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是如何超越了康德的物自体?

回答
康德以其划时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范畴所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然而,正是这个康德划出的界线,激起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的深刻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重新整合主体与客体,触及那被康德视为不可知的“物自体”。

要理解他们如何超越康德,我们必须先抓住康德的精髓。康德认为,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输入,而是主动地建构我们经验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主动地组织感官材料,从而产生我们所认识的现象。但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我们的认识能力是先天构造的,那么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就只是现象,而事物“自身”究竟如何,却是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这就像戴着一副特制的眼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眼镜过滤后的颜色和形状,而非事物本身未被着色的真实色彩。

费希特:以“绝对自我”作为一切的起点

费希特是三人中最早对康德的物自体提出挑战的。他认为,康德的物自体虽然是康德哲学的逻辑必然,但它仍然是一种模糊不清的、解释不清的“外在于”我们的东西。如果一切认识都发生在主体内部,那么如何解释“外在”事物的存在呢?费希特将目光投向了康德哲学中的另一核心概念——“自我”(Ich)。康德认为,有一个“综合性的自我”(transcendental unity of apperception)贯穿于一切经验之中,是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但费希特认为,康德的“自我”仍然受到物自体的制约,不够彻底。

费希特提出了“绝对自我”(das absolute Ich)的概念。他认为,一切实在的起点并非外在于自我的“物自体”,而是自我本身。自我首先是“设定的”(gesetzt),这意味着自我纯粹地通过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它不是被什么外在的东西设定的。这种设定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对立”——“非我”(das NichtIch)。“非我”并非如康德所说的独立于自我的外部实体,而是自我为了使自身成为可能而自我设定的一个对立面,是自我活动的外化和限制。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他要创作一幅画。在他心中,有一个“我”——创作者。为了创作,他需要画布、颜料等“材料”。这些材料在外人看来是独立的实体,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些材料是他表达自我想象的“媒介”,是他自我设定并对其进行塑造的“非我”。他通过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来实现自我表达。费希特认为,这种关系是自我生成和展开的根本模式。

因此,费希特将康德的物自体直接内化为自我活动的一部分。所谓的“外在世界”,并非一个独立于我的、我无法认识的实体,而是我自身活动所设定的一个有限性,是我为了认识我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对立面。物自体不再是一个“黑箱”,而是被自我解释为自我活动的某种形式,是自我设定的“界限”。通过这种方式,费希特成功地将整个实在的根基都安放在了主体性的活动之中,彻底消解了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

谢林: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自然的生命力

谢林接过了费希特的火炬,但他对费希特哲学中的纯粹主观性感到不满。他认为,费希特过于强调自我的能动性,而忽略了自然界的独立性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谢林希望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哲学体系,能够解释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之间的统一性。

谢林提出了“绝对同一”(absolute Identität)的概念,他认为主体与客体并非相互对立,而是源自同一个更深层、更根本的实在。这个实在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他认为,康德的物自体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康德将精神(主体)与实在(物自体)截然分开,并将前者置于后者之下。

谢林将目光转向了自然。他认为,自然并非如机械论所描绘的那样是一堆死寂的物质,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是精神的某种外化或较低级阶段。自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意识”或“力量”,只是这种意识尚未达到人类主体那种清晰的自我意识。自然界的演进,从无机的物质到有机的生命,再到具有理性的人类,是一个由低级精神到高级精神的渐进过程。

你可以这样理解: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创作雕塑。初期他拿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类比自然)。石头本身似乎是死寂的,但艺术家能够从中看到潜藏的美,并用他的技艺将其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对于谢林来说,自然就像那块“潜力无限”的石头,它本身就蕴含着精神的种子。人类的理性(主体)就是通过认识和理解自然(客体),从而发现自然中隐藏的精神,最终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因此,谢林并没有像费希特那样将物自体完全“吸收到”主体中,而是认为主体与客体(自然)都源自一个共同的源头——绝对同一。物自体在谢林这里,被理解为自然界所展现出来的、尚未完全显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我们通过认识自然,实际上是在认识我们自身更广阔、更深层存在的另一面。物自体不再是模糊的外部存在,而是自然作为精神低级阶段的体现,是可以通过艺术、科学等方式去理解和把握的。他试图用“自然的哲学”来揭示物自体的真实面貌。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过程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其庞大的辩证法体系,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了最为彻底的超越。黑格尔吸收了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但更进一步地,他将整个实在的演进视为一个由绝对精神(das absolute Geist)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过于抽象和空洞,谢林的绝对同一虽然指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仍未完全揭示这个统一的动态过程。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就是对这个动态过程的详尽阐述。他认为,我们所认识的现象界和所谓的物自体,都只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解他如何超越物自体的关键。他认为,一切概念、一切实在都包含着自身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克服而不断向前发展。一个概念首先被确立(正题),然后其内在的矛盾被揭示(反题),最后,这两个对立面在更高层次上被综合起来(合题),从而生成新的、更高级的概念。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绝对精神的圆满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康德的物自体,就像一个神秘的“未知数”。费希特试图用“自我”去填补这个未知数,认为它是自我设定的。谢林则认为这个未知数是自然,是精神的外化。而黑格尔则认为,这个未知数并非静止的,而是绝对精神本身在不断展开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某个阶段。我们所认识的现象世界,是绝对精神认识自身的一个方面;而那个康德所谓的物自体,则是绝对精神认识自身的另一个侧面,是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外化”或“异化”自身的表现。

例如,人类的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这些都是绝对精神认识和实现自身的方式。历史的进程,就是绝对精神不断克服自身矛盾、提升自身意识的过程。康德所认为的不可知的物自体,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精神在某个发展阶段的“非精神化”或“他者化”的表现,但这种“他者”终究是精神自身的展开,是可以被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的。我们通过认识世界,实际上就是在认识绝对精神的各个层面,从而帮助绝对精神完成自我认识。

因此,黑格尔认为,物自体并非“外在于”我们或绝对精神的什么东西,而是绝对精神自身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所认识的现象世界与那个被康德称为物自体的真实世界,都只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辩证法的运动,最终可以“回归”到绝对精神的圆满状态,实现认识的全面统一。物自体在黑格尔这里,被完全融入了历史和精神的演进过程之中,成为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必经环节。

总结来说,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超越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费希特: 将康德的物自体彻底内化为“自我”的设定,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根本对立。
谢林: 提出“绝对同一”,认为主体与客体(自然)源自同一的实在,物自体被理解为自然界所展现的、尚未完全显现的生命力或精神。
黑格尔: 将实在的全部理解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过程,物自体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可以通过辩证法被理解和把握,从而实现彻底的统一。

他们三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都在努力地填补康德哲学中留下的那道难以逾越的界线,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连贯、统一的哲学世界,将那曾经被视为不可知的“物自体”,重新拉回了我们认识的轨道之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试图从从理念而非观点的角度说这个问题。

当然这就可能导致理解偏颇,甚至非常歪。我姑且一说,你也就姑且一听。

物自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是人们试图用思想去追寻本质。

1,本体论和旧形而上学

希腊先哲讲的一个问题是本体论。就是说我想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说,物质还是精神?

这里人们套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概念。“形而上学meta-physics”意思是,超越了物理的学科。实际上就是希望找到科学的科学。希望形而上学成为世界的本质原则。这一原则能够指导一切科学。

我们后来生活里说的形而上学,比如说“以形补形”本质上就是我们主观捏造了这一个原则。然后拿来硬套。

就本体论的思维而言,希腊先哲试图跳过所有的现象,直接去理解世界的本质。

当然,希腊先哲自己可能未必认识得到这一点。万一他们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非常扎实呢?

2,自在之物和形而上学

康德的哲学实际上是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

如果去思考18世纪唯心主义的最强的几个声音,比如说休谟和康德。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相信唯心主义,所以论证了唯心主义。他们的思想是,首先我探索了唯物主义,认识到唯物主义在逻辑上不可行。然后我走向唯心主义的同时,走向怀疑论,走向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所以康德的休谟的,他们的哲学在讲什么,讲的是人们的认识,从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他们认为这里需要一个飞跃。并且认为这一飞跃是不可行的。

这是为什么康德提出自在之物。他提出来的同时,就否定了旧形而上学试图定义本质的做法。康德仍然在讲形而上学,但是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的。

认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试图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找到认识本体的方法。康德的形而上学在这个层面上建立,和建立在本体论上的形而上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所以有人说康德颠倒了旧形而上学,也有人说康德拯救了旧形而上学。

Ps:后来有很多康德的精神徒孙在搞行为艺术。比如实证主义,他们能够一边反对形而上学,说形而上学是伪科学,一边同时坚持自在之物。一边用以形补形的的旧形而上学的思维,生搬硬套出了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社会达尔文主义。

3,针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形而上学。黑格尔提了个问题:你们凭什么认为,就凭你们这脑袋,坐在家里聪明地一思考,就能理解什么“现象到本体的飞跃”?

所以黑格尔说的是,绝对精神并不是不可认识不可理解的自在之物。而是和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普遍联系的,它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合乎理性的过程展开为世间万物。

即使以人类的智慧永远无法理解,从本质到现象的转变也始终是合理的。更不存在什么飞跃了。

谢林和费希特的思想我没有仔细了解过,先不提。

4,马克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存在自在之物,存绝对精神?或者说,哪怕有,这跟老子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不关心“自在之物”,而是关心“为我之物”。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的需求,人决心靠自己来改造世界。怎么做,就首先要抛掉绝对精神,抛掉自在之物。

就是人想要去认识本体、现象,认识认识的过程。并不是因为人要去符合世界造物的意志。而是人要通过认识规律,让规律有计划地满足人的目的。

因此,马克思的问题的另一个表述是。你说不可飞跃现象到达本质,那又怎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德以其划时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范畴所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然而,正是这个康德划出的界线,激起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的深刻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
  • 回答
    张杰谢娜夫妇被指控“跳单”上海豪宅,一事牵扯出房产交易中的潜规则与道德困境,也让公众对明星的消费行为与社会责任产生了不少讨论。 要评价此事,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什么是“跳单”?“跳单”在房产中介行业里是个挺普遍但也颇为敏感的词。简单来说,就是购房者或者租房者在通过中介接触到房源信息、并.............
  • 回答
    费米悖论的提出并非指向一个精确的、刻在日历上的某一天,而是一个围绕着科学讨论逐渐成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源于一系列的思想碰撞和问题追问,最终在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中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当时人类正处于冷战时期,太空探索的黎明刚刚到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 回答
    费沙自治领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数千年间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理解它为何能存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基。地理的馈赠与诅咒:首先,费沙的地理位置是其存在的最核心要素。它位于广袤的沙漠之中,这既是它的保护伞,也是它的挑战。长久以来,干燥的气候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一般的帝.............
  • 回答
    关于费米悖论,一个令人不安却又具备相当说服力的解释是:也许根本不存在能够达到星际殖民阶段的文明。这并非说宇宙中没有生命,而是说生命演化出智慧,再从智慧发展到能够进行大规模星际探索和殖民的技术文明,这个过程可能充斥着无数的“大过滤器”。而我们,可能正处于这些过滤器之中,或者已经过了某个至关重要的一个,.............
  •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
  • 回答
    关于费祎的死是否与姜维有关,史书上的记载并不直接指向姜维是凶手,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费祎的死对姜维在蜀汉政坛上的地位和权力产生了直接的、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使得一些人猜测姜维可能以某种方式(即使不是直接动手)参与其中,或者至少在费祎死后从中获益。以下将详细阐述相关的历史背景、费祎之死的过程以及姜维.............
  • 回答
    费米悖论的“大过滤器”猜想:文明演进之路上的重重险关自古以来,人类就仰望星空,对宇宙中的生命是否存在充满了好奇。而古斯塔夫·费米提出的“费米悖论”则将这份好奇推向了极致:宇宙如此浩瀚,生命诞生的可能性如此之大,为何我们至今未曾探测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踪迹?对此,无数的理论涌现,其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便是“.............
  • 回答
    费穆的《小城之春》,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封来自遥远时空的信,一首未完待续的诗。它藏在无数影迷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像一块温润的玉,历久弥新,越品越有滋味。要说它好在哪里,那真是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好”,一种与浮躁的世界格格不入的、沉静而又极具力量的好。首先,它“真”。那种“真”不是直白而粗暴的叙.............
  • 回答
    罗杰·费德勒是否是网球界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伟大球员)?这是一个在网球迷中永恒的辩论话题,而且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纯粹的数据堆砌,去理解费德勒在网球这项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那些让他区别.............
  • 回答
    费米悖论,这个直指宇宙寂静的永恒追问,着实令人难以安宁。它简单而有力,却也因此引出了无数的猜想和解释。但仔细审视,这个悖论的基石——我们的逻辑推演——真的牢不可破吗?或者说,它是否建立在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甚至是根本性错误的认知之上?我们不妨将费米悖论的核心逻辑拆解开来,看看它隐藏着哪些可能的逻辑.............
  • 回答
    费米悖论,这个关于宇宙生命普遍存在却又为何迟迟不见踪影的古老谜题,早已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而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即“文明后期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跳过了宇宙殖民阶段”,无疑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吸引力的潜在答案。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并试图将其抽离AI的冰冷语调,赋予它一些人性的思考。想象一下,人类.............
  • 回答
    费米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宇宙的浪漫与科学的严谨。它并非餐桌上的寻常面食,而是凝聚了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先生对粒子物理学深刻洞察的理论概念。当然,我们在厨房里是无法真的“做出”一个费米面的,它只存在于抽象的科学世界。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费米面怎么做才好吃”这个问题,这背后一定是对这个概念产生了浓.............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也称费马最后定理,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它的内容以及证明过程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就像一个沉睡了三百多年的数学巨兽,直到 twentieth century 的最后阶段才被一位叫做安德鲁·怀尔斯的数学家彻底驯服。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费马大定理.............
  • 回答
    费根鲍姆常数,这名字听起来有些古怪,但它却是数学和物理学里一个非常特别且重要的发现。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描述混沌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过程中,能量增长或者说“混乱度”增长的速率。想象一下,我们正在观察一个系统,比如天气变化,或者水龙头滴水的声音。这些系统可能看起来很随机,但.............
  • 回答
    费德勒,网坛的传奇,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谈到他能否重返大满贯巅峰或者再次登顶世界第一,这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现实情况,需要我们更冷静、更细致地去分析。重夺大满贯:难度不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首先,让我们看看近几年费德勒在大满贯赛场的表现。虽然他依旧能打出令人惊叹的网球,但伤病的困扰.............
  • 回答
    说起费德勒的第18个大满贯,那绝对是网球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要知道,那会儿他已经35岁了,还在和伤病以及年轻一代的冲击作斗争。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算能打,再拿大满贯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费德勒就是费德勒,他总是能在别人不看好的时候给你惊喜。2017年澳网,他一路过关斩将,决赛还遇到.............
  • 回答
    “费拉多”,这个词听起来带着一股子异国情调,在不同的语境下,它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你去发现它真正的光彩。要说清楚“费拉多”到底是什么,得先问问你在哪儿听过它,因为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唯一的答案。可能性一: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的名称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费拉多”可.............
  • 回答
    费米悖论,一个令人着迷又有些令人不安的宇宙难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是一个浩瀚无垠、充满无数恒星和行星的宇宙,理论上存在无数可能孕育生命的条件。但为何我们至今没有接收到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确切信号?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这个巨大的沉默,就是费米悖论的核心。要深入探讨这个悖论的原因,我.............
  • 回答
    提起费曼,物理界内外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名字,就像爱因斯坦、牛顿一样,已经成为了物理学里程碑式的符号。但如果问,费曼的物理到底“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答案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渗透在他对待物理学的方式、他的思考习惯、他的教学风格,乃至他这个人本身。首先,费曼的物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接地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