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的 PhD 项目那么好,为什么不如美国的火?

回答
欧洲和美国在博士(PhD)项目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但美国在国际声誉、资源和吸引力方面确实通常被认为“更火”。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1. 声誉和排名:

美国大学的全球影响力: 美国拥有众多世界顶级的大学,这些大学在科研实力、学术声誉和创新能力方面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学校的名字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吸引力,自然吸引了最多的优秀学生申请博士项目。
强劲的科研产出和突破: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产出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突破性技术和新兴学科的开创。这种持续的科研活力和影响力使得美国博士项目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欧洲大学的多元化: 欧洲拥有庞大而多元化的学术体系,虽然也有一些世界顶尖的大学(如牛津、剑桥、ETH Zurich、Heidelberg等),但整体而言,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之间的水平和声誉差异较大。这种多元化也导致了平均吸引力可能不如美国那样集中。

2. 资金和资源支持:

美国联邦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大量投入: 美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尤其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等联邦机构,以及大量的企业研发(R&D)投入,为大学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这使得美国大学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奖学金、助研(RA)和助教(TA)机会。
企业与学术界的紧密合作: 美国很多顶尖大学位于创新中心(如硅谷、波士顿科技走廊),与高科技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联系紧密。这种合作不仅能带来项目资金和研究机会,还为博士生提供了实习和未来就业的广阔前景。
欧洲的Funding挑战: 虽然欧洲也在努力增加科研投入,但资金来源可能更加依赖政府拨款和欧盟项目,其分散性和有时较长的审批流程可能不如美国企业和政府的直接支持那样灵活和充裕。部分欧洲国家的研究经费可能受到经济状况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3. 博士培养模式和职业发展:

美国的结构化培训: 美国博士项目通常有更明确的课程要求、资格考试、年度评估等结构化培训过程。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早期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更明确的毕业路径。
更强的职业导向和灵活性: 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往往与工业界有更紧密的联系,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面也更广,无论是留在学术界还是进入企业研发部门,都有良好的机会。
欧洲的“学徒制”模式: 欧洲的博士培养可能更倾向于“学徒制”模式,学生加入一个研究团队,直接参与导师的项目,导师的风格和研究方向对学生影响很大。虽然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非常专业的学者,但如果导师的资源或研究方向不够前沿,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发展。
学术界以外的职业发展机会: 虽然欧洲学术界也很发达,但在非学术领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相对于美国在科技、金融、咨询等领域提供的更多元化选择来说,可能略显逊色。

4. 国际化和学生体验:

美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品牌效应: 美国长期以来是全球留学的热门目的地,其开放的移民政策、多元的文化以及相对容易获得的签证(尽管近年来有所变化)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
强大的校友网络: 美国顶尖大学拥有遍布全球的强大校友网络,这对于博士生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和信息获取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语言和文化: 英语是全球科研的通用语言,而美国又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降低了国际学生的语言和文化适应门槛。
欧洲的语言多样性: 欧洲虽然许多大学提供英语授课项目,但非英语国家在当地生活和进行一些学术交流时,仍可能需要掌握当地语言,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5. 吸引顶尖人才的机制:

“全包式”奖学金和津贴: 美国许多顶尖大学为博士生提供学费全免的政策,同时提供足够的生活津贴(stipend),并可能额外提供健康保险等福利。这种“全包式”的经济支持非常有吸引力,让学生可以专注于学业而无后顾之忧。
更灵活的申请和录取过程: 相对于一些欧洲项目可能更早启动申请、流程更复杂的情况,美国的申请周期和流程通常对国际学生更为友好和透明。

总结来说,美国博士项目之所以“更火”,是美国在科研投入、大学声誉、产业联系、职业发展机会、国际化吸引力和资金支持等多个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强大而集中的品牌效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欧洲的博士项目不好。 欧洲许多大学在特定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声誉和研究实力,其博士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机会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对于那些对特定欧洲国家或文化感兴趣,或者有特定导师青睐的学生来说,欧洲博士项目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可以说,美国博士项目胜在整体的“流量”和“影响力”,而欧洲博士项目则在“深度”和“专业性”上可能更有特色。选择哪个项目,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和对生活环境的偏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在欧陆,PHD虽然也是学界的最底层,但是地位和北美有区别,PHD最常见的身份是系faculty/факультет的在列工作者。为什么列俄语?因为从马德里到莫斯科,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换句话说。欧陆博士已经不是学生了,是个苦逼的学界勤杂工了。


2.语言 在学校上学做科研可以不会当地语言,但是生活需要会。欧陆,从马德里到莫斯科,英语普及比例最高的无非就是低地国家和北欧国家,而且就算如此也不是人人都会。所以在那里长期生活需要额外学习起码一门小语种。


3.欧陆的PHD坑,还是从马德里到莫斯科,内部消化的多。因为欧陆学界和英美学界严格来讲是两个世界,欧陆各高校之间教授互相推荐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坑位,这些人是绝不会上网分享经验的。

4.人文类穷,很少发钱,CSC也不怎么照顾文科类(哪怕是明确的政府规划项目一样不怎么照顾文科类),文科自带干粮去欧洲读博,花费说实话不算少。工科另说。

5.又要硕士学位时间又长。博洛尼亚进程规定,博士是硕士之上的高级学位,所以要读博首先就要有一个硕士学位。欧陆本身硕士大多需要2年左右,再加上博士中位4~5年(又是从马德里到莫斯科的常见数据),一轮下来6~7年起步。很有可能和你一届的同学,去了北美都做完一轮博后了你博士才刚毕业(本人在欧陆读博,发小去的北美读博,同一年上本科,均为四年制,人已经博士毕业,我博士刚读了一半。要不是本人的专业有语言和国别壁垒,欧陆29岁的新鲜博士在国内的大潮下毕业怕是要进市政废物堆了)。

6.不催文章

如果不是特定一些专业,这个debuff太强了。俄国顶级高校毕业也就要求俄标VAK四篇,会议2~3篇。中欧和西欧可能2~3篇类似段位的文章和1~2篇论文集的文章也就差不多可以毕业了。和北美打字机一样打论文的速度没法比,回国就职如果不是欧陆优势专业和地域限定专业(比如欧陆语言、古典学、区域学、国情学),回国找教职容易被北美博士仅用一根指头殴打到失声。

user avatar

因为英语霸权。

会说中文的人,大多觉得清华的phd比牛津、剑桥的要好。

但不会说中文只会说英文的人,不这么认为。

欧洲的phd项目同理,会说德语的会觉得德国、瑞士的position很香,会说法语的会觉得法国的很香,除了顶尖层面以外完爆英语和中文对应的position。

但只会说英语的人不这么认为。

user avatar

我发现很多人对申博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以为网上常见的那套流程就是申博的全部

不是的兄弟,除了这些靠自己陶瓷的好汉之外,中国很大一批的硕士的申博流程是这样的:

硕导: 哎小x那个xx大学的xx教授今年好像有名额/问我有没有学生想读博,方向和你蛮相似的,你不是想出国吗,就去那呗

学生: 我看看啊,确实蛮不错的,能要我吗

硕导: 哎呀招谁不是招啊,那个xx教授之前你也见过,每年都会来我们这呆一阵子,下个月他就过来了,到时候你去和他碰碰

学生: 哎,行

硕导: 那你准备着,提前打个腹稿,给人介绍介绍你的工作,顺便得开始准备英语了

你口中的很多福利好的欧洲,甚至日本澳洲的博士位置,都是被这帮人拿走了,他们不需要在网上找申博攻略,也不太会去网上分享申博经验(这经验有屁用啊),而美国不一样,你都需要陶瓷了,为什么不直接往美国套呢?那儿的博导做啥的都有,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那里的。而这帮人又是申博圈子里网上声音最大的,此消彼长,你自然感觉全中国都在申美博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Clemson读研、全奖读博过三年

过了系里的Ph.D qualify exam

当年也是Ph.D. candidate了(自豪脸。。)


后来因为老板跳槽工业界的原因

我重新DIY申请到欧盟玛丽居里项目

拿着美国2-3倍以上的工资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期间还在法国、意大利访学了10个月


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欧美读博的一些想法

以及科普一下大家对欧洲留学、读博的误区


1, 大部分人认为欧洲博士需要学习当地语言


其实绝大多数欧洲的PhD项目100%纯英语即可
甚至欧洲硕士留学也有非常多的英语授课项目


2,欧洲读博需要有硕士学位--有利有弊


欧洲(除英国)博士通常需要有硕士学位

这点乍一看对于本科毕业想申请硕博连读的小伙伴可能不友好

但是对于国内外拿到硕士学位的申请博士的候选人来说
好处是入职后即开始科研
不需要再修很多硕士的课程学分
(相比美国可以节省1-2年哦:)

此外

欧洲读博通常是工作合同

意味着你从此是“雇员”不再是学生了

因此你可以享受一切相关福利

例如失业金、养老金、以及加速永居和国籍的申请等



3,认为欧洲就业(政策工资)不如美国


其实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就业机会都不错
就业政策更是吊打美国
例如 德国毕业可以有一年半找工作的签证
此外

我读博博士拿着工作合同、博士毕业半年就申请到了德国的永久居留
北欧的永居和入籍政策相比德国更为友好!

工资方面

德国工资最高的城市慕尼黑VS美国硅谷

人工智能IT方面的话大概是美国package的一半

当然工资只是个数字

还需要考虑德国30天带薪年假+965几乎不用加班

如果换算成时薪水

再考虑上德国教育医保等社会福利的话

或许又有另一个答案了



4,认为欧陆博士奖学金少、待遇不高


后者对于英国或许适用
但对于欧洲大多数发达国家则大错特错!
欧洲博士多为工作合同
例如:德国博士100%工作合同工资年薪为4-5w欧元
瑞士更是高达5-7w瑞郎
妥妥的是美国2-3倍
美国的博士工资相比之下就是农民工的价格

当然了

这种工作合同的数量比较少且申请难度较大

这时候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学校或政府奖学金

或者国家留学基金委CSC



5,认为欧洲高校排名不如美国


欧陆名校还是不少滴
英国G5
瑞士ETHZ、EPFL
德国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学
荷兰TU Delft
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巴黎高师
比利时鲁汶大学
瑞典KTH皇家理工学院、Lund大学
等等
都是全球Top 50高校的有力竞争者

此外

因为欧洲学校的推广力度和知名度不如美国

个人觉得同等背景下

来欧洲可以申请到全球排名更高的学校

(例如我从美国排名50左右的Clemson跳槽到了全球排名50左右的Heidelberg)



6,认为欧洲论文产出不如美国


这点我必须承认了。。
欧洲除了瑞士比较拼一些以外
和美国相比只能算“养老”

我读博期间论文发表就非常“水”

老板也几乎从来不push我

导致博士毕业只有一篇期刊一篇水会文章

当然咯
喜欢work-life-balance的小伙伴欢迎来欧洲读博
读完博士找个工作更可享受
30天带薪年假的真正养老生活

(是的,我已经开始养老生活了。。)

7,总结

说实话

在美国Clemson的三年

身边的同学不乏清北科大的

反而来了全球排名更高的Heidelberg

这样背景的同学变少了

因此欧洲博士项目生源(至少国内生源)不如美国

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我个人是非常感激自己选择来德国读博的这个决定的

虽然我毕业留德大厂的工资

或许不到美国同背景小伙伴的一半

但是德国965和30天带薪年假

以及德国的低消费、高福利

在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咯

如果你是哈佛、斯坦福、MIT级别的人才

那么基本可以忽略我的这个回答

You deserve better!!!!! 哈哈哈


@DIY飞跃计划 全球留学申请社区更多相关回答:



评论区更新:

1,德国购房压力

不大,德国低利率已经很多年了,只要有一份正常工作,可以几乎零首付购房,10-15年期购房利率1%-2%左右(毕业后俩年拿到永居的情况下,没有的话利息和额度加一点)

2,概括一下我博士毕业后在德国“打工”俩年的近况吧

六分教育,四分科普--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留德华叫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