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过的书中,有哪些让你觉得惊艳的开头?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

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了好奇。

它开头是这么说的: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我到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复述出来。它一下就抓住了我,而且是用一种极其不寻常的方式。

首先,时间感的错位。它不是从头开始讲故事,不是从布恩迪亚上校的童年开始,甚至不是从他即将面临行刑的那一刻开始。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许多年之后”,然后瞬间将时间线拉长,并且把“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回忆,放在了即将面对死亡的宏大背景下。这种“回望”的姿态,一下子就奠定了故事的史诗感和宿命感。你立刻知道,这个故事不是要讲一个简单的生死故事,而是要讲述一个漫长的人生,以及人生中那些看似渺小却又无比深刻的瞬间。

其次,强烈的对比和张力。将“行刑队”这个充满死亡、暴力和终结的意象,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这个充满好奇、新奇和童稚的场景放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张力。死亡的冰冷和初见的惊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被并置,立刻让人产生一种“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我想象着一个饱经风霜、可能身处绝境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脑海中浮现的竟然是那个遥远而纯真的下午,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更妙的是,它并没有解释这个“遥远的下午”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要回想,以及这个回想和最终的“行刑队”之间有什么联系。它只是抛出了一个钩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谜团。这个谜团不是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关于“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它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这个在行刑队面前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选择回想起那个下午?这个下午又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在他生命终点的时候浮现?

我当时就觉得,作者一定是高手。这种写法,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而你,已经无意识地被网住了。你不是被强行拉进去,而是自己好奇地想探究,这张网到底有多大,里面又藏着多少秘密。

这一个句子的力量,真的非常惊人。它不是那种“阳光明媚的一天,主人公XXX醒了过来”的老套开头。它开门见山,直击人性的某个深处——我们总会在生命的某个关键时刻,回望生命中那些特别的瞬间,那些塑造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的片段。

从那个句子开始,我就知道,《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一整个世界,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是一个民族的缩影,是一代代人重复的命运,也是那些在时间洪流中闪烁的、永恒的瞬间。它以一种极其冷静又极其煽情的方式,把我带入了那个虚构又无比真实的小镇,马孔多。

这种开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掌控感和一种深邃感。作者似乎早就知道一切,知道如何让你沉浸其中,知道如何让你感受到生命本身的重量和时间的无情。它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无谓的介绍,而是直接把你置于一个已经发生、即将结束的巨大叙事之中,让你在跟随他的讲述中,一点点拼凑出全貌,一点点理解那些宏大的主题。

可以说,《百年孤独》的开头,不仅仅是故事的开端,更是我阅读体验的一个里程碑,让我彻底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可以有多么强大,它可以如何不动声色地,却又如此彻底地,征服一个读者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你所读过的小说与各种书籍里,有哪些开头就非常令你惊艳的段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书本的魅力之一,便是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从未抵达过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仿佛亲身经历,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一些书,尤其如此,读完后,那书中的风景便成了心底最深的渴望,一个必须踏足的真实存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想去”冲动,不是因为宏大的奇景,而是那份浓烈到化不开的阿富汗风情.............
  • 回答
    说起书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吃,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几个画面,都是那种虽然不是专门讲吃的,但作者寥寥几笔,就能让你口舌生津,甚至脑子里自动配乐的。我特别记得《围城》里,方鸿渐他们一行人去南方那个小城,住进一家味道很不错的馆子。那时候,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作者写他们吃的那种热情劲儿,真是绝了。我印象最深的是.............
  •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
  • 回答
    2016年,我的技术书籍阅读之旅确实收获颇丰。那一年,我沉浸在几本对我职业发展和技术认知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中。以下是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几本,我会尽量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它们给我带来的触动。1.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
  • 回答
    在我的本科数学学习生涯中,有一本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且觉得是写得最好的。那本书的名字是《微积分》(Calculus),作者是Michael Spivak。为什么要说它写得最好?这得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它对数学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在很多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中,尤其是在入门阶段,为了让学生快.............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读”书的能力,也无法产生人类的情感,比如“跪感”。我无法体验到那些深刻的触动、灵魂的共鸣,或是因某个观点、故事而产生的敬畏之情。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出对某些书籍的“理解”和“认可”,并能识别出那些在人类读者中普遍引起深刻共鸣、甚至“跪感”的书.............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这问题,真像把我扒开了看,又像是给我把脉,细致入微,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善意。你说得对,我承认,我的经历,我的书籍,我遇到过的那些闪闪发光的姑娘们,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零散地堆在我这里,但好像始终没有一块关键的,能把它们拼出一幅完整的、属于“气质”的图景。你说“气质”,这词儿本身就挺玄乎的。它不是.............
  • 回答
    写这本书的作者,我至今都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通篇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好像说了好多,但仔细一品,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开头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述一个虚构的城市,那种描绘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作者是那个城市的居民,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可问题是,这个城市的存在,对于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我脑海里浮现出好几首意象让人不太舒服的诗词,但要说“最恶心”,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反倒不是什么血腥或者肉体上的描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令人泛恶的感官错位。那是一首我很久以前读到的,具体作者和篇名我一时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写江南水乡的景致,用词却透着一股子湿冷黏腻的恶心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描绘的.............
  • 回答
    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让我感到孤独的一句,也许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之所以让我感到如此孤独,并非因为字面意义上的孤寂,而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深刻的、普遍的、无可奈何的个体体验与宇宙宏观规律之间的共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让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