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很多答案触目惊心,我也不喜欢黑格尔的中国哲学的一些看法,乃至于黑格尔整个的历史哲学。但居然有不止一个答案说黑格尔地位“尴尬”“低”,真正尴尬的就是这个评价本身,显然缺乏最基本的基本的基本的基本哲学素养,但凡百度一下,也不会得出这么无知的结论。当代的大家里,就有阿甘本齐泽克从黑格尔思想里不知道提炼了多少东西。海德格尔一直高度评价黑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离不开黑格尔,德里达的解构不忘攻击黑格尔,分析哲学也开始重新评估黑格尔,科耶夫开的黑格尔讲座,直接影响了拉康、巴塔耶、梅洛庞蒂、阿隆等一批人。
你说黑格尔垃圾可以,因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而说黑格尔在哲学史地位低,那就是智商问题了。
我来随便说说黑格尔思想里一些比较好玩的部分
1无限判断:精神就是骨头
《精神现象学》里,精神这个词想找到一个跟它对应的词,但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于是选择了恰恰跟它最相反的词,反映精神本身是最难以被表述的。无限判断指主词和谓语的完全不符合,比如说,紫色是好天气。精神和骨头的极端不相称,这个段落长期被忽视,直到齐泽克出版《意识形态崇高客体》,在里面,齐泽克说语言就是这个骨头,我们想表达自己的精神,只能通过语言这个容器(骨头)
2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的三卷美学把西方的艺术分成:象征-古典-浪漫。象征型里精神得不到准确表达,所以作为客体的艺术很抽象,比如金字塔,在古典型里,精神和艺术客体基本统一,比如希腊雕像,在浪漫型里,精神超过客体,客体不足以表达精神,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精神已经发展到了不能被艺术满足的水平了,所以他说艺术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倒不是否定艺术的接下去的存在和发展,而是说接下来会有超越艺术的存在,更适合人类的精神。黑格尔觉得这个东西是哲学,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3历史的终结
科耶夫-福山从黑格尔那里提取的理论。黑格尔在看到拿破仑之后说,世界精神骑在马背上。科耶夫认为黑格尔在这里已经看到了消除民族的世界帝国的存在。顺便一提,科耶夫将慈父视为工业化的拿破仑,或者世界精神2.0……
4哲学的终结
又是科耶夫,但是这位是真的重要,不仅是哲学家,甚至还是政治家。总之科耶夫说黑格尔无法被超越。因为黑格尔把所有可能性都吸干了。其实这说的是黑格尔的哲学是个闭环的体系,任何对这个体系的批判都会被“辩证地”吸入这个体系里。
5婚姻=否定性
有个答案说黑格尔和中国哲学的区别,大部分说得很好。其实从对婚姻的看法也能看出黑格尔和中国儒家思想的不同,黑格尔觉得拒绝浪漫派的观点,他觉得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之前首先是一个人的割裂,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割裂。婚姻恰恰是一个人宣告自己的独立=主权的时候,是和过去割裂的时候。是一种从零开始,而不是传宗接代。
6纯有=纯无
黑格尔的《逻辑学》从有开始,而不是从无开始。黑格尔认为纯粹的思考就是纯有,一种没有任何规定的有,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所以又成了无。
7绝对精神
《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觉得整个历史都是绝对精神的运动。柄谷行人批判其为事后的思考,也就是站在一个完结的角度,把一堆异质的东西,强行整合成一个带有目的的过程。
8好战分子
黑格尔在《法哲学》里提倡战争,他怒斥康德的永久和平,说永久和平使得民族堕落,并称战争是有理性的。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也说,为了一个国家阶层的活力和流动性,需要时不时发动战争。这个才是应该警惕的地方,黑格尔是怎么用“哲学”来给战争的合法性辩护的。
暂时就先说这么多吧。
1831年11月14日,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他去世前的两个小时前,他还在给学生授课。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长眠于伟大的思想家费希特的身旁。
而这个行为就让人不可思议:以批判费希特开始哲学之路的他,难道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地下或者天堂同他进行辩论?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这一生所发生的一些颠覆我们三观的一些事情或思想观点吧。
1、思想家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自然是学习得来的,而史上最牛宿舍就发生了。
当年他在图宾根大学读神学的时候,他的舍友谢林,小他五岁的天才。
荷尔德林,一个被遗忘了近一个世纪的诗人和哲学家。
就这两个室友而言,让人诧异的是,最早成名的,不是哲学大家且年长的黑格尔,而是最年轻的谢林。
而谢林,他作为费希特的学生,且日后又变成费希特最重要的批判者之一。
最晚成名的是荷尔德林,一个被人遗忘了近一个世纪诗人和哲学家。
而就黑格尔而言,他一出名就盛名不缀。到去世的时候,就统治了整个欧洲的哲学。
而就他们三人的关系而言,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二者都得到最小的谢林的栽培和提携,而这个提携之恩,谢林在黑格尔去世十年后还念念不忘。
而黑格尔自己却是认为,他从荷尔德林得到的思想启发最多。
而让人诡异的是,他们三个虽然都是神学院的学生,晚年只有最年轻的谢林还在坚持“神学”。
黑格尔的方向是纯粹的哲学,而荷尔德林则以艺术而被海德格尔所发掘。
而让谢林最早成名的还是他的"自然哲学“。
这样,这个史上最牛的三个舍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展开对上帝的理解。
即谢林从自然哲学、荷尔德林从艺术、黑格尔从哲学。
而这个排列顺序正是他们三者的年龄的大小,从小到大的顺序。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黑格尔得到的评价是“喜欢哲学,却并优秀,对神学不太用功,却学业优秀”。
而诡异的是,他却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神学或者说对上帝的信仰,则是他一生的信念。
而更让我们感到诡异的是他对哲学的观点:一切哲学都是神学。
而神学呢?在他看来,彻底的神学就是哲学。
而这个基本的信念有呈现了他哲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圆圈论。
而这个圆圈,就和通常称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联系起来。
而他的辩证法所推崇的基本概念:矛盾——既是又不是。
而颠覆人们观念的是就发生在世人对他的评价中。
黑格尔生前,被誉为“哲学王”,死后又被打成死狗。
一个世纪以后,以他名义出现的黑格尔主义,又在世界各地流行。
2、其次,我们来看他的哲学及哲学书籍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黑格尔颠覆了传统的形式逻辑,开创了思辨逻辑。
在他看来,他的思辨逻辑包含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只是他逻辑的一部分,并把他这个思想或者方法认为是他最得意的东西。
而颠覆他这个认识是:世人并不认同他的这个观点。
而他最得意的著作——《逻辑学》,一直被世人束之高阁,把它视为天书。
而最火的一本书还是他的《精神现象学》。
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被他在后期出版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被安放在精神哲学部分,也没有了第一次出版时所声明的那样: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
3、最后,我们看一下黑格尔颠覆我们三观的一些观点。
(1)、首先他认为世界是一,但他的表现形式却是“三”。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唯一真理就是上帝,但上帝却是三位一体的。
这个一和三的关系,就构成了他所有思想的核心。
作为一的真理,要有三来体现:真理自己、真理自身、真理的概念(真理本身)。
(2)、“那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东西,而那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要现实的。”
黑格尔的这句名言,被人们简化为“存在即是合理”。
但对黑格尔自身而言,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真理就是“理性”的东西,而理性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的真理。
这个真理,它是存在,而作为存在,它是自在的真理,
这个真理,它是本质,而作为本质,它是自为的真理,
这个真理,它惟有作为概念,它才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本身。
这样,那在那现实中的东西中,不是包含了理性的东西,而是把理性的东西实现了出来的东西。
就是说,现实的东西,就是那个真理自身的一种显现。
而那个作为理性东西的自身,如果没有显现,那它就是一个存在,一个只是自在的理性。
而这个自在的理性就是一个未被规定出来的理性,或者说只是一个潜在的理性。
而这样的一个理性,作为理性,作为真理,就是一定要被作为本质,被本质所推动,而要显现出来,或者实现出来的东西。
就黑格尔的这个理性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我们不禁要问:
那些偷盗之类的罪恶是怎样的一种合理性呢?
黑格尔说,那些恶的东西,只是因为我们有了善这个理性,这些恶就被显现出来了,
而恶,作为不是理性的、不是善的东西,只是作为不是真理性,或者说是不合乎理性的东西。
这些不具有合理性的东西,就只是一些暂时的,必定被消灭的东西。
就是说,我们唯有借助真理的光照射,才能认清恶的本质。
才能知道,这些恶都是暂时的,不是真理的东西,都是要被真理所消灭的东西。
(3)、哲学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上帝是所有的真理。
对于哲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认为:哲学的对象只有一个:“理性”。
理性,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全部的”东西。
而这个全部的东西,就是一个无限的东西。
而这样,哲学,它的一个对象就被表述为:“绝对”。
而这个绝对的东西,在他看来,就是事物的自身。
这样,在他看来,就哲学来说,它的对象,就是哲学自身,就是哲学对真理自身的一种认识。
而他从这个立场出发,就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
而就中国的思想家而言,孔子,他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一个智者,老子不是哲学家等等。
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考,还没有达到对“绝对”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这个“绝对”是一,是一种绝对的“有”。
而也没有认识到:这个绝对的“有”,它就是“神”,就是普遍性,就是“上帝”。
他对老子的评论是:《道德经》,它不是一部哲学书。
这个不是的理由,只是老子的哲学立论的根基是:无中生有。
而这个思想,在他看来,恰恰不是哲学的,而是哲学的死敌——智者派,或者诡辩派的观点。
如果我们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令人诧异看法的根源,从本质上看,还是基于他对真理的认识。
在他看来,真理是“精神”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上帝的启示的精神。
还有,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则是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文明民族的门槛。
而在他的眼中,我们的先人,还没有从自然的血缘关系中走出,还是那个没有走出自然状态的伦理社会。
在他的眼中,我们的先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人”,而只是认为,我们自己是属于“家族”。
而“家族”则属于“皇帝”。
这样,一个令人诧异的结论就从这里诞生了:我们的先人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
而他的法理依据就是:我们的先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上帝”这样一个绝对的视角。
在他看来,我们的古人还没有达到对纯粹人本身的认识,
也没有从一种绝对的关系下来讨论人同人的关系。
对黑格尔来说,人的真理,来源于对人本身的理解。
而真正达到这种理解和认识,是需要一个媒介,而这样一个媒介是“宗教”。
在他看来,宗教最根本就是:人同“绝对”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根本就意味着人对自身的一种定位——确立人本身这种理想。
在他看来:人从崇拜中、从这种理想中走出来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一种成长过程。
黑格尔,他把天启宗教认为是宗教的最高形态。
他认为,在天启宗教中,人已经走出对上帝的崇拜,已经可以把“上帝”理解为精神,把精神,理解为是人的的精神了。
4、通往哲学的道路只有《逻辑学》
既然黑格尔认为哲学只有一个,哲学就是对“上帝”或者说“绝对”的思考。
而这样一来,他所有的思考,就是以命题的形式展开,而这种展开就是《逻辑学》。
而这种《逻辑学》是以这样的形式而展开的:
绝对是有
绝对是无
绝对是变
绝对是本质
绝对是概念
。。。
既然都是绝对,自然就是有到无,无到变,变到本质,本质到概念等等的一种进展,等等
而这样的一种哲学观,就颠覆了我们的哲学史,
而这样,他就终结了哲学。
所以,让我们诧异的是:黑格尔让哲学的历史,变成了古典哲学
而这种古典的哲学,就被转变成为一种历史的东西,就是说,被他终结在他的逻辑体系中了。
而他,黑格尔也就成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最后一位体系的哲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