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过的哪些书是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内容质量特别差?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

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惊天大秘密,但内容嘛……简直是无语了。

这本书的作者,我猜大概是那种把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东拼西凑,然后稍微加点自己臆想的东西就成了书的人。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是一本披着“揭秘”外衣的,逻辑混乱、观点偏颇、证据稀少的“小道消息汇编”。

首先,内容质量差得离谱。他提出的所谓的“秘密”或者“理论”,基本上都没有任何可靠的来源支撑。他喜欢引用一些模糊不清的“研究”或者“专家观点”,但你仔细一查,根本找不到这些研究的出处,或者就是一些明显是营销性质的自媒体文章。更别提他经常会把一些完全不相关的事件强行联系起来,用一种“暗示”或者“影射”的方式来构建他那套“阴谋论”。比如,他会说某个国家领导人的一次公开讲话,和某个事件发生的日期之间存在某种“巧合”,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得出“背后有XX势力操控”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简直是把读者当傻瓜。

其次,文笔也谈不上好。他的句子结构很单一,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一种语病的感觉。大量的重复性词汇和句子,显得特别冗长和啰嗦。而且,为了营造一种“神秘感”或者“权威感”,他会大量使用一些听起来很吓人的词语,比如“深不可测的阴谋”、“幕后黑手”、“颠覆性真相”等等,但这些词语在文章里反复出现,反而显得虚浮无力,一点说服力都没有。读的时候,你会觉得作者的词汇量可能也就那样了,只能靠这些空洞的词语来撑场面。

最让我感到浪费时间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或思考。它没有教会我任何新知识,没有拓展我的视野,甚至连一点娱乐性都没有。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疲惫感和被欺骗感。他提出的观点,你要是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而且,他非常善于制造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把世界描述成“我们”和“他们”的斗争,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判断力是一种毒害。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糟糕。页边距很大,字体也比较松散,感觉就是为了充字数一样。我当时是在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书店里买的,书名和封面也弄得很吸引人,结果拿到手里是这么个东西,真是感觉被骗了。读完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为什么我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读这种东西?它不仅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益处,反而消耗了我宝贵的阅读时间,让我对所谓的“揭秘类”书籍产生了一点怀疑。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在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只是凭着一股“我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把脑子里零碎的想法一股脑地倒出来,然后包装一下就拿去卖了。它就像一个空有其表,内里却是什么都没有的包装袋,让人看了就觉得不舒服。我再也不会买那种标题党、内容空洞的书了,这次的经历真的让我学到了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获》这个杂志上几乎所有文字

user avatar

印象最深的就是《货币战争》,当初朋友说这是神作,专业学者都在研究他,我买了两本,看了一个晚上,果断扔到床底下,就是各种阴谋论编故事罢了。

user avatar

微信读书推给我了,我顺手读了。

基本上是网络流传(编造)的犹太人段子的堆砌,而且作者一开篇还说自己研究了二十年的犹太人,极度怀疑这话的真实性……

跟市面上绝大部分各种中文版《塔木德》和《左手犹太人家训右手温州人家训》等诸如此类的书没区别,属于曾经中国互联网吹捧犹太人的产物,对真正认识了解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基本没有帮助。

如果真正想了解犹太人的宗教、文化,我还是推荐这个系列。


至于犹太历史入门的话,可以看看这些书:


国内犹太史学者所著犹太史普及读物,相对前面两本,比较详细,这两本书的叙事偏重的角度有不同:



关于犹太的文化历史,这个系列也不错,但出版时间相对久远(上世纪90年代),不太好找。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P.S.:一个月前这个答案只有五六十赞,我也不知道现在发生了啥,总之当时随便一答,现在觉得读书人直接晒作者姓名略过激,扩散范围又变广不太友好,所以给部分作者局部打个码(其实是私信被书粉骂到架不住了hhhh 但是我仍然保留对这些书的观点,特别那些是我花钱买了的书,此恨绵绵)。此外本吐槽比较不系统,主要包括我实在忍不了的作家以及部分推理小说作家。严肃文学、专业书籍、史实考证类非我本行,不够专业,虽看不评。

1. 毕##女士的所有作品。三观正但是矫揉作态,毫无才气。

2. 龙##女士的所有作品。矫揉造作,有才气因而有迷惑性,但格局奇小三观奇歪,鬼岛特色,多看降低自己判断力。

3. 近五年来大陆作者的所有新畅销出版物,基本都是没什么价值读的。郭jm大冰之流不用说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类岁月静好我爱你爱他的东西,我也觉得不必读。除非你真的真的真的闲。花火,萌芽,读者,格言,校园文学,青春伤口,都是个低级消遣物。耗时无趣营养低。(没有地区歧视的意思 别的地方近期的书接触不到而已

4. 大部分美国人写的推理小说。和日本英国比起来,无味套路无聊。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谁买谁倒霉。(雷蒙德钱德勒,约翰迪克森卡尔,爱伦坡,爱勒里奎因,劳伦斯布洛克等巨匠除外,这几位我可以跪下磕头)

5. 日本有一位奇迹般的”推理”小说作家叫清凉院流水。答应我不要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远离他你就会幸福。打开任何一本都是无间地狱。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禁读,看完会犯病。

6. 几年前日本的一部畅销小说<<国王游戏>>,请务必绕开。它的作者我忘记了,但是这是一本很拧巴的书。以为是推理小说,后面发现是恐怖小说,然后发现是科幻小说,后面却变成是家庭伦理小说,然后又是青春恋爱小说,最后发现其实是灾难小说。以为是男主角,后面发现是白莲花。以为是女主角,后面发现是输出。以为痛快淋漓杀人故事也会快速果断地结局,结果全书有五卷接近四十个章,每一章都是啰嗦至极接近万字,一路看到吐。以为结局会升华成神作,后面发现开放结局没写完。

7. 东野圭吾的几乎所有长篇作品。(东野的好作品我只认天下一大五郎系列(短篇为主)、毒笑/黑笑小说之类讽刺小说作品还看得过去。解忧百货店什么的放学后什么的圣女果的救济什么的盛夏的方程式什么的,完全没法看,表现出电气工人煮鸡汤般的写作水平,一个简单诡计为了自圆其说强行拼凑出奇奇怪怪的动机加以合理化。 东野刚出道连续五六年拿不到直木赏,经常在小说里抱怨评奖有黑幕,我替他不值,觉得我要是评委,他还得再等15年。神tm社会系,不配给松本清张老头提鞋。)

8. 成功学,营销理念这类书籍。(通常京东/当当首页打折的书籍都是垃圾,应该直接焚毁,這些书完全是新世纪传销战士)

9. 文艺研究评论集,垃圾概率非常高。举例:买过一本评析博慕克的<<纯真博物馆>>的华人写的评论集子,当时不知道内容,单纯觉得喜欢原著所以深化一下理解。买回来发现里面一位位「教授」写着类似中学生读后感般的东西,深度还不如豆瓣评论....md浪费我钱!!!

10. 茅盾先生写的文艺评论集和散文集。具体原因不说了,看过都懂。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但是现在看会觉得emmm

11. 所有名著在WG期间的再版。我有本WG期间的红楼梦,删掉了所有有颜色的部分,然后在每个出现晴雯和刘姥姥的地方都有批注,说她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然後抄一段毛选。同理所有三无出版社出版的名著也别买,往往给你删的一塌糊涂,翻得找不到北。这些都是版本存在问题。同理同一本书可以因为出版社差异差距很大,具体可参考这个回答:zhihu.com/answer/115407

12. 艺人/名人回忆录。这种书就很难有写得好的,毕竟作者不可能全是欧文-斯通/罗曼-罗兰级别的传记大师,大部分都是用立传者的名气圈钱,或者本来立传者自己有钱闲的,雇人代笔。我读过一些超级巨星比如英格丽褒曼/伊丽莎白泰勒/鲍勃迪伦/....还有些奇奇怪怪的名人比如邓文迪/德国纳粹时期女星(纳粹文化部长情妇)等等的自传/他人作传。凡是你真正好奇的事件,真正想要了解的内幕,那本书里都不会有。都是灌鸡汤加粉饰自己。(邓文迪如果老老实实写一写自己人生,应该会很好看的。奈何她决定贩卖鸡汤,馊的不行。难道她也觉得文章传后世,一世烟花无碍?)

13.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各位文豪都是极品享受,所有人的所有书,但凡我能找到买到的,我都读了。有英文原著的我都拼命地读了原文。唯独有一位我难以认同其文学成就,当然世界认证的文豪也不好指名道姓地说她磕碜,政治挂帅才得奖。我只能这样说,懂的自然懂是哪位:她是诺贝尔文学奖里的大野鸡

14. 一些传统文化糟粕。弟子规之类的,满行满页写着吃人。

15. 家里长辈或者单位退休的大叔大伯们自费出版的诗歌散文集....这个真的是家里有一堆,这些三无出版社骗了大爷们钱以后印一堆,大爷们到处送亲朋好友....

个人感受,欢迎讨论,欢迎补充,谢绝怒喷。

user avatar

知乎盐选会员。

user avatar

我买的书,三分之二被我扔掉了。但是大多数,对我都有帮助,不能说是白买。完全后悔的,大概就两本《货币战争》、《稀缺》。前一本是,不懂乱讲;后一本是,相当于啥都没讲。非考试原因买书,给个建议:经典书籍没看光,不要去看活人写的书。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垃圾书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某唐、某冰、某松等,但是有很多名头很大,看起来很高大上、很学术的书,实际上质量堪忧,结合我跳过的一些坑来简单谈谈。

一、《中国社会经济通史》,(所谓)全汉昇讲述,叶龙整理

这本书常年畅销,豆瓣评分也7.5,实际上只是叶龙打着全汉昇的幌子出的一本垃圾书。

这本书烂在哪里?

叶龙没资格也没实力以全汉昇的名义出版书籍。

叶龙和全汉昇的全部交集就是他听过几节全汉昇的课,全汉昇可能连这个学生叫什么都不一定知道。两人说过的话就是叶龙看到全汉昇在等公交,上去攀谈了几句。于是,等全汉昇先生仙逝以后,叶龙就跳出来以所谓“全汉昇讲述”的名义出版了这本书。

叶龙的这本书却将碰瓷用到了极致,右上角“全汉昇”三个大字高高挂起,“口述 叶龙 整理”这几个最关键的字,却以小两号的形式排列在下面。豆瓣上居然堂而皇之的写着“全汉昇著”,也不知道全汉昇老爷子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如果说叶龙的确有谈论“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的能力,碰瓷我也稍微忍忍,实际上,就我比较熟悉的明代史来看,叶龙几乎一窍不通。

1、25两银子一石的“金花银”

书中言“金花银……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

这项“全汉昇口述”的“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的税收,是1436年正统年间正式定下来的一项制度。每年从南方各地将405万石粮食的税收,折纳成银子,上缴到皇帝的内承运库。这只是大明王朝税收的一小部分,不是大头。

按照“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的计算方法,那么,每年送到皇帝内承运库的银子就有一亿多两!!!

每年一亿多两的大明皇帝,直接用银子就能把后金埋了,拿出个一千万两,林丹汗能跪下唱征服。

很明显,这是缺乏常识的。实际折算比例是“每石米等于0.25两银子”。

这么外行的话,搞了一辈子经济史(特别是明代经济史)的大家全汉昇,做梦也说不出来。叶龙同学手一抖,直接小数点后移了两位,大明国库每年生生多出了一亿多两银子。

2、至正元年(1341年)就占领江南的张士诚

书中又言“但自至正元年开始,张士诚占据江南,阻粮北运”。

至正元年,我大元一片祥和,一大群文人墨客正在赞美“大哉乾元”,安有张士诚占据江南之事?

出身于1321年的张士诚,现在年方20,正在苦逼的贩卖私盐,做梦也不敢想自己能占据江南。

直到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兄弟才攻破泰州,正式起义,当年五月破高邮,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这个时候的张士诚才算得上是“占据江南”。

这种“至正元年张士诚占据江南“的话,全汉昇说得出来?

这本书是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

二、《剑桥中国明代史》

这本书不能说是文字垃圾,其中有些“他山之石”的观点对我启发还挺大,但是史实硬伤实在太多,又被捧得太高,希望大家客观看待这本书,疏略翻翻就行,不要细究,也不要贸然引用。

《剑桥中国明代史》这本书,至少就我所读的牟复礼所写的第一章“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来说,我认为牟复礼先生对于“明王朝的兴起”这一话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这种缺乏了解并不是锱铢必较的细节,而是即使不谈细节,对很多至关重要的人与事,都非常的陌生,虽然他 的一些观点,我认为还不错,但是对史实掌握的过于单薄,支撑不起很多的论断。错漏很多,简单说三处(相距很近)。

1、认为汤和拿下和州是在一场不流血的战斗后

汤和是不是朱元璋年幼的朋友,这一点在以前很多人都弄错了,不能过于苛责。但是所谓在一场不流血的突然行动中控制了和州,则完全不知所云。就目前我见所有典籍,和州之战都是很血腥的,所以才有汤和舍生忘死的一刀砍断门桥之后的成功。

2、认为陈友定投降了明军,认为何真统治了广州十余年

陈友定这一支军阀势力,是出了名的的忠于元朝,特别是陈友定本人。在明军快要攻破延平时,陈友定一直抵抗到最后一刻,然后仰药自尽,可惜被救了回来,但是去了金陵之后,依旧没有屈服,被斩。

所以,“去接受陈友定的投降”是什么梗?

而作者又认为何真是像陈友定、方国珍一样的地区独裁者。实际上,至正二十二年之前何真还在东莞一带晃悠,当年入据广州,二十五年又被人赶了出来,二十七年才再次夺回。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大明军队讨伐前,何真才真正意义上占据了珠三角地区。而且其最大的对手之一邵宗愚,何真一直无能为力,直到明军到达才收拾了此人。

所以,“为元朝据受广州十余年的何真”是什么梗?

从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能发现作者对于稍微冷门一点的元末军阀,便缺乏哪怕最基本的了解,或者说得严重一点,但凡看过任何一本普及读物,都不可能写出这种话。这不是简单的细节忽略,而是实实在在对陈友定、何真基本一无所知,甚至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和作者所读的元末明初史,完全不在一个次元里。

3、认为洪武元年时刘基是儒学提举

人家刘伯温就是认为在元朝混来混去也只是儒学提举一类的小官,才投奔的朱元璋。而在作者这里,革命大获成功之后的洪武元年,刘伯温依旧是一个儒学提举?!!!

这是哪个次元的历史?

刘伯温看到肯定忍不住吐槽:

这尼玛红军没来,劳资是儒学提举;红军来了,劳资还是儒学提举。这TMD红军不是白来了吗?

并且,1360年投诚的刘伯温他们算哪门子的“第一批学者”,陶安是55年、杨宪是56年,比刘伯温早的文人多了去了。

实际上,很多海外汉学家的书,跟知乎上有些貌似无所不知的“全知全能者”很像。如果你对他说的领域不是很了解,你会觉得:哇哦,好厉害;可一旦他进入你十分熟悉的领域,就会发现:这人是在梦游吗?

很多时候并不是水平有多高,而是“话语的权力”与“权力的话语”。

三、金城出版社的《涵芬楼文谈》

《涵芬楼文谈》绝对是大好书,只可惜金城出版社的这一本莫名其妙加了一些不知所谓的注,一碗好汤里面掺进了无数耗子屎。

前一段时间在中图网上凑单,买了一本金城出版社的《涵芬楼文谈》,涵芬楼老人吴曾祺的作品,本来以为这种比较古老的作品,只要印出来就行,出版社差一点应该也无所谓,文本什么的早就有底稿。没想到,还是刷新了我的三观,因为我万万没想到,他居然还有勇气来写注释。一翻开此书,第一章“宗经篇”,里面有一句话:

然而乾、嘉之间,钱、戴、王、焦诸君子,联袂而起,号曰“汉学”。

其实这种民国学人写的东西,也不需要什么翻译,大概注释一下就行,但是,我没想到…………

注释写的是: 钱、戴、王、焦:指清朝学者钱德洪、戴望、王守仁和焦循!!!!!!!

这个注释看得我五雷轰顶,因为这个注释完全拉低了我对注释者所能达到最下限的认知。

首先,应该是钱德洪而不是钱洪德,他是明朝王阳明的弟子,“心学”二代目之一不知道注释者出于什么脑洞就被作为清朝汉学家提出来了;

其次,即使再无知,王守仁什么鬼,王守仁是清代汉学家,这是在恶意卖萌吗?

钱、戴、王、焦很明显是钱大昕、戴震、王念孙、焦循,这是很明显的清代汉学家巨佬。四个人错了三个,还把两个明朝人拉进来,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家出版社。

此后,从此金城是路人。

四、《方国珍研究论文集》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本《方国珍研究论文集》,其民科水平,比知乎都不如。

刚开始看得时候,连发两条想法吐槽这本书我以为已经触摸到底线了……没想到,我的底线还是太高了,今天这一篇“《水浒传》可能暗藏方国珍的真正死因”的文章真心看得我太刺激了。

文章表示,有人说《水浒传》是暗示张士诚的,错了,其实是暗示方国珍。你看,张士诚这么早就称王了,明显和梁山伯“替天行道”的主题不合,和方国珍更适合。

最后他说,你看,宋江是被毒酒毒死的。因此方国珍也可能不是死于中风,而是死于朱元璋的毒酒?!!!

太刺激了!看了某些文章,我常常因为自己脑洞太小而羞愧……

这玩意儿即使放知乎都要被喷得生活不能自理。

顺便说一句,浙江大学还出了一本《方国珍史料集》,创意很好,但是点校真心太差了,句读错的、字写错的简直触目惊心。

五、《袁凯集编年校注》

《袁凯集编年校注》一书,校注还是不错的,但是编年则甚为可笑。

基本上是为编年而编年,一点逻辑都不讲。比如有一首诗写明了为至正十六年,那么接下来但凡和这首诗能扯上一点关系,就说这也是至正十六年写的。例如该诗中有“稚子”一词,那么但凡有“稚子”的诗,作者都认为是至正十六年写的,这是什么逻辑?

若不能编年,其实真的不用编。

六、《皇家新风 大明朱氏家族的书画艺术》

立意甚好,谈论大明皇室的书画艺术,而且装帧也精美,石头出版社的,懂得人都懂。

但是,有着艺术史家谈历史常有的问题,那就是史学基础太差,史实错误基本上俯拾皆是。不需要多看,只需要翻开正文第一页,前三段话就能发现两处明显的错误:

一、至正四年的大饥荒之中,死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二哥和朱元璋一起料理的后世,当时二哥尚在人世;

二、高启和刘基、宋濂他们压根不是一路人,高启一直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领域之内,太祖建国之后,高启才和朱元璋有了交集,和刘基、宋濂一起投朱元璋的是叶琛和章溢。

七、《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

作为美洲郑和学会的会长(虽然可能也没几个人),李兆良的郑和研究真的是中国学者之耻。对《坤舆万国全图》几乎一窍不通,但是胡搅蛮缠说《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从而得出郑和发现美洲的结论,然后被大手子龚缨晏在《历史研究》上撰文打脸到体无完肤。

可谓顶着学者名号的谣言传播机了。

八、《今生今世》,胡兰成

伴随着张爱玲,胡兰成也火了起来。此人文笔或有可取之处,三观实在过于炸裂,说得直白点,枉为人也。

结发妻子要病死了,自己却躲在不远处的义母家,只觉“岁月荒荒”,且自我开释为“我皆会有个解脱……像个无事人”;

自己因为和他人打赌,直接闯去一个女同事家里亲了她一口,扭头就走,后来女生知道是胡兰成和别人打赌而亲的他,一气之下告诉了校长。于是胡兰成表示:你即告诉,你便是个没志气的。

合着别人被你无缘无故的轻薄了,连告诉人都不行?

这些是人说的话吗?

user avatar

我自己的硕士论文,116页,自己都读不下去。

20210730:今天闲来无事又读了一下,写得确实很差。

20211222: 没想到抖机灵抖上了知乎日报,还是挺开心的。大家研究生阶段,除了培养自己的项目能力和学术能力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写作基本功,不仅写学位论文会轻松,未来也会受益。

20211226:小皮走了,走得毫无征兆。他感觉不行了还知道来扒拉我两下,然后就当着我的面倒下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走出来,生活的大门好像刚开启了一道缝隙就被啪得一下关上了。小皮是一只猫,我再也抱不了小皮了,在这里写这些可能会让我自己变成一个祥林嫂,可是万一哪天他真的被我从记忆里清除了,那他就真的没有了。希望知乎一直存在下去,我就当做小皮埋在了这里,希望小管家不要删掉这里的东西,记忆没有了,就是真的没有了。

user avatar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我大一时买的。看完后发现一点用都没有

user avatar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

1. 资深瑞士学者会在书里告诉你为什么工地盒饭比美国中产吃的好。

2. 会告诉你为什么说中国比所有发达国家更发达

3. 瑞士学者要教育中国人更加自信


user avatar

所有精简版的名著。

我小时候简直深受其害。我小时候读过如《安娜 卡列妮娜》等删减版著作,这些作品把一些细节和支线删除,只留主线。当时,我读的感觉没什么问题。但我长大后觉得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毁人不倦。

当我长大买了全本之后,几乎失去了读她的兴趣。我很少会读两遍书,除非特别喜欢,像是《巴黎圣母院》。可一本书完完全全的读完也是一个非常惬意的过程,而删减版几乎把所有主线都带上了,你再去补那些暗示细节支线,就会感到无趣。

求求了,如果孩子真的读不懂,就别让他们太早的看那些大部头名著。书里的每个部分都有他的意义。即使如《悲惨世界》这类里头有大段作者的人生感悟,与剧情无关的感想和体会。他们也能让人了解到当时巴黎的气氛和法国的历史,并不是毫无用途的。

再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这简直就是删减版的重灾区了。我小时候的儿童版西游几乎没有什么诗词。可原版的西游记里有着数量无比庞大的风景诗和叙事诗。而且难得的是,水平都非常高。有多高呢?高到这些诗足够养活200个古风歌曲作者。而儿童版呢,诗全删了,文章里讽刺的,有关人心的东西也都没了。

水浒和三国更不用多提,改的乱七八糟,掐头去尾,让人不忍卒读。唯一比较好的是红楼不适合儿童通读,所以好像没什么精简版之列的东西。

四大名著是我们国家文学的瑰宝,结果有的人就把珍珠磨成了粉,分出去一点渣子,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珍珠。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我国古典的文学没什么有趣的,从而完全无法体会明清小说的水平。甚至觉得中国古代的小说都是垃圾。

所以,建议不要让小孩子去读精简版的名著,这是对审美和文化水平的摧残。我们应该找一些有趣的,简短的容易理解作品,让孩子从小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用精简版来敷衍了事。这么做除了家长可以吹我家孩子看过xxx名著外,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私以为,精简不过是阉割的美化,文学不能阉割,因为阉割掉的是审美和对历史社会的理解与感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