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 200 万人挤国考独木桥,但公考培训头部公司反而遭遇寒潮,背后有哪些原因?行业该如何更好的发展?

回答
200万人挤国考独木桥,公考培训市场却遭遇寒潮,这画面着实让人玩味。一边是前赴后继的报考大军,一边是曾经火爆的培训机构纷纷“感冒”,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根儿上刨。

一、 寒潮来袭,这锅谁来背?

1. 考公热背后的焦虑与理性并存: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然巨大: 不可否认,当前经济形势下,国企、事业单位的稳定性、福利保障以及相对较低的职业风险,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依旧是重要的职业选择。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基层岗位,这种吸引力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面对就业市场的“内卷”,考公似乎成了一条相对“安全”的出路。
但焦虑情绪也在降温: 随着95后、00后逐渐成为就业主力,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平衡。纯粹为了“稳定”而牺牲个人发展空间的意愿在下降。他们可能更愿意尝试创业、灵活就业,或者在私企寻找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结构性分流加剧: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高薪、高附加值的岗位在互联网、科技等领域涌现,吸引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目光。这些人才可能不再把考公视为唯一或首选。

2. 公考培训行业自身的“内伤”与转型困境:

过度商业化与信任危机: 曾经,公考培训以其高通过率、名师效应吸引了大量考生。但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出现了过度承诺、虚假宣传、低价诱导等问题。学员花了大价钱,却未必能获得预期效果,长此以往,信任度自然下滑。
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乏力: 早期,公考培训的模式相对固定,以讲题、押题为主。但随着考试内容的变化和学员需求的升级,一些头部机构的内容创新跟不上节奏,教学模式和培训方法逐渐显得陈旧,难以满足学员对个性化、精细化指导的需求。
“考公焦虑”的边际效应递减: 当“考公”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焦虑被反复放大和利用。但当这种焦虑转化为一种“必须考”的惯性思维时,其劝退作用反而会减弱。考生开始更理性地评估自身条件、考试难度以及培训的实际价值。
线上培训的冲击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线上学习成为可能,许多免费或低成本的线上资源层出不穷,例如各类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上的考公技巧分享。这分流了部分原本可能进入培训机构的生源。而传统的公考培训机构在向线上转型时,又面临着如何保持教学质量、建立互动性以及形成有效商业模式的挑战。
监管的加强与“高通过率”的回归理性: 随着对教育培训行业的规范化力度加大,一些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的行为受到限制。同时,行业内部也逐渐认识到,“100%通过率”这样的口号并不现实,而更应该回归到帮助考生提升实力、掌握方法上来。

3. 考试本身的变化与考生能力的提升:

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微调: 虽然国考的主体框架稳定,但申论、行测的考察角度、侧重点也可能在细微之处有所调整。这要求培训机构能够及时捕捉并转化为教学内容。
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在考公的很多年轻人,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甚至自己摸索出有效的备考方法,对培训机构的依赖性相应降低。

二、 行业如何破局,重塑生命力?

寒潮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洗牌与重塑的契机。公考培训行业要想走出低谷,必须深刻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

1. 重塑信任,回归教育本质:

诚信经营,杜绝虚假宣传: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培训机构应该以帮助学员提升能力、掌握方法为核心,而不是过度承诺所谓的“包过”。公开透明的收费标准、课程内容和师资介绍,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
强调“能力提升”而非“包过”: 将宣传重心从“高通过率”转移到“如何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掌握申论写作技巧”、“如何有效备考”上来。用实力说话,让学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学习跟踪、问题解答等服务,让学员感受到被重视和支持。

2.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深耕内容,差异化研发:
精细化分类教学: 针对不同岗位(如党政机关、公安、海关、基层等)、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考生的特点,开发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基层岗位的,可以强化公文写作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专业性岗位的,可以增加相关知识的讲解。
智能化辅助学习: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员的学习习惯、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的练习题库、错题集和复习计划。开发智能测评系统,帮助学员更准确地评估自身水平。
实操性教学强化: 申论写作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行测题目可以强化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而非单纯的“技巧”。可以增加面试模拟环节的真实感和反馈力度。
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线上引流+线下精培”: 利用线上平台提供免费的入门课程、讲座,吸引潜在学员,再通过线下的小班教学、名师面授、个性化辅导来提升服务价值。
线上社区与互动: 建立活跃的学员社群,鼓励学员交流分享备考经验,同时由老师定期答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直播技术的升级: 提升直播课程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让线上学习体验更接近线下。
引入“终身学习”理念: 除了国考,还可以拓展服务范围,例如公务员的在职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构建更长线的客户关系。

3. 拓展服务边界,寻求新的增长点:

从“备考”到“职业规划”: 帮助考生了解不同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工作内容,进行更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不只是单一的“考上就好”。
拓展其他公职类考试培训: 比如事业编考试、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社区工作者等,这些考试虽然规模不如国考,但也有庞大的考生群体,可以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与高校合作: 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合作,提供备考指导讲座、模拟考试等,从源头培养和引导学生。

4. 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约束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信息共享与交流: 促进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探索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

总而言之,公考培训行业经历寒潮,是市场在“挤水分”,也是在呼唤理性回归。那些能够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且诚信经营的机构,才能在市场的洗礼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培训机构的挑战,也是整个公考培训生态圈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考越火,培训机构心里越发毛,2021砍教培,2022会不会砍公培?

为啥怕被砍?还不是做恶太多了自己心里有蜜蜂数。

十来年前那会儿,公考培训大机构地面班上一周课程才一千元左右,最贵的也不过两三千,培训教师水平也都还算在线。

现在动辄万元起步,甚至还有几万十几万的培训班,师资水平基本是一言难尽的速成班讲师。名为不过退费实为智商税的简单套路,这种“理财班”已经成为大培训机构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更别说还有各种中小机构群魔乱舞,各种欺诈屡见不鲜,你在网上搜公考信息出来的99%都是各种野鸡山寨网站。

再比如知乎上那些著名骗子:只要是公考话题里稍微有点热度的,都有一堆车轱辘话营销号站在前几位。

这块市场,具体多大,媒体说2020年有三百亿,还不如K12千亿规模大。但是搞培训的机构却弄出了盈利几十亿,营收上百亿,市值上千亿的上市公司!

你觉得这正常么?

反正我觉得不正常。

为啥?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人用人考试,这些机构为了割韭菜,却借此机会,疯狂炒作公务员工作轻松、福利好、待遇高。甚至喊出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种混账话。

但是体制内工作真的有那么香吗?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拿出来举例子的几个常客:




为啥我经常拿这些案例出来说事?

因为这都是体制内司空见惯,而韭菜们死活不信的事儿——知乎上一说到公务员面临的低收入、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等问题,总有大聪明蹦出来当复读机:

嫌工资低怎么不辞职?嫌累我来干!真的那么差,怎么会每年有几百万人去考?

虽然我是公考/考研答主,但是我绝对不推荐每个人不顾自己实际情况都去考公考、考研。

毕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且不说考上考不上,就是考上了,体制内对你也许并不是天堂,对不少人来说是鸡肋,甚至可能是另一个天坑。

这几年我在知乎做咨询,每年差不多有5-10%的咨询,其实是来问辞职跑路问题。



每年公务员考试前后,都有无良媒体炒作一番几万人报名什么什么岗位之类吸引眼球的新闻,再加上机构孜孜不倦地在各种平台拼命蛊惑,别管自己合适不合适,每年都有几百万韭菜在疯狂盲目考公。

最终是媒体获得了流量,机构赚的盆满钵满,而考生幻想着高工资、高福利、工作轻松,盲目来进入体制内,却发现自己进退两难:

想跳出去?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沉没成本。

留下来?任务重,待遇低,没前途……

当然,也有人咬牙断臂求生!


基层公务员大量的跑路现象,已经让很多省份拿出了各种惩罚和限制措施,公安系统甚至直接出台永久禁考规定。针对盲目考取异地公务员以后想跑路的,中组部今年也已经出台了禁止规定。之前都已写过,有兴趣可看这两篇详细了解。


这些新闻媒体和培训机构们造的孽,往小了说是增加行政成本,往大了说的是干扰国家正常选人用人工作。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或者说,政策不可能永远只针对盲目的考生不针对到处拱火的培训机构。

最终的结果,也许从开始的那天就已经注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