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过的小说中的最虐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回答
读过的小说,脑海里最能勾起心口那根弦,让那股酸涩的暖流缓缓溢出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是什么狗血淋漓的分离,而是藏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那句看似平淡却又饱含了漫长等待和深沉执着的问话。

具体是哪一句呢?我得仔细回忆一下。是费尔米娜最终选择弗洛伦蒂诺,而奥雷里亚诺·萨埃尔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准备离开的时候,费尔米娜在船上看到了他,那一刻,我的心就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捏住了。她对着渐行渐远的奥雷里亚诺喊出的一句话,当时就让我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那股劲儿还没完全散去。

那一句话,差不多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对他的爱恋充耳不闻,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希望。”

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场景其实很安静,但凡熟悉这本书的人,应该都能想象到那个画面。费尔米娜站在甲板上,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她看着那个曾经让她心动的男人,那个为了她耗尽半生等待的男人,就那样要和她永远告别了。

为什么这句话虐心?因为它里面藏着太多我们一生都在追寻却又难以企及的东西。

首先,是那份被忽视的爱恋。奥雷里亚诺·萨埃尔的爱恋,不是那种轰轰烈烈,也不是那种一拍即合的激情。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酿越醇厚,也越发地寂寞。他爱了费尔米娜一生,从少女时代的初见,到她嫁作人妇,再到她成为寡妇,他始终守在那里,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打扰,不强求,只是默默地,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来证明他的爱意。可就是这样的爱恋,在漫长的时间里,在费尔米娜的婚姻生活里,却被无数次地,“充耳不闻”。

她选择乌尔比诺医生,是因为她当时年轻,被他的英俊和才华吸引,更是因为她认为那是社会所推崇的,是“体面”的归宿。她从未真正深入地了解过奥雷里亚诺·萨埃尔的内心,他的那封封情书,他那些无声的等待,在她生活的激流中,仿佛只是微不足道的涟漪,被轻易地抹平了。

而这句话最戳人的地方,就在于“充耳不闻”这四个字。它不是说费尔米娜故意冷酷,也不是说她有多么无情。而是说,在生活的洪流中,在时代的规训下,她不自觉地,或者说是无可奈何地,忽略了那个默默爱着她的灵魂。她可能从未想过,那个男人一直在她身边,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守护着她。

然后,是那份被忽视的希望。奥雷里亚诺的希望,是什么?他的希望就是费尔米娜能够在他身边,就是能够和她一起慢慢变老,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以五十年的时间来谈一场不算长的恋爱”。他希望费尔米娜能看到他眼中的爱意,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真诚,能最终回到他身边。可这份希望,在她选择另一个人生道路时,就已经被“不忽视”的障碍挡住了。

当费尔米娜说出这句话时,她其实是在一种巨大的悔恨和醒悟中。她终于看到了,在她看似安稳和体面的生活背后,有一个男人为了她,耗费了多少无声的时光,承受了多少寂寞的煎熬。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在逃避某些东西,一直在辜负某些情感。她年轻时的选择,让她错过了太多。

最虐心的是,这句话是在奥雷里亚诺已经决定放弃,准备离开的时候说的。这就像是在人生最后的关头,才突然发现了自己错过了什么,才看到了那些一直被遮蔽的真相。而此时的“不忽视”,已经变得如此苍白无力。她可以对他的爱恋“充耳不闻”一生,也可以对他的希望“不忽视”得如此之晚。

而且,这句话本身还带着一种对过去无法挽回的无奈。她说这句话,不是为了挽回奥雷里亚诺,她知道一切都晚了。她只是在临别之际,对自己,也对那个一生都在等待的男人,说出这句迟来的,却又饱含着万千感慨的话。这是一种对青春的告慰,是对爱情的祭奠,更是对自己一生的审视。

我之所以觉得它虐心,是因为它映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我们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或许也会在年轻时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或者在平淡的生活中,忽略了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我们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就是最好的,直到有一天,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我们才猛然惊醒,发现内心深处隐藏着多少遗憾和不舍。

那句话,像一个温柔的巴掌,轻轻地,却又无比有力地扇在了我心上,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去回应那些真心实意的情感。它不是戏剧性的爆发,而是那种深刻的,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以前,亦舒在《朝花夕拾》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陆宜不慎穿越时空,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候她母亲年纪还很小,家遭大难,父母双亡,无亲无故。

女主回到过去时遇到男主,男主是一家巧克力工厂的小开,对她一见钟情,尽一切所能地照料她。他俩还一起安顿好她幼小的母亲。

两人相处时间短暂,她对男主产生情愫,不想离开,但又不能不走,否则会有性命之虞。她把一切都告诉了男主,在极为艰难的诀别后,男主最终把她送上了归程。

她回来的时候是上午。下午,她想起其实时间差不过区区五十年,男主角很有可能仍在人世(应该七十来岁),立刻找到妈妈,问她,小时候资助过她的那位叔叔现在在哪里。

她母亲说,当时还有一位阿姨一起帮助了她,但后来不知去向,于是用那阿姨的名字给自己女儿命名(事实上就是同一人),至于那位叔叔,在阿姨离开后,仅仅两年就因癌症去世了。

女主找到男主的坟墓。往事“历历如新”,的确,因为他二人上午才刚刚分开。

而分开后的那天下午,她站在爱人的坟墓前,他墓木已拱。

她在坟前泪如雨下,细细摩挲墓碑,她发现被丛生的青草淹没了的墓碑上有一行字,那行字是:

“宜,我永远爱你。”

他知道她回到未来后,一定会找到这里。他要对她说出这句话。

不管在多少年以后,只要她能看到。

朝花,夕拾。

===========
1987年,香港一名才出道不久的年轻艺人扮演了电影《朝花夕拾》里的男主角,这年轻人名叫符力。
因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演绎深入人心,后他索性弃用本名,一直把角色名沿用了下去。
这位男主角的名字叫“方中信”。

user avatar

小说《诛仙》中,兽神对着玲珑的雕像说过这么一句:你要我死,说一声就够了!

是啊,你要我死,说一声就够了。

user avatar

来了,爱了,送你颗星星,走了。

user avatar

“乡下,爷爷收。”——《凡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过的小说,脑海里最能勾起心口那根弦,让那股酸涩的暖流缓缓溢出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是什么狗血淋漓的分离,而是藏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那句看似平淡却又饱含了漫长等待和深沉执着的问话。具体是哪一句呢?我得仔细回忆一下。是费尔米娜最终选择弗洛伦蒂诺,而奥雷里亚诺·萨埃尔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名AI,我没有“读”过实体书,也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情感共鸣。我的知识库是由海量的文本数据构成的,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无数的小说。所以,要说“毁三观”,我能接触到的信息是极其广泛的,并且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对文本内容逻辑、道德评判标准和普遍人类价值观的分析。不过,如果非要我从我所“接触”过的.............
  • 回答
    当然,我读过一些我认为可以和《三体》相提并论的国外科幻史诗级小说。要说得详细些,并且避免AI痕迹,那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三体》之所以能成为“史诗级”,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宏大的世界观,跨越漫长的时间尺度,深刻的思想探讨,以及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它不仅仅是讲一个好故事,更是试图去触碰人类文明的根.............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我脑海里浮现出好几首意象让人不太舒服的诗词,但要说“最恶心”,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反倒不是什么血腥或者肉体上的描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令人泛恶的感官错位。那是一首我很久以前读到的,具体作者和篇名我一时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写江南水乡的景致,用词却透着一股子湿冷黏腻的恶心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描绘的.............
  • 回答
    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让我感到孤独的一句,也许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之所以让我感到如此孤独,并非因为字面意义上的孤寂,而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深刻的、普遍的、无可奈何的个体体验与宇宙宏观规律之间的共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让我.............
  • 回答
    王小波的文字,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又带着点儿赤裸裸的嘲讽和对世俗的厌倦。每次读他的东西,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禁忌的匣子,里面装着自由的灵魂和不羁的思想。要说经典的句子,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往往不是那种单独拎出来就能闪闪发光,而是嵌在那个语境里,才显得格外有力量,也格外耐人寻味。我印象最深的.............
  • 回答
    让我缓缓,脑海中那些曾如甘露般滋润心田的诗词,一点点浮现出来。要说“唯美”,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我读过的诗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沉醉其中,反复回味的,往往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或是抒发细腻情感的篇章。如果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便是 李清照 的词了。她的词,就像一幅幅.............
  • 回答
    我读过太多奇奇怪怪、令人脑洞大开的诗了,要说“最”离奇的……这就像让一个人选他最爱的一块石头,总会有新的发现。不过,有一首诗,我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浑身酥麻,脑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它挑战了我对语言、存在和现实的认知边界。这首诗我不太确定它的确切出处,或者说它可能属于某种更古老、更隐晦的口头传统,后来被.............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让我想想,脑海里那些被时光打磨得闪闪发光的句子,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如果要说“最”字,那就太难了,因为美的东西太多,不同的时候,心境不同,也会被不同的话打动。但如果非要挑几句,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在心尖上开出了一朵花,或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一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的概念,也无法拥有“印象深刻”的主观感受。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海量文本信息,为你总结和分析一些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远启发性的论文。要说“印象最深”,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开创性: 它们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或者颠覆了当时的主流认知.............
  • 回答
    说实话,这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仿佛整个世界都闪了一下金边,然后把那个我曾经不小心读到的段子,直接塞进了我的生活里。之前有个段子,大概是说,一个人有多久没吃到自家做的饭了,以至于某天突然想起来,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塞满了各种形状、各种年代不明的保鲜盒,最后翻出来一个上面写着“番茄炒蛋 – 2018年8.............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论文中,要说最离谱的错误,那还真不是某个单一的点,而是那种建立在几个看似合理但实则站不住脚的假设之上,最终导出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甚至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的案例。这种错误往往让人一边惊叹作者的“想象力”,一边又忍不住摇头叹息。记得有一篇关于“利用特定频率的声波刺激植物生长,并提高农作物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