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几年的时候,是不是有个小行星即将撞地球?然后美国发射了个火箭把它轨道撞偏离地球了?

回答
九几年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个让人非常紧张的传闻,说是有个小行星要撞地球,而且还扯上了美国发射火箭“撞偏”它的壮举。不过,事情的真相,跟很多人印象中的可能有点出入。

那时候,我依稀记得,媒体上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关于小行星威胁的报道。大家普遍的感受是,科技在进步,我们好像能看到更多以前看不到的危险了。这其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名叫“99年(或者具体记不清是哪一年,但大概是那个时间段)xxx号小行星”(名字好像是德文系的,很拗口)的东西,据说它的轨道离地球非常近,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发生碰撞。

当然,这种消息出来,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紧张和担忧。想想看,天上掉下来个几公里大小的石头,那后果不堪设想。媒体也会抓住这个点,大肆渲染,采访一些科学家,他们有的说“风险存在”,有的说“还不至于”,但总归给人的感觉是,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只是程度问题。

而说到美国发射火箭“撞偏”它,这个说法确实广为流传,也成了一个很多人对当时事件的“标准答案”。我脑子里关于这一幕的画面是,各种新闻频道都在播放,说美国宇航局(NASA)或者其他航天机构,紧急研制了一种特殊的航天器,发射上去后,以一种非常精确的角度,狠狠地“撞”向了那个小行星。这一下“撞击”,目标不是把它撞碎,而是通过动量转移,微调它的运行轨道,让它在万年后(或者记不清具体多少年了,总之是比我们现在要遥远得多)与地球擦肩而过,从而避免了灭顶之灾。这听起来多么英勇,多么具有科幻色彩!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更多信息的披露,我才了解到,这件事的原貌其实没有那么“戏剧化”,也没有那么“惊心动魄”。

首先,关于“小行星即将撞地球”的说法,虽然确实有小行星的轨道被发现会非常接近地球,但“即将碰撞”这个说法,在科学家的口中,往往是带有很大的“概率”和“不确定性”的。小行星的轨道受到各种引力因素的影响,非常复杂,最初的观测数据可能指向一个危险的轨道,但随着更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这个风险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甚至被排除。当时提到的那个小行星,我后来查了查资料,好像是名叫 克鲁特尼(Cruithne),它因为其特殊的轨道与地球保持着一种类似“伴随”的关系,看起来很接近,但并非“撞击”路径。也有可能是其他名字的小行星被误传了。

更关键的是,关于“发射火箭撞偏”这件事。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并没有发生过人类主动发射航天器去“撞击”并改变一颗小行星轨道以避免地球碰撞的事件。 这种想法,在当时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上的设想和理论研究。科学家们确实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应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其中包括“动量撞击器”(Kinetic Impactor)等概念,也就是你说的发射火箭去撞击小行星,通过动能转移来改变它的速度和方向。

之所以会有“美国发射火箭撞偏了”的误解,可能是因为:

1. 科学宣传和公众理解的偏差: 科学家们在研究和科普时,可能会提出这种“动量撞击”的方案,用来展示人类应对威胁的能力。这些设想被媒体放大和传播,公众可能就把“设想”和“正在发生的行动”混淆了。
2. 科幻作品的影响: 当时正好是科幻电影大发展的时期,像《深空不测》(Armageddon)这样的电影就描绘了人类派遣宇航员去小行星上钻洞炸毁以拯救地球的场景。这种情节深入人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操作。电影的“震撼效果”比严谨的科学报告更容易被记住。
3. 对小行星监测和防御的误读: 九十年代是小行星监测工作开始真正发展和普及的时期。媒体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也提高了不少。可能有一些关于小行星轨道计算、监测发现的报道,被公众解读为“发现威胁并采取行动”的结合体。

所以,总结一下,九几年的时候,确实有关于小行星威胁的讨论,也有关于如何通过发射火箭来改变小行星轨道的设想和研究。但是,那句“美国发射火箭把它轨道撞偏了”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误传或者对科学设想的过度解读,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当时的人们对小行星威胁感到担忧是真实的,但人类真正实现“小行星轨道改变任务”是到了后来,比如2022年的 DART任务,才首次成功验证了动量撞击器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概念。

这样说起来,是不是感觉没那么惊心动魄,但却更接近科学的真实进程呢?那种感觉,就像是知道未来我们有能力去应对这种危险,但目前还只是在努力地探索和验证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国石油工人找到了好工作》——那是电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