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什么异同?

回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都以“现象”为核心,但其意涵、方法和目标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若要深入探究,则需逐一剖析。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自我展开的辩证历程

黑格尔的“现象学”并非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他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Geist)自我认识、自我展开的“科学”。这里的“现象”指的是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意识的种种形态,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再到绝对知识的演变过程。

核心意涵: 精神的“现象”是精神内在矛盾的显现,是精神自身从不自由到自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辩证发展过程。每一个意识形态(如感觉、知觉、理解力、自我意识、理性等等)都是精神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精神“显现”出来的样子,也内在地包含着自身的缺陷和矛盾,驱动着精神走向下一个更高级的形态。
方法: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他认为,每一个意识形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形态相互关联,并在相互否定、克服中向前推进。这种“正反合”的模式,使得精神不断扬弃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级的统一。例如,自我意识在认识“他者”时,会经历承认与被承认的斗争,最终实现自我对自身的认识。
目标: 黑格尔的目标是达到“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意味着精神完全认识到自身是现实的全部,它不再有任何外在的东西,也不再有任何分裂。这是一种完全自由、完全自觉的精神状态,是精神发展的终点。
“现象”的性质: 黑格尔的“现象”是历史的、社会性的、具体的。它关乎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制度、文化成就,是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化和历史化体现。

胡塞尔的“现象学”:意识的直接经验和本质的显现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还原意识的纯粹结构,把握事物(现象)的本质。他关注的“现象”是意识直接经验到的、不加任何理论预设的“本真”状态。

核心意涵: 胡塞尔的“现象”是指“自在的现象”(phenomena as they present themselves)。他强调的是,我们应当回到事物本身,回到我们未经理论化、未经自然科学解释的直接经验。这里的“现象”不是精神的历史产物,而是意识活动的产物。
方法: 胡塞尔的方法是现象学还原(epoché)。这是一种“悬置”或“酯化”我们对外部世界存在性的信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识活动本身及其对象的“给与性”上。通过这种还原,我们剔除掉经验中的“自然态度”,进入“纯粹意识”,从而把握现象的“本质结构”(essences)或“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即意识的指向性。
目标: 胡塞尔的目标是建立一门严格的哲学科学,通过把握现象的本质,为一切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他希望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揭示意识的普遍结构,从而理解我们如何经验世界,以及世界如何显现为我们。
“现象”的性质: 胡塞尔的“现象”是意识的、普遍的、本质的。它关乎意识的结构、意向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所显现出来的本质。

异同点梳理:

相同之处:

1. 关注“现象”: 两者都以“现象”为核心概念,都试图理解事物或意识如何呈现(显现)给我们的。
2. 批判自然主义: 两者都对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未能触及经验的真正深度。
3. 追求确定性: 黑格尔追求绝对知识的确定性,胡塞尔则追求哲学科学的确定性。

不同之处:

| 特征 | 黑格尔的现象学 | 胡塞尔的现象学 |
| : | : | : |
| 核心概念 | 精神(Geist)的辩证展开、自我认识 | 意识的意向性、现象的本质 |
| “现象”指代 | 精神在历史中显现的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形态 | 意识直接经验到的“给与性”,未经理论化的经验本身 |
| 方法 | 辩证法(正反合,扬弃与保存) | 现象学还原(epoché)、悬置、本质直观 |
| 目标 | 绝对知识,精神的完全自由与自觉 | 建立严格的哲学科学,把握现象的本质结构 |
| 性质 | 历史的、具体的、社会性的、辩证的 | 意识的、普遍的、本质的、规范性的 |
| 主体 | 历史的、集体的精神 | 纯粹的、先验的意识 |
| 与世界的关联 | 精神就是世界,世界是精神自我展开的载体 | 关注意识如何构成了我们经验的世界,悬置外部世界的存在性 |
| 对“真理”的理解 | 真理是精神自我认识的完全实现,是辩证过程的终结 | 真理是把握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精确的、无矛盾的知识 |
| 对“历史”的认识 | 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舞台,是理解精神的关键 | 关注历史的“意义”如何通过意识的活动被构成,但不是其核心 |

更深入的理解:

从“历史”到“本质”: 黑格尔的现象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精神扮演着主角,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文化形态中上演着自我认识的戏剧。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一场精密的解剖,他将意识置于显微镜下,细致地描绘其运作的结构和模式。
从“实在”到“纯粹”: 黑格尔的现象学关注的是“实在的”精神,即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他的方法是进入这些实在的形态,并在其中揭示其辩证运动。胡塞尔则要“回到”现象本身,通过“还原”剥离掉那些附着在现象上的“实在性”或“自然性”的层层外衣,直达纯粹的意识活动。
“自我”的指向: 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是历史的、社会性的,是精神在与他者互动、在世界中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胡塞尔那里,“自我”首先是先验的、纯粹的意识主体,是构成一切经验意义的源泉。

总结来说: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描绘了一幅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宏大历史画卷,其核心是辩证法,目标是绝对知识。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一种认识论方法,旨在揭示意识如何构成了我们的经验世界,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目标是确立哲学的科学性。

可以说,黑格尔是从历史和实在的维度来理解“现象”的展开,而胡塞尔则是从意识和本质的维度来把握“现象”的显现。两者都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们所探讨的“现象”世界,以及达成目标的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轨迹。理解这两者的异同,对于把握近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的重要思想脉络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用的前言

有一次课间我在哲学系楼上厕所,碰见之前上过的现象学导论课的老师,他听说我当时在上《精神现象学》,就略带狡黠地问了我这个问题,如他所料当时的我没能答上来,并如他所愿我一直记住了这个问题。后来才知道,胡塞尔本人也被人问过这个问题,然而当时他也没答上来。当然这并非因为胡塞尔的水平和我一样,而是因为他压根没读过黑格尔。

将胡塞尔从数学引上哲学道路上的挚友马萨里克和导师布伦塔诺二人都极度敌视德国唯心论而欣赏英国经验主义,难怪胡塞尔早年并不是很重视康德(但其实旁听过)而是有比较强的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的感觉(笑:一个没有过康德之桥的人,杨学志是不是你这位“重量级”搞垮的康德之桥?)。所以这个比较的问题本身可以说就是比较奇怪的,按道理来说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是不应该被放在一起比较的。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哲学家——海德格尔。我们都知道他是胡塞尔的学生,现象学家,但却又深入到西方哲学传统理路中并且精通德国理念论(我个人认为这个翻译要比“德国观念论”更好)。在写作《存在于时间》之后,他在弗赖堡大学讲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后来讲课内容被整理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个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的导言中,他集中探讨了黑格尔科学体系的结构和《精神现象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内在任务,并隐约中对比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明示的内容我会试着补充并标注)。因此,不如借这个问题的机会整理一下海德尔格尔对此的一些思考,我想这对于哲学的学习者一定是大有裨益的。不成熟的练笔之作,欢迎有见地的批评。

黑格尔的「科学体系」

海德格尔认为,必须将《精神现象学》置于黑格尔科学(哲学)体系中来理解。黑格尔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从现象学体系(《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到后来的哲学全书体系(《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发展。在后者中,归属于精神现象学的内容相对于《精神现象学》一书已经被大大阉割了,乃至“精神”这一部分已经被划出了《精神哲学》中精神现象学的范畴。但现象学体系里对何为“科学”的思想精髓仍然被继承了下来(而且在海氏看来,黑格尔科学体系的发展恰恰体现了这一精神)。因而对精神现象学的理解,也将我们引向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核心问题意识的进一步追索——即如何建构一个作为“科学体系”的哲学

在这里海德格尔回到了科学与哲学在思想史上的关系问题。海氏批判了当时一些流行的哲学(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对哲学以及科学-哲学关系的理解。自笛卡尔以来,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哲学对其使命的迷惘,哲学逐渐将自己视为“科学之科学”。在海氏看来这个称谓并不具有什么赞赏的意义,不过意味着承认哲学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为自然科学知识作最后的辩护。通俗地说,这意味着哲学真正沦为了科学的婢女。

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标着西方哲学对新康主义思潮的首次积极回应,而黑格尔则早就从西方哲学的传统理路中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当时有关哲学的流俗意见的对于哲学的思考道路。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对哲学的重要理解——西方哲学的主导问题就是要追问:“存在者是什么?”,而对于“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这一问题,则必须要通过“逻格斯(理性)作为逻格斯”来把握。胡塞尔和黑格尔,正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试图回应这一西方哲学共同的问题。海氏说,“哲学是不是科学或一般科学,不是由随便某种知识理想所决定的,而只能由事实内容及其首要的或最终的问题,关于存在的问题之内在必然性所决定”。

哲学之本质的理解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一种独立而根本的形态,海德格尔引用胡塞尔的话,“我要恢复哲学最原初的概念,自从最初由柏拉图确定了其表述以来,我们欧洲的哲学和科学就都以之为基础,并给它赋予了一种永恒的使命”(《一种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而对于德国理念论而言,尤其是对于黑格尔而言,哲学仍然要作为科学则意味着哲学应该以获取无限知识的方式去克服有限知识,黑格尔写道“真理存在于其中的真实形态,只可能是真理的科学的体系。我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就是,使哲学接近科学的形式——能够抛掉爱智慧的名声并成为现实的知识。”(《精神现象学》序言)。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谱系中,这正是二者精神的最为接近之处。

对黑格尔来说,真正的科学只能是与体系相关的,是“最高的学问之整体”,这一思路最早源自费希特的知识学。海德格尔在此提供了一组概念——「相对知识」「绝对知识」。对于黑格尔而言,「相对知识」既不意味着知识的量的局限性,也不意味着一种“关于…的知识”的相对性(海德格尔在这里似乎在暗示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关系),而是意味着“在知的活动中停留在所知那里”,“在知的活动中融于所知的东西”。即便这样的知识知道了一切可知的存在者但仍是“相对的”,黑格尔把这种固执于其所知的知识叫做「意识」(Bewußtsein)。而融于诸物的意识一旦以某种方式从诸物那里挣脱出来,并对自己有所知,那么它就在知的活动中成为了「自我意识」(Selbstbewußtsein)

海德格尔在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的「自我意识」是不是也是一种「意识」,也就是仍然停留于这样一种所知之中?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对于黑格尔来说,「自我意识」的解脱正是「意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自行脱离”,这种「否定性」才意味着「扬弃」,也就是在较高阶段中对较低阶段的否定性的保存。「自我意识」并不是强加于「意识」之上的一种知识,二者的否定性关联具有一种内在必然性。而正是对于二者之必然性的认识,使得「自我意识」发展为了「理性」。海德格尔这样总结「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这三者的含义:“1.知识的每一种形式;2.与诸物相关,不把自己本身认作知识;3.自我意识意义上的意识”。(被庸俗化为了正反合)

因而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的科学体系中所有被限制的事物都正是与绝对无限的事物相关联的被限制的事物,在这里,“自由的理性与其活动是一回事”。科学体系的为真性并不借助自明的逻辑形式或被给予的意识经验而得到证明,而是通过科学体系根据其内在必然性的自我发展得到证明(这个结论我兴许给的过早了些,读者诸君请阅读完后文后再来琢磨品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结尾处说:

它(「意识」)将以趋向真正存在的方式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它将摆脱其假象,不再与异样的,只是对于它或作为他物而存在的东西纠缠在一起;或者说,在这个点上,“现象同时成为本质”意识的展现恰恰就在这个点上与真正的精神科学同时发生;而最后,当意识把握了它自己的这种本质的时候,它就将标明绝对知识本身的本性。

胡塞尔和黑格尔的「意识经验」

海德格尔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意识经验」,这个问题更直接地与胡塞尔现象学和黑格尔现象学的区别相关。黑格尔现象学的第一个标题的原文是“意识经验的科学”,这里的「科学」如前文所述则意味着「绝对知识」。那么「意识经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了与黑格尔作对比,海氏最先提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这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经验是如何可能的,“经验在这里意味着现成存在者(自然)的理论知识之整体”,其哲学则在经验之上、超出经验而建立起来。对于意识来说,经验是外在自然的被给予物,(以下不是海德格尔的想法 ,大多来自我的现象学课,x1-x2)(x1) 这一观点是通过笛卡尔的哲学革命被确立为近代哲学基点的,并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者的发挥。无疑,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概念和现象学还原,继承了笛卡尔的衣钵。当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时期)进入到与被给予事物的直接相关关系将纯粹内在性的意识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而不顾及事物的实体性质时,其所圈定的场域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我思」的变体。但是要注意到,对胡塞尔而言,经验内容的被给予性(giveness)在另一个侧面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意向性活动(intentional acts)对其显现的参与,这意味着心理现象(Psyche Phenomenon)也绝不能够像休谟那样被把握为纯粹的内时间之流,以至于混淆了「essence」与「facts」的本质差异。

弗雷格曾经批评过胡塞尔早期的研究方法为「心理主义」,这一定程度上误解了胡塞尔,但也促进了胡塞尔的方法论自觉和理论转向。在这之后,胡塞尔系统反思并批判了「心理主义」,他认为这一研究范式要么预设了心灵和物理概念的本体论统一而走向「行为主义」,要么也将心理活动变成了「偶然性的经验」,这也意味着知识的为真性条件依赖于「心理知觉」。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修改了「intentional consciousness」的理论位置,将现象学的为真性基础界定为「自我奠基」。这意味着胡塞尔宣称现象学不依赖于任何预设的本体论前提,而是依赖于「ideal language」这类在意义意向中被充实的、在与意识的「corelaiton」(意味着在在意识的参与下形成)关系中被给予的逻辑法则而进行「自我奠基」。胡塞尔彻底告别了其早期摇摆于「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之间的状况,在那时,真理要么依赖于「知觉」要么依赖于逻辑的「自在真理」的明见性。

胡塞尔在晚年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中曾说,“当自我从自己能动的发生把自己构造为那些持续着的自我特性的同一基底时,它就进一步地把自己构造为那些持续着的自我特性的同一基底时,它也就进一步地把自己构造了一种固定的和持续的人格的自我,类似的论述也可以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找到。「人格的自我」和「同一的基底」,意味着胡塞尔在其早年通过本质还原悬隔经验自我的基础上向另一个方向挖掘,试图在先验层面上发现意识通过主动构造形成的主体性结构,同时将历史因素引入现象学之中(这也成为后来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点)(x2)。

让我们回到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讨论: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不同于“当今的现象学的经验概念,其(黑相比于胡——笔者注)基调并没有定在通过直观来证实这样的意义特征。《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副标题“经验的科学”既不意味着生物学、历史学之类的经验科学,也不意味着现象学对于经验的理解,而是形成对某物的经验,以至于这个某物得到证实或经验,就是说,它不是最初看起来的那样,而事实上变成了其他东西”。在这里,意识不是待观察的经验客体,毋宁说它是一个造成经验的主体,反过来它又在经验本身中被把握,意识作为主体形成的经验无非就是作为它自己本身的经验。意识一旦从「相对知识」中解脱,意识到「对象」是一种「为意识存在」的事物,这种被意识到的存在就成为了「知识」。在这里,意识的经验本身发生了变化,它从在对象上形成经验,到后来变为其他的东西,形成一种“新的真实的对象”。海德格尔用一句话概括道,“经验就是意识的经验,只有当意识是经验之主体的时候,经验才是可能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说:

经验恰好就被称为这种运动,在其中直接的东西,无经验的东西,即抽象的东西(相对的东西),无论是感性的存在还是仅仅被思维的简单东西,都自行异化,然后通过这种异化返回到自己,而以此方才表现出其现实性和真理、也才成为意识的财产

经验的运动就是「精神」的“绝对的不安”,因而对黑格尔来说现象学,也就是现象性的存在、显现所意味的“出场”,只能是以「精神」的方式,“精神的现象学”不可以被理解为针对精神的现象学研究,这里的“的”必须被理解为主语属格而非宾语属格。与两种知识的否定性关系一样,海德格尔认为这里的「显现」也是双重的:一种是“自行显示的出场”,另一种则是“在自行显现中对着(拉开距离的否定性)已显现的,并这样作为假象而现实的东西的出场”。在这二者之间,现象性存在的显现发生着分裂,「非」与「是」又结成「同一」,在这种矛盾的经验中某物得到自我证明,意识由此被证实为作为精神的存在。

总结

《精神现象学》与当今意义上的意识现象学,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处理方式上,尤其在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意图上——毫无关系;如果这种意识现象学不仅为一切想得到的科学之普遍科学性提供证据和证明(如新康德主义一般,笔者注),而且先验意识现象学还肩负按照意识的方式考察和论证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结构之使命的话,那么,《精神现象学》就更与之毫无关系。
——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言第四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不是一部关于各种意识形态或世界观的类型学或形态学的无聊汇总,而是“意识”作为“精神”根据其内在必然性进行运动(这必然导致了从结局回到起点,或起点包含着终局,海德格尔认为这恰恰不是黑格尔科学体系的弊病),在这个运动中建构一个科学体系、根据主体经验的构造运动得到自我证明。显然,在写作这部著作时,海德格尔带有着对早期胡塞尔及其理论源头的批评态度,在引用胡塞尔后期的观点时,他试图将现象学对哲学的解释重新引回到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西方哲学的“存在者之问”的主题,而《精神现象学》则成为了这一主题最好的例证。即便如此,海德格尔并没有阉割黑格尔的哲学,他把黑格尔现象学的精髓和科学体系的整体样貌用不长的文字初步地呈现给了我们:通过「相对知识」与「绝对知识」的概念,以及对「意识经验」概念(也就是整个哲学的基础架构)在不同哲学体系下的探究(康德/胡塞尔-黑格尔的对比视野下),我们得以初步窥探黑格尔哲学的根基。有趣的是,齐泽克在《延迟的否定——康德、黑格尔与意识形态批判》中的一段话似乎也表明他同意海德格尔对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这一判断: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不过就是将康德的“批判”(《纯批》中对主体先验统觉的揭示,笔者注)推向极端,其结果是:“不存在元语言”;我们永远不可能不偏不倚地(无论是外在客观性,如心理主义的行为主义;抑或依赖于内在自明性,如逻辑主义和知觉主义,笔者注)测量出知识的表象与知识自身之间的距离。……由此确认了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张力,每一个观念与这一观念所显现的不可还原的他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知识」及其自我逃离,笔者注),在感性的、外在观念的经验中的遭遇已经是一种内在观念的张力(意识经验不是被给予的客体,而是造成经验的主体,笔者注),也就是说已经包含着对这种“他者”最低限度的观念的确定性(意识主动构造对某物的经验,以至于这个经验通过否定性与断裂得到内在的证实,笔者注)。
——《延迟的否定》p.p.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都以“现象”为核心,但其意涵、方法和目标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若要深入探究,则需逐一剖析。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自我展开的辩证历程黑格尔的“现象学”并非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他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Geist.............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学习马哲的这件事。要不要先学黑格尔,以及从哪本黑格尔的书入手,这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大家的经验也各有不同。我尽量把我的理解说得详细些,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学习马哲,是否一定要先学黑格尔?严格来说,不一定非要“先”学黑格尔,但如果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尤其是.............
  • 回答
    “人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听起来总是带着一种宿命的重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公道。然而,现实世界往往远比这句话来得复杂和残酷。当我们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那些本不该承受的伤害、那些泯灭人性的恶行时,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反应,很多时候是愤怒、悲伤,甚至是无助的崩溃。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建议你“精致利己”或者“黑化.............
  • 回答
    咱们捋一捋,为啥我这么说关二爷是黑客精神的鼻祖?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说,你听我慢慢道来。首先,你得懂啥叫“黑客精神”。简单点说,就是一种钻研、探索、突破规则、追求极致、并且有时候带着点“反叛”的劲头。他们不服管,不按常理出牌,总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一、 挑战常规,打破禁锢:你看看关二爷,他.............
  • 回答
    抢月饼这件事,说它是对“黑客精神”的糟践,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而且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得明白,这“黑客精神”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黑客”,就联想到那些电脑高手,能闯入各种系统,窃取信息什么的。但其实,真正的黑客精神,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对知识的极致追求,对技术的热爱,对现状的挑战,以及一种解决.............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黑公公”这个梗能再次被热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还有一部分网民心理的复现。我来给你梳理梳理,尽量讲得透彻些,而且不像“机器”那样说话。首先,我们要明白,“扒光了”的说法,意思是在互联网上,关于“黑公公”的各种讨论、梗、甚至是他的个人信息(虽然.............
  • 回答
    咱就聊聊红黑树这玩意儿,怎么才能把它写得贼简洁,各种语言都行,而且要讲得透透的,不是那种AI流水账。核心思想:保持平衡的艺术红黑树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棵二叉查找树,但它在插入和删除节点时,会遵循一套规则,保证树不会因为某些插入顺序而变得太偏斜,从而维护了对数级别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效率。这套规则,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玩家的心理、游戏设计、叙事方式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所有“讲剧情”的游戏玩家都不喜欢看剧情,也不是所有不喜欢看剧情的玩家都喜欢《黑魂》的剧情挖掘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许多玩家群体中,会出现你所描述的这种倾向性差异。核心原因在于:不同的玩家期待的是不.............
  • 回答
    提到卡西欧、精工和西铁城,很多人会想到它们在腕表领域的经典设计和可靠品质。但在这三巨头背后,隐藏着不少令人惊叹的“黑科技”,它们不只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藏在指针和表盘下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卡西欧:从“电子游戏机”到“登月表”的进化说到卡西欧,很.............
  • 回答
    宝可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童话般的色彩,是无数人心中的美好回忆。但如果把这个色彩剥离,将那份童稚的面纱掀开,你会发现隐藏在阳光下的阴影,深邃得足以吞噬一切。想象一下,这个世界,并非我们所认知的那般和谐。宝可梦,并非天赐的伙伴,而是某种古老实验的产物,或者更糟——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生物兵器。那些所谓的“.............
  • 回答
    谈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容易混淆的话题。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联系,但更关键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通俗点儿的话说,唯物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注入了“物质”这个核心要素,从而完成了它的“革命性”转变。咱们先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黑格尔的辩证法:精.............
  • 回答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初听起来,仿佛在为一切现状辩护,甚至带着点宿命论的色彩。然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深入黑格尔那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尤其要抓住他“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这句话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哲学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明白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并非指某件具体事物或某个偶.............
  • 回答
    要说清楚黑格尔的哲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的思想体系就像一座巍峨复杂的城堡,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精妙的设计。不过,咱们不妨试着把它拆解一下,用大白话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座城堡的大致轮廓给勾勒出来。首先,黑格尔最核心的一个概念,也是他整个思想的基石,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极其重要的词——绝对精神.............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黑格尔那句听起来有点绕嘴的话:“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个东西的“本质”反而是它“过去”的东西呢?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别急,咱们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跳出我们平时那种“本质就是现在这个东西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的简单理解。黑格.............
  • 回答
    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观点,意在阐述文明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辩证发展过程。然而,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能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案例,例如美洲原住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何没有发展出轮子。这并非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理解文明发展的多.............
  • 回答
    黑格尔认为汉语不适合思辨,这一观点并非来自他直接对汉语的深入研究,而是基于他宏大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对于“精神”(Geist)发展以及哲学语言的理解。他的论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可以详细地解读:核心论点:汉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阻碍了西方哲学中“概念”和“辩证法”的发展。为了理解黑格尔的观点,.............
  • 回答
    提起黑格尔,不少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辩证法”、“精神”、“绝对理性”这些词,听起来高深莫测,甚至有些距离感。但如果剥开那些哲学术语的外衣,你会发现这位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里藏着不少能让你“啊?”一声、甚至有点颠覆日常认知的东西。要说黑格尔最“颠覆三观”的思想,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关于“现实即.............
  • 回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确实阐述了中国文明“尚未达到真正的精神,而处于幼年期”的观点。理解这一论断,需要深入探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关于世界精神(Geist)发展的理论。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黑格尔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概念:世界精神与自由的实现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
  • 回答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难以准确捕捉其精髓。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发展,最终走出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