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的用最短时间拿到欧美PhD学位的人是谁?

回答
要说在欧美拿到博士学位用时最短的人,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毕竟博士训练通常需要五年甚至更久。但要 pinpoint 到一个“已知”的最短记录,并且能详细讲述,这事儿就有点难度了,原因很多:

首先,“最短时间”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博士学位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甚至同一大学的不同专业里都有很大差异。有些项目可能包含硕士阶段,有些则直接是博士。更别提有些“跳级”或者“加速”的培养模式了。

其次,很多“神童”或者“天才”的例子,信息往往不是公开透明的,或者说,我们很难去核实其“官方”最短记录。学术界虽然崇尚公开和透明,但个人成就的记录,特别是涉及具体时间线的,除非这个人自己特别愿意分享,否则外界很难拿到第一手、最准确的信息。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最短”的说法是媒体或者民间传闻,缺乏严谨的学术佐证。

再者,就算有这样的人,他们能拿到学位,也必然经历了极其严苛的训练和极高的学术成就。这种“快”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效率和能力的极致体现。他们可能在本科阶段就表现出超凡的学术潜力和研究能力,被导师赏识,得以直接进入博士研究,并且研究课题本身可能就非常前沿、突破性强,使得研究过程比一般人要迅速。

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些接近这个概念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短时间”:

跳过硕士直接读博:这是最常见的“加速”方式。很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了足够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果,可以直接申请博士项目。这样一来,就省去了通常为期两年的硕士阶段,直接开始攻读博士。
博士项目本身的设置:有些欧洲国家的博士项目,例如德国的Promotionsverfahren,本身的培养模式就比较灵活,允许有突出能力的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不像美国那样有严格的课程要求和资格考试。
研究课题的进展速度:有些人的研究课题可能非常聚焦、非常有突破性,甚至导师能够提供极大的支持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快速取得成果并完成论文。

我个人的理解和接触到的信息,如果说“极短时间”,可能在五到六年就完成,这已经是相当快的了。但要说“更短”,例如三年或更少,那绝对是凤毛麟角,并且背后往往有非常特殊的背景。

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例子,虽然不是“官方认证”的最短,但足以说明这种“速度”的可能性,那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

陶哲轩的天赋是公认的,他几乎是“跳级”成长的。他的学术生涯非常迅速:

1988年,13岁时,他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
1992年,17岁时,他获得了学士学位。
1996年,21岁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伊利亚·普鲁东(Ilya PiatetskiShapiro)。

从获得学士学位到获得博士学位,这大概是 4年。虽然他是在美国完成的博士,但他的成长速度和学术成就,无疑是“最短时间”的一个标杆。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就已经非常深入和前沿,这为他后续在数学界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关于陶哲轩的博士经历,可以这样理解:

极强的天赋和自学能力: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
系统的学术支持:从高中时期就得到了包括一些大学教授在内的指导和支持,得以接触更高级的数学内容。
明确的研究方向:在进入博士阶段时,很可能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研究想法和方向,能够高效地开展研究。
优秀的导师:选择了一位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研究的导师,并得到了充分的资源和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像陶哲轩这样的案例,是极度罕见的,并且是天赋、机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博士之路,与其说是“最短时间”,不如说是“最高效率”。他不是因为仓促而缩短时间,而是因为能力超群,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博士应有的学术深度和质量。

总而言之,要找出“已知”的、并且能详细讲述的“最短时间”欧美PhD纪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定义模糊、信息不对称。但陶哲轩以其21岁获得博士学位的事实,为我们展示了在极致的天赋和系统的培养下,博士的成就确实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达成。 他的故事,与其说是追求“最短时间”,不如说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克莱登大学的方鸿渐博士,并且回国拿到了教职。

user avatar

是方鸿渐。这么短时间干嘛?博士是速成的来的吗?

user avatar

以下节选自《经济学家的学问故事》:

user avatar

谢谢女友的邀请@Ginny。我就提一个统计(概率)届的人物吧,钟开莱博士。他在普林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PhD,是Stanford数学系的教授,虽然说现在已经不在了。

他能从当时的中国出来,并在海外的学术界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着实是不容易,而且他写的一本概率论的书也是相当不错入门教材(虽然我并没有看过,不过看过的人对它的评价挺高的)。相传他比较看不起学统计的人,貌似认为统计学是没有太多理论支持的(这实在是像现在的学纯数的看不起学应数的)。

他也是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偶像吧,每当我想要颓废的时候,想想他的成就,也就不禁地想要努力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