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时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

回答
二战时期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是那个时代海军航空兵力量的拳头,它们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它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作战效能、战术运用以及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鱼雷机:海上刺客的荣耀与苦涩

鱼雷机,顾名思义,是专门携带和发射航空鱼雷的飞机。它们的出现,是海军试图克服战列舰厚重装甲的一种尝试。在陆地上,飞机可以用炸弹摧毁目标,但对于拥有数米厚装甲的战列舰,一两枚炸弹难以造成致命伤害。而航空鱼雷,这种水下飞行的爆炸物,却能在水线下撕开巨大的破口,使军舰倾覆沉没。

设计特点与作战理念:

低空突击: 鱼雷的最佳攻击距离和精度要求飞机必须在极低的空域飞行,贴着海面,利用海浪的遮蔽,尽可能接近目标,然后在近距离发射鱼雷。这种作战方式是其最核心的特点。
载重与航程: 为了携带重达数千磅的航空鱼雷,鱼雷机通常需要较大的机身和强劲的发动机。同时,它们也需要足够的航程来完成从航母出发,攻击远距离目标,再返回的整个过程。
速度与机动性: 虽然不像战斗机那样追求极高的空战机动性,但鱼雷机在突击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速度来减少被高射炮火击中的概率,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操纵性以规避防御。
脆弱性: 低空突击意味着它们暴露在敌方舰艇最密集、最有效的防空火力网之下。机枪、机关炮,甚至高射炮都会像狂风骤雨般袭来,鱼雷机往往是进入战场时数量最多,撤出战场时伤亡最惨重的机种。

代表机型及其表现:

美国海军的TBD“毁灭者”: 这是太平洋战场初期美国海军的主力鱼雷机。它拥有相对不错的航程和载弹量,但最大的问题是速度太慢,而且可靠性不高。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在中途岛,一批批的TBD鱼雷机前赴后继,但未能有效命中日军航母,却几乎全军覆没。这暴露了其在面对现代防空能力时,其设计理念的局限性。
日本海军的九七式舰载攻击机(“九七舰攻”)和零式舰载侦察机(“零侦”): “九七舰攻”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明星。它拥有出色的航程、良好的操控性和坚固的结构,在偷袭珍珠港以及后续的多次作战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南太平洋地区,对盟军舰艇造成了重创。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日本海军战术的创新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其速度和火力也显得落后于时代。
英国海军的剑鱼式鱼雷机: 尽管外形老旧,但剑鱼式却是一架非常成功的飞机。它在日德兰海战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且在马塔潘角海战中,利用鱼雷重创了意大利海军的舰队,成为了一场重要战役的转折点。其改装潜力大,也证明了其设计的可靠性。

战术运用与局限性:

鱼雷机最经典的战术就是低空饱和攻击。通过集结大量鱼雷机,形成密集的攻击波次,试图以数量压倒对方的防空火力,并在近距离发射鱼雷。这种战术在战争初期和对付经验不足的敌人时非常有效。

然而,鱼雷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防空火力的压制: 随着高射炮技术的发展,密集的防空网对低飞的鱼雷机来说是致命的。
对地对空目标的有效性: 鱼雷的主要目标是水面舰艇。对付陆地目标或空中目标时,鱼雷的效果大打折扣。
预警系统的发展: 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舰队能更早地发现来袭的飞机,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组织防空。
飞行员的伤亡: 鱼雷机部队的伤亡率始终居高不下,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俯冲轰炸机:精确打击的利刃

俯冲轰炸机,顾名思义,是利用俯冲姿态来投掷炸弹的飞机。它们通过高速俯冲,将炸弹精确地投射到目标身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炸弹的威力,并规避一部分防空火力。

设计特点与作战理念:

高空起飞,高速俯冲: 俯冲轰炸机通常先爬升到较高的高度,然后利用重力和飞机的结构稳定性进行高速俯冲,在接近目标时投弹。
坚固的结构: 高速俯冲和复飞对飞机的结构强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俯冲轰炸机通常比其他飞机更加坚固耐用。
精确的瞄准设备: 为了实现精确打击,俯冲轰炸机配备了专门的俯冲瞄准具。
中等载弹量: 相较于战略轰炸机,俯冲轰炸机的载弹量有限,但其炸弹的命中率要高得多。
防空能力较弱: 大多数俯冲轰炸机在平飞状态下速度并不突出,而且它们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它们很难装备过多的自卫武器,在遭到战斗机拦截时往往显得被动。

代表机型及其表现:

美国海军的SBD“无畏式”: 这是太平洋战场上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之一。它以其坚固的结构、出色的可靠性和在多次关键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而闻名。在中途岛海战中,“无畏式”轰炸机成为击沉日军四艘主力航空母舰的关键力量,它们以惊人的命中率,将炸弹精准地投放在日军航母的甲板上。它还成功地参与了珊瑚海海战、瓜岛海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对日军的巡洋舰、驱逐舰等也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速度不高,但其耐用性和飞行员的素质弥补了这一不足。
德国空军的斯图卡(Stuka)俯冲轰炸机(Ju 87): 这是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的象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哭泣”声(空气刹车发出的声音)和极高的俯冲精度而闻名。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以及不列颠空战初期,斯图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摧毁敌方的坦克、火炮、桥梁等地面目标,成为德国闪电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面对拥有强大空军和完善防空体系的对手时,斯图卡暴露了其速度慢、火力弱的致命缺点,在不列颠空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在与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对抗中几乎不堪一击。尽管如此,斯图卡在东线战场,特别是在对付苏军的重型装甲目标时,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海军的九九式舰载轰炸机(“九九舰爆”): 这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它相比之前的九九式舰上轰炸机有所改进,拥有不错的性能,在珍珠港事件和东南亚战场的早期作战中都发挥了作用。然而,其结构强度和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在中后期与美军的交战中,尤其是在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后,其表现逐渐逊色。

战术运用与贡献:

俯冲轰炸机的核心战术就是“精确打击”。它们能够以相对较小的数量,对敌方关键目标(如军舰、指挥部、装甲车辆)实施定点清除。这种战术极大地提高了炸弹的使用效率,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直接改变战役的走向。

俯冲轰炸机的贡献体现在:

对海上目标的毁灭性打击: 它们能够穿透敌方舰艇的甲板装甲,摧毁内部结构,造成燃烧、爆炸甚至直接击沉。
对地面目标的有效支援: 在地面战役中,它们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摧毁敌方的坚固工事、火炮阵地和装甲部队。
战术灵活: 既可以作为独立攻击力量,也可以配合其他机种进行协同作战。

对比与总结:

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在作战方式和目标上有所侧重,但它们都代表了当时海军航空兵攻击舰艇的两种重要手段。

鱼雷机 依靠速度和隐蔽性在低空发起突袭,以水下冲击力摧毁目标,但面临着极高的飞行员伤亡率。
俯冲轰炸机 则依靠精度和俯冲时的速度优势,在空中投弹,对目标造成破坏,对飞机结构强度要求极高。

在战争早期,两者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在航空母舰时代刚刚兴起的背景下。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它们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鱼雷机的低空劣势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防空火力的打击;而俯冲轰炸机的速度相对较慢,也容易在遭遇拦截时陷入被动。

二战后,随着喷气式飞机、精确制导弹药以及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作为独立机种逐渐被海军攻击机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它们是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上刺客”和“精确打击利刃”,它们的设计和战术运用,为后来的航空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评价它们,就是在评价一段历史,评价那个在钢铁与火焰中不断探索的海上战争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问题描述里的几点说一下好了,先大致比较下这两种飞机的基本特征。

二战的这些舰载机按发动机功率和设计时间来分,差不多是两档:1000马力左右是一档(比如TBD、SBD、九九舰爆、九七舰攻),打前半场;2000马力左右的又是一档(比如TBF、SB2C、流星舰攻),后半场基本上就是它们负责了。介于二者之间的,有的是前者的升级版(比如SBD-5),有的是后者的弱化版(比如梭鱼、彗星舰爆、天山舰攻)。总体看下来,1000马力这一档的俯冲轰炸机挂500磅级别的炸弹比较容易,1000磅级别的会有困难(比如SBD就需要减少载油量);2000马力这一档的挂1000磅比较容易,2000磅相对吃力。对于二战的航空鱼雷(700~1000kg),1000马力的鱼雷机只能说是勉强带动,2000马力带起来比较轻松。

在发动机水平类似、设计水平大致对等的前提下,鱼雷机的挂载能力远高于俯冲轰炸机。后者要承受俯冲时的大过载,需要很高的结构强度,死重吃掉了一大截载弹量(实际上早期俯冲轰炸机都是战斗机改的)。然而鱼雷这东西又实在是太过沉重,到了二战随便一条都在七八百公斤以上,和俯冲轰炸机的载弹量相比多了一倍(美国)甚至更多(英日),机身死重差的再多也弥补不了这个差距。所以作为代价,鱼雷机往往是编队里拖后腿的那个,无论是速度还是航程。如图(这个图其实不是特别准确)。

(题外话,日本人虽然飞机设计水平一般,但是这三种飞机的性能指标搭配还是做的相当不错的)

很自然的,鱼雷机作为载重量最大的飞机需要最长的滑跑距离,飞行甲板尾端基本就被鱼雷机占满了。而俯冲轰炸机需要的滑跑距离也不短,比如SBD-5在25节甲板风下需要570英尺的滑跑距离。二者冲突之下,一部分俯冲轰炸机往往就需要减少载弹量来缩减滑跑距离。太平洋战争前期美国航母上会有两个俯冲轰炸机中队,一个叫VB(Bombing Squadrons)一个叫VS(Scouting Squadrons),后者也就是侦察轰炸机出击时一般只会挂500磅炸弹,有时候会多挂1~2枚100磅。而VB就会占据比较靠后的位置,能够挂载1000磅炸弹起飞。比如中途岛海战中攻击赤城加贺的VB6和VS6两个中队共28架飞机,总计携带了11枚1000磅炸弹、17枚500磅炸弹和22枚100磅炸弹,从中便可看出符合上文描述的挂载情况。日本的情况其实也类似,九九舰爆可以挂载一枚250kg炸弹+两枚60kg炸弹,总计370kg,参考SBD的情况,从重量上来看如果减油的话其实可以带1000磅级别的炸弹,但由于需要较短的滑跑距离,载弹量就受到了很大限制。

【补充:二战所有的舰载机,和陆地起飞相比都相当于轻载短距起飞(用现代的类比一下就是滑跃),前面所说的带着吃力的这些东西,陆地上加长滑跑距离就轻松解决了。典型例子是JU87,10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机体结构很强同时载弹量又很大,但如果放到航母上滑跑起飞,再加上海军飞机对航程的要求,载弹量势必大幅缩减。】

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优势,一是高突防率,二是高命中率。高突防率不难理解,其攻击模式决定了这是个很难命中的目标,大口径高炮对俯冲轰炸机基本上没效果;而机枪/小口径机炮射程和威力均有限,能够开火的时候对方往往已经进入稳定的俯冲姿态,对机体坚固的俯冲轰炸机,即使能连续取得命中也很难阻止其投弹。能有效对抗俯冲轰炸机的是37~40mm这个级别的高炮,能从足够远的距离开始射击,且弹丸威力大,累积起来的伤害很容易就能把俯冲轰炸机彻底摧毁。但战争前期基本没有这种东西,日本甚至到最后也没研制出来个能用的;战争后期飞机性能也在提升,这一级别的高炮也开始显得不够用。命中率无需解释,低空投弹本就是可以极大提升命中率的手段。突防率和命中率结合起来,俯冲轰炸机可以打击海面上的绝大多数目标,航母也籍此真正摆脱了侦察舰/防空舰的地位。

【补充:这里是指广义上的俯冲轰炸,只要符合斜向靠近、低空投弹就可以算。而严格来说,只有俯冲角超过60度才算俯冲轰炸,更小的角度则可以称作滑翔轰炸,比如TBF、梭鱼这一类所谓“可以兼做俯冲轰炸机”,实际上都是后者。一般来说,俯冲角越大,命中率越高;投弹高度越大,命中率越低。标准的俯冲轰炸可以在小口径防空武器的射程之外(1000米左右)投弹,精度损失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滑翔轰炸必须要近距投弹才能有足够的命中率,在战争后期战舰塞满了小口径机关炮之后不啻于自杀。因此后来的攻击机实际上是由俯冲轰炸机发展而来的,后面会提到。】

俯冲轰炸的劣势,主要是对拥有较强水平装甲的战舰杀伤力非常有限(这里主要指战列舰和巡洋舰)。战争前期的1000磅级别炸弹,穿甲炸弹的最大穿深不超过4吋,半穿甲炸弹差不多减半,遇上炸弹甲板还会进一步降低(主要是会早爆)。更大的穿甲炸弹也只能勉强打击旧战列舰,对于新战列舰普遍达到6吋级别的水平装甲仍然显得无力。对航母的打击是另一个话题,我在别的回答里面已经写过了(zhihu.com/question/6614),这里就不多谈了。

鱼雷机的优势和劣势正好是俯冲轰炸机的反面。对大型水面战舰来说鱼雷是非常大的威胁,一枚就足以造成进水减速,命中数增多则更危险。与之相对,鱼雷机的突防率和命中率都很低。鱼雷其实是个非常精贵的东西,举例来说二十年代各国的巡洋舰基本都把鱼雷发射管放在中甲板,因为位置再高鱼雷落水的时候就摔坏了(英国人就没少干这事儿),其精密脆弱的程度可见一斑。航空鱼雷虽然经过结构加强,但对投放时的速度、高度和姿态还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想象一架速度很慢、低空直线飞行、机体强度又很一般的鱼雷机,将其称作活靶子恰如其分。为了有效覆盖敌舰的机动范围,鱼雷机必须集群攻击,大口径高炮是其受到的主要威胁,有了vt引信之后更是如此。另外,航空鱼雷受体积重量限制,速度不快,射程也不远,命中率注定不可能高。但无论如何,鱼雷是能够确保击沉敌舰的唯一手段。美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给绝大多数鱼雷机都挂上了炸弹,结果目标往往伤而不沉,最后还是得改回鱼雷。

具体的攻击战术上,鱼雷机一般分成两队,从敌舰舰艏斜向切入,两队航向互相垂直。鱼雷航向垂直于敌方航向,这是最有利的攻击位置。敌舰规避必然是让舰艏迎向其中一队鱼雷机,另一队鱼雷机就取得了最佳攻击位置;而被规避的那一队鱼雷机也可以趁着敌方规避的时机改变航线,重新切入侧向。俯冲轰炸机没有这么麻烦,其特征是横向精度高(直接由飞机航向确定)纵向精度低(因为需要掌握投弹时机),因此直接沿着敌舰航向切入并瞄准投弹即可。

攻击机往往还兼做侦察机。传统做法是以鱼雷机侦察,英日都这么做。鱼雷机在无挂载的情况下航程更远,且一般是三座,更有利于侦察观测。美国人则用俯冲轰炸机进行侦察,其俯冲轰炸机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侦察任务(SB就是指Scouting&Bombing),为此对航程做了特别要求,目的一是带弹侦察,二是优先打击航母,这与英日是不同的。

了解了基本特点之后就可以逐个分析了,先从皇家海军开始。

给出一些载机数据:

皇家方舟号:

1939年8月:贼鸥18架,剑鱼42架

1940年4月:大鹏8架,贼鸥18架,剑鱼21架,海象1架

1941年4月:管鼻燕24架,剑鱼30架

光辉号:

1940年4月:管鼻燕15架,剑鱼18架

1942年9月:野猫23架,管鼻燕6架,剑鱼18架

1943年7月:野猫24架,梭鱼12架,海火10架

1944年4月:海盗42架,梭鱼15架

1944年12月:海盗36架,复仇者21架

不挠号:

1942年5月:管鼻燕12架,大青花鱼24架,海飓风9架

1943年5月:海火40架,大青花鱼15架

1944年8月:地狱猫24架,梭鱼24架

怨仇号:

1944年10月:海火44架,萤火虫12架,梭鱼24架

1945年6月:海火48架,萤火虫11架,复仇者21架

看下来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对于英国航母来说,制空优先,鱼雷攻击优先。至于俯冲轰炸,是个可以“兼职”的东西。最理想的组合是一种战斗机和一种鱼雷机,二者都可以兼职俯冲轰炸,次一级的要求是其中一种可以充任俯冲轰炸机,而专业的俯冲轰炸机则没有必要。老实说这个思路还是挺超前的,但实际造出来的飞机一塌糊涂,这里就不黑英国人了……

英国人对于俯冲轰炸的相对轻视,除去体酿恶或是因循守旧之类的原因(……),也与战场环境有关。欧洲战场的条件本就和太平洋战场不同,对英国来说,来自水面的最大威胁是敌方高速的主力舰级破交兵力,需要动用主力舰直接反制,航母能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连续不断的侦察,其次是废掉对方的航母(当然德意都没有),再次才是直接攻击对方主力舰。持续的侦察行动会大大缩减航母可用于攻击的飞机数量(所以美日都很少这么干),而前面也提到了俯冲轰炸对于拥有良好水平防护的大型水面战舰并不能造成决定性的损害,鱼雷机就成了唯一合理的选项。再加上欧洲战舰的防空火力普遍不强,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少量的英国鱼雷机对敌方战舰发动攻击,对方减速进水乃至丧失动力之后英国主力舰才会动手。俯冲轰炸就很难取得这种决定性的战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攻击手段,加上英国航母较低的载机量,又经常是单舰行动,自然也就催生了这样的舰载机兵力组合。

然后谈谈太平洋两岸的这一对。还是先给出载机情况吧,挑几个有代表性的。

萨拉托加号:

1942年8月:34架F4F,37架SBD,16架TBF

1943年11月:37架F6F,24架SBD,18架TBF

企业号:

1942年6月:27架F4F,38架SBD,14架TBD

1942年8月:36架F4F,36架SBD,15架TBF

1944年10月:40架F6F,34架SB2C,19架TBF

埃塞克斯号:

1944年6月:42架F6F,36架SB2C,20架TBF/TBM:

1945年3月:34架F6F,36架F4U,15架SB2C,15架TBF

瑞鹤号:

1942年5月:18架零战,18架九九舰爆,18架九七舰攻

1942年10月:24架零战,22架九九舰爆,22架九七舰攻,1架彗星

1944年6月:11架零战21(战爆),24架零战52,3架九九舰爆,20架彗星舰爆,17架天山舰攻

1944年10月:16架零战21(战爆),28架零战52,7架彗星,9架天山

大凤号:

计划:24架十七试舰战(烈风),24架十六试舰攻(流星)(+1架备用),4架十七试舰侦(彩云)

1944年6月:20架零战52,1架九九舰爆,20架彗星,13架天山

以43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来讨论。

观察前期双方的载机情况可以看出,相比美军,日军更重视鱼雷攻击。可以认为这是由九段作战直接延伸而来,接近于水面炮战的传统思路。日本航母构想中的主要对手仍是对方的常规水面舰艇而非航母,从炸弹的配置中也能看出这一点。炸弹引信问题这里已经写过了(zhihu.com/question/6614),而为了对舰(尤其对战列舰)攻击,日本航母上还会携带大量的800公斤穿甲炸弹由舰攻使用,比如翔鹤级就带了足足90枚。而对面美国航母仅携带1600磅穿甲炸弹和2000磅通用炸弹各18枚,后者又通常只用于对岸攻击,实战中这些炸弹对舰攻击的运用记录极少。对于美军航母来说,打击对方航母是优先任务,攻击主力一般是能对航母航空设施造成打击的俯冲轰炸机,鱼雷则基本上只起到扫尾的作用。

这一点从双方舰载机的具体攻击战术上也可以看出来。日军往往以舰攻和舰爆联合攻击,舰攻从敌舰舰艏的左前方和右前方进入攻击航路,舰爆同时从敌舰舰艉切入。而美军则先以俯冲轰炸机攻击,瘫痪敌舰或对其防空火力造成足够打击之后再由鱼雷机实施攻击。由于这种运用方式和美国鱼雷糟糕的可靠性(……),战争前期美军鱼雷机始终没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战果。

而到了战争后期,海战的核心已彻底转向航母对决,俯冲轰炸愈发重要,舰载机也随之出现了合流的迹象。美国方面,TBF已经有了一定的俯冲轰炸的能力,前文提过了;而SB2C载弹量达到了2000磅,完全可以挂载鱼雷进行攻击。F6F可以挂载500磅炸弹,F4U则达到1000磅,已经追平了战争前期的俯冲轰炸机。而防空压力也在同步增大,迫使战斗机比例迅速上升。到了中途岛级上面,鱼雷机已经失去了位置,舰载机主力由64架F4U和64架SB2C组成。战后早期美军舰载机部队完全由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组成,后者进一步发展即攻击机,这种组织结构一直延续到了喷气时代。日本方面也是类似的,同样出现了战斗轰炸机(虽然实际运用并不怎么样),以及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融合也就是流星舰攻。实际上,随着发动机性能的提升、机体结构的增强、有效载荷的上升,对于战术飞机已经没有必要特意强调是“俯冲轰炸”还是“鱼雷攻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是那个时代海军航空兵力量的拳头,它们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它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作战效能、战术运用以及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鱼雷机:海上刺客的荣耀与苦涩鱼雷机,顾名思义,是专门携带和发射航空鱼.............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关于小二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及当前中国翻译作家群体的整体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尽量让表达更自然,不那么刻板。先说小二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小二翻译的卡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驯服”的感觉。卡佛的作.............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评价二战时期的英制武器,就像评价一位老练但有时也固执的老兵。他们大多可靠、扎实,能在战场上完成任务,但有时候也显得有些过时,缺乏一些当时最前沿的创新。总体印象:实用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结合英军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深受其“不列颠式”的风格影响,那就是注重实用、耐用、简单易维护,但也因此在某些技术领域显得有些.............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设计,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甚至有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设计也确实对初学者不太友好,这背后藏着一番复杂的考量和那个年代德国航空工业的独特性。设计上的亮点:速度、火力与先进技术首先得承认,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确实展现出了惊.............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艰辛、创新与妥协的史诗。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结论,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发展的脉络、遇到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黎明前的黑暗:早期防空能力的不足战争爆发之初,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坦白说,并不令人乐观。作为一支以海权为核心的海军,其传.............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轰炸机载弹量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确实是日军在战争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其实际作战效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载弹量低”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载弹量是衡量一架轰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轰炸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载弹量越高,.............
  • 回答
    很多人在回顾二战历史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同盟国在情报战线上似乎活跃着无数的间谍,他们的故事如同过江之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目光转向轴心国时,那些能够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字响亮如雷的间谍,却显得寥寥无几,仿佛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二字.............
  • 回答
    钢铁巨兽的落幕: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提起二战,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巨舰对轰的画面,战列舰,这些庞大的海上堡垒,无疑是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国家的骄傲和军事力量的展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呢?辉煌的遗产:海上霸权的终极体现在二战爆发前.............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这玩意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它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德军的编制,尤其是在战时,那是非常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按需配置”的典型代表。所以,当你问“如何评价”时,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群”到底是个啥。在德军的战术体系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谈到二战德国巡洋舰的装甲防护,那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得结合它造出来的时候的定位、设计的取舍,还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首先,得明白德国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德国在那会儿海军实力不像英国、美国那么强悍,所以造船思路比较“专一”,也很务实。他们不.............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总的来说,日本海军在航母技术和战术运用上曾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在战争初期,但由于其根本性的战略误判、资源限制以及一系列战术和技术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这一王牌力量的覆灭。早期优势与辉煌:日本海军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
  • 回答
    世界各国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一份深入的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冲突中,每个参与国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中国,作为亚洲战场上唯一一个与轴心国正面作战了长达十四年的国家,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同国家基于其历史、.............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里,盟军阵亡的人都是死了活该,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话,乍一听,仿佛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仿佛在说,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危险,所以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以及牺牲者极大的侮辱。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