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海军二战时为什么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美国海军为何会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运作需求。

首先要明白一点,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场,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海域和繁重的作战任务。一个庞大的舰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指挥和部署,自然需要被划分成更小的、更易于操控的单位。这就好比一个大公司会分成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有自己的职责和领导者。

那么,为什么会是第三和第五舰队呢?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地理位置、作战任务以及指挥体系的逻辑划分。

1. 地理区域和作战任务的划分:

想象一下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地图。美国海军要在从夏威夷以西的广阔海域,一直到日本列岛附近活动。这片海域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一支舰队负责整个太平洋,其指挥和补给将变得无比困难。因此,美国海军将太平洋战场划分成了几个主要区域。

第五舰队(Fifth Fleet): 主要负责 中部太平洋 和 西南太平洋 的作战。它的活动范围通常覆盖了从夏威夷向西到中太平洋岛链(如约翰斯顿环礁、帕尔米拉环礁等),以及更远的向西延伸,支援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新几内亚战役等西南太平洋的陆海军联合行动。第五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和巩固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向西推进扫清障碍,同时还要承担反潜作战和航空母舰打击任务。
第三舰队(Third Fleet): 主要负责 西北太平洋 的作战,特别是围绕 日本本土周边 的海域。当战事逐渐逼近日本本土时,第三舰队的活动区域就变得尤为关键。它的任务重点包括对日本本土进行海空袭、封锁日本海域、支援登陆作战以及与日本海军进行直接的大规模海战。

这种划分的逻辑在于,不同的海域需要不同的作战策略和资源配置。例如,在中太平洋区域,需要建立和维护补给线,进行岛屿登陆作战,而对日本本土的作战则可能更侧重于大规模舰队决战和战略轰炸。

2. 指挥权和重叠的舰队编制:

这里是大家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同一支舰队,有时会同时存在第三舰队和第五舰队? 这其实涉及到指挥官的个人指挥权和舰队的“名字”。

在战争初期,随着舰队规模的扩大和作战区域的扩展,美国海军会根据任务需要,将一支实际存在的、拥有相同舰艇和人员的舰队,根据其当前执行的任务和所在的区域,授予不同的番号。 更确切地说,有时是舰队的指挥官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舰队番号来指挥他所率领的这支庞大的海上力量。

举个例子:

当舰队司令官率领他的舰队在中太平洋活动,执行一系列夺岛任务时,这支舰队可能被称为“第五舰队”。
一旦战局发展,需要将舰队向西推进,直接威胁日本本土,而原先的第五舰队司令官继续指挥这支舰队,并且他的任务焦点也发生了转变,这时这支舰队就可能被重新命名为“第三舰队”。

这种做法并非是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拥有不同舰艇的“第三舰队”和“第五舰队”。 而是同一支庞大的舰队力量,根据其任务和位置,使用了不同的名称(番号)来指代。 这种命名和番号的切换,主要是为了明确该舰队的指挥权和作战任务,同时也可以方便指挥部进行战略规划和信息传递。 例如,作战命令中提及“第三舰队”,就意味着是针对日本本土方向的行动,而提及“第五舰队”,则可能与中太平洋的岛屿战役有关。

这种“名称互换”的机制,在海军军事运作中并非罕见。它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指挥和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一支力量可以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上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无需在舰艇和人员上进行重复的建设。

3. 战略灵活性和效率:

从战略角度看,这种划分和番号切换也增加了美国海军的灵活性。

区域指挥的专注性: 将广阔的太平洋划分成几个主要区域,并指派专门的舰队番号,有助于各区域指挥官更专注于自己的作战任务,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战术。
避免指挥上的混乱: 虽然番号会切换,但核心的指挥官和他的旗舰(通常是航空母舰)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指挥体系的层层传递和潜在的误解。
战术上的迷惑性: 对日军而言,这种番号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混淆,使得他们难以准确判断美军的兵力部署和下一步的行动意图。

总结来说,美国海军二战时期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并非是同时存在两支完全独立的舰队,而是一种灵活的指挥和战略划分方式。 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指挥在广阔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庞大舰队力量,根据作战区域和任务需求,对同一支实际存在的舰队授予不同的番号,以明确指挥权、任务焦点,并增强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效率。这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为了适应大规模、跨区域海战而诞生的有效军事运作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4年5月5日-6日,美国舰队——太平洋舰队总部再次在旧金山举行联席会议。金将军带着他的首席作战官查理斯·M·库克少将(绰号“萨威”),尼米兹将军带着他的作战处长福雷斯特·谢尔曼少将参加了会议。哈尔西将军在他的参谋长米克·卡尼少将陪同下已在那里。

会议开始时,金照例在介绍世界战局后传达盟军参谋长联合会议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和决策。那时,最重要的情况是盟军在一个月以后,将横跨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进攻法国南部,并向德国推进。由于联合参谋长会议计划在打败德国一年之内结束对日作战,所以太平洋各部队将投入紧张的战斗。

会议对进入中国作战和动用中国军队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但事后并未兑现。会议最重要的决议,是太平洋舰队各级司令部将采取两班轮换制。

两班制的产生,是由于对哈尔西的安排问题而引起的。他的南太平洋海区远离战线,逐步降为守备部队的地位。隶属他的陆军部队和一些军舰已经移交麦克阿瑟;海军陆战队和大部分海军部队已调给尼米兹。如果再让哈尔西这样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级将领留在这个缩小职权的岗位上工作,就未免浪费人才了。

对此,金的首席作战官萨威·库克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案,他建议把南太平洋海区司令和第3舰队司令分开。由牛顿将军任海区司令。让哈尔西任第3舰队司令,并把他的司令部迁到珍珠港,筹划对帕劳群岛的进攻战。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由哈尔西担任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和米彻尔全都退下来到珍珠港制订今后的作战计划。他们原来指挥的部队将分别称为第3舰队、第3两栖作战舰队、两栖作战部队第3军团和第38特混舰队。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斯普鲁恩斯和他的部属将轮换回到原来的指挥岗位,恢复部队的原来番号。正如哈尔西所说:“过去的公共马车是换马不换驭手,我们现在是换驭手不换马。马虽然苦,但能发挥作用。而且,这样一来可以使日本人对我们的海上力量产生错觉,以为我们有很多部队。”显然,如果不是因为太平洋舰队有过剩的大批能干指挥官,这种轮换制度本来并不高明。(EB波特《尼米兹》)

日本在莱特湾海战之前就已经发现是哈尔西接替了斯普鲁恩斯(9月11日两者指挥权交换,但此时哈尔西刚刚离开珍珠港),这个变更并不算突然,比如美军之间的通讯电文落款就有第5舰队变更为第3舰队,因此才有针对哈尔西的性格定下诱敌计划。

user avatar

1 作为人事调整的标志。其实从“有哪些船”的角度来说确实基本是一支部队,但是从“有哪些人”的角度不是(指挥官和指挥团队不一样)

人事调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连轴转太累了。一般来说连续海上勤务半年以上就需要考虑轮休,否则执行任务的状态也会出问题。当然,

小兵是没这个福气的……虽然小兵有自己的轮休,换班表等,但一般而言第三舰队小兵就是第五舰队小兵;

有部分人可以坚持,但这个是特例,不能用特例作为标准。极端情况比如基本打满全场的杜博斯(连续30个月海上勤务未休一天假,无断档),坚持了近两年(24个月)的阿利伯克,弗雷德里克谢尔曼(有断档休假),坚持了差不多20个月的斯普鲁恩斯,米切尔,特纳(有小断档休假)。

2 题主问题补充已经说了,迷惑日方,让其不能掌握真实兵力情况。

至于何时发现的,从这个回答中:

提到的那本《情报战》来看,应该是莱特湾之战发现的(第一次明确说了TF38就是TF58),不过此书实在有贴金之嫌,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子情报部莱特湾的时候神机妙算,情报都是对的!

——你这会神机妙算有啥用啊………

3 在极少数情况下,人事调度可能是因个别指挥官的个人好恶,也就是老子就要/就不愿在你手下干,那就按照这个第三/第五的替换规律申请休假。这方面主要就是这个:

典 中 典

19440321 米切尔少将升中将,TF58司令;
194404 克拉克少将担任58.1司令,旗舰CV12“大黄蜂”,到战争结束为止没换过;
19440806 米切尔中将变成TF38司令;哈尔西担任第三舰队司令;
19441001克拉克回夏威夷把妹去了………
19441030,米切尔休假,麦凯恩担任TF38司令;
194411-12月,克拉克回来看了下,挂机一会(在船上当观察员),又把妹去了……
19450126,第三第五换班,米切尔重新任TF58司令,哈尔西回去休假;
19450127,克拉克任58.1司令;
19450526,第三第五换班,米切尔回去休假;
19450616,克拉克少将拎包入住本土西海岸……

这我就不评价了,谁来写个对口相声………(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美国海军为何会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运作需求。首先要明白一点,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场,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海域和繁重的作战任务。一个庞大的舰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指挥和部署,自然需要被划分成更小的、更易于操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航空器设计和战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认为F4U“海盗”(Corsair)是性能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而B17“飞行堡垒”则是标志性的重型轰炸机。把F4U想象成轰炸机,听起来就像让一名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虽然理论上他们都能跑,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我们来仔细拆解.............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海军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英国和日本无疑是当时最耀眼的三颗明星。然而,除了这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前三者,但同样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海军实力,并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海军:一度的辉煌与悲剧的命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海军.............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在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在某些技术和战术层面。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海军却在与美军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战术失误”或“运气不佳”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占优势”并非指日本海军在所有方面都压倒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联合舰队是否有“可能”打败美国海军,我们得先摆正一个心态:“可能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是”或“否”。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受到无数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谁强谁弱”的公式来得出结论。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因为从最终结果来看,日本海军确实被美国.............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球迷能不能在一起一样,但爱情这事儿,哪儿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代表着战场上的敌对双方,一个爱美国海军,一个迷恋日本海军,这画风听起来就像电影《珍珠港》里男女主角的设定,一边是美国飞行员,一边是日本海军的背景。这天然就带着一种戏剧.............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实力,绝对不是“拉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事实上,美国陆军在那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从一个相对较小、准备不足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性军事机器,其表现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如果简单地用“拉跨”来评价,那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误读,也忽视了它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当然.............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再看看现在。航母制造能力这块,要说中国跟那时候的美日比,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比不上”就能说清楚的。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一个时代的巅峰与辉煌首先,得明白二战那会儿,航母制造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工业革命成果喷涌而出,金属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美.............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 回答
    美国陆军换新装?“粉绿”军服的回归传言与真相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美国陆军要换新军装,并且要改回二战时期的“粉绿”军服。这消息听起来挺让人惊讶的,毕竟咱们对美军的印象大多是迷彩服。那这事儿到底是真的假的?“粉绿”军服又是什么来头?咱们来掰扯掰扯。“粉绿”军服的真实身份:M41野战夹克首先,咱们.............
  • 回答
    在舰c这个世界观里,如果日本海军拥有一支由十艘翔鹤级(包括二改)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舰载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她们能否抵挡住美国数量庞大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就好比战场上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在南海打捞坠毁的F35C战斗机的传闻,以及“美军怕中国抢先”的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从事件真实性、军事技术、地缘政治、国际法和战略博弈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与背景分析1. F35C坠毁事件是否存在? 目前公开信息中,没有权威报道显示F35C战斗机在南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