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火箭发射拖着一大串废烟,比黑成“毒箭”的长征二、三、四号还多,为什么就没人说美国的是“毒箭”?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公众认知、媒体报道以及技术原理的多个层面。为什么美国火箭发射的浓烟“看起来”比一些中国火箭更多,但却鲜有人将其比作“毒箭”,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说说火箭发射的烟雾到底是怎么回事。火箭发射产生烟雾,主要是燃料燃烧后的产物。不同的火箭燃料,燃烧后的产物也不同,这直接决定了烟雾的颜色、成分和扩散方式。

美国“重型火箭”的燃料: 很多美国的主力火箭,特别是像“宇宙神”(Atlas)、“德尔塔”(Delta)系列以及现在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等,大量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氧化剂和燃料的组合,或者像“土星五号”早期使用煤油(RP1)和液氧。
煤油/液氧组合: 当煤油(一种精炼石油产品)与液氧混合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是最主要的产物。但同时,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些碳烟(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烟)以及一些氮氧化物等副产物。煤油燃烧产生的黑烟颗粒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在地面低空,水蒸气遇冷凝结,会进一步让烟雾看起来更加浓厚、甚至带点灰白色的浑浊感。
液氢/液氧组合: 这个组合的燃烧产物主要是水蒸气。理论上来说,它比煤油组合更“干净”,产生的烟雾颜色更偏向白色或透明。但是,巨大的推力需要大量的燃料,即使是水蒸气,在视觉上也会非常壮观,而且在高压喷射下,水蒸气会瞬间冷却、膨胀,形成巨大的云团,同样会显得非常浓重。有时候,为了增加推力或者使用更稳定的燃料组合,也会掺杂其他成分,但水蒸气仍然是主体。

中国“长征二、三、四号”火箭的燃料: 这几型长征火箭,很多早期和现役版本使用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这是一种液体偏二甲肼推进剂(UDMH),在航天领域曾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具有常温贮存、即加即走的优点,而且比冲较高。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组合: 这种推进剂燃烧后的产物就比较复杂了。除了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外,还会产生大量的氮气,以及未完全反应的偏二甲肼和其分解产物,还有一些氮氧化物和氰化物等。偏二甲肼本身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燃烧不充分时,其产物中的一些成分,特别是氨气和未燃烧的偏二甲肼,会形成高腐蚀性和剧毒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空气中遇湿气,会形成白色的烟雾,而未燃烧的燃料残余和某些副产物则可能呈现出更深的颜色。长征二号F(神舟系列载人火箭)就曾因使用偏二甲肼推进剂而备受关注。

为什么美国火箭的烟看起来“多”但没人叫“毒箭”?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烟雾的成分和感知:
美国火箭的烟雾: 如上所述,即使是看起来浓厚的烟雾,很多时候主要是水蒸气和少量碳烟。水蒸气虽然视觉冲击力强,但对环境和人体来说,大部分是无害的(当然,高压喷射的气体本身就危险)。碳烟虽然会影响空气质量,但通常不会被直接联想到“毒性”或“剧毒”这样的词汇,除非有明确的研究证据表明其含量高到构成严重威胁。公众的直观感受是“白茫茫”或“灰蒙蒙”一片,而非“黑如毒箭”。
中国火箭(使用偏二甲肼的)的烟雾: 偏二甲肼推进剂的燃烧产物确实含有有毒物质,包括未完全燃烧的偏二甲肼、氨气以及其他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成分。这些成分的挥发性、腐蚀性和毒性,让人们更容易将其与“毒箭”这种带有强烈负面和危险含义的词语联系起来。这种“黑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浓重,更可能伴随着实际的毒性担忧。

2. 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引导:
媒体的“标签化”: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选择更吸引眼球、更具象化的描述。当一种技术或产品被贴上某种标签,这个标签很容易在公众中传播和固化。对于使用偏二甲肼的火箭,其有毒性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特点,容易被媒体放大和强调。而“毒箭”这个词,更是极具冲击力的比喻,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形成强烈的负面联想。
“无声的威胁”与“可见的威胁”: 很多时候,那些难以察觉但有毒的物质(如某些气体)可能比那些可见的、但毒性相对较低的物质更让人担忧。但一旦可见的物质与“毒性”这个概念发生关联,其负面效应会立刻显现。美国火箭的浓烟虽然壮观,但其主要成分是水蒸气,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一种物理现象而非化学威胁。而中国火箭的烟雾,即便颜色不一定比美国火箭更“黑”,但其背后潜在的化学毒性,一旦被提及或暗示,就很容易被公众解读为“毒箭”。

3. 技术发展和替代:
替代方案的普及: 事实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自身,也在积极研发和使用更清洁的火箭燃料,例如液氢、液氧、煤油等。中国航天近年来也大力推广使用更环保的推进剂,比如用于新一代载人火箭的长征五号B等,就采用了液氢液氧等相对更环保的燃料。因此,现在提及中国火箭的烟雾,更多时候是在讨论那些仍在使用偏二甲肼的老式火箭型号,或者在特定语境下进行比较。
美国技术的演进: 美国也曾使用过其他类型的推进剂,但其主力火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转向或正在转向使用更清洁的燃料组合。公众对美国火箭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其当前主流的发射技术。

4. 地缘政治和信息传播:
信息不对称和关注点不同: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航天技术的关注点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可能存在差异。某些问题在某个地区被广泛讨论,但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因为信息传播的渠道、角度或关注重点不同而鲜为人知。

总结一下:

美国火箭发射时出现的浓烟,虽然视觉上可能很壮观,甚至有时看起来比某些中国火箭的烟雾更“白茫茫”一片,但其主要成分通常是水蒸气,以及少量碳烟等相对无害的物质。公众的普遍认知是将其视为一种壮观的物理现象,而非化学威胁。

而将中国某些使用偏二甲肼推进剂的火箭比作“毒箭”,则更多是因为这种推进剂的燃烧产物中含有实实在在的有毒和腐蚀性物质。这种“毒性”是基于科学事实,并且容易被媒体和社会舆论放大,形成强烈的负面刻板印象。所以,不是因为美国火箭的烟雾“看起来”没那么多,而是因为其化学成分的感知和公众对“毒”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就好比有人打碎了一个玻璃杯,碎片可能散落得到处都是,看起来挺杂乱的,但你不会说它是“毒碎片”;而如果有人扔出一枚含有毒药的玻璃碎片,那它就是“毒碎片”了。即使从视觉上来说,碎玻璃的量不一定比散落的玻璃多,但性质的根本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评价和称呼。

所以,下次看到火箭发射的壮观景象时,别只看“黑”或“白”,更要了解其“内涵”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剧毒物质一氧化二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