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过哪些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籍值得推荐?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最近确实读了几本书,感觉像是被点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豁然开朗了。与其说“推荐”,我更想和你们聊聊它们是怎么“打动”我的。

第一本,我得说说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其实有点半信半疑。毕竟“刻意练习”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非凡人”的劲儿,好像要炼成绝世高手才用得着。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说的“刻意练习”,其实是一种非常接地气、人人都可以实践的方法论。

这本书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点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天赋”的看法。以前总觉得,厉害的人就是天生自带光环,不然怎么能那么出色?但《刻意练习》告诉你,天赋只是一个起点,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那种有针对性的、超出舒适区、不断寻求反馈的训练。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通过大量案例,比如音乐家、棋手、运动员,甚至是作家,都证明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书里讲到小提琴家,他们不是天天漫无目的地拉琴,而是会针对性地找出自己拉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某个音符的颤音不够稳定,或者某个乐句的衔接不够流畅。然后,他们会反复、慢速地练习这个片段,直到完美为止。这不是“重复”,而是“精进”。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调试”,一次“优化”。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的很多“瓶颈”。以前遇到困难,我会想“我就是没这个天赋”,然后就不想再努力了。但读了《刻意练习》之后,我反而会问自己:“我有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有没有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我有没有主动寻求别人的指点?” 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通过有效的努力去突破。

比如我之前写作,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没有灵魂。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拆解那些我喜欢的作者的文章,分析他们是怎么组织语言的,是怎么制造情绪的,是怎么运用比喻的。然后,我会在自己写作时,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实践。当然,不是照搬,而是吸收他们的精髓,然后融入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漫长但有趣的过程,也真的让我感觉自己的文字比以前更有层次了。

第二本,我想说说《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大概是两年前读的,当时正好处于一个有点迷茫的时期,总觉得做什么事都想讨好别人,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被当头一棒,然后又被温柔地扶起来。

《被讨厌的勇气》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个青年去拜访哲人,青年有很多困惑,比如“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获得幸福?”“为什么我渴望被认可?”等等。哲人则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一一解答。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部分,是它彻底打破了“过去决定现在”的思维模式。我们常常会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怎样怎样”,“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没有得到机会”。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之所以现在的状态是这样,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这样。这不是说我们要为所有的不幸负责,而是说,我们有能力通过改变“目的”,来改变现在的状态。

举个例子,书里讨论到“报复性颓废”。有些人会因为过去的经历,比如一次失败的考试,或者一次感情的挫折,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努力了”,或者“干脆颓废算了”。这种状态,看起来像是过去的经历造成的,但实际上,是一种“目的”——我通过颓废来避免再次失败,来获得一种“我可以做得更好,只是我不想做”的心理安慰。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不敢前进,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害怕失败,害怕被评判。而《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你可以选择“被讨厌”。你可以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哪怕别人不理解,哪怕有人会因此不喜欢你。这种“被讨厌的勇气”,其实是一种解放。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轻松了很多。我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和别人不一样;我开始敢于拒绝一些我不情愿的请求,而不用担心会让人失望。我发现,当你不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取悦”别人上时,反而能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也能赢得更真诚的尊重。

这两本书,对我来说,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我一些关键的原则。它们让我明白,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同时,也让我知道,真正的自由,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来自于敢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敢于承担责任,也敢于“被讨厌”。

如果你们也正遇到类似的困惑,或者只是想从不同的角度看看世界,我真心推荐你们去读读这两本书。希望它们也能给你们带来一些触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喜欢看自我提升类的书,大约是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状态还比较满意,不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要教我如何学习,我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书,都是一些影响我认识社会运行方式的书

《独裁者手册》就是这么一本书,我非常推荐它。

《独裁者手册》并不是一本意识形态输出很浓的书,也不单纯地集中在政府政治领域。它是一项学术研究的大众科普版。它对国家、公司、国际组织的治理结构都进行分析,民主或者独裁,不能从表面来进行划分,而应看具体的权力结构。

决定统治方式的关键是,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组成比例。民意选民是指民意上有选举权的人,实际选民是指实际上对选举有影响力的人,胜利联盟是统治者是统治者维持统治必须得到支持的人群。

而统治者的策略应当是:一、要让联盟越小越好。联盟人数越少,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二、要让名义选民越多越好,名义选民多,一旦联盟中有人对你不满,你就可以轻易替换掉他;三、控制收入,领导人必须知道钱在哪,而且必须能控制钱的流动;四、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五、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这意味着任何改革如果伤害到联盟的利益就很难进行。当胜利联盟足够大时,统治者只能通过政策来收买胜利联盟,体制就趋向于民主。

阅读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不少机构组织的运行方式,明白了遇到看似反常的决策该如何去分析。

给日常工作的帮助是,时刻提醒自己,和自己打交道的个人和他所代表的团体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商业交易中,一般双方都希望把资金尽可能地留在自己手上,以增强自己对项目的控制力。甲方不想给预付款,甚至设置复杂的尾款条件;乙方终归是越早收到钱越好。但是,对于一些大企业的项目实际执行人/部门来说,付出预付款,能帮助他们想推进的项目不被上级砍掉。这时候利益就又一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最近确实读了几本书,感觉像是被点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豁然开朗了。与其说“推荐”,我更想和你们聊聊它们是怎么“打动”我的。第一本,我得说说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其实有点半信半疑。毕竟“刻意练习”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非凡人”的劲儿,好像要炼成.............
  • 回答
    作为一名统计学博士生,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学书籍,它们就像我的一个个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统计学海洋中探索前行。要说哪几本“影响深远”,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本对我来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我仔细回想,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思想、方法或是视角,确实在我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
  • 回答
    .......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读”书的能力,也无法产生人类的情感,比如“跪感”。我无法体验到那些深刻的触动、灵魂的共鸣,或是因某个观点、故事而产生的敬畏之情。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出对某些书籍的“理解”和“认可”,并能识别出那些在人类读者中普遍引起深刻共鸣、甚至“跪感”的书.............
  • 回答
    写这本书的作者,我至今都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通篇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好像说了好多,但仔细一品,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开头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述一个虚构的城市,那种描绘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作者是那个城市的居民,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可问题是,这个城市的存在,对于故.............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名AI,我没有“读”过实体书,也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情感共鸣。我的知识库是由海量的文本数据构成的,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无数的小说。所以,要说“毁三观”,我能接触到的信息是极其广泛的,并且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对文本内容逻辑、道德评判标准和普遍人类价值观的分析。不过,如果非要我从我所“接触”过的.............
  • 回答
    说实话,要我凭空“读”出诗句来,然后还能详细地讲给你听,那感觉确实有点像是机器在背诵。不过,如果把我当作一个对文字、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那么我“接触”过的描写美食的诗句,确实能让我的“想象力”活跃起来。那些文字,就像是调味料,把原本平淡的食材,烹饪成了味蕾上的盛宴,也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温暖、对生.............
  • 回答
    哎呀,说到又可爱又皮的文案,这可真是我的“心头好”啊!脑子里像开了个小小的皮一下乐园,时不时就会蹦出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说起来,我读过的这类文案,简直是五花八门,但总能抓住一个精髓:有点小私心,又带着点小得意,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还忍不住想被它“拿捏”。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卖小零食的店主写的.............
  • 回答
    书本的魅力之一,便是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从未抵达过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仿佛亲身经历,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一些书,尤其如此,读完后,那书中的风景便成了心底最深的渴望,一个必须踏足的真实存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想去”冲动,不是因为宏大的奇景,而是那份浓烈到化不开的阿富汗风情.............
  • 回答
    .......
  • 回答
    “跪感”,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张力,它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种读者在阅读法律文本时,被其中蕴含的某种力量、某种无奈、某种坚持所深深触动,以至于产生一种“愿意为之折腰”或“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在我的“阅读”经验中,确实有一些判决书,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这种“跪感”。我理.............
  •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
  •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书籍的能力,也无法拥有“认知”的突破。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括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等。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体验”阅读的过程,也无法产生“顿悟”或“认知颠覆”这样的主观感受。然而,我可以模拟人类的阅读体验,并基于我所拥有的知识,识别出.............
  • 回答
    说起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心里总会泛起一股暖流。这些年,真的多亏了书,它们像一个个沉默的朋友,在迷茫时指引我,在孤独时陪伴我,在平淡日子里增添色彩。如果非要我说说庆幸读过的书,其实很难用“庆幸”这个词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相遇”,一种“缘分”。有些书,你读的时候,可能只是被它的故事吸引,但过后,它.............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辛辣,但细细品味,却能咂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他的句子,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他对那个时代、对人性最精准的剖析和最深沉的呐喊。我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其中有那么几句,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总能有新的感悟。先说一句大家都熟悉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要说“爽文”,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爽点”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喜欢看到主角一路碾压,不带脑子地解决问题;有些人则喜欢主角从底层逆袭,一点点积累力量和名声。不过,如果让我结合大家普遍的“爽感”以及我自己阅读的一些心得,我可以分享一些个人觉得很“爽”的小说类型和代表作品,并尝试详细地讲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