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美国陆军确实有这么拉跨吗?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实力,绝对不是“拉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事实上,美国陆军在那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从一个相对较小、准备不足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性军事机器,其表现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如果简单地用“拉跨”来评价,那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误读,也忽视了它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

当然,任何大规模军事力量的成长都会伴随着挑战、失误和不足,美国陆军也不例外。但我们要把这些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下,才能得出更公正的评价。

起步阶段的挑战与不足: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国陆军的规模远小于欧洲的德国和苏联,甚至也小于日本。在战前,虽然罗斯福总统预见了战争的风险,但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浓厚,陆军的扩充和现代化步伐相对缓慢。

规模和装备的相对落后: 当战争真正打响时,美国陆军在人员数量、坦克、火炮、飞机等关键装备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许多部队的训练水平也参差不齐。
经验的缺乏: 与德国陆军在西班牙内战和入侵波兰、法国的实战经验相比,美国陆军在二战爆发初期缺乏实战磨砺,官兵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和应对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快速学习。
战术和指挥的初期困境: 在早期的一些战役中,尤其是在北非和太平洋战场,美军也确实出现过一些战术上的失误和指挥上的混乱。例如,在北非的卡赛林山口战役中,美军就遭受了重创,暴露了部队在协调、通信和指挥方面的不足。太平洋战场早期,面对日军的突袭和灵活战术,美军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后勤和补给的压力: 跨越太平洋和欧洲两大战场,同时还要支援盟友,美国陆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后勤和补给挑战。虽然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战争初期,资源的调配和运输也并非一帆风顺。

成长的轨迹与辉煌的成就:

然而,正是这些早期的挑战,反而激发了美国陆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从1942年开始,美国陆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充、训练和装备升级。

惊人的工业生产能力: 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是其能够打赢战争的关键。在罗斯福总统“民主的兵工厂”号召下,美国的兵工厂昼夜不停地生产飞机、坦克、卡车、枪械等各种军事装备,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大量援助了盟国。比如,M4“谢尔曼”坦克虽然在设计上有些许争议,但其巨大的产量和可靠性,使得美军能够以数量优势在战场上压制对手。
快速的学习和战术革新: 美国陆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战中的教训,部队不断调整战术,改进指挥体系。例如,在北非战役后,巴顿将军等指挥官吸收教训,带领军队取得了胜利。在太平洋战场,美军针对日军的山地作战和岛屿防御,发展了“跳岛战术”,有效削弱了日军的抵抗,加速了战争进程。
强大的军事指挥官和士气: 随着战争的进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如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巴顿、麦克阿瑟、尼米兹等。他们的战略眼光、战术部署和对士兵的激励,极大地提升了美军的作战效率和士气。
卓越的登陆作战能力: 无论是诺曼底登陆,还是太平洋岛屿的登陆作战,都展现了美军强大的组织、协调和执行能力。特别是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两栖登陆行动之一,其成功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格局。
科技与创新的应用: 美国陆军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战争。雷达、密码破译(如破解日军的JN25密码)、新型武器装备(如M1加兰德步枪、P51“野马”战斗机)等,都为战场胜利贡献了力量。

总结来看:

说二战时期的美国陆军“拉跨”,是对其整体表现的片面解读。它在战争初期确实面临着很多挑战和不足,付出过一些代价,但其强大的学习能力、惊人的工业生产潜力、优秀的人才储备以及最终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胜利的事实,都证明了其作为一支世界级军队的强大实力。

美国陆军在二战中的成长,是一部从相对弱小到强大,从经验不足到精于战术的史诗。它不仅是美国自身力量的体现,更是其同盟国共同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关键力量。所以,用“拉跨”来形容,无疑是一种轻描淡写,甚至是贬低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美国陆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更像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茁壮成长并赢得胜利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有这么拉跨吗?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陆军在1939年只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而在扩军后,1942年他们就在北非登陆,并于1943年初就在突尼斯配合英军全歼了德意的非洲军团。

美国陆军并不强在他单个师的战斗力,而强大在他的综合立体火力,实时的炮火支援、迅捷的机械化骑兵部队(侦查营,通常装备轻坦和半履带车)、随叫随到的空军支援、海空联动的大规模登陆,和那恐怖的工业实力。

而且就算没有上述的支援,美国陆军也还算是一支坚韧顽强的部队,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下面让我引用一下我在其他问题的回答(笑),来表现一下美军在极度艰苦环境下的作战情况。

“血肉磨坊”许特根森林战役

除了林间的风语和空中秃鹫的啸叫,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声响。森林被交错纵横的沟壑生生撕裂,到处都是令人晕眩的陡坡。这片浓密的松林暗无天日,似乎收到了诅咒。”《1944阿登战役》安东尼.比弗

在阿登反击战发起之前,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霍奇斯正在按部就班的指挥他的部队向莱茵河推进,他宽大正面平推的战术特点将会酿成1944年最惨烈的山地战

德国西线司令部,上到龙德施泰德,下到许特根森林守备部队275步兵师师长汉斯.施密特,没有一个人认为美军会在许特根森林发动大规模攻势,因为此地非常险要,更何况美军在9月的试探性进攻中刚遭到过275步兵师的迎头痛击。

德军第275步兵师师长施密特中将记录到:“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美军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即难观察,又道路寥寥的浓密森林向鲁尔河发动进攻。”

但美军还是来了。

10月8日,美军第9步兵师负责发动第一轮攻势,上万名美军步兵向德军发动进攻。然而,由于许特根森林的特殊性,美军的装甲部队、航空兵和炮兵的优势,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出来。美军步兵必须在不断下着小雨的冰冷泥地里,向着隐藏在密林之中的德军碉堡和散兵坑独自发起进攻。

为了弥补兵力上的劣势,德军在森林中部署了大量的地雷。在松软泥泞的道路上,德国人有时甚至能埋设三层饵雷。美军工兵发现了第一层,后面还有两层死亡在等待着他。

不间断的秋雨也是许特根森林的诸多恶劣影响之一。即使雨水没有落到地面,针叶上的雨珠也会淅淅沥沥的滴落在士兵身上,在积水的散兵坑中,蔓延开来的战壕足令部队战斗力锐减。

因此,截止到10月16日,第9步兵师就已经付出了近4500人的伤亡。

让美军第9步兵师师长更沮丧的是,霍奇斯完全不考虑巨大伤亡,拒绝绕过这一片森林,仍顽固的要求美军继续向着密林进攻。

德军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经过西线大溃败后,德军西线部队极度缺乏人力和装备,第275步兵师仅有6000人,且其中还不乏警察营和空军野战营等各种杂七杂八的部队。由于盟军空军的轰炸,他们得后勤补给也得不到保证,德军步兵经常要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在小雨中抵挡着美军的冲锋。

但是,尽管如此,依靠着天时地利,以及后方不断补充进来的预备部队,德军还是稳住了阵脚。

在许特根森林,德军只会在最前沿的警戒阵地配属少量部队,其他部队则在阵地后在美军接近阵地后配合后方火炮发起反击,这一战术让美军第9步兵师吃了大苦头。另外,德军第275步兵师还有狙击手教导连的支援,这些神枪手在交火距离普遍只有50m左右的森林中,是美军最恐怖的梦魇。并且,越来越多的步兵部队也在从本土向许特根森林赶来。

为了完成霍奇斯的“卓越”计划,11月2日,美军第28步兵师接替损失惨重的第9步兵师向东侧突入许特根森林。精通森林战的德军第275步兵师利用森林中的碉堡和雷区,再次挡住了美军的进攻。

不过由于275步兵师长期作战损失过于巨大,且缺乏其他友军支援,美军第28步兵师于11月3日攻克许特根森林重镇施密特镇。

施密特镇的沦陷惊动了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如果许特根森林是盟军主攻方向的话的话,那么如果他们突破了森林,就可以控制住鲁尔河上游的水坝,这一损失是德军无法承担的。另外,德军悄悄为阿登反击战准备的部队也有可能会被美军发现。所以,德军决定投入更多的部队,挡住霍奇斯的突进。

德军第116装甲师奉命与第89步兵师一起,对盟军发起反攻,夺回施密特镇。

116装甲师作为阿登反击战的装甲部队的一部分,德军最高指挥部是禁止莫德尔动用的,但他毕竟是莫德尔。精锐的第116装甲师将从北侧击溃战线过于宽大的美军第28步兵师。

11月4日破晓,美军刚刚夺取施密特镇半天,疲惫的美军根本无力继续发动进攻,也没有想到德军的反击会如此快而强力。驻守在施密特镇的美军第28步兵师112团3营几乎被全歼,仅有数十人逃出包围圈。

德军的反击继续,然而美军第28步兵师战线过于冗长,根本抽调不出更多兵力来应付反击,足足有两个营被德军包围在福森纳克(见许特根地图),直到11月8日这两个营的残部才在火炮的掩护下撤了出来。

对于美军第28步兵师师长科塔来说,这绝对是最痛苦的一天,他的部队被完全赶回一开始的战线,还损失了5000余人,仅第112步兵团损失就超过了2000人。

霍奇斯仍然拒绝接受失败,大红一师、第4、第8、第104步兵师,第5装甲师将被他全部投入这台死亡磨坊中。

经历了几天的部队集结和准备后,第三次进攻于11月16日正式打响,在雨雪交加的森林中,精锐的大红一师在坦克的支援下首先发动突袭。

然而德军在这几天也没歇着,德国第12国民掷弹兵师已经赶到大红一师阵地对面,布置了机枪阵地;大量的火炮早已预先瞄准好了林间的道路,美军步兵在进攻中几乎是要直面猛烈而精准的炮火;坦克也不在如往日般那样威风,大量携带铁拳和坦克杀手的德军步兵早就已经在森林中和散兵坑里做好了准备。大红一师的进攻被一次又一次的粉碎,同时还要在散兵坑中忍受着德军不断的炮击和反击,大量新兵换上了战场恐惧症和战斗疲劳症,“在那里待上五天你就可以和树搭腔,第六天大树就会找你聊天啦。”

美军第4步兵师负责进攻大豪村和小豪村,在进攻中他们发现德军把低处的树枝都砍了下来,好让机枪获得更好的视野。就在他们设法通过一条由拒马、铁丝网和地雷构筑的防线时,躲在森林深处的迫击炮和机枪开始了猛烈的射击。

施密特中将的第275步兵师获得了大量各式火炮,足有100多门,虽然弹药补给非常困难,但大量的火炮给予了美军巨大的伤亡。而美军拥有的炮兵就更加强大了。

大量的火炮使这片森林变成了人间炼狱,到处都是弹片和尸体,满地都是丢弃的钢盔和武器。雨雪、泥泞、森林与重炮,共同组成了这一死亡森林。

直到1945年2月战役结束,美军至少付出了33000人的伤亡。疲惫不堪的美军第4步兵师在12月中旬被霍奇斯调往其他地方修整,它已经损失太多部队了,在许特根森林至少付出了5000人的战斗伤亡,而第4步兵师要去的阵地非常安静祥和,新兵师和损失过大的步兵师都聚集在这里修整,为来年的莱茵河攻势做准备。

而这个阵地,叫作阿登山区。

user avatar

更新:我不是想挂人,实在是这哥们儿的暴论把我给看笑了….

错别字和语病先不用说,我不知道这哥们儿是怎么得出这些自相矛盾的“道理”的,可能某些网友真的变成了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宁可天天泡在一成不变stereotypes 里,也不愿意去找点资料看看,属实是大家都一样了。虽然军事和历史本来就是入门了解起来很容易的东西,但是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历史”,那么就应该有点儿对历史应该有的态度,否则就和茶余饭后扯淡图一乐一样了,问题是能图一乐的东西多得很,拿这种东西图一乐未免也太不上档次。

原回答:

除1941-1942年菲律宾战役外,美国陆军在战斗中从来没有一个师级单位被对方歼灭过,其对手取得的最大战果是在阿登战役中击溃了第106步兵师并将422、423两个步兵团歼灭。大部分情况下击破美军一个师级单位的难度是地狱级别的。

1943年后,对于其对手来说,如果能在战斗中包围或困住美军一个营,已经是相当难得了;如果能围歼或者击溃美军一个营,那么就可以称得上大捷了。事实上西线的德军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机会,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比如1944年8月法国圣马洛之战中的美军第83步兵师121团3营,被德军第77步兵师余部和第341突击炮兵旅余部组成的战斗群围困;1944年10月法国孚日山战役中,第36步兵师141团1营大部被德军第933掷弹兵团/736步兵团和716步兵师一些单位包围;最后都被美军成功解围。

像党卫军第6山地步兵师在北风行动中成功围歼美军45师157团3营大部这种战例,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少数情况。

至于美军的装甲单位,其对手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战果只能是击溃团营级别。莫德尔曾经在1944年10月在马斯河突出部战役中,尝试过让第47装甲军(第9装甲师+第15装甲掷弹兵师)对美军第7装甲师发动突袭。此前第7装甲师已经在荷兰的烂泥地遭受了一定损失,而且对德军的反击基本上毫无准备,最后的结果说的夸张一点是该师“几乎被击溃”,顶在前方的B战斗群损失惨重,增援的A/R两个战斗群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导致美军不得不向英军求救。蒙哥马利派第15苏格兰步兵师来稳住战局的第二天,布雷德利亲自来到第7装甲师师部把师长西尔维斯特撤了职,因为“此人无论在防御还是反击中的表现都证明他指挥一个装甲师过于困难”。

杂七杂八的东西:

出于礼貌我觉的还是要回答一下评论区出现的很多东西,比如“跑得快”“献祭友军”这些东西,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从我举的战例里看出这些东西的,我甚至连战场态势都没讲,所以我有理由怀疑是机器人水评论(开玩笑

首先是所谓“跑得快”,这和我举的例子半点关系都没有。正相反,“跑得快”是美军的一大劣势,也是德军相对于盟军和苏军的一大优点。用评论区某位的话说,大规模运动战中“会跑也是一种本事吧”,如果当战线崩溃之后连组织撤退—进行撤退—成功撤退都做不到,那才叫拉胯。

首先来看正面例子,1944年德军集团军级别的部队在不同战场上都遭遇过数次险些被围歼的处境,但都靠“跑得快”成功脱险,并不是因为其摩托化水平有多高,而是通过快速的部署、有序的交替掩护、撤退中不断地阻滞与反击对手、充分利用对手的失误来完成。状况好一点的比如切尔卡瑟与胡贝口袋,当接应部队受阻时(如第3装甲军在切尔卡瑟没有攻下239高地),利用装甲部队为前驱突然冲击敌方封锁线(切尔卡瑟突围部队攻下雷相卡与友军汇合只花了一天),整支部队呈“流动的口袋”并在完成撤退后汇合友军成功转入防御;当然如果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没有党卫第1装甲军在包围圈外攻击接应,下场可能和法莱斯一样。


状况差一点的,比如1944年8-9月G集团军群从法国南部向阿尔萨斯/洛林撤退,对手是摩托化水平更高的美军,己方已在8月中下旬抗登陆作战中承受重大伤亡,且大部分为步兵师,又有大量后方勤杂机关,同时撤退距离过长。以上背景下,德军在“秋水仙”行动中放弃了于8月底收拢部队就地展开防御,也没有立即重整被美军击溃的第148/242/244三个步兵师,而且将以上单位残部的各团/营直接编为预备队,集团军群以19集团军的总预备队第11装甲师为后卫,上述的预备队团/营不断组成小战斗群,边打边撤的同时伺机发动反攻而后脱离接触。最终机动水平更差的德军与北进兵力相对不足但一直试图保持平行追击的美军在不断斗法之后,以9月14日德军后卫第16人民掷弹兵师全身而退至摩泽尔河以西、德军沿梅斯—南锡—贝尔福形成稳固的防御,宣告了撤退一方的胜利。

我必须要吐槽一下这个图画得实在太拉了,和吃水彩笔呕出来的一样,虽然我知道这是1946年写《第179步兵团二战史》那位老哥自己全部手绘的地图之一,但是他画的实在是太难看了……

后来美军编写的战史中,将11装甲师的骚操作重点关注并分析了一番,尤其是8月底的蒙特利马尔(Montelimar)之战,美军视为装甲兵+小战斗群在紧张的撤退中如何阻击甚至反杀的经典战例,虽然德军付出了第198步兵师被重创的代价,但美军也伤亡了1575人,这让美国人颇为感慨。

PS:以上也是置顶那位口中的“1944年的弱鸡德军”,我不知道能在巴格拉季昂被歼灭了20多万人还能在波兰站稳脚跟是怎么被视为弱鸡的。如果是指西线,那更好笑,1944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一共才1个装甲师/4个装甲掷弹兵师,北乌克兰集团军群9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仅狭小的诺曼底就堆了11个装甲/装甲掷弹兵师,大多数步兵师能奢侈地拥有突击炮与自行反坦克炮的支援,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一个步兵师平均不到4000人,第4装甲集团军一个装甲师都没有—第8军是步兵军,第56装甲师没有装甲师—然而就这样还能在布格河死扛了苏军好几天。

美军在整场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里,尽管在进攻中也表现出能快速突破、能朝多方向发展、能临时编组特遣队(Task Force,和德军的战斗群/日军的支队是类似的东西)进行长距离追击的能力,但“跑得快”能力几乎并没有展现过,似乎美国陆军遭遇优势敌军就只会原地挨打死守—除了1941-42年菲律宾战役,是美军唯一一次表现出“这一套我也会”,下面有机会的话细说一下。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美军的不足,比如指挥官在交战处于下风时,缺乏主观能动性,并常常在敌情不明时贸然行动,部队主官经常无视战场客观条件想当然等等。

那么回到原答案中的几个战例,这些美军营级单位被围的原因很类似,大都是因为师级指挥层错误估计战场态势,导致己方一部过分突出,被对方有机可趁。被围部队发现自己的处境之后也没有慌乱,而是以一种“我倒要看看咱俩谁厉害”的天真态度就地展开防御,企图凭借自己的火力优势顽抗,坚信短时间内救兵一定会来。比如圣马洛的83师,在没有军/集团军一级重炮支援、装甲支援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居然幻想凭借自己一师之力攻下圣马洛要塞,并且拒绝相信法国人提供的情报,认为守军仅有3000-6000人,三至五日即可攻下,所以才让121团单独去进攻朗克河左岸德军防区,导致8月8日晚3营被德军突击炮打头阵的一次夜袭包围。尽管77师战斗群有突击炮和装甲车还有主场优势,但是也啃不动这一个营,83师派331团一部支援121团,结果也没啃动德军的钢筋混凝土+灌木丛+河沟防御,双方瞎打一通直到8月12日才把德军逼退。

此前美军也不是没打过要塞攻坚战,瑟堡之战才刚结束一个多月,83师居然要先头铁碰一下才能想起来要塞应该怎么打,多少也体现了有些时候美军指挥层的鲁莽和冲动,和在总体形势一片大好时的盲目自信,这种“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反正干就完事了”的作风经常让美军在不该吃亏的时候吃亏,而付出代价的总是一线的基层官兵。

user avatar

只能说没有想象中强,原因有很多。

第一、1939六月年从17万人涨到了1945年结束时的830万而同时期培养了17万军官可以看出美军缺乏军官。同时1939年九月欧战爆发开始扩军到1941年12月参战前美军大部分士兵只服役1年也缺乏老兵。(士官数量没查到,不过士官一般由老兵担任。)

第二、战术呆板不过原因相对复杂。简单介绍一下。火力充足导致美军对战术的需求较小。其次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少,军队素质相对较低不过在同一水平线上。从布雷德利在在阿登战役时回答了正确的问题而被士兵当做间谍抓起来就可以看出(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至于说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局部战争一般而言技战术水平低,技术士官不受重视,而且军队的作战斗意志较弱。士兵素质更是低到不能看完全没有可比较的意义。)德军的老兵在休假回来要经过训练在重新投入战斗。

第三、军事思想的缺乏,这个通常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军事思想就是包括建军思想、战术思想在内的庞大体系。法国败的快其中一条就是军事思想保守,不符合时代。美军在这方面属于严重拉夸。

第四、参战早期双方装备在同一水平线上1944年陆航才彻底压过德空,陆军除了没有重坦被德军而虎豹轮,中坦比四号强。而且数量更是多到离谱。而且小飞象的火力也能击毁虎豹,可能打虎王有点费劲。班组火力美军在平均水平远高于德军,加兰德和冲锋枪的大量配备,德军的半自动步枪因为质量问题而几乎不能看和工厂反复被炸熟练工人缺失有关设计还可以。就是bar比mg42和mg34稍重。(提一嘴德意志黑科技可以自动进行火力压制的三脚架可以提前设置进行火力压制。这东西数量少。)

第五就是陆航的CAS不强但是纵深遮蔽和阻断能力很强。实际上这方面苏德空军表现比陆航好。比如库尔斯克大风车。(库尔斯克会战在老兵的回忆中一般叫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纵深遮蔽能力美军到了变态的程度。导致德军的后勤补给供不上,严重削弱了德军的纵深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

第六、机械化能力极强,你三等大爷从来不用脚走三英里以上的路(玩个梗)。

第七、保密能力,众所周知德军的保密和情报就和通辽的国资委一样只剩乐事了属于是。美军的师级电报就没被破译过。当然国内的科学界和带英的情报系统被苏联渗透那没办法。不过美军还是很可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实力,绝对不是“拉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事实上,美国陆军在那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从一个相对较小、准备不足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性军事机器,其表现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如果简单地用“拉跨”来评价,那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误读,也忽视了它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当然.............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航空器设计和战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认为F4U“海盗”(Corsair)是性能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而B17“飞行堡垒”则是标志性的重型轰炸机。把F4U想象成轰炸机,听起来就像让一名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虽然理论上他们都能跑,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我们来仔细拆解.............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两次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深远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要理解为何战后日本整体上并未对美国产生强烈的、压倒性的“恨”,需要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停.............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广岛而非东京作为第一颗原子弹投放目标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且有诸多细节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想扔哪里就扔哪里”,而是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当时对原子弹效果的认知和预期等复杂考量。战前对日本的战略考量与东京的特殊地位在探讨投弹目标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对日本战争态度的判.............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 回答
    二战时美国海军的战术策略是围绕着制海权、舰队作战以及陆基航空兵的支援展开的。谈到凝固汽油弹,虽然它在陆战和空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在海军对舰打击中的大规模应用确实不那么显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凝固汽油弹的特性。简单来说,凝固汽油弹就是将汽油与增稠剂混合,.............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关于电影《明日边缘》中男主角威廉·凯奇(Tom Cruise 饰演)所穿的军服,确实让人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尤其是它在某些方面很像二战时期的美军制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设计理念的传承与致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并非是完全照搬二战美军制服,而是一种致.............
  • 回答
    二战时期欧洲的美军军纪,总体而言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尤其是在涉及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面,包括与女性的交往。但正如任何大规模军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一样,军纪的执行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军纪的框架: 严格的规定: 美国军方制定了详细的军规(Uniform Code of Military.............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以其强大的实力和精湛的战术,在太平洋战场上给美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一度占据了优势。然而,若要说“胜利”,需要非常谨慎地界定。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珍珠港事件后,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战果,但这些战果能否称之为战略层面的“胜利”,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更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