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有区别吗?

回答
谈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容易混淆的话题。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联系,但更关键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通俗点儿的话说,唯物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注入了“物质”这个核心要素,从而完成了它的“革命性”转变。

咱们先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

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的自我展开

黑格尔的辩证法,你可以想象成是一部宏大的精神史诗。在他看来,宇宙万物的本质不是冰冷无情的物质,而是流淌不息、不断发展、自我认识的“精神”(Geist)。这个“精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空洞虚无的超自然力量,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理性的原则,是整个现实世界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黑格尔的辩证法最核心的公式就是“正反合”(TheseAntitheseSynthese)。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表述,实际的运作远比这复杂和精妙。

正题(These): 任何一个概念、一个事物、一个阶段,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初步肯定的存在。比如,“存在”本身。
反题(Antithese): 然而,任何一个正题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完美的。它必然包含着自身的矛盾,自身的不可能性,从而必然走向它的否定,也就是反题。比如,“存在”的对立面就是“无”。但“存在”和“无”又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相互规定,相互依存,这种联系就构成了辩证法运动的内在逻辑。
合题(Synthese): 当正题和反题相互斗争、相互否定之后,它们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消灭。相反,它们会被更高层次的理性所克服和吸收,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更全面的概念,这就是合题。合题不仅包含了前两个阶段的合理成分,而且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成为了新的正题,并等待着自身的反题,继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打个比方:

你想理解“肯定”这个概念。
正题: “肯定”本身。
反题: “否定”这个概念。单独的“肯定”是片面的,如果不与“否定”对照,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肯定”的意义。
合题: 在理解了“肯定”和“否定”之后,你可能会形成一个更高级的概念,比如“既肯定又否定,或者说是一种超越了简单肯定和否定的“扬弃”(Aufhebung)”。这个“扬弃”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综合,它保留了前两者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了它们的局限性。

精神的扬弃是关键: 在黑格尔这里,整个辩证法的核心动力在于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每一次的“合题”,都是精神对自身认识的一次深化,对自身现实化的一次推进。无论是逻辑概念的发展,还是历史的演进,都遵循着这个精神自我展开的规律。黑格尔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按照辩证法规律不断发展、认识自己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反映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最主要的奠基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高度评价的,认为“黑格尔的脑髓里,现实世界的辩证法,还在颠倒的、玄妙的形式下存在着”。他们接受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形式,即“正反合”的运动规律,认为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1. 物质决定精神 vs. 精神决定物质:
黑格尔: 精神(或者说理念、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动力。物质世界是精神的“外化”、“表现”或者说是精神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意识、思想、观念)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这个区别有多大?举个例子:

关于“国家”的理解:
黑格尔: 他会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化”、“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出现和发展是精神自我认识和实现自己合理性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者会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根源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 辩证法的作用对象:
黑格尔: 他的辩证法主要作用于抽象的概念、逻辑和“精神”本身。虽然他也谈论历史,但其根本动力是精神的自我演进。
唯物辩证法: 它的作用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重点在于分析和揭示物质世界内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3. 革命性:
黑格尔: 他的哲学,虽然是辩证的,但其结论是维护现有的(普鲁士)国家制度,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的理性”。他的辩证法更多地是“辩护”而非“革命”。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将辩证法“从头脚倒转过来”,将它变成一种“革命的辩证法”。他们用它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旨在改造世界,而不是仅仅解释世界。

“把黑格尔辩证法从神坛上推下来,放到现实的土地上”

恩格斯曾生动地比喻,马克思主义者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者,但更是批判者。他们承认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和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但拒绝了他唯心主义的出发点。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将这种规律应用于物质世界,去解释和改造现实。

总结一下:

联系: 唯物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特别是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并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基本方法论。两者都认为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是辩证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
区别: 核心在于“唯心”与“唯物”的根本对立。黑格尔认为精神是本源,精神推动物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本源,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的矛盾运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精神如何自我展开”,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如何在其内部矛盾的推动下发展”。

可以这么说,黑格尔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逻辑工具,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为这个工具找到了一个更坚实、更符合现实的“物质基底”,并赋予了它改造世界的强大生命力。这种转变,是哲学史上一场伟大的“实践唯物主义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补充问题很好玩,恰好可以结合主要问题来进行回答

题主说:
在辩论赛中,我们的规则是,最佳辩手永远在输的那一方的团队里产生,所以即便是最佳辩手在赢的那一方,他也不会成为最佳辩手。但是如果他们输掉的话,最佳辩手就可能是他。这也算辩证法的一种吗?如果算是,又偏向哪一种呢?

我们先抛开哲学,去看这个问题。
赛事主办方设定“最佳辩手必须是输方”的规则,显然是为了照顾一种公平,让双方都各有所获,给人以安慰。这是一种加在辩论之上的预设。

然后这个设计成功了吗?显然没有
问:如果输的那一方有“最佳辩手”,那么,他们是怎么输的?
A:辩题显著不公平。可能吗?打主办方的脸?
B:评委显著不公平。可能吗?打评委的脸?
C:实力显著不公平。即最佳辩手带不动剩下几个猪队友。

能选什么?起到了“友谊第一”的效果了吗?

题主问,这偏向于哪一种辩证法?答:这就TM不是辩证法。
这是为了构造了形式公平,完全断裂了最佳辩手的前因后果的形而上学。

辩证法爱讲发展变化,讲一体两面。以至于人们经常忽略了这一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什么是不变的呢,就是只要你问一下这个最佳辩手是哪里来的,就必定得出结论:要么是因为“不公平的比赛,或者猪队友”。要么,就要直面它“专门为败者设的安慰奖”的初衷。

辩证法是一种认识工具,没有对错。它只是帮助你认识到这个最佳辩手的实质就是败者安慰奖,不管它叫什么名字。

那么黑格尔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在哪里?


其实跟这个也差不多。注意下,我不是说二者的辩证法。
因为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工具,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其的运用是相近的。但是辩证法与世界观的结合,二者近乎是颠倒过来的。


说个题外话,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论述的东西,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是空虚的搬运概念。
黑格尔哲学的问题并不是辩证法的问题,而是世界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绝对精神”的有无,和它怎么作用于现实社会的问题。

还是回到题主说的辩论赛。
黑格尔哲学认为,存在一种高于并且先于辩论本身的绝对精神,比如说“团结公平、友谊第一”。首先是先有这种绝对精神,再把这个精神具体化、展开为“我要为此举办一场辩论赛”。是绝对精神决定了辩论赛的存在。这是典型的赛事举办方的思维,所以要设置这么个败方MVP的评选,以符合绝对精神的要求(但是办法太蠢,显得可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论就是辩论,最佳就是最佳。最佳辩手只能是由辩论的展开来决定。谁的表现最好,谁是最佳辩手。这是典型的参赛者思维。

这两种思维在辩论赛上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位置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

但是在人类社会和历史上呢?我和你都是参赛者,秦始皇、亚历山大、资本家、奴隶主也都是参赛者。那么谁是主办方?谁又规定了主办方要遵循的原则?

这就是绝对精神的问题所在。
说绝对精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绝对精神哪里有错?
黑格尔说,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展开,错了吗?
难道万事万物,不就是物理规律的运动的展开吗?
绝对精神=所有最根本的物理规律的集合,有错吗?

这个逻辑是自洽的,但是错了。

错在哪里?错在人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上。

绝对精神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人只能通过认识身边的社会和自然去接近它。
但是你去主张一个绝对精神,无论绝对精神是有意志的、或者没有意志的。

那么你就要去认为,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符合绝对精神所存在的。那么就是让人们去符合一个他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是“友谊第一”的绝对精神决定了辩论赛被举办,又决定了MVP归败方。你们主办方、评委和参赛者在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展示双方友谊第一的舞台,才需要你们的存在。
在社会问题上,就体现出了观念对于人的颠倒。这种颠倒往往也就是愚蠢的源泉,就好像这个“败MVP归败方→败方猪队友”的逻辑一样。也许有聪明的人可以发明一种规则,既照顾到败方的心态,又没有这么蠢。但归根结底,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友谊第一”是绝对精神?这反而是人规定了绝对精神了。

那么在科学上呢。众所周知的是,爱因斯坦在面对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觉得科学排斥随机性,为什么排斥?不知道,反正我觉得是这样。于是人又规定了绝对精神了。


事实上呢,却忘了这个骰子就是他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海森堡、玻尔这波人合伙造的,拿来逼上帝去扔。

问题就在这里,绝对精神是不是存在,不重要。它可以存在。
但是人们不能断言绝对精神是什么。人们只有在生产、生活、研究、探索里去逐步地揭露它、发现它。而不是让一个事先存在的绝对精神去规定我们应该怎么过(生产生活里);不是让绝对精神去规定我们应该发现什么(研究探索里)

也就是说,黑格尔确实可以认为绝对精神是存在的。
但是马克思说,它存在不存在和人类没关系。人们有的并不是绝对精神,而是意识形态。
绝对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大概就是大雷音寺和小雷音寺的区别。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包括哲学,它本身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并且在脑袋里进行了抽象。得出了一些基于认识的“原则、规律”。亚里士多德不可能理解牛顿的哲学。因为他们认识到的物理本身就是不一样的——但是物理本身没有变过,只是这两个人的认识不一样了。

又比如说早期的科学家相信上帝不掷骰子 ,那是因为他们之前所确认发现的所有科学都可以用精确的数学来表述。于是他们觉得,上帝不掷骰子就是一种“终极规律”、就是“绝对精神”。实际上呢,“科学不应有随机性”只是他们基于自己的认知产生的意识形态。

问题来了,是让观念(意识形态)来解释实践?
还是让实践来解释观念?

是用“友谊第一”来解释“谁是最佳辩手”;是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解释量子力学。
还是用赛场表现来解释赛场奖项;用公式和实验来解释物理规律?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当然,你要问了
“是什么辩论赛就一定是要争胜,而不能友谊第一呢”
有人可能会恭喜你进入否定之否定的思考模式,而我会说你就是想和我杠。

user avatar

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座宏伟的思辨大厦,想要掌握面临重重困难的话,唯物辩证法就是几乎不可掌握的宏大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其实也并非是完全唯心的。他的法哲学原理,就是黑格尔关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某种程度来讲,马克思比黑格尔还唯心,黑格尔好歹还给你个绝对说不出来的绝对精神,马克思干脆给扬了,抽象到整个客观世界。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自然就是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黑格尔表示客观世界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绝对精神自我反复的一个环节)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于婚姻,市民社会,国家的原理进行了抽象,并且认为稳定是第一要务,国家就是精神的最终体现。婚姻有任性,市民社会有偶然,但国家是稳定与调和。如果我们观察那些喊着马克思口号号称要打倒一切的年轻人,就会发现黑格尔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的结论是,对宗教的批判要改成对政治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要改成对法的批判。这并不是出于“人道的社会主义”的追求,而是在批判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之后,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前进的科学。

马克思的哲学工作,在他27岁就完成了,自那以后他就以超越了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展开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改造。最典型的作品,就是资本论。马克思在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学生的同时指出,一直以来的一切科学,除了肤浅的实证科学就是搞笑的形而上学,只有黑格尔的方法是能用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那一部分就能明显的对比出马克思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并且使辩证法成为唯物形式的。

马克思死了两百年的今天,除了苏共和中共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以外,辩证法的建树大概是没什么大革命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马克思之天才与努力,他一辈子都还没完成他自己要求的以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对唯物辩证法的论证。

我真不是diss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个工程实在是大到不可思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容易混淆的话题。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联系,但更关键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通俗点儿的话说,唯物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注入了“物质”这个核心要素,从而完成了它的“革命性”转变。咱们先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黑格尔的辩证法:精.............
  • 回答
    你这个情况,我太理解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情,看见有人对中医“黑”得那么厉害,想要上去理论几句,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点传播太快了,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引来一群人围攻。你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这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你正在经历的一种网络现象。咱们慢慢聊,看看这是.............
  • 回答
    看到网友们在网上为黑人辩护时,有人立刻跳出来大骂“政治正确洗脑”,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它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纠正历史上的不公,让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歧视的群体,比如黑人、女性、少数.............
  • 回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都以“现象”为核心,但其意涵、方法和目标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若要深入探究,则需逐一剖析。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自我展开的辩证历程黑格尔的“现象学”并非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他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Geist.............
  • 回答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初听起来,仿佛在为一切现状辩护,甚至带着点宿命论的色彩。然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深入黑格尔那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尤其要抓住他“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这句话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哲学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明白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并非指某件具体事物或某个偶.............
  • 回答
    要说清楚黑格尔的哲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的思想体系就像一座巍峨复杂的城堡,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精妙的设计。不过,咱们不妨试着把它拆解一下,用大白话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座城堡的大致轮廓给勾勒出来。首先,黑格尔最核心的一个概念,也是他整个思想的基石,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极其重要的词——绝对精神.............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学习马哲的这件事。要不要先学黑格尔,以及从哪本黑格尔的书入手,这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大家的经验也各有不同。我尽量把我的理解说得详细些,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学习马哲,是否一定要先学黑格尔?严格来说,不一定非要“先”学黑格尔,但如果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尤其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黑格尔那句听起来有点绕嘴的话:“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个东西的“本质”反而是它“过去”的东西呢?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别急,咱们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跳出我们平时那种“本质就是现在这个东西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的简单理解。黑格.............
  • 回答
    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观点,意在阐述文明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辩证发展过程。然而,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能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案例,例如美洲原住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何没有发展出轮子。这并非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理解文明发展的多.............
  • 回答
    黑格尔认为汉语不适合思辨,这一观点并非来自他直接对汉语的深入研究,而是基于他宏大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对于“精神”(Geist)发展以及哲学语言的理解。他的论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可以详细地解读:核心论点:汉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阻碍了西方哲学中“概念”和“辩证法”的发展。为了理解黑格尔的观点,.............
  • 回答
    提起黑格尔,不少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辩证法”、“精神”、“绝对理性”这些词,听起来高深莫测,甚至有些距离感。但如果剥开那些哲学术语的外衣,你会发现这位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里藏着不少能让你“啊?”一声、甚至有点颠覆日常认知的东西。要说黑格尔最“颠覆三观”的思想,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关于“现实即.............
  • 回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确实阐述了中国文明“尚未达到真正的精神,而处于幼年期”的观点。理解这一论断,需要深入探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关于世界精神(Geist)发展的理论。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黑格尔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概念:世界精神与自由的实现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
  • 回答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难以准确捕捉其精髓。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发展,最终走出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
  •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黑格尔认.............
  • 回答
    康德以其划时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范畴所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然而,正是这个康德划出的界线,激起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的深刻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
  • 回答
    这两句话看似相似,都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但它们出现的语境、强调的重点以及潜在的意涵却有着显著的区别。“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这句话诞生于一个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是对长期以来,尤其在美国,黑人群体遭受系统性歧视、不公待遇以及暴力事件频发的回应。它的出现,是为.............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历史上和现今的学术界、社会各界都有着大量的讨论和争议。简单地将黑人贫困归结为“自己造成”或“别人造成”都过于片面,现实情况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历史遗留的深刻烙印:他人造成的结构性问题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奴隶制和.............
  • 回答
    腾格尔的唱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极具辨识度与情感张力”。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或技巧派歌手,但他凭借独特的嗓音、深厚的情感表达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在中国乐坛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唱功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独特的嗓音条件: 浑厚、粗犷的嗓音基底: 这是腾格尔最显著的.............
  • 回答
    迈克尔·杰克逊的黑人身份无疑在他的一生中带来了不少苦难和挑战,尽管他成为了全球性的超级巨星,但他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相关的社会压力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活。以下是一些迈克尔·杰克逊因其黑人身份可能遭受的苦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1. 童年时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格里(Ga.............
  • 回答
    关于生育率和美国未来人口构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关于黑人群体和白人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需要参考权威的统计数据。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在过去几十年里,黑人女性的生育率确实普遍高于白人女性。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社会经济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