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不可能。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一直都在被探索。可以“永恒”分裂而不死亡的生物似乎也存在着,听说海洋中的某些水母就是这样的,它们自己不会死,细胞也完全分化过了,不像单细胞生物那样仅有细胞的分裂过程而没有分化,但它们可以一直保持高效不变的分裂和分化,不会死亡,也不会因为突变而丧失功能等等,其遗传物质非常稳定和古老——然而它们并没有文明,它们存在了亿万年,始终是一条在海中吃喝拉撒的水母而已,时间在它们的生命里似乎没有意义。
而人类呢,不足百年的代代传承,百万年就进化出了当下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死亡,并没有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反而促成了一种高效的新陈代谢,忽略掉个体的情况下,个人的死亡反而更加高效了。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生命短暂,是为了社会更好的新陈代谢而存在的吗?人类的构成,远比水母复杂得多,人的一生之中,遗传物质受环境的影响而一直在突变,所谓衰老,无非是细胞级别的代谢、更新无法保持原样了罢了。如果人体内存在“警察”,存在完全不变的“核心”,时时刻刻警察会把任何变异修正回与“核心”一致,那么,人类在生物上就可以实现“永恒”了吧,但若是这样,人类社会还会发展吗?人类个体还会发展吗?人生还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是什么呢?这种修复,是否涵盖神经细胞呢?如果涵盖神经细胞,人类又如何存储记忆呢?……如果没有了记忆,信息也随时更新,那生物的“永恒”又有什么意义呢?忘却了过去的“人”,岂不是又是一个全新的“人”,跟死亡以后新生的个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想想,就会发现死亡也是很重要的。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给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它永恒,与物质世界永恒的运动是一样的属性,却偏偏映衬的是相对静止“有生之年”那短短一瞬的生命之光。
意识永存并非不可能,甚至,个人认为,意识永存要先于身体不死更早实现。
分步来回答这个问题
1,以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是否有可能从生理上避免老去直至死亡的过程呢?难度在哪里?
答:不能。目前我们的科技水平连大部分疾病都无法治愈,更别提避免衰老了。
难度主要有二:无法抵抗衰老和寿命极限
一、我们无法抵抗衰老
这是去年cell上发的一篇综述,The Hallmarks of Aging[1]。讲述了衰老的标志,事实上,总结了衰老的各种原因,也就是,严格意义上,我们无法永生的最基本原因,因为,我们要衰老,要死亡。
我讲一下常见的导致我们衰老死亡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障碍我们现有的技术无法克服。
他们是基因组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 端粒缩短(telomere attrition),表观遗传学改变(epigenetic alterations), 蛋白内稳态丧失(loss of proteostasis), 营养感应失调(deregulated nutrient sensing), 线粒体功能异常(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 干细胞耗竭(stem cell exhaustion)和细胞间信息交换改变(altered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详细了解请移步为什么生物不能永生?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二、人类寿命极限
【先声明,这个存疑,以下理论均存在不足】。
关于目前人类寿命极限的理论主要是有两个观点,一个是性成熟理论,一个是海夫利克极限。
性成熟理论是一个统计学推论,认为人类寿命的极限是性成熟的8-10倍(哺乳动物)。
海弗里克极限是一个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即培养的人体细胞的分裂只有五十代,超过五十代以后,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细胞都是要衰老死亡的[2],这个理论倒是我试过,目前我们做研究常用的正常细胞系,包括IMR90,WI38等,其寿命大概是60代附近,到了那个代数,细胞就不分裂了,安静的等死。
通过这些理论,推测人类寿命极限是120-150左右,而且以后只是对寿命的微调。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过这个年龄,因为大量的疾病,使得我们过早的死亡。
————————————————关键的第二点——————————————————
2、有没有可能实现意识的永存呢?(类似黑客帝国里意识永远停留在虚拟的世界里,或者像攻壳机动队里把意识思维存入机器)
有,这是我认为比人类寿命到达极限值之前更早实现的一个内容
这里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目前的认识和看法以及目前的进展。
首先,基于唯物主义,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物质基础,特别是生物领域为何生物学家最不容易信神? - 知乎用户的回答。比如,刺激性是跟肾上腺素有关,消瘦可能跟甲状腺激素有关,爱情可能跟多巴胺相关等等,而我们的意识,我们认为其物质基础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无数的神经元,而这些神经元彼此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电信号,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形成一个信号,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意识
而这个网络的每一个连接,就代表了一个意识,比如A连接代表眨眼,B连接代表喜欢,C连接代表看见(这里太夸张了,比这个细多了)
下图是一个脑卒中的人和正常人的一个连接,主要是脑卒中引发的偏盲现象[3]
左图为对照组脑网络均线分布图;右图为偏盲患者的脑网络均线分布图。点的大小是按实际比例标出的。患者明显提高的网络连接已着重标明,新形成的连接和原有加强的连接分别用绿色和蓝色标明。
以上理论意味着,人的意识和功能基础是大脑,而大脑的基本运作方式是以神经元为单位,通过电信号来完成信号传递。 那么结论来了,只要我们破解了这些信号传递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破解人的意识。
怎么样,很兴奋吧,但是这个工作量简直是天量。不过,这难不倒科学家,科学家嘛,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于是,开启了项目工程,这个工程被称作21世纪曼哈顿工程,预计需要100年时间完成。
目前初步已经在实施的计划包括:
1、人类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 2009开始资助的一个5年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使用不同的脑成像技术(主要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弥散磁共振成像,EEG、MEG等作为补充),绘制出不同活体人脑功能、结构“图谱”Human Connectome Project | Mapping the human brain connectivity。
2、“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脑计划”,于2013年4月2日由奥巴马政府公布,该计划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并最终开发出针对大脑疾病的疗法。
3、人脑工程研发计划将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亨利·马克拉姆牵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87个研发团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利用计算机制造“活”的人脑模型。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需将人类大脑切成8000片,而后利用高性能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处理,绘制人脑详图;同时利用超级计算机描绘和模拟大脑所需的海量数据,最后将成千上万的神经元模型形成局部模型,组装为一个可正常运转的、完整的人类大脑模型The Human Brain Project。
4、“中国脑计划”已获国务院批示,并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目前中科院的九个卓越中心里,涉及到生物和医学的唯一中心就是依托上海生科院的“脑科学及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大体上,总体思路如下
目前处在最初三个阶段,而一旦彻底破解了,那么,OK了,我们就可以模拟人的大脑了,反正是电信号嘛,复杂网络A表示你看到黄色,B表示你看到太阳,C表示你对比二者等类似的,最后,再进一步,复杂网络x表示这是你在某年某月某日遇见了她,复杂网络xx表示这是某年某月某日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先上一个比较粗糙的例子,发表在2013年<Science>上[4],T. Horikawa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志愿者睡眠时的大脑活动记录下来,此整理出3人睡梦中一些常见内容,比如树、男人等,并将这些内容分成大约20个类别,然后又与3人清醒状态下见到相似场景时的脑活动相比较,得出每个类别的脑活动特徵。研究人员开发的电脑程序,能学习、识别并破译出这些脑活动特徵,准确率高达60%,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就像我们看小孩子玩泥巴似的实验,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既然可以完全破解大脑,那么,我们把一个人所有的网络全部用数字模拟了就可以了,就像把一个人的一生,任何经历记忆情感能力全部储存起来。
更进一步,既然储存起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数据复制到一个新的大脑里(克隆人嘛),就像灌顶大发一样(就是激活信号通路过程),我们就可以转世了,那么,我们就真正意义上永生了。
but,这个时候,你觉得人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肉体存在的意义呢?你想xxoo,好啊,给你一段代码,你想和女神谈恋爱,好,一段代码(图像也是可以代码化的嘛)反正就是一连串电信号组成的网络集合体,那么,是不是黑客帝国要上演了?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坚信人是基因的奴隶,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意识其实就是最大的反抗者,可以说是唯一一种不完全依赖基因的内容(成人vs小孩;不同环境的双胞胎……)
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看一个烧脑的答案假如把一个人粉碎成原子再组合,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吗? - 哲学
1 López-Otín C, Blasco M A, Partridge L, et al. The hallmarks of aging[J]. Cell, 2013, 153(6): 1194-1217.
2 Hayflick L. The limited in vitro lifetime of human diploid cell strains[J].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1965, 37(3): 614-636.
3 Guo X, Jin Z, Feng X, et al. Enhance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Mild Occipital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anopia[J].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4, 22(6): 1210-1217.
4 Horikawa T, Tamaki M, Miyawaki Y, et al. Neural decoding of visual imagery during sleep[J]. Science, 2013, 340(6132): 639-642.
想了解脑计划和脑工程的,可以关注
Human Connectome Project | Mapping the human brain connectivity。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以上属于李雷科普系列,所以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性,勿当做学术用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