递以及基于准确信息的决策,本身就存在巨大挑战。加之皇帝一人之下的权力结构,决策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君主的个人能力和判断,一旦失误,其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内部压制与外部认知: 大一统王朝往往将维护内部稳定置于优先地位,对外则倾向于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认为自身文明优越,对外部世界缺乏深刻的了解和探索的动力。这种“内卷化”的倾向,使得中国在近距离接触西方文明时,在认识到对方的先进性方面显得迟钝。

西欧的分裂与竞争性政治环境: 相反,西欧在中世纪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政治分裂的状态。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伊比利亚半岛的各个王国等等,彼此林立,相互竞争。
竞争激发活力: 这种分裂状态反而形成了一种“竞赛”效应。各个国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宗教影响力、经济利益,不得不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包括技术、军事、经济和治理能力。
多元的创新中心: 分裂意味着存在多个政治和经济中心,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领域遭遇瓶颈时,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探索和发展。例如,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各城邦的兴起,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地区的爆发,都体现了这种多元性带来的活力。
制衡与有限权力: 分裂也意味着没有一个绝对的统治者能够轻易压制异见或阻止新思想的传播。即便是在君主制国家,也常常面临来自贵族、教会或新兴市民阶层的制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思想的自由度和创新性。
探索海外的动力: 欧洲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也促使它们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找新的资源、贸易路线和殖民地。地理大发现的背后,是国家间为了争夺霸权和财富而展开的激烈角逐,这种外部驱动力是中国所缺乏的。

二、经济与科技发展模式的差异:

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精耕细作为代表的农业大国。其经济模式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力,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效率提升是主要目标。虽然商业在某些时期也很繁荣,但整体而言,经济重心并未彻底从农业转移。
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 在高度集权的农业社会中,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往往能够满足基本需求,而对大规模、颠覆性的技术革新需求相对较低。一旦达到“自足”状态,进一步投资于研发、推广新技术的动力就会减弱。
重农抑商的政策倾向: 尽管中国历史上商业发达,但历代王朝普遍存在“重农抑商”的政策倾向,限制商业的过度发展,担心其威胁到政治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于产业升级的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技术和经验性知识的积累,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四大发明等。但这些技术往往被纳入到服务于皇权、满足现有社会秩序的框架内,缺乏系统性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持续的探索精神。

西欧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西欧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商业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海上贸易、金融业、城市经济的兴起,为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资本的驱动力: 商业利益成为推动经济活动的核心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商人们和企业家们不断寻求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资本的逐利性促使他们投资于新的发明和生产组织形式。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新: 欧洲经历了科学革命,强调理性、观察和实验,为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突破,直接催生了蒸汽机、纺织机等一系列革命性发明,这些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市场经济与竞争: 西欧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其核心是竞争。产品质量、价格、生产效率的竞争,迫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而中国缺乏这种强大的市场动力。
工业革命的连锁反应: 工业革命一旦发生,便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新的生产方式(工厂制)、新的交通运输方式(蒸汽火车、汽船)、新的通讯方式(电报),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和国际力量对比。

三、思想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与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核心地位,强调等级秩序、人伦道德、集体主义和对权威的尊重。这种思想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忠君爱民的士大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创新的态度: 然而,儒家思想也倾向于复古和强调道德修养,对“奇技淫巧”可能存在一定的轻视态度,或者认为创新会扰乱既有的社会秩序。
科举制度的导向: 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为官的能力,这使得士人阶层更倾向于从事政治抱负,而非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 尽管有科举,但传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西欧的多元思想与社会变革: 西欧的思想文化更加多元,经历了从神学到人文主义,再到启蒙运动的演变。
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个体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宗教改革的挑战: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战了权威,为思想的解放和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启蒙运动与理性精神: 启蒙运动将理性、科学和进步奉为圭臬,极大地推动了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为技术革命和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迁: 西欧社会结构在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演变,新兴的市民阶层(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对知识、技术和经济自由有着强烈的需求。

总结来说:

中国大一统的集权体制,在维护古代的统一与稳定方面功不可没,但其固有的僵化和保守性,以及对内部稳定的过度关注,使得它在面对西方世界快速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变革时,显得反应迟钝。

而西欧的分裂政治格局,虽然在某些时期导致了战争和动荡,但却催生了持续的竞争、多元的创新中心和有限的权力结构,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科学革命的爆发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当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强权政治借由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因其长期的“内卷化”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足,便显得力不从心,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议题,上述分析只是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的阐述,更深入的探讨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细节来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所谓中国“大一统”是本身就是个伪说法。。。

从“秦始皇”到现在2243年,哪怕不算例如元朝才纳入中国概念的外东北和清朝才纳入现在中国的新疆西部地区,单纯算有一个统一管理政府体系的朝代时间。

秦朝:前221到前207,仅14年。

汉朝:前202到220,共计422年,但实际上汉献帝189年即位时已经失去了实际统治,实际统治391年。

西晋:265年到316年,共计51年,但实际上291年八王之乱后就已经失去了实际统治,实际统治仅26年。

隋朝:581年到619年,共计38年。

唐朝:619年到907年,共计288年,但实际上763年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开始藩镇割据,实际统治144年。

北宋:960年到1127年,共计167年。

元朝:1271年到1368年,共计97年,但实际上1279年才灭南宋且1351年红巾军起义后就已经失去了实际统治,实际统治72年。

明朝:1368年到1644年,共计276年。

清朝:1644年到1912年,共计268年,但是南明在1662年才彻底灭亡,实际上统治为250年。

表面统一时间:14+422+51+38+288+167+97+276+268=1621年

实际统一时间:14+391+26+38+144+167+72+276+250=1378年

表面统一时间占比:1621/2243=72%

实际统一时间占比:1378/2243=61%

按照同样的类比,古罗马是前509到前27的罗马共和国,前27到476的罗马帝国,共计985年。算上拜占庭帝国一直到1453年,共计1962年。占比1962/2531=77%,甚至还要略高。

感官上差别比较大主要是因为罗马和拜占庭两个“大一统”的西欧国家在地理控制上的跨度上太大,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地中海是内湖,北面最远到苏格兰。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时候也差点把地中海变成内湖,最后帝国覆灭时却是“孤城之国”。

文明的发展不是二元的,而是连续性的,中国还是西欧都是一样,“大一统”不过是个没啥确切定义的说法而已。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坑,因为问题就是“统一=落后,分裂=强大“,你怎么回答?

问题要改为“为什么大一统的美国,强过分裂的非洲,分裂的拉丁美洲”,或者“为什么大一统的大英帝国,分裂后就衰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地说,大一统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落后于分裂的西欧,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政治体制与治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的大一统与集权主义: 中.............
  • 回答
    优衣库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以其“LifeWear服适人生”的品牌理念,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实用且舒适的服装。然而,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中国的优衣库与日本本土的门店在设计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文化偏好以及经营策略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优衣库在日本本.............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杨振宁被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评选为年度人物引发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背景和舆论焦点: 1. 国籍变化与“贡献归属”的争议 背景:杨振宁1946年赴美国留学,1957年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当时因中美关系紧张,杨振宁未在颁奖典礼上公开演讲,这一事件引发广泛争议。 .............
  • 回答
    要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何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为何在中国当下对她的评价如此之高,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光环交织的必然结果。她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颠覆者,一个时代的标志。首先,我们得从她独特的建筑语言说起。扎哈的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流动”。她的建筑摆.............
  • 回答
    关于中国对越南的帮助以及越南为何最终与中国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因素,绝非一句“恩将仇报”可以简单概括。要详细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梳理。中国对越南的“巨大帮助”: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历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确实在多个关键时期给予了越南显著的支持。 .............
  • 回答
    关于中国精英群体为何将后代加入外国国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 对教育资源的追求与对未来发展的考量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世界顶尖教育体系的吸引力: 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照片中日光角度看起来很大,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共同作用,而且它们的组合会带来非常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想把这事说透了,咱们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首先,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拍摄时间。如果照片是在清晨或者傍晚拍摄的,太阳的高度自然就会比较低。这时候,太阳光线相对于地面就是一种比较“斜”的角度。大家都有经验.............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一统”这个词汇,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种深刻根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它像一条无形的河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乃至于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为何这一思想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得从中.............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确实有不少绝世高手在武功臻于化境、历经尘世风雨后,选择了皈依少林。这绝非偶然,而是小说中一系列深刻的设定和人物塑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究其中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少林寺在金庸武侠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武学与佛法的双重圣殿1. 武学渊源与集大成者: 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摇篮.............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要说腾讯在白皮书中提到“原神抄袭”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涉及的利益、情感、行业规则以及舆论的复杂交织,足以让这件事在游戏圈掀起滔天巨浪。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股反响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问题:腾讯作为中国游戏行业的巨头,其任何公开言论,尤其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浮力和密度这两个我们都很熟悉的物理概念,但把它们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显得有些令人费解了。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关于密度你提到沼泽地的液体密度比水大,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密度,简单来说,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有多重。密度越大,同样的体积就越重。 水的密度: 大约是.............
  • 回答
    《哆啦A梦》这部作品,从头到尾,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让一些观众挠头的问题之一,大概就是静香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大雄吧。毕竟,在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未来世界里,大雄看着似乎总是一事无成,学习差,运动不行,还经常拖人后腿。而静香呢?她乖巧、善良、学习好、爱干净,几乎是完美女主角的模板。为什么她会放弃那个大 W.............
  • 回答
    刺客信条奥德赛(Assassin's Creed Odyssey)和荒野大镖客2(Red Dead Redemption 2)都是非常优秀的游戏,它们在还原世界和生物习性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不过,游戏中对野猪行为的设定,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特别是和我们认知中的野猪实际习性相比。刺客信条奥德赛中的.............
  • 回答
    《夏洛特烦恼》里秋雅前后的性格变化,这确实是电影里一个颇受观众讨论的点。很多人觉得,那个曾经高冷、保守,对夏洛的态度也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女神,怎么最后就接受了夏洛这样一个“渣男”呢?而且,中间还跟袁华有过一段“情深义重”的感情。这背后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秋雅最初的“保守”与“现实”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几何问题,当我们把圆的方程 $x^2 + y^2 = 1$ 中的指数 2 换成一个很大的偶数,比如 $x^{2n} + y^{2n} = 1$(其中 $n$ 是一个足够大的正整数),我们会发现,咦?怎么就不是圆了,而是一个更像方块的图形?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