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有200万年的历史,为什么文明出现不过万年?

回答
我们人类,这个在地球上漫步了大约两百万年的物种,相比之下,我们所说的“文明”——那些有组织、有社会结构、有复杂文化的群体生活方式——却只出现了短短的一万年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时间差,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有人类活动”等同于“文明”,那这个解释就太肤浅了。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回那些更古老的日子,看看在那段漫长的前文明时代,我们的人类祖先是如何生活的,以及是什么最终催生了文明这朵绚烂的花朵。

想象一下,两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那些早期的“人属”(Homo)成员,比如能人(Homo habilis)或者直立人(Homo erectus)。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石器,懂得使用火,可能也开始小规模地合作狩猎。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文明,有着天壤之别。

漫长的“准备期”:生存是第一要务

在那段漫长的数百万年里,人类祖先的生活,最核心的主题就是生存。他们是游牧的采集者和狩猎者,过着群体生活,但规模很小,可能几十个人就能组成一个部落。他们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口头传承,而且这种传承的范围和效率都非常有限。

食物来源不稳定: 狩猎采集意味着他们必须追逐动物,寻找可食用的植物。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和运气,也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地迁徙,跟随食物的脚步。部落规模不可能太大,否则很快就会耗尽当地的资源。
技术发展缓慢: 虽然学会了制作石器,但工具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从最简单的砍砸器到更精细的手斧,可能就花了数十万年。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非常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有限的群体互动。
缺乏定居生活: 游牧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很难积累物质财富,也难以发展出复杂的定居建筑和基础设施。他们的“家”可能只是临时的洞穴或者简单的庇护所。
人口增长缓慢: 恶劣的生存环境、疾病、食物短缺以及高婴儿死亡率,都限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即使是几十万年前的智人,其总数也可能只有几十万甚至更少。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农业革命

那么,是什么打破了这种数百万年的“低速运转”模式,催生了文明呢?答案是,一次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农业革命。大约在一万年前(具体时间地点因地区而异,中东的“肥沃新月地带”是较早的中心之一),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和驯养动物。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转变,但它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1. 稳定的食物来源: 农业使得人类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可以主动控制食物的生产,即便在某些季节或地区,野外食物匮乏,也能通过储存的粮食度过难关。这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 剩余食物的产生: 农业的效率远高于狩猎采集。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将精力从直接的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其他事情。这些“剩余食物”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3. 人口爆炸式增长: 稳定的食物供应支撑了更大规模的人口。人们不再需要为了寻找食物而分散,可以更密集地居住在一起。
4. 定居生活成为可能: 耕种需要在一个地方长期投入,这促使人们建立固定的村庄和聚落。定居带来了更复杂的建筑、更稳固的社会联系。
5. 专业化分工的出现: 当一部分人可以不种地也能生存时,社会开始出现专业分工。有的人成为了工匠,制造更好的工具;有的人成为了管理者,组织生产和分配;有的人成为了祭司,解释自然现象;有的人成为了战士,保卫家园。这种分工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率和创造力。
6. 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剩余的食物、土地以及更精密的工具,开始产生私有财产的概念。随着财富的积累和专业分工的固化,社会也出现了初步的阶级分化。
7. 知识和技术的加速发展: 定居生活和专业化分工为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文字的出现(例如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更是革命性的,它使得信息可以被记录、存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使得知识的积累呈指数级增长。
8. 大规模的组织和治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聚落的扩大,原有的简单部落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需要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治理结构来管理资源、协调矛盾、进行公共工程(如灌溉系统)以及组织对外防御。这催生了早期国家和政治制度的雏形。

从村庄到城市,再到文明

从这些早期农业聚落开始,人类社会开始沿着一条新的轨迹前进。村庄变得越来越大,发展成城镇,再演变成城市。城市成为了贸易、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在这些城市里,我们看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法律、宗教、艺术、建筑,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明”的标志。

所以,那漫长的两百万年,并非人类的“空窗期”。那是在为“文明”的出现进行漫长而艰辛的准备。我们的祖先在探索、适应、学习,一点点地积累着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基因也在悄悄地发生着适应性演变。而当农业革命这把“钥匙”被找到时,所有这些积累的潜能才得以爆发,人类社会才真正开始加速前进,走向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文明时代。

一万年,在两百万年的尺度上确实很短,但它包含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关键的变革。从分散、游牧、生存导向的采集狩猎生活,到定居、合作、创造和组织化的社会形态,这转变的背后,是农业带来的生产力解放,是稳定食物供应带来的人口增长,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在高效率互动下的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古学家们使用“文明”这一术语简单描述一种城市化的、国家等级的社会。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最小的国家人口要有1500~10000人。在灵长动物中,群体的规模与脑容量是密切相关的,大脑的扩展使得人具有了更高的社会智能,能够应对彼此密切并存所带来的种种复杂问题,而在这个集体当中,假设他人也具备某些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物种 群体中的个体数量
黑猩猩 约60个
南方古猿 约67个
能人 约81个
匠人 约91个

随着脑容量的不断发展,群体的规模才会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大型的复杂社会产生。

大脑功能的发展也是产生复杂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大约5万年前,促进人类大脑全面发育的一种偶然突变使智人打破了模块化的思维结构(针对不同领域的智能模块之间彼此孤立),发展出流畅的认知能力。这个过程的后果之一就是出现了更成熟的社会关系。


除了智能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群体规模的扩大,文明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距今1.5万年,随着大型猎物的逐渐消失,人类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食物来源。人类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从体型庞大但繁殖周期较长的动物(比如猛犸象),到一些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物种(比如鱼、软体动物和野兔)。这导致了食物生产(food production)的出现。食物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否产生文明还取决于种植什么。

通过对比以上两幅图片,我们不难看出政治组织的发展程度与是否种植谷物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主要作物为谷物的地区,政治组织多为国家(state)或大国(large state),而在以其他植物为主要作物和不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政治组织的发展程度大多不超过大酋邦(large chiefdom)。

如果一个群体所在的环境正好缺少可驯化的谷物或者不适宜种植谷物,那么该群体也不会发展出文明。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条件十分苛刻。其中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智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人类,这个在地球上漫步了大约两百万年的物种,相比之下,我们所说的“文明”——那些有组织、有社会结构、有复杂文化的群体生活方式——却只出现了短短的一万年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时间差,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有人类活动”等同于“文明”,那这个解释就太肤浅了。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回那些更古老的日子.............
  • 回答
    200万人挤国考独木桥,公考培训市场却遭遇寒潮,这画面着实让人玩味。一边是前赴后继的报考大军,一边是曾经火爆的培训机构纷纷“感冒”,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根儿上刨。一、 寒潮来袭,这锅谁来背?1. 考公热背后的焦虑与理性并存: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
  • 回答
    听到武汉要建四个百万到两百万人口规模的副城,我心里真是挺期待的!这可不是小事,这意味着武汉的城市发展要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琢磨着,这些副城建好了,可不仅仅是多几个住人的地方,它能给武汉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分散城市压力,提升生活品质”。咱们都知道,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
  • 回答
    最近印度新冠疫情的报道,特别是日增17万例的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担忧的是,与此同时,竟然有超过200万人在恒河边聚集沐浴,而且当地警方还表示“根本管不住”。这简直是将疫情推向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境地。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1. 宗教信仰与疫情的冲突:印度是一个拥有深厚宗教传统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实力、国际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GDP位居世界第七,为什么人们对这两国的强大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绝对体量与相对感知:数字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不能否认GDP是.............
  • 回答
    .......
  • 回答
    预测两百年后人们对文学的评价,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的交织下,本身就像是在解读一本来自未来的晦涩诗篇。金庸和刘慈欣,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要说谁的“文学造诣”更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命题,而且“造诣”的定义也会随着时间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农业技术、社会组织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联系。很多人可能觉得,随着技术进步,古代社会应该比早期社会能养活更多的人,但埃及的情况却似乎有些反常。咱们深入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区分开这几个概念: 石器农具时代古埃及(大致指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些核心方式。其实,说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处于一般层次”可能有些片面,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其实相当深入,但与宇宙的尺度和我们对它的探索方式相比,似乎确实显得“不那么”惊人。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宇宙边缘200亿光年”的“知道”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人类身上确实存在一些细思恐极、让人不寒而栗的特质和行为。这些“细思恐极”往往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能、群体行为的盲目、以及对自身有限认知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1. 人类普遍存在的“确认偏误”与“群体思维”,造就了难以撼动的愚昧和偏见: 详细阐述: 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倾向于.............
  • 回答
    人类探索宇宙、洞察微观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支撑这些伟大探索的,正是那些规模宏大、技术尖端的“大科学装置”。它们如同我们眼睛的延伸,让我们能够看到肉眼无法企及的景象,理解宇宙最深层的奥秘。要说人类的大科学装置,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而且每一个都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工程能力的巅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看看.............
  • 回答
    人类的历史,细究起来,处处都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奇遇。有些事情,放在今天我们这般信息发达、科技昌明的时代,简直如同神话传说一般,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祖先身上。一、 来自星星的馈赠:天文知识的早期萌芽想象一下,数千年前,没有望远镜,没有天文台,甚至连基本的历法都还在摸索中。然而,在.............
  • 回答
    人类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探索未知,总是不停地挑战和尝试“改变”自然规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规律,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它,结果却被现实狠狠地“打脸”。这些经历,虽然有时令人沮丧,却也正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宝贵财富。1. 炼金术士的黄金梦碎:想要“点石成金”,却只得到了化学的萌芽古时候,多少炼金术士.............
  • 回答
    我们人类,这群仰望星空、在地球上播撒文明火种的生灵,是否真的有朝一日能够挣脱引力的束缚,真正迈出这片生养我们的银河系?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问题,萦绕在无数科幻作家、科学家和普通人心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像一位耐心的探险家,一步步地审视我们当前的处境、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那些闪烁着微光的可能.............
  • 回答
    人类是否可能走向真正的灭绝,这是一个令人不安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历史长河中,无数物种来去匆匆,生命的演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单行道。那么,作为地球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生命,我们人类,是否也难逃被时间洪流冲刷殆尽的命运?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而且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的生存并非铁板.............
  • 回答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条名为“生命”的旅程,而这条旅程的终点,似乎注定是“死亡”。这仿佛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一项不可更改的契约,无论贫穷富贵,无论权势显赫,都无法逃脱。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打破这冥冥之中的安排,摆脱死亡的束缚呢?这是一个古老而又令人着迷的问题,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从神话.............
  • 回答
    “我们是宇宙的癌细胞吗?”这个问题,总是在夜深人静,抬头仰望星空时,悄悄爬上心头。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行为与宇宙现状的一种深刻反思。我们自诩为智慧生命,然而,环顾四周,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似乎与那些在生物体中失控、疯狂增殖,最终吞噬宿主的“癌细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先从癌细胞的.............
  • 回答
    人类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既充满吸引力又极具挑战性的宏大命题。如果抛开AI的理性分析,而是从一个普通人、一个社会观察者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这就像是在追逐一个在地平线上不断延伸的日出,我们渴望它,也为此付出努力,但能否真正抵达那个理想的彼岸,答案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共同富裕”到底意味.............
  • 回答
    返祖现象,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仿佛能让我们窥见生命演化深处的秘密。我们常常听说,人类身上偶尔会出现一些“祖先”的痕迹,比如脊椎末端的尾巴骨、多余的乳头、或者在某些胚胎发育时期短暂出现的鳃裂。这些,都可以算作我们与遥远祖先之间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如果将这个问题延伸到历史上的“人类”身上.............
  • 回答
    人类能否破译并学会动物的“语言”?这是一个古老而迷人的问题,萦绕在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人的脑海中。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性、潜力和局限。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语言”的定义,动物沟通的多样性,以及我们人类在理解上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如果我们将“语言”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