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否明智?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以其惊人的突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究竟是一步明智的棋,还是一个自掘坟墓的愚蠢决定?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理解当时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其国内的战略考量,以及偷袭珍珠港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日本为何选择偷袭珍珠港?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日本当时已经深陷与中国的战争泥潭,并积极扩张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然而,其野心勃勃的计划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拦路虎——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当时尚未正式参战,但其强大的海军力量是日本南进战略最大的潜在威胁。

日本领导层,特别是海军方面,认为美国对日本的扩张行动会进行干预。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同时争取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他们寄希望于一次“决定性的打击”,一劳永逸地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他们的战略逻辑是:

时间窗口的紧迫性: 日本的资源,特别是石油,高度依赖进口,而美国实施的石油禁运正在扼住日本的咽喉。日本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与美国进行长期消耗战,必须速战速决,占领东南亚丰富的石油资源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雷霆万钧的威慑: 日本海军的参谋们相信,一次对珍珠港的突袭能够让美国在情感上和军事上受到重创,从而在短期内不敢轻易介入太平洋战争,为日本赢得发展和巩固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时间。他们认为,如果能迅速控制东南亚的资源,并建立起足以防御的屏障,美国可能会选择接受既成事实,甚至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对美国心理的误判: 日本情报部门对美国国内政治和民众心态的评估存在偏差。他们低估了美国人民的凝聚力以及美国政府在遭受袭击后迅速动员国家力量的决心。许多日本决策者可能认为,美国社会相对“软弱”,一场重创会让美国人产生厌战情绪。

偷袭珍珠港的“明智”之处(从日本的角度看):

如果仅从短期战术效益和实现特定目标的角度来看,珍珠港的偷袭在某些方面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成功”:

战术上的辉煌: 在偷袭当天,日本海军确实展示了其高超的战术策划和执行能力。攻击舰队精准打击,几乎完全出乎美军意料。
大规模杀伤: 珍珠港的袭击造成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创,包括8艘战列舰被击沉或重伤,188架飞机被毁,2,403名美国人死亡,1,178人受伤。从摧毁对手有生力量的角度看,这是极其成功的。
初期战场优势: 这次袭击为日本赢得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初期优势,使其能够相对顺利地占领东南亚的许多战略要地,并建立起其所谓的“防卫圈”。

然而,为何说它并不明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灾难性的战略失误:

未能摧毁关键目标: 日本的袭击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未摧毁美国海军的关键资产——航空母舰。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恰好不在珍珠港,成功规避了打击。航空母舰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幸存为美国日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并未瘫痪美国战争机器: 尽管舰队遭受重创,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是日本无法比拟的。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迅速地建造和补充损失的舰船和飞机。珍珠港的袭击并没有削弱美国发动全面战争的潜力,反而将其彻底激怒。
激怒美国,促成全面战争: 珍珠港的袭击,尤其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彻底激化了美国公众的情绪。此前美国国内存在着是否参战的巨大争议,但这次袭击一夜之间将美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如果日本的目标是避免与美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珍珠港的袭击可以说适得其反,直接将美国这个拥有庞大资源和强大战争潜力的国家拖入了战争。
战略纵深与资源对比的巨大劣势: 日本领导层严重低估了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的代价。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与美国相比天差地别。而美国拥有辽阔的疆土、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爆发后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长期的资源和生产力的对比,注定了日本在全面战争中难以取胜。
未能有效解决石油问题: 虽然日本占领了东南亚的石油产区,但其物流和生产能力仍然受到美国海军的威胁。它成功地从占领区获取石油,但却未能消除美国海军对其补给线的威胁,反而更加凸显了美国海军的重要性。
孤立与国际环境恶化: 偷袭行为在国际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日本宣称自己是东南亚的解放者,但其行为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和敌视。在轴心国同盟的组成上,虽然与德国和意大利结盟,但在实际军事配合和资源共享上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

总结:

从战术层面上看,偷袭珍珠港无疑是日本海军一次大胆而成功的突袭,在短期内达到了震慑和削弱美国的目的。

然而,从战略层面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个极不理智、极不明智的决定。它将一个尚未参战的强大对手推上了战场,并为其提供了一个道义上和政治上参战的绝佳理由。日本领导层对美国战争潜力的误判,以及对长期资源消耗战的低估,导致了这场战争最终的失败。它并没有为日本争取到时间,反而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与其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明智”的,不如说是在被逼入绝境下,孤注一掷的冒险,最终因其对对手力量的严重低估和对战争性质的根本性误判,而走向了毁灭。 这场偷袭,更像是在一片烈焰中添上了一把更加猛烈的火,瞬间点燃了整个太平洋的战火,而烈焰的另一端,是那个拥有无穷战争潜力的巨人——美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昏招的人,你倒是举出一个更好的法子来啊。

请记住以下条件:

1. 日本在中国大陆陷入泥潭,虽然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日本的战争机器来说是依然入不敷出的。

2.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石油和废旧钢铁禁运。如果不开战,夺取东南亚的油田的话,日本的原油储备只够使用一年出头。

3. 日本社会风气已经属于油门焊死的程度,任何尝试刹车的人都会被天诛国贼。你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打方向盘而已。

user avatar

李鸿章评价日本人用了8个字,一针见血。

贫而多贪,诈而显信。

这是对日本人民族性格的整体概括,一个贫字,也概括了日本的地缘处境,在海权帝国时代,注定沦为大国博弈的马前卒、代理人。

一条蹲在远东大陆门口的恶犬,它的主人曾经是英国,侵华战争前期又换成了美国人。

在远东这块肥肉面前,主人和恶犬反目成仇,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user avatar

为什么是昏招?

战略目的达到了,确保了美国海军在日军南下时无力干涉;战术目的超额了,原来只打算消灭太平洋舰队1/4的实力,实际上基本全歼。

至于美国参战,那是开战决策时就已经商量好了的,根本不算什么意外。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算昏招

有人不服气,说凭什么算全歼,那么就看看主力舰的情况:

内华达,中弹后主动搁浅,在珍珠港修理到1942年4月后靠自身动力返回西岸,继续修理到1942年12月结束(不能参战,日军判定中破);

俄克拉荷马,中弹后倾覆,后扶正,在1942年2月拖曳回本土的海程中沉没(日军判定大破);

宾州,空袭时正在船坞内检修,受伤最轻,于1942年2月返回本土,后在马雷岛修理加改装,一直到1943年2月(本来就是维修,不能参战,日军判定小破,不影响作战);

亚利桑那,爆沉(日军判定击沉);

田纳西,美军评价严重受损,1942年2月返回西岸,26日继续大修,然后进行改装,1943年2月重新服役(不能参战,日军判定大破);

加州,受损过重弃舰,一直到1942年3月才浮起,其中主要火炮甚至是拆离后打捞出水,一直到中途岛之战后的6月9日才离开船坞,1944年1月重新服役(不能参战,日军判定击沉);

马里兰,受伤较轻,1942年2月返回西岸,一直到11月之前改装(这个是唯一的可以修吧修吧参战的,日军判定小破);

西弗吉尼亚,坐沉,1942年4月出水,1943年4月返回西岸大修,1944年6月重新服役(不能参战,日军判定击沉)

user avatar

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以当时的世界形势,我认为日本偷袭美国不是昏招。

二战主战场是苏德战场。1941年下半年偷袭珍珠港前,德国在苏联简直是摧枯拉朽的胜利,苏联第一次胜利的莫斯科战役尚且局面不明。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苏联顶不住还是很合理的。事实上苏联能赢确实是基于逆天的坚韧性。

如果德国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美国无论如何不敢投入太多力量打日本。就算日本输掉很多海战,美国也几乎无法投入巨量陆军到日本中国东南亚和日本拼并且打赢。就算惨赢也是让德国坐收渔利希特勒笑到最后,美国没那么傻。

另外没人会想到原子弹的发明。

另一方面,日本利用大破太平洋舰队后美国海军力量的空虚来攻占东南亚的战略事实上是成功了。一旦德国胜利,如前所述,日本的最坏结果就是失掉东亚以外的制海权,日本在东南亚的军队要各自为战。最起码,日中朝这一线是稳的,东南亚可以和美国一拼输赢尚未可知。

大家都说日本缺乏战略家爱赌国运,其实中国也是一个爱赌国运的家伙。站在当时看,抗美援朝是比偷袭珍珠港更疯狂的冒险,60年代同时与美苏激烈对抗准备大打核战也是,只不过这两次我们在逆天赌徒李德胜的带领下都赌赢了。

user avatar

日本因侵华导致国内物资极度短缺,工商业遭受重创,国库空虚

->需要开拓原材料基地以补充战争所需

->日本入侵东南亚,而东南亚是英法的地盘,美国多次警告日本不要碰东南亚

->因日本入侵东南亚,美国随即停掉对日物资出口,日本觉得反正爷国库也没钱了买不起,还不如上东南亚去抢

->日美关系随即急转直下,日本急需东南亚的物资保障,而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最大威胁

->以偷袭珍珠港试图团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保证东南亚物资通道的稳定,没准还能直接登陆美国本土(想屁吃)

->日本争取了半年左右的安全期,随即面对当时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爆兵反击

->东南亚物资通道完犊子

->日本卒。

user avatar

七七之后,鬼子在中国战场上一直不能解决问题。为了支持战争,大量从美国购入石油和钢铁。硬通货不断消耗。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了。美国看日本也没啥钱了,就给了一个禁运,然后日本要么全吐出来,还要背一身的债,要么就只有赌了。

user avatar

我其实挺赞成珍珠港这事是美国的阴谋。因为实在太不合理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事,因为密码被破译的关系,不光被英国人和俄国人发现了,甚至一直被大家吐槽的国军都发现了(因为有密码大师池步洲)。在日军还没出发的时候,各方面都提交了警告给美国,美国官方的说法是,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当回事。

没有当回事你把航母都开出去干嘛!

要知道日本人做事还是很严谨的,经过长期观察,确认每个星期天所有舰船都会在港口里,才会把突袭日定在星期天,结果等日本人飞过去一看,所有航母带着主力22艘舰船出门遛弯去了,只剩一点老弱病残。就这么巧你敢信?

何况早在半年前,美军早就制定了夏威夷对日防御方案,该方案写的是“推断进攻的日本航空母舰是六艘,时间在星期天拂晓”,跟后来的现实一模一样。难道山本五十六是美军卧底?方案都做到这个地步了,对偷袭毫无准备说的过去么。

其余古怪还包括,被偷袭前运送了大量医药到珍珠港,取消了星期天的休假要求待命,分散了飞机到各个机场(所以战斗机的损失很小),偷袭后立刻大量的打捞设备与改装设备、零件到位,被修理改装后的舰船战斗力反而上升了。

所以实际上,偷袭珍珠港的实际战果并不大,主要目标的航母都不在不说,被击沉无法修复的战舰最终只有四艘,工厂燃料毫发无损,人员伤亡2400人在战争中还不够一天损耗的。

反而美国得到了全国的开战支持,借此摆脱了经济危机,大发战争财,一跃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看看后面的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被反战者骂的狗血淋头,十分影响选票,再看看偷袭珍珠港后的美国国内,只有一个声音:干死偷袭我们的小日本!

谁赚了?不言而喻。

user avatar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精明的民族,但是有两个很大的缺点,第一就是贪婪,第二就是不知进退。

激情过度,理性不足。日本人从来理解不了见好就收这个概念。从二战到现在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不信你去分析下现在日本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一个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