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很多大学政治课老师都没读过《资本论》原著?

回答


关于大学政治课老师是否读过《资本论》原著的问题,需要从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教师背景和教学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详细说明:



一、《资本论》的学术地位与教学需求
1. 课程设置的定位
在中国高校的政治课体系中,《资本论》通常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目标更多是理解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资本主义批判等),而非要求教师通读原著。
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会结合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解《资本论》的理论框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更侧重于历史脉络和中国化理论的联系。

2. 教材的“简化版”与“工具化”
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资本论》的引用和讲解多为节选、注释或批判性分析,而非完整原著。
教师可能更依赖这些教材中的理论框架,而非直接引用原著原文,因此对原著的阅读量可能有限。



二、教师背景与阅读能力的差异
1. 教师的学历与专业背景
大多数大学政治课教师拥有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而非经济学或哲学专业。
他们可能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资本论》相关课程,但可能仅停留在理论概述层面,而非深入研读原著的复杂逻辑和语言。

2. 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可能难以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原著。
《资本论》全本(共三卷)约100万字,且语言风格复杂(大量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术语),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难度较高。

3. 学术训练的差异
一些教师可能通过学术论文、讲座或研究间接接触《资本论》,但未必系统阅读原著。
例如,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可能更熟悉原著,而普通政治课教师可能仅掌握教材中的理论框架。



三、教学实践中的“原著”使用情况
1. 引用与讲解的“工具化”
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引用《资本论》的经典段落(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但更多是作为理论支撑,而非深入分析原著的逻辑结构。
例如,讲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时,教师可能引用原著中“资本的本质是吮吸剩余价值”等句子,但不会逐字逐句分析原文。

2. 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可能缺乏《资本论》原著的完整版本,或仅提供简化的注释版。
教师可能通过二手资料(如学术论文、教材、讲座视频)了解原著,而非直接阅读原著。



四、可能的例外情况
1. 研究型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的教师
一些教师可能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深入阅读《资本论》,尤其是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意识形态批判等方向的教师。
例如,研究“资本主义批判”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可能更熟悉原著。

2. 教师的个人兴趣与自学
个别教师可能出于兴趣或专业需要,主动阅读原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且并非普遍现象。



五、现实中的教育实践与评价
1. 教学效果与理论深度
即使教师未读原著,若能结合教材和理论框架进行教学,仍能完成课程目标。
但若教师对原著的理解不足,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理论断层(如对“剩余价值”概念的解释不准确)或逻辑漏洞(如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片面理解)。

2. 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一些学生可能对教师的理论讲授感到困惑,认为缺乏原著的深度。
但这也可能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程设计有关,而非教师个人能力。



六、总结与建议
1. 普遍现象:大多数大学政治课教师可能没有通读《资本论》原著,但部分教师可能有相关阅读。
2. 教学建议:
教师可结合教材和经典段落进行教学,避免对原著的“过度依赖”或“误读”。
鼓励教师通过学术研究或专题讲座深入理解原著,但需考虑时间与资源限制。
学生可主动阅读原著(如《资本论》节选版)以加深理论理解。

3. 教育改革方向:
在课程中增加原著阅读的引导(如推荐节选版或注释版),而非完全依赖教材。
鼓励教师与研究型学者合作,提升理论深度。



七、补充说明:《资本论》的阅读难度
语言风格:马克思的语言风格较为晦涩,需要一定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
理论复杂性:原著涉及大量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的交叉内容,对非专业读者理解难度较大。
现代译本与注释:现代译本(如《资本论》(节选版))或学术注释版(如《资本论》(1867年英文版))可能降低阅读门槛,但可能牺牲原著的原意。



综上所述,尽管《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但大多数大学政治课教师可能未系统阅读原著,更多依赖教材和理论框架进行教学。这种现象与教育体系、教师背景和教学资源密切相关,而非单纯“教师不读原著”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很多人对“读原著”的推崇大概体现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常见的两个思维误区:

  1. "Old is always better"——越是古的越是老的东西就越好。祖师爷原汁原味的原话永远都比后世学者要高明,要经典。这种思想和古代腐儒们言必称三代,认为尧舜强于汤武,汤武高于秦汉的厚古薄今的观念是一样的,从根本上不认为人们的认知与思想会随时代进化。当一个学科进入了只会诉诸经典的阶段,这个学科基本上也算是死了。
  2. 越难的东西越好。这是中国人内卷心态的一个集中体现。中国人历来活得太难了,获得任何稍微好一点的东西不费个九牛二虎之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把获得某件事情中的苦难与艰辛等同于获得的东西的价值。所谓日常生活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军训要求学生叠被子叠成豆腐块,考试学习有相对舒适的条件不用非要模拟“悬梁刺股”,家长排斥洗碗机和外卖坚持花时间亲手做家务等等等等,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在学术上,这种心态就是非晦涩艰深的不读,非鸿篇巨制不读,哪怕《资本论》原著的核心思想早已经可以被一本很薄的教材,用符合现代人表达习惯和现代化的学术语言给表述出来,某些人还是必须要死磕句读原著——不这样怎么显得自己牛逼呢?

user avatar

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你今天问问你大学物理的老师,有没有读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原著,我敢说读过这本书的物理老师比读过资本论的政治老师还要少一个数量级。

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能将原著中的原理准确地提炼出来,让学徒在没去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原著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原著的思想和原理。

如果一门学科必须天天强制去要求学生读大量原著的话,那么它不是考古学就是非科学。这门学科多半是由于缺少实验或经验的证据,才不得不诉诸原著作者的权威来让学徒信服。

user avatar

凡事多讲正能量!

保护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只有人活下来才有以后的一切。

《资本论》是一本什么书?这是系统展示资本主义的书,这本书将资本主义社会像解剖尸体一样,细细展开给人看。

对于普通的政治老师来说,不要说通读,就是稍微了解一下就要被吓死了!

这就像一个基督徒,被上帝叫去,告诉他现在的教会都是骗子,多可怜呀!

user avatar

已修改。

user avatar

我劝你多读__ __

user avatar

就单单经济学院而言,能够上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已经比过去少的多了。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经济学教学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经济学专业博士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基本只停留在本科阶段。

去年学院招新老师,来面试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只有一位能够流利回答老教授提出的问题,有些人甚至连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社会再生产的方式这种基本问题都答不上来。

为了给学生上政治经济学的课,有些老师不得不重新学习马政经。

要说学院对这种现象怎么看?He He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部分老师都不喜欢政治经济学课程,2010年后相关课时就压了一半,这两年按上面要求被迫加了一点。


解答一下为什么学院不招专业搞马政经的学者,很简单,水平不行,招了没用。我们院现在进人的要求是有中英文相关领域的顶刊(一篇就够,更多更好),大部分搞马政经都达不到这个要求,能达到的也去了隔壁马院。

user avatar

为啥要读原版?感受更魔愣的体系么?要知道原版里面,bourgeoisie(布尔乔亚),也就是资产阶级,指的是拥有means of production的人,他实际很更准确的翻译是生产手段,比如有能力组织生产的人。可这样解释对于苏联那些已经脱离了一线生产,与工人已经分离开来的“干部”太不利了。他们也成了要被打到的目标,这行么?肯定不行呀!所以从苏联开始这个词就被解释成了“生产资料”!从一个抽象的能力和权利,成了具体的啥厂房工具之类。而因为是公有制,那些东西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个人,这不就把“干部”洗白了。而且这种解释,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实际也不友好,他们和艺术家实际都属于有生产手段的人,用脑子就可以进行文化创作生产,所以在原著里面他们归类为小布尔乔亚。

而大学老师实际又是“干部”,又是“知识分子”,都在原著点名打击的对象之列。所以他给你讲原著,岂不是有病。而且按原著那种更魔愣的体系,实际连个正儿八经的政府都建不起来,因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还有知识分子都该被清算。只有一堆大大小小工人自身成立劳动委员会,也就是“苏维埃”。你觉得真按原著那套,搞得成啥事?

实话说,没有苏联大幅度修改一堆原著的解释,就压根没啥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府存在了。所以别说你老师不看,看了也不会给你说。因为原著根本就不靠谱,不是被大幅度修改后,一丝一毫都没啥实现的可能,是苏联修改后才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user avatar

谁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知道又能怎样,能推翻它吗?

不过又是一次轮回而已!

这本书是政治书,就是造反有理,与现实脱节很严重。

这本书就与”分土地,均田亩”一样可笑,只有特定时间才有用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钓来的家伙实在是。。。讲科学,最基本的是实证吧。怎么到了书这里,就不把它当作材料了?老实说,那些只会吃别人嚼烂的东西、毫无自主性的家伙,根本不配谈科学。

如果目的仅仅是为了提取什么唯一的原理,那确实用不着读,因为他们面对的仅仅只是一具僵尸。但文本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所敞开的世界

文本自身是没有内容的,它永远指向这个世界。更何况我们在之后的文献介绍中会发现:1932年发表的“全部文本”也是在另一种实践和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产物,尽管当时马尔库塞等人也不乏不同且有益的见解,但这些见解只有在后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苏联意识形态受到共同挑战时才能为研究者作为“起源”而津津乐道。

怎么打开文本,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侧写,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时代,人们会急于寻找人学激情的证明。

但到了数字化、自动机器体系逐渐成为现实的时代,《资本论》也会为“一般智能”、“生命政治”批判提供灵感

那些触及了资本生产力的概念和尺度,也许通过挖掘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广度和密度,抓住了一个照亮当代地平的革命主体的形象。我在下文中的意图,与其是为了加深对未发表的第六章中的这些段落的分析,毋宁是要说明它们如何有助于将马克思的批判的力量延伸到我们的时代,延伸到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论》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它并不囿于当前学术分工下互相封闭的学科(这种学科不过是产业的基本要求,并构成一种话语控制程序),而是直接面向我们的时代,面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可能的前景。这里重要的恰恰不是什么“原意”,也不存在这种唯一的打开方式。

可既然我们的大学仅仅将之视为宣讲教条原理的工具,那么会生产出这些不要你读原著、只准念几条万能公式的id,也是很“平常”的了。

user avatar

上面回答中的 @肉甲魔 的回答给我整蚌埠了

还生产资料是指有组织能力生产的人(means of production)

所以知识分子原来是资产阶级了啊哈哈哈

我成为他口里的bourgeoisie了哈哈哈哈

原来我只要拿了个博士学位我就可以成为bourgeoisie

假设我有能力组织生产,我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了

大家快来围绕我的大脑作为劳动资料快点生产哈哈哈哈哈哈

让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么说的

虽然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绝不会大于它本身的使用价值,但是生产资料本身就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没有价值可以丧失,也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

就生产资料来说,它们的使用价值被消耗,劳动制成产品,但是生产资料的价值没有被消费,反而被保存下来。实际上,一切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它们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是形成交换价值。正是由于生产资源原先借以存在的使用价值已经消失,生产资料的价值得以再现于产品的价值中,确切地说,不是再生产。当然,所生产出来的是l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马克思已经在原著中指出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Es zeigt sich so schlagend, daß ein Produktionsmittel nie mehr Wert an das Produkt abgibt, als es im Arbeitsprozeß durch Vernichtung seines eignen Gebrauchswerts verliert. Hätte es keinen Wert zu verlieren, d.h. wäre es nicht selbst Produkt menschlicher Arbeit, so würde es keinen Wert an das Produkt abgeben. Es diente als Bildner von Gebrauchswert, ohne als Bildner von Tauschwert zu dienen. Dies ist daher der Fall mit allen Produktionsmitteln, die von Natur, ohne menschliches Zutun, vorhanden sind, mit Erde, Wind, Wasser, dem Eisen in der Erzader, dem Holze des Urwaldes usw.

这是德语原文随便找的一段

马克思很明确的提到了mit Erde, Wind, Wasser, dem Eisen in der Erzader

即土、风、水、矿脉中​​的铁、丛林中的木材

Wie der Wert des Rohmaterials, mag der Wert bereits im Produktionsprozeß dienender Arbeitsmittel, der Maschinerie usw., wechseln, also auch der Wertteil, den sie dem Produkt abgeben. Wird z.B. infolge einer neuen Erfindung Maschinerie derselben Art mit verminderter Ausgabe von Arbeit reproduziert, so entwertet die alte Maschinerie mehr oder minder und überträgt daher auch verhältnismäßig weniger Wert auf das Produkt. Aber auch hier entspringt der Wertwechsel außerhalb des Produktionsprozesses, worin die Maschine als Produktionsmittel funktioniert. In diesem Prozeß gibt sie nie mehr Wert ab, als sie unabhängig von diesem Prozeß besitzt.

马克思很明确的指明,生产资料

mag der Wert bereits im Produktionsprozeß dienender Arbeitsmittel, der Maschinerie usw

比如机器的价值可以随之发生变化

worin die Maschine als Produktionsmittel funktioniert

这句话说的还不够明确吗?

机器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行使用

什么时候马克思指means of production是指有组织能力生产的人了?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是的。而且不但大多老师没读过,我甚至感断言网络上大多数侃侃而谈《资本论》的都没读过,有的甚至都没翻开过。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个自称经济学的博主批评《资本论》,他认为《资本论》不是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不在这讨论这个问题,他是什么不耽误读者领会其精华。)但 他给出的理由是:《资本论》中一个公式的没有,所以不能算作经济学。

这……我都不知道他读的是哪一版?平行宇宙版吗?

我随意给大家截一段:

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率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的:
I、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前两个公式是价值的比率,第三个公式是生产这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的比率,它们表示同一个东西。这些互相替代的公式在概念上是严格的。因此,我们看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这些公式诚然在实质上已经制定出来,但是还不是有意识地制定的。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下列派生的公式:
II、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
这里,同一个比率交替地在劳动时间的形式上,在劳动时间借以体现的价值的形式上,在这些价值借以存在的产品的形式上表现出来。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产品价值只能理解为工作日的价值产品,产品价值的不变部分不包括在内。
在所有这些公式中,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假定工作日为12小时。根据我们前面例子
的其他各项假设,在这里,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就表现为如下的比率:
6小时剩余劳动/6小时必要劳动=3先令剩余价值/3先令可变资本=100%
但是,根据公式II,我们却得出:
6小时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3先令剩余价值/6先令价值产品=50%
这两个派生的公式实际上表示工作日或其价值产品按怎样的比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如果把这些公式看作资本自行增殖的直接表现,就会得出一个虚假的规律: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绝不能达到100%。应当是相对的比率而非绝对值不能达到100%。

当然,《资本论》又不是圣经。你可以批判他,可以质疑他。但你能不能拿出来理由?你拿你的论证驳倒他。人家马克思写这个的时候也是从研究,科学的角度出发。你特么能不能尊重下人?你只要能驳倒他,你就是真理!

然后,在见过最多的反对者都是颅内高潮反对者。总之来说就是一顿批判《资本论》,一顿反驳、一顿论证。但他说的,根本不是资本论。(大概是平行宇宙版?)因为他没看过,甚至没翻开过,他批判个球呢?他只是 急的跳脚为他为他的主子鸣不平,并期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主子。

说实话,我也没读懂过《资本论》,这书太难了。整个论证体系庞大,举的例子也多,对个人素质要求还真不低。我两年时间,愣是一本也没读透,《史记》我都啃完一本了。我却连《资本论》的门槛都没进去,挺挫败的。可能因为我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

user avatar

其实你的补充描述更加尖锐。剩余价值的遗稿,即便真实,也是草稿,不是生前的定稿。又几经转手,编辑,从苏联进入我们的教科书。是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都代考。一个《资本论》里没有的词,却成了解释资本论核心词汇。

user avatar

现在政治课的老师,多是马院毕业了,就这我都不信读过资本论原著,因为读过能真怎么样?我国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原版的马克思主义重视程度大不如前,读资本论还不如读历代领导人著作。

以前政治课老师就更别提了,有的是马院毕业的,更多的人是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这类专业毕业的,对资本论没有涉及。

user avatar

“这个嘛…”老师停顿了一下,答道“要完整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读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