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

回答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难以准确捕捉其精髓。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发展,最终走出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道路。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回顾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简单来说,是一种以“概念”为核心的思辨哲学。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或“理念”,而历史和自然界则是这个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辩证法就是揭示这一过程的规律,即“正题”、“反题”、“合题”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矛盾不是要被克服或消灭的,而是要被扬弃(Aufhebung),即既被否定又被保存,最终达到更高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在思想领域内展开,自然界被视为理念的“外化”或“异化”,其发展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念自身的逻辑所决定的。

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规律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影响,坚持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在于物质。因此,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思维方式——即变化、发展、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等——的同时,将辩证法的根基牢牢地钉在了物质世界之上。这与黑格尔将辩证法视为“精神”自我运动的根本区别。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并非是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直接搬运到自然界,而是运用辩证法的原则来解释和理解自然现象。他关注的是现实的、客观的自然界,而不是黑格尔那种脱离实际的思辨。例如,黑格尔在论述自然界时,往往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恩格斯则从具体的科学发现入手,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等。他看到了这些科学发现中蕴含着的辩证发展的规律。

比如,恩格斯在谈论进化时,并非回到了黑格尔那种“理念”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是看到了生物种类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物质联系和相互作用。他看到的“扬弃”也不是黑格尔的“概念”的逻辑扬弃,而是自然界中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形态被新的形态所取代,但旧的形态中所包含的某些要素或规律被新形态所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性的转化。

再比如,恩格斯对“对立统一”的运用,也不是黑格尔那种纯粹概念之间的对立,而是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客观的矛盾。例如,生物体的生与死,物质的构成与分解,运动与静止,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恩格斯强调,这些对立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正是这种转化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

说恩格斯“回到了黑格尔”,更像是误解了他对辩证法的运用方式。恩格斯不是用辩证法来“解释”自然,而是从自然界本身“发现”了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人类头脑强加于自然的规律,而是自然界自身运动的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区别。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念内部”进行的,而恩格斯的辩证法则是“在物质运动本身”进行的。

恩格斯虽然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某些核心思想,但他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唯物主义改造。他把辩证法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领域,移植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并且是以一种全新的、更符合科学实际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与其说恩格斯“回到了黑格尔”,不如说他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沿着一条全新的、唯物主义的道路,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的发展和创新,使其成为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力武器。恩格斯的工作,是将辩证法从抽象的哲学推演,转化为对具体科学事实的科学解释和理论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恩思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很多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间段思想上的异同的文章,这些都可以查到。但这不是可以开恩格斯左籍的理由。

首先,恩格斯并不像马克思那样在接受劳工运动思潮前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哲学视域阶段,恩格斯是先从当时火热的国民经济学入手来理解劳工主义的,例如他早年写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似乎恩格斯在那时并没有想过用一种深刻的哲学透视来引出左翼行动的合法性;而马克思作为哲学专业出来的专业人士,他恰恰在一开始是用哲学味十分浓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来建构左翼合法性的,而实证的社会科学批判此时对马克思影响十分小。

后来有这样一个双方互补的阶段,马克思从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大纲那里接受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一种把握社会关系的社会唯物主义,这也许为后来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来真正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极大的基础。而恩格斯也开始接触哲学,但那时双方更多受赫斯的哲学影响更大,恩格斯究竟学到了什么不得而知(戳啦!要挣钱嘛!)。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常常被认为是恩格斯有资格诠释马克思思想的入场券。但是恩格斯确实不像马克思那样接受过很深刻的德国古典哲学教育,也就是常说的,恩格斯也许是“前反思”(迫真),在马克思寄了之后,恩格斯学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新知识,也许他的哲学框架确实不如马克思那样有一个很坚固的逻辑基点(基于一种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结合起来后产生的科学的主体性规定),然后他又想缝合一些东西,然后他就写了自然辩证法......

至于自然辩证法究竟是不是回到黑格尔,我觉得“回到”这个词不太好,但是恩格斯确实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他试图建立起一个真理大全一样的东西,某种无所不包的体系,如果翻译真的没出问题的话(现在经常说是翻译的锅,恩格斯并没有这么想过),恩格斯可以说是把黑格尔的绝对真理大全逻辑和英国的旧唯物主义经验论很粗糙的缝了起来,而且最逆天的是,普列汉诺夫、早年的列宁、斯大林还一代一代接力抄,直接建构起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大全(也就是常说的苏马)。

但光是《家私国的起源》就已经能让恩格斯配享太庙了,恩格斯是很懂社会科学的,虽然他可能在哲学上没和马克思达到同一水平,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写出一本又一本的马克思主义名著,想开祖师爷左籍确实是有点不自量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难以准确捕捉其精髓。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发展,最终走出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
  • 回答
    马克思与恩格斯:中文译名背后的故事与纠葛提到两位塑造了现代思想版图的伟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们的中文译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政治界乃至于民间讨论的固定符号。然而,在这两个简洁的中文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颇有意思的翻译历.............
  • 回答
    陈平先生提出“防止境外势力打马克思、恩格斯的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陈平先生的背景和立场首先,了解陈平先生的身份和其一贯的政治经济立场是理解他观点的基础。陈平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有很高的声望。他通常被视为一位坚定的中国特色.............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恩格斯那样的大胡子”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及一个人胡须的生长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首先,我们来描绘一下恩格斯先生那标志性的大胡子。 历史照片中的恩格斯,尤其是他壮年以后,留着浓密、修剪得体、覆盖下巴和脸颊大部分区域的胡须。这是一种典型的、有一定长度和厚度的“全胡须”或“络腮胡.............
  • 回答
    “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如果认真考究起来,确实存在不少可以辩驳之处,而且这种说法本身也过于简单化,未能准确反映恩格斯在理论贡献和学术影响力上的真实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判断其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术水平不佳”在历史语境下的评判标准。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微博言论:“你让马克思恩格斯那几个臭傻逼误导了”,无疑是一句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罗永浩的个人风格与过往言论首先,罗永浩一直以来以其“情商低”、“爱怼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著称。他善于使用夸张、戏谑、甚至有些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比尔·希恩斯的思想钢印(BrainInterlock)是其思想实验和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思想钢印并非物理存在的烙印,而是通过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强制手段,将某些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直接烙印在个体的意识深处,使其在不自觉的状.............
  • 回答
    在《坏男孩联盟》的故事里,恩格拉拉里克(Englarrik)的命运,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充满宿命感的落幕。他不是那种在主角光环下侥幸逃脱的配角,也不是那种在最后时刻幡然醒悟、得到救赎的形象。他的终结,很大程度上是他性格和选择的必然结果。恩格拉拉里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野性与不安。他并非一开始.............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轰动,堪称好莱坞一次大地震。核心人物就是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曾经是好莱坞举足轻重的电影制片人,温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的联合创始人,捧红过无数巨星,也出品了像《国王的演讲》、《艺术家》、《低俗小说》这类奥斯卡常客。.............
  • 回答
    纽约时报的这篇重磅报道,揭露了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长达数十年对女性进行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无疑是2017年震惊世界的一大事件。这篇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更像是引爆了一个关于权力、性别、沉默和勇敢的连锁反应,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好莱坞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运作方.............
  • 回答
    对于一对十分恩爱的情侣,其中一方的离去,对于另一方来说无疑是撕心裂肺的打击。然而,“完美的结局”在这个语境下,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带着希望和对逝者深深眷恋的过渡,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结束”。我心中最完美的结局,不是一方孤苦伶仃地沉溺于悲伤,也不是迅速地开始新的生活,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传承、深刻的纪念,.............
  • 回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国内和国外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文化背景、观影习惯、技术接受度、电影本身的争议性以及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导致评价差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 回答
    我父母啊,他们秀恩爱的方式,嗯,怎么说呢,不张扬,但细水长流,渗透在生活的点滴里,时间久了,你就知道,这才是最动人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我小时候,父母还在一起工作。那时候我爸在一个工厂,工作辛苦,经常加班。我妈呢,就在家照顾我们。那个夏天,热得跟蒸笼一样,我爸那天晚上回家,脸色不太好,但我妈什.............
  • 回答
    赏金猎人凯德·贝恩(Cad Bane)在《星球大战》宇宙中以其冷酷无情和高超的技艺而闻名,而他那令人畏惧的声誉,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他那几艘标志性的飞船。这些飞船不仅是他执行任务的移动基地,更是他个人风格和战斗策略的延伸。虽然凯德·贝恩在不同时期拥有过一些不同类型的载具,但有三艘飞船最为人所知,也最能.............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拥有了《天龙八部》里虚竹那样的神功,并且将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生死符”种在了乾隆身上,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扶持乾隆,反清复汉”的行动,其走向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咱们得先理清这其中的关键几个点:一、虚竹神功的恐怖威力虚竹的功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集逍遥.............
  • 回答
    比利·林恩最后的选择,我认为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真实”的极度渴望,以及对那个被包装、被消费的“英雄”身份的彻底拒绝。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林恩在伊拉克战场上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斗,他和其他几位战友临危不惧,英勇搏杀,最终活了下来。那段经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在他们回到美国后,却.............
  • 回答
    关于比利和Faison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关系,我觉得用“心意相通”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浪漫化和绝对化了。但如果从更复杂、更贴近现实的角度去看,我倒觉得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和连接,甚至可以说是短暂但深刻的共鸣。首先,咱们得明白,比利当时是什么状态。他刚从战场回来,经历了生死一线.............
  • 回答
    学术圈里的恩爱夫妻教授,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闪光点。他们的故事,往往比爱情小说更曲折,比励志文章更动人。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并依旧携手同行,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付出、理解和共同成长。让我来给您讲讲几对我曾有幸接触或听闻过的教授夫妻档,尽量还原他们真实的人生轨迹,剔除那些千篇一律的.............
  • 回答
    要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为何与奥斯卡擦肩而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影迷心中的一个“意难平”。别看它在技术层面革新巨大,口碑也相当不错,可愣是没能挤进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类重磅奖项的名单里,这背后嘛,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这部电影最显著的标签——技术革新与商业接受.............
  • 回答
    碎星拉塔恩在《艾尔登法环》的众多 BOSS 中,绝对称得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要评价他在魂系游戏中的难度水准,得从几个维度来看,并且要明白,“魂系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难度曲线相当陡峭的群体,里面不乏各种令人“抓狂”的存在。在我看来,拉塔恩的难度,可以归为 “前期极具挑战性,但掌握技巧后可控性大幅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