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黑人白人的混血大多自认为是黑人?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简单的答案可以完全解释为什么许多黑白混血后代倾向于认同自己为黑人。这种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阐述:

1. 社会建构与“一滴血”原则 (The OneDrop Rule):

历史根源: 在许多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建构叫做“一滴血”原则。这个原则起源于奴隶制时代,旨在维护白人的纯洁性和社会等级。根据这一原则,即使一个人只有极少量的非洲血统(哪怕是“一滴血”),也会被社会视为非白人,通常是黑人。
法律与社会定义: 这种原则曾被写入法律,用于界定身份,并影响了种族隔离政策的实施。尽管这些法律可能已经被废除,但其深远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和群体认知中。
持续影响: 即使在法律上不再有明确的“一滴血”定义,社会也往往会根据外貌特征将混血儿归类。如果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如发质、肤色、面部特征)更接近非洲裔的刻板印象,即使他们有白人血统,也可能在日常互动中被他人或社会环境视为黑人。这种外部的归类会强烈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2. 外貌与种族刻板印象 (Appearance and Racial Stereotypes):

可见性: 种族认同很大程度上与外貌的可感知性有关。虽然混血儿可能拥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征,但某些特征(如卷曲的头发、更深的肤色)在许多文化中与黑人身份联系更紧密。如果一个混血儿的外貌特征更明显地指向其非洲血统,他们可能更容易被识别为黑人,并因此在心理上倾向于认同这个群体。
社会对“美”的定义: 在某些时期和文化中,西方社会的“美”标准可能更倾向于白人特征。这可能导致一些混血儿,尤其是那些外貌更接近白人特征的,为了融入主流而压抑自己的非白人身份。反之,那些外貌更明显具有非洲特征的,可能在试图融入白人社会时遇到更多障碍,反而更容易在黑人社群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

3. 文化经历与社会环境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成长环境与社群归属: 大多数混血儿的成长环境和他们主要接触的社群往往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如果一个混血儿主要生活在黑人社区,或者与黑人家庭成员有更紧密的联系,他们更有可能受到黑人文化的熏陶,认同黑人的价值观、历史和社群身份。
经历的歧视与挑战: 种族歧视和偏见是影响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混血儿,无论他们如何认同,都可能因为他们的非白人血统而经历负面的种族经历。如果他们经常因为被视为黑人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他们可能会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与黑人社群产生更强的联结,并因此认同自己为黑人,以此来对抗共同的压迫。
文化吸引力与文化认同: 黑人文化(音乐、艺术、时尚、历史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丰富性。许多混血儿可能会被黑人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所吸引,并积极地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认同中。这种主动的文化选择是形成身份的重要途径。

4. 群体动力与认同策略 (Group Dynamics and Identity Strategies):

寻找归属感: 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寻求归属感和认同的需要。对于混血儿来说,他们可能在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感到疏离,或者找不到完全契合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认同一个特定的群体,尤其是那些他们能感受到更强归属感或更符合其经历的群体,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
应对社会期望: 社会对混血儿的期望往往是让他们选择一个“阵营”。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上述的“一滴血”原则和外貌的影响,社会倾向于将他们归类为黑人。为了简化生活、减少冲突或获得他人的接受,一些混血儿可能会顺应这种社会期望,选择认同为黑人。
反对被简单定义: 另一方面,也有混血儿选择认同为黑人,是为了反抗社会将他们简化为“混合体”的倾向,以及那些基于外貌的刻板印象。通过明确地认同为黑人,他们可以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赋予的标签。

5. 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影响:

黑人权利运动: 非洲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以及其他全球性的反种族主义运动,极大地提升了黑人身份的自豪感和可见度。这些运动强调了黑人的历史、文化和抗争,鼓励了许多黑人以及与黑人有联系的人们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混血儿可能受到这些运动的激励,选择与黑人社群并肩作战,从而强化其黑人身份认同。

6. 自我认同的灵活性与主观性:

身份是流动的: 重要的是要理解,种族身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科学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并且是高度个人化和主观的。混血儿的身份认同可以随着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而发展和变化。
“更多”而不是“或”: 许多混血儿可能不认为自己只属于一个群体,他们可能同时拥有双重或多重身份认同。然而,在需要明确表达身份的场合,或者在感受到更强烈的社群归属感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强调其中一个身份。当社会将他们更倾向于视为黑人,或者当他们从黑人社群中获得更多支持和认同感时,选择“认同为黑人”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

总结来说, 许多黑白混血后代自认为是黑人,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历史上的“一滴血”原则,到外貌特征的社会解读,再到成长环境中的文化体验、经历的歧视以及对社群归属感的追求,这些都可能引导一个混血儿选择并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这是一种复杂的个体选择,也是对社会建构和历史遗产的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挂了美国标签,所以默认是在说美国的情况。像巴西就没有这种一刀切的情况,更多地把混血儿认成混血儿(zhihu.com/question/2831)。

美国的混血儿在身份认知上靠黑人,是因为吉姆·克劳法这么规定的。比如1924年弗吉尼亚的Racial Integrity Act of 1924规定只要有个非白人祖宗就不算白人,不能和白人结婚,公共汽车上不能跟白人一起坐,大部分的学校不让上,大部分的餐馆不能进。吉姆·克劳法之前法律并不是这么严格。比如弗吉尼亚1822年的标准是有至少四分之一的非洲血统就算黑人。1910年就减少到16分之一了。虽然吉姆·克劳法是在南方的州实行,但是美国黑人也主要居住于南方的州。至于现在的平权主义者和歧视者使用同一个标准那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在谁需要救助上并没有话语权。

美国黑白混血儿和纯种黑人受到的歧视都差不多。1898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没资格和白人一起坐车的荷马·普莱西,有八分之七的白人血统,外表上与白人无区别。1983年Susie Guillory Phipps申请把出生证上的黑人改成白人被法庭拒绝,因为州政府查档案一直查到十代人之前的西班牙殖民时期(那时候美国还不存在),找到一个奴隶祖宗,否决了她的申请。一直到现在,对黑白混血和黑人的歧视并无明显区别,导致黑白混血儿更容易认为自己是黑人(How Are Black–White Biracial People Perceived in Terms of Race?)。

以前是有穆拉托人这个名字用来描述混血儿的。在南方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推动下,美国人口调查局在1930年停止使用了这个词,不再承认混血儿的存在。Racial Integrity Act of 1924连印第安人这个种族都否定掉了,弗吉尼亚的印第安人在政府文档里的种族记录被强行改成含糊的有色人种或者白人,搞到现在大部分弗吉尼亚州法律认可的印第安部落都不符合联邦法对印第安部落的规定(The Black-and-White World of Walter Ashby Plecker)。

其他的国家白人和黑人的标准和美国不同。一些在原国被认定为白人的移民入境之后受到的种族歧视是文化冲击之一。比如意大利和希腊移民曾经被排除在白人之外而被3K党人攻击甚至谋杀。爱尔兰人虽说是比一般白人还白,但是也被认定为不是白人(irishtimes.com/blogs/ge),而且因为不是个人财产,一些危险的工作经常是爱尔兰人去干。这些民族被接受为白人(比如孩子被白人学校接收)是在参与白人至上主义运动之后,比如参与种族隔离和反对废奴运动。至于像迈克尔杰克逊女儿这样看起来像白人的黑白混血儿要是在当年,那就像这些新欧洲移民一样,除非和其他黑人断绝关系,否则是不会被认为是白人的。

题外话

同样属于美国的波多黎各,在被西班牙割让给美国之后仍旧保留了西班牙的一滴白血原则(Regla del Sacar),也就是上四代每代有个法律上的白人祖宗就算法律上的白人。这个和美国大陆的一滴血原则正好相反。

一直到九十年代,南方离婚诉讼的时候,白人夫妻仍旧还需要宣誓自己是白人,因为法庭需要首先确认婚姻是合法的种族内婚姻然后才能判离婚。然而我怀疑宣誓的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的三十二个天父母里是不是有一个黑人。白人至上主义者Craig Cobb去做了次NDA测试发现自己有14%的非洲血统(White Nationalists Are Flocking to Genetic Ancestry Tests--with Surprising Results)。他后来去买房子被人拒售,声称对方是在歧视黑人。

纳粹德国认为美国的政策过于严格,纽伦堡法案把犹太人定义为有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

乔治三世的王后索菲亚·夏洛特的血统可以追溯到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三世和他的摩尔人(?)情妇Madragana,所以按照Racial Integrity Act of 1924的标准,英国王室大概是不能跟白人一起坐车的。

马克吐温的小说傻瓜威尔逊里面,主角就是只有1/32的黑人血统。当然种族主义者会当宿命论看,反种族主义者会当讽刺看。马克吐温小说卖得多不是没有原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简单的答案可以完全解释为什么许多黑白混血后代倾向于认同自己为黑人。这种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阐述:1. 社会建构与“一滴血”原则 (The OneDrop Rule): .............
  • 回答
    一些混得好的黑人男性选择与白人女性建立长期关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而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刻板印象,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说“混得好”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拥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高的收入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西方文明内部关于种族、平等和社会地位的复杂历史和现实。要深入理解为何“白人为主的西方文明”允许黑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需要回顾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调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允许”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斗争的过程,其背后是人权理念的进步和对历史不公的修正.............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复杂问题,涉及到社会、历史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虽然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是黑人,但社会对他的定义更多地受到了“一滴血原则”和黑人群体历史经历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一滴血原则”(OneDrop Rule)的社会影响: 历史背景: 在美国,.............
  • 回答
    欧美社会中跨种族婚姻,特别是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结合的情况,确实是一种普遍而又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它,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因素为这种现象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在过去种族隔离严重的时期,跨种族吸引和关系也从未完.............
  • 回答
    有些人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潜在的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媒体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并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很多西方国家,以及.............
  • 回答
    关于迦尔纳和阿周那的肤色差异,这确实是《摩诃婆罗多》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细节。虽然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母亲都是般度族的王后贡蒂),但一个肤色白皙如雪,另一个却如同夜空般黝黑,这中间的差异可不是简单的晒太阳就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同母异父”的由来。贡蒂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黑人男在中国以及欧美比白人男更受欢迎”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也并非绝对的普遍情况,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受欢迎”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指外貌上的吸引力,也可以指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或.............
  • 回答
    到了2020年,依然存在一些人对黑人群体持有偏激的鄙视和贬低,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深思,并且与历史上白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阴影与未竟的救赎首先,我们要承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是塑造了今天许多歧视性观念的根源。几个世纪以来,西.............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有的白人金发夹杂黑发?”这个问题,我可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背后的原因。这主要涉及到人类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关于头发颜色和分布的基因。1. 头发颜色和基因头发的颜色是由一种叫做“黑色素”的色素决定的,主要有两种黑色素: 真黑素 (Eumelanin): 产生棕色到黑色的.............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
  • 回答
    咱们平常在路上逛逛,仔细观察一下,确实会发现,满大街的车,大部分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偶尔能看到个银灰色、蓝色的,已经算是有“个性”了。那些红的、黄的、绿的、甚至更扎眼的颜色,就像“稀有动物”一样,可遇不可求。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可不是随便哪个颜色就能抢占市场份额的。首先,咱们得从 保值率 这块儿说.............
  • 回答
    关于聪明人都偏爱白色汽车,甚至认为白色车能有效规避事故的说法,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和实际考量,但说它能“避免事故”,这或许有些夸张了。首先,从视觉上来说,白色汽车在白天,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有着非常高的可见度。这并不是说白色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而是因为白色能够反射更多的光线,与大多数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涉及到一些普遍的现象和误解。特朗普先生的眼圈“白色”以及我们“黑色”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尤其是他使用的一些美妆产品。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特朗普眼圈“白色”的原因:特朗普先生公开场合的形象通常是通过化妆来塑造的。他经常被观察到在眼部周围有明显的.............
  • 回答
    南方白墙黑瓦:温润风韵的背后,是天时地利与人文审美的巧妙融合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无论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还是岭南山间的郁郁葱葱,你总能看见那些白墙黛瓦(或者说黑瓦)的民居,它们如同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勾勒出独特的东方韵味。这种“白墙黑瓦”的组合,几乎成了南方民居的代名词,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
  • 回答
    美国没有南北战争,这就像问没有了心脏的生物是什么样子——难以想象,而且后果深远。首先,我们可以断定,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历史轨迹将彻底改变,甚至有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形式存在。奴隶制的持续与演变南北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废除了奴隶制。如果战争没有发生,那么奴隶制很可能会在南部各州继续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一夜之间,所有居住在美国的白人突然出现在了非洲大陆的各个角落,而原先居住在非洲的黑人则来到了美国的土地上。这种规模的、瞬间的地理位置互换,无疑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重塑,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足以让我们想象 200 年后的世界会是怎样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最初的混乱与适应(020年).............
  • 回答
    史蒂夫·乔布斯对待人才的态度,常常被人们用“非黑即白”、“不是天才就是蠢蛋”来形容,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个人经历、性格以及他对产品和公司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和核心驱动力。一、 对“卓越”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乔布斯的人生,从早期在车库里捣鼓电子产品,到后来缔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巧合!你看到的这坨“半黑半白”的狗屎,而且感觉像是刚拉的,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会呈现出这种“鸳鸯锅”般的色彩,以及为何你会觉得它是“新鲜出炉”的。首先,关于这“一半黑一半白”的颜色:这通常跟狗狗的饮食结构有直接关系。你想想,如果你的狗狗今天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