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是怎么得出的,正确吗?

回答
“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如果认真考究起来,确实存在不少可以辩驳之处,而且这种说法本身也过于简单化,未能准确反映恩格斯在理论贡献和学术影响力上的真实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判断其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术水平不佳”在历史语境下的评判标准。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尤其是在他与马克思共同进行理论创造的时期,学术研究的形态和评价体系与今天有很大不同。那时候,很多思想家并非完全依靠学院派的严格训练来积累学识,而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实践观察、激烈的社会辩论以及与同行之间的思想碰撞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恰恰是后者的典范。

关于恩格斯的“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与马克思的“协同”关系被误读:

恩格斯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卡尔·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资助者。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恩格斯似乎只是“辅助”马克思,是马克思的思想助手、经济支持者,而其自身的理论原创性相对较弱。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以其《资本论》等划时代的著作在思想界占据了核心地位,而恩格斯许多重要的著作,如《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虽然同样具有开创性,但其影响力的“聚光灯”有时会被马克思的作品所掩盖。

详细展开: 这种误读忽视了他们之间深度的思想互动和共同创造。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使马克思能够潜心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上的交流是“互相启发、共同完善”的过程。例如,恩格斯在哲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撑。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与恩格斯对早期人类社会、军事史、自然科学的洞察相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对马克思著作的整理和出版(如《资本论》第二、三卷)更是功不可没,他不仅要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还要将其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一项极高的学术能力。

2. 恩格斯著作的“学科跨越性”:

恩格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生物学)等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在今天的许多高度专业化的学术领域看来,可能会被视为“不专精”。他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解释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尝试,但同时也可能招致一些专注于单一学科的学者的质疑。

详细展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尝试将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科学领域,这在他那个时代是具有革命性的。他深入研究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如细胞学说、进化论、热力学等,并试图从中找出辩证运动的规律。虽然这部著作在他生前未能完成并出版,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是对人类早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借鉴了当时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分析方法和结论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参考。他的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反而证明了他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

3. 晚年的一些论述可能被断章取义:

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独自承担了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为了应对当时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思想环境,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序言和书信,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补充。一些后来的批评者可能会抓住他晚年某些论述中可能出现的过于简化或强调某些方面的措辞,来指责其“学术水平不佳”,比如在某些场合可能为了强调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对某些复杂问题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详细展开: 例如,恩格斯在晚年的一些书信中,为了澄清或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误解和曲解,有时会采用一些相对明确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如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恩格斯所要达到的辩论目的,就容易被视为其“理论上的妥协”或“简单化”。然而,更深入的分析会发现,这些“简化”往往是为了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指导革命运动,或者为了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核心原则。恩格斯在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问题时,比如关于历史必然性与个人作用的关系,他是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理论,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而非“不佳”的表现。

恩格斯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是否“不佳”?

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来看,“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对恩格斯伟大贡献的严重低估。

理论原创性: 恩格斯在批判国民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更是其重要的发展者。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社会运动。
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正如前述,恩格斯惊人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正是其“学术水平”的体现,而非反证。他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是许多专业化过度的学者难以企及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和传播: 恩格斯对于将马克思的学术思想转化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向全世界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整理、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的遗稿,并撰写了大量的解读和阐释性著作。这需要极高的理论功底、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实践的指导者: 恩格斯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杰出的实践家。他深刻理解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并将其理论智慧应用于指导革命斗争。他在军事战略、组织工作等方面的见解同样值得称道。

总而言之, 认为“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往往是源于对他与马克思关系的一种片面理解、对跨学科研究的误解,或者是对某些晚年论述的断章取义。事实上,恩格斯是一位博学多才、理论深厚、贡献卓著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成就,在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将他仅仅视为“马克思的助手”,是对他独立理论贡献和巨大影响力的不公平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来十分复杂,不过针对目前的回答,可以简单谈一下。

林先生的回答反映了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恩格斯思想的看法。[1]这一派的研究方式,一大问题就是忽视文本的意向性与历史语境,从中抽出若干命题,认为就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归根结蒂还是“实体”的观点作祟,而且还是一个不会发展变化的主体,尽管他们又很喜欢指责恩格斯“不讲主体实践”、“倒退到旧唯物”。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和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种文本研究的方式区别开来,他也反对实体,然而反对的是作为主体的实体,又偷换上另一个主体来代替实体本身。这一学说是变本加厉的、最高与最后的主体拜物教,每个教徒只供奉一尊主神,反对崇拜别的主体。因为这里谈的不是他,我就不烦重复我在《理论的批判史与批判的理论史》第四篇的批判[2]了。

命题是否代表作者的思想,问题并他不是代表的是不是作者,而是他能不能代表什么。实际上,除了作为对话的历史语境中遗留下来的过程性记录,文本本身并不意味着更多东西。这恰恰是恩格斯指出的“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的那种唯物主义的观点,除此以外任何直接附加上去的意义都是唯心主义的幻想。

马克思没有完整、彻底的表达过自己,恩格斯也没有,其一是不必要,其二也是不可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战作品中,从《神圣家族》到《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作者都反复强调其论述受限于论敌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学派的新世界观自身就有有反体系化的特性。

林先生对恩格斯的批判主要是依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与“自然辩证法”手稿。

《终结》是一部哲学史著作,讲述历史唯物主义来源的,而且是通俗化的,面向的是工人群众。相比之下,写给党内理论家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反杜林论》要深入得多。因此,《终结》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恰恰只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世界观对立这里。

而“自然辩证法”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恩格斯考虑这个计划本来是有许多复杂的考虑的。我自己曾写过一篇《“自然辩证法”试读》,这个尝试还挂在我的主页上,不过还很不成熟,今天不用去看他。

通常认为,“自然辩证法”本来是基于一部批判毕希纳的著作,此人与福格特在五、六十年代利用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制造出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流毒颇甚。后来,这二个人的学说渐渐衰微,来自自然科学方面的攻击却没有停止,到今天不是还有认为量子力学、相对论动摇了唯物主义的吗?因此,通过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阐释捍卫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至少在实践上,是有必要的。[3]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自七十年代起,将其政治主张建构为“科学社会主义”,自居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者,而这一传统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以来也很强调“自然”,对此要彻底的批判,也不能回避开自然问题。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辩证法在其学说中的地位,那么辩证法是从何而来的?怎么能与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区别开?“自然辩证法”就探讨了这一点。新唯物主义的立场是,规律是思惟对存在的抽象。这在《终结》中有更直接,也更简化的论述。后来,以列宁为首的苏东理论家从这里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将这种辩证法称为客观辩证法。这一引申的错误是将思惟的一切形式都归结为存在的直接反映,完全取消了精神的一定独立性,但也仅此而已。其理论企图是完全正当的。至于客观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也是存在的,只是未加发挥而已。

林先生制造“实践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对立,实际上前者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而后者包含对恩格斯的误解。葛兰西以来的“实践哲学”强调主体性,最终不可避免的导向唯心主义,后来被更彻底的主体拜物教作为现代性来批判,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终结了,只有国内一些自诩高明的先生到今天还重复着。“自然辩证法”即„Naturdialektik“,不论是汉语“自然”还是德语„Natur“,都不仅仅指自然界,也可以指本性,而其修饰形式表示天然的顺应本性舒展,这种意思更接近启蒙的语境。应该指出,恩格斯的遗稿中二重寓意都有,但只看到“实体”那一面是恨不恰当的,更何况恩格斯到处强调了其实他眼中的自然界是过程运动

最可笑的还是林先生一方面引证马克思“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又在批判恩格斯时“假设,自然界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用“意识”来代表实践,这正好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然后他就挥舞这个不但是阉割的,而且也与自然界强行分离开了的“实践”去和“自然”对立了。“你怎么可能说自然界是依照辩证法运动的?”这只是语言的戏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指出的:“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实际上,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客观辩证法是对自然界运动抽象。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一段呢,却是断章取义,让人不禁怀疑林先生的学术品格。在这里,“自然辩证法”手稿整个的论述是:

这样,同前一世纪比较起来,唯物主义自然观现在已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牢固的基础上了。那时,只是对于天体和地球上的固体在重力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运动有相当详尽的了解;差不多整个化学领域和整个有机界仍然是没有被理解的秘密。现在,整个自然界是作为至少在大的基本点上已得到解释和理解的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质朴地理解自然界,不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所以这种自然观在希腊哲学家中间原本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即使要返回到不言而喻的东西上去,也要比初看起来困难些。因为问题决不是要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对它们进行批判,要把那些错误的、但对于那个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的形式内获得的成果,从这种暂时的形式中剥取出来。而这是多么困难,许许多多的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证明,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范围内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本门科学以外不仅是唯心主义者,甚至是虔诚的正教教徒。

在这里,自然观当然是有反思的,否则就不会有变迁了。至于“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质朴地理解自然界,不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这恰恰要经历一定的反思才能真正办到。从思想史上讲,这是黑格尔以来的辩证法,一个简要的介绍是他的《是谁抽象的思惟》(Wer denkt abstrakt)。在文本内部,恩格斯也着重的强调了,“问题决不是要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即不是直接拒绝唯心主义自然观,而要克服他,从而“返回到不言而喻的东西上去”。真正无反思或者缺乏反思的、实证化的古希腊哲学家与近代自然科学家,他们的唯物主义根本不彻底。最后,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也有一致的意思:

此外,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后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倒是更发展了,去实证化了。

“实践本体论”又是个很无聊的炒作。这里不用批判他的全部著作,只问包括林先生在内的拥趸一个问题:你们从马克思的哪一处论述能找到这个构境?“马克思所说的认识、乃至于社会,辩证法等等都是基于实践才能找见确切的意义”,这是认识论的处理方式,而不是“把实践本体化”。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任何本体论也是找不到确切的关系的。[4]

林先生又说,后世教科书“以物质开篇,在认识论部分引入实践。这就把实践狭义化了,以为实践只和认识相关”,这是恩格斯的思想。这就好判断了。首先,恩格斯只说了物质性作为世界的统一性,不是物质,更作为不是整个体系的第一个范畴。这是恩格斯真正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所在,与唯物主义一样完全是谓词式的。他的完整论述是: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存在问题在视野的范围之外悬而未决,又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论述一致:

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最后,上面已经指出,不论在马克思那里还是在恩格斯那里,都没有实践作为本体论的地位。而在恩格斯那里,实践当然也不“只和认识相关”,这不论是在《变革》的《社会主义》部分还是《终结》都有多处论述。

林先生的结论是:

这绝不是小事情,这是一个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如果按照恩格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呈现出这样的感觉,就是自然界也是辩证运动的,因此当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运用于社会以后,形成了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只是一个附属品。
但是在马克思的世界观,是这样的感觉,一切都是历史辩证法,基于历史辩证法,你才有资格谈论那个被人实践的自然。他突出了历史辩证法。
而中国的马哲教科书是第一种感觉,因此编排也是,首先是物质,然后谈规律,谈认识,最后走到社会的运转。
恩格斯的思想就好像是跳过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尤其是康德对于唯物主义的批判,忽视康德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根本走不出新唯物主义的。

这个结论倒是有些意思,不像上面攀扯文本时那样乏味。可见,林先生对教科书体系还是要比原著熟悉得多,有一些心得的。

恩格斯在后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学派的世界观时,确实比创立时大大增加了自然界这个维度,这是一种宣传策略,上面讨论“自然辩证法”的初衷时已有介绍。现在看来,这一策略确实引起了许多误解,恩格斯不能不承担一些责任。

有的同志为这一策略辩护,认为在辩证逻辑中,逻辑的顺序可以与时间顺序不同,时间上居后的可以在逻辑上居前。我认为,这种“辩证逻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恩格斯这样考虑的。

但是,上面说的是传播史,而如果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说恩格斯不懂这个问题,那就十分可笑了。

首先,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叙述,恩格斯在与他交流以前,就已经独立的得到了决定性的观点,与他一致。后来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作用,一是谦逊,二来多少也有抑制对他本人的个人崇拜,避免教条主义的考虑。

其次,今天披露的文献中,公认见证了新世界观创立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而且不是像《神圣家族》那样分别各写一部分,要更密切得多。今天可见的手稿,特别是集中论述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主要倒是恩格斯的笔迹,还有他修改的痕迹。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只是誊写了出自马克思的初稿。但不论如何,恩格斯不会不熟悉这部文稿的内容与其论述方式,不会不了解新世界观的真实发展过程。晚年,至少在写作《终结》以前,恩格斯还明言自己重新看了一遍“费尔巴哈”旧稿,他在这一时期也没有忘记这一切。

最后,在恩格斯即使最通俗化的叙述中,也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中推广得到的。恩格斯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在这两个领域证明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同一个观点。特别的,恩格斯注重用辩证法贯穿这种统一的科学新世界观。这也就是今天所谓唯物辩证法。在历史上,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进展落后,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在四十年代创立了人类社会领域的新世界观,直到六、七十年代以后,才由恩格斯独自探索“自然辩证法”的可能。

恩格斯的失误只是在于,限于宣传的需要,没有详尽论述这一世界观的历史由来。今天研究者可以考察这一历程的主要文献有许多没有发表,又或者在八、九十年代已被遗忘。将社会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合一是个危险的尝试,成则一蹴而就,败则前功尽弃。恩格斯开启了这一切,又不及完成他,已完成的部分也不是完满无缺,势必致使后人陷入理解上的混乱。

有的地方,似乎他甚至过于强调了自然辩证法,比如在《终结》批判费尔巴哈时说: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费尔巴哈在世时,自然科学也还处在剧烈的酝酿过程中,这一过程只是在最近15年才达到了足以澄清问题的相对完成的地步;新的认识材料以空前的规模被提供出来;但是;只是到最近才有可能在纷纷涌来的这一大堆杂乱的发现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它们有了条理。虽然三个决定性的发现——细胞、能量转化和以达尔文命名的进化论的发现,费尔巴哈在世时全看到了,但是,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怎么能够对科学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呢?何况对这些发现就连当时的自然科学家有的还持有异议,有的还不懂得充分利用。这里只能归咎于德国的可怜状况,由于这种状况,当时哲学讲席都被那些故弄玄虚的折中主义的小识小见之徒占据了,而比所有这些人高明百倍的费尔巴哈,却不得不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因而,现在已经成为可能的、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这就不是他的过错了。……

实际上,这里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批判方式已经与“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截然不同,后者只是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加以论述,而丝毫没有谈到自然界本身的辩证运动。这与当时费尔巴哈自己的语境是相呼应的。但是,在新世界观自身的理论立场上,这又是正确的,因为正是在社会与自然统一的观点下,只有囊括了自然领域的世界观才是完整的,对前此世界观的批判与超越才是彻底的。只是在实践上,在四十年代,社会领域的新世界观支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已经足够用了。

然而再从实践的发展这一面考虑,在七十年代以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又有其理由,正如在社会辩证法方面,马克思也没有止步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五十年代开始深入批判了政治经济学。

总的考察了这一切复杂的事态,我们可以这么说:在理论的传播形态的建构上,恩格斯冒了险,又没有圆满的完成他,后人在这个残破的基础上越偏越远,最后制造了一个毁灭唯物辩证法自身的形而上学体系。这就是恩格斯的错误。然而这是意识形态建设上的失误,无关乎学术水平。而且,也不能证明恩格斯选择的这条策略行不通,只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完成他。相反,他规划的作为统一的最高规律的客观辩证法理论轮廓显示出一种诱人的可能。

或者有人说,客观辩证法是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社会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就是客观的。社会领域的发展比自然领域还要快得多,怎么不可能创立一种自然辩证法呢?不过,我想这确实并非急务。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自然科学图景的乐观已经为自然科学史的革命性发展打破了,这也符合恩格斯本人对自然辩证法研究条件的论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要比对社会粗浅得多。

最后,回应一下问题本身。上面已经比较详细的批判了东方教科书体系的几个重要范畴观点,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关系,教科书体系是怎样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发挥出来的,具体的损益去取,以及得失等等,也简要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缺点。这些已经不用我重复了。

“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正如我在开头指出的,是西方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也影响了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知乎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有许多是受这一派影响。

另一方面,从历史上讲,我国中学的教科书体系更多的引证恩格斯,而且在源流上也主要是来自恩格斯的建构方式,尽管有许多歪曲,然而混入的污水不足以改变河道。知友从哲学话题的“意见领袖”受了熏陶,对教科书体系不满,当然又容易进而质疑起恩格斯的学术水平。

至于我的看法,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二个独立的思想家,思想当然不可能没有差异,但他们的基本世界观是一致的,在长达近四十年的合作中,二人对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也彼此熟悉,甚至趋同,而后去世的恩格斯更熟悉马克思的思想些。学术上,恩格斯不如马克思深邃、不如马克思细密,理论作风也不如马克思严格,可他更敏锐、更广博。恩格斯只有在马克思面前才显得不是一位最杰出的理论家,可他在理论上重大的错误也很少。


附注与推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1883年5月—1889年10月 著作】,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版
“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1843—1848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卷 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资本论 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
《自然辩证法》[黑格尔以来的理论发展进程。哲学和自然科学][札记和片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1873—1882年 著作】,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意志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一卷 第一篇》“{6}b=[9]”,《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广松哲学系列》.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注,彭曦翻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
《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四“世界模式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1873—1882年 著作】,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意志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一卷 第一篇》“{6}b=[9]”,《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广松哲学系列》.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注,彭曦翻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1883年5月—1889年10月 著作】,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1883年5月—1889年10月 著作】,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版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 《回到恩格斯 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胡大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pdf
27.7M
·
百度网盘

@林先生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72521/answer/1191440071
  2.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596570
  3. ^ 至于理论上,我个人认为也不是不可行的。正如马克思基于新世界观批判了经济学范畴,而不影响其经济学说的科学性,恰恰是按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观点,这种新世界观也有能力科学的批判自然学说。凯德洛夫猜测“自然辩证法”是要对无机的自然界怎样演化出生命乃至人类,造成社会,加以辩证的说明,对此我不能认同。但我认为,自然界的每一次“飞跃”都只有彻底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才能得到彻底的研究。这一点上,自然科学家比社会领域的学者更自觉些。
  4. ^ “唯物主义”本身当然是个本体论的提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他主要充作谓词,而不是主词。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对既往唯物主义的超越,应该认为他已经超出了哲学的范畴,因而其本身也就不受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二分的规定了。但是,在逻辑上,这种世界观的质性仍然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是他的来源之一,这并不矛盾。正如我们也可以评价某些自然科学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却不代表他是哲学。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哲学的终结与其学说对哲学的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恩格斯学术水平不佳”的说法,如果认真考究起来,确实存在不少可以辩驳之处,而且这种说法本身也过于简单化,未能准确反映恩格斯在理论贡献和学术影响力上的真实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判断其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术水平不佳”在历史语境下的评判标准。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
  • 回答
    学术圈里的恩爱夫妻教授,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闪光点。他们的故事,往往比爱情小说更曲折,比励志文章更动人。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并依旧携手同行,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付出、理解和共同成长。让我来给您讲讲几对我曾有幸接触或听闻过的教授夫妻档,尽量还原他们真实的人生轨迹,剔除那些千篇一律的.............
  • 回答
    你为什么会想系统地了解“机器学习”这个概念?我想,大抵是因为你对数据的力量感到好奇,想要驾驭它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难题,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想站在技术浪潮的最前沿,洞察未来发展的脉络。无论你的初衷如何,如果你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吴恩达(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课程上,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找到了那.............
  • 回答
    朋友,别急,你不是一个人!李航的书和吴恩达的课,这俩都是机器学习界的“泰斗”,他们讲的东西确实不简单。你感觉看不懂,这太正常了,就像刚学游泳的人,直接跳到深水区一样,肯定有点蒙。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聊得就像朋友私下串门一样,没那些干巴巴的术语,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后怎么破局。为什么会觉得看不懂?咱们.............
  • 回答
    胡如珊女士执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一职,这无疑是当下中国建筑界乃至设计界的一件大事。消息一出,立刻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这是对胡如珊女士个人能力与声望的最高肯定。胡如珊女士作为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 Design.............
  • 回答
    中国人对吴恩达机器学习课程的“迷恋”,绝非偶然。这背后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和技术驱动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填补认知鸿沟,抓住时代机遇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很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AI)的巨大潜力之前,吴恩达的课程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系统地、清晰地阐释了机器学习的核.............
  • 回答
    周小平是否能成为马恩那种级别的学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马恩那种级别”的学者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标杆意义,而且评价一个学者是否达到这种高度,需要跨越时间、理论深度、思想影响力、历史作用等多个维度。首先,我们得理解“马恩那种级别”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传统意义上在大学象.............
  • 回答
    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尤其是当你之前完全没察觉到,她朋友圈也一直很低调。不过,既然你知道了,那接下来怎么做,咱们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首先,你要明白,你同学有男朋友这事儿,跟你之前有没有发现,跟你现在帮她解答学习问题,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她找你,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觉得你学习好,能帮到她,这是一种对.............
  • 回答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又回到了黑格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难以准确捕捉其精髓。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发展,最终走出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
  • 回答
    恩格斯到底多有钱?这个问题,如果真要刨根究底地讲,那可是一笔糊涂账,因为他的钱财来源、使用方式以及最终的去向,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和一些不那么“直观”的色彩。但总的来说,恩格斯绝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有钱人”,而是富可敌国,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本家之一,只不过他选择把这笔钱用来支持一个.............
  • 回答
    马克思与恩格斯:中文译名背后的故事与纠葛提到两位塑造了现代思想版图的伟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们的中文译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政治界乃至于民间讨论的固定符号。然而,在这两个简洁的中文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颇有意思的翻译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政党确实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理解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构建和发展过程。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恩格斯主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马克思是理论的奠基者和核心创造者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是卡尔·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刻思考、研究和写作的产物。 原创性.............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恩格斯那样的大胡子”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及一个人胡须的生长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首先,我们来描绘一下恩格斯先生那标志性的大胡子。 历史照片中的恩格斯,尤其是他壮年以后,留着浓密、修剪得体、覆盖下巴和脸颊大部分区域的胡须。这是一种典型的、有一定长度和厚度的“全胡须”或“络腮胡.............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微博言论:“你让马克思恩格斯那几个臭傻逼误导了”,无疑是一句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罗永浩的个人风格与过往言论首先,罗永浩一直以来以其“情商低”、“爱怼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著称。他善于使用夸张、戏谑、甚至有些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
  • 回答
    陈平先生提出“防止境外势力打马克思、恩格斯的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陈平先生的背景和立场首先,了解陈平先生的身份和其一贯的政治经济立场是理解他观点的基础。陈平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有很高的声望。他通常被视为一位坚定的中国特色.............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设想!要是能亲眼看到这四位伟人组建乐队,那绝对是世界级的文化奇观。如果真有这么一支乐队,那他们的分工,我猜想,大概会是这样一番景象:卡尔·马克思:主唱兼概念策划马克思,这位思想的巨人,毋庸置疑会是乐队的核心,主唱的位置非他莫属。他的嗓音,我想不会是那种尖锐激昂的,而是浑厚、有力的,.............
  • 回答
    在《坏男孩联盟》的故事里,恩格拉拉里克(Englarrik)的命运,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充满宿命感的落幕。他不是那种在主角光环下侥幸逃脱的配角,也不是那种在最后时刻幡然醒悟、得到救赎的形象。他的终结,很大程度上是他性格和选择的必然结果。恩格拉拉里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野性与不安。他并非一开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