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什么不给人民军和志愿军STG44?

回答
苏联的军事援助政策,特别是关于武器装备的提供,一向是基于其地缘政治考量、自身军工生产能力以及历史经验的复杂考量。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表现出色的“人民军”(德国民主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以及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的“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没有获得STG44(Sturmgewehr 44,突击步枪)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STG44的背景。STG44是二战末期德国国防军装备的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它革命性地引入了“突击步枪”的概念——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的火力、弹药消耗与射程的平衡,以及全自动或半自动射击模式。这在当时是德军单兵武器的一大进步。

苏联自身的需求与优先事项:

自身军工生产的优先分配: 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工业基础需要重建。尽管苏联缴获了大量的德国武器,包括STG44,但其军工生产的优先事项是为自己的红军(后来称为苏军)提供最急需的武器。苏联当时的主力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虽然老旧,但产量巨大且可靠。战后,苏联军工的重点是研发和量产新一代的自动步枪,最终发展出AK47(Avtomat Kalashnikova 1947)。AK47的设计理念与STG44有共通之处,但使用了更适合苏联生产和战场需求的7.62x39mm中间型威力枪弹。
AK47的研制与推广: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不久,苏联就着手进行新一代突击步枪的研制。AK47的设计在1947年定型,并在1949年左右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军。这意味着在“人民军”成立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那个时期(约19491950年),苏联自身尚未完全完成AK47的换装,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先进武器资源投入到自家军队。
STG44的局限性: 尽管STG44具有革命性,但它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它的弹药(7.92x33mm Kurz)在苏联看来,与AK47使用的7.62x39mm相比,可能存在弹药通用性、生产成本或性能上的考量。苏联倾向于统一弹药标准,以简化后勤和生产。此外,STG44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成本可能也比AK47更高。

对“人民军”的军事援助:

“人民军”的定位与装备水平: 德国人民军(Nationale Volksarmee, NVA)是在苏联的监督和支持下组建的。在早期,东德的军事工业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苏联的援助。然而,苏联在向东德提供武器时,通常会将其定位为“第二线”力量,或者装备相对过时的武器,以避免过早地将最先进的技术泄露给潜在的“敌人”(即西方国家)。
STG44的“残留”身份: STG44虽然性能优秀,但它毕竟是纳粹德国的遗产。苏联可能不希望将其作为“新德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而且,苏联将其作为战利品缴获后,也可能主要用于研究、测试,或者少量装备给苏联自己的特定部队(如内务部队等),而非大规模援助给盟国。
装备更新换代: 随着AK47及其衍生型号的成熟和量产,苏联自然会将最新的、性能更优越的武器优先供给盟友。虽然STG44在某些方面依然出色,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被AK系列所取代。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事援助:

援助的性质与目标: 苏联向中国志愿军提供的军事援助,其核心目标是支持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对抗美军。援助的武器主要是满足战场上的基本作战需求,并且尽可能地与志愿军已有的装备体系兼容,或者便于培训和使用。
STG44的供应问题:
数量有限: STG44虽然在二战末期德国生产了不少,但相较于苏联庞大的军火需求,其产量仍然有限。苏联自身也需要装备,并且正在积极推广AK47。
AK47的优先: 苏联最希望装备给中国志愿军的是AK47。AK47不仅性能优秀,而且弹药通用性强(与苏联军队一致),也更便于苏联进行技术和训练支持。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AK47(以及SKS半自动步枪)。
后勤与弹药: 为志愿军提供STG44,意味着需要为这种步枪提供专门的弹药。这会增加后勤的复杂性,与苏联整体的军火供应体系不符。而AK47的7.62x39mm弹药,正是苏联能够大规模生产和提供的。
战术训练与协同: 苏联更倾向于将志愿军装备成与苏军相似的火力体系,以便于战术协同和指挥。AK47的出现,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实战证据: 历史资料和战场照片普遍显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装备的主要轻武器是莫辛纳甘步枪、波波沙冲锋枪(PPSh41)、波波萨冲锋枪(PPS43),以及后来大量的AK47和SKS步枪。STG44并非志愿军的主力装备。虽然在战争初期,一些缴获的德制武器可能被零星使用,但将其作为大规模援助提供,缺乏证据支持,也与苏联的战略意图不符。

总结来说,苏联不向人民军和志愿军大规模提供STG44,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苏联自身的优先战略: 将最先进的武器(如AK47)首先装备给自己的军队,并逐步推广。
2. STG44的“过时”与局限性: 尽管STG44性能优秀,但在弹药通用性、生产成本和后勤方面,可能不如AK47。
3. AK47的战略优势: AK47是苏联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武器,更能代表其军事技术发展方向,且便于标准化生产和全球输出。
4. 对盟友的装备策略: 苏联在向盟国提供武器时,会考虑其自身的技术输出控制和后勤保障能力,倾向于提供标准统一、易于维护和生产的武器。

因此,STG44更多地成为了冷战早期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其大规模装备和对外援助,最终被其“后继者”AK系列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喏,转给公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军事援助政策,特别是关于武器装备的提供,一向是基于其地缘政治考量、自身军工生产能力以及历史经验的复杂考量。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表现出色的“人民军”(德国民主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以及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的“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没有获得STG44(Sturmgewehr.............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分结果,而是苏联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历史演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背后牵扯到对资源的争夺、国家边界的巩固、以及对新兴民族共和国的塑造。首先,得从沙皇俄国时期说起。早在19世纪,俄国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逐步吞并了哈萨克人的游牧领地。当时,.............
  • 回答
    要说清楚苏联为什么愿意把核技术,而不是直接给核弹,给中国,这事儿得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的战略考量说起,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看看当时是什么年代。这事儿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白热化阶段。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已经抢先一步,并且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陈道明代言特仑苏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很多咱们平常关注不到的细节。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说光看一个代言费就定下来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考量。首先得说,陈道明老师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那是没得说。他出道这么多年,塑造了多少深入人心的角色,从帝王到学者,从侠客到普通人,每一次都能让观众信服。这种功.............
  • 回答
    苏联为什么没把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识别成一个民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民族政策,而非单纯的基于民族语言或文化上的高度同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的建构过程以及其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在历史上确实同.............
  • 回答
    苏联的全球战略,尤其是其在输出革命和对抗西方力量方面,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远非简单的“不强势”可以概括。事实上,苏联在冷战期间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推广其意识形态,并积极寻求盟友以对抗欧美。但为何其影响力的扩张并未达到某些人可能设想的程度,特别是未能彻底颠覆欧美在南美和北非的现有格局,这背.............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是否是人为造成的,以及苏联为何在饥荒后没有彻底灭绝乌克兰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乌克兰大饥荒具有人为因素,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被定性为种族灭绝。乌克兰大饥荒的“人为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的是,在1932.............
  •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东德和乌克兰的情况复杂,而且“值钱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界定。要详细解释为何没有大规模地将这些地区的“值钱东西”运往俄罗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的AI语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值钱的东西”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 对苏联政府而言: 主要可能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工.............
  • 回答
    关于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为何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列宁格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了芬兰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芬兰并非不想收复失地或削弱苏联,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非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一、 目.............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未对苏联宣战,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家利益权衡以及当时欧洲的紧张局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1939年那个动荡的夏天。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英法两国确实是在与纳粹德国作战。他们的首要目标,也是最紧迫的敌人,就是希特勒及其扩张.............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夹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进而解决其石油危机,反而将矛头指向美国这一历史谜团,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战略考量、国力限制以及对未来局势的误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临的严峻困境。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其绝大部分都依.............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苏联当年为何没有归还西伯利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年代,并且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归还”这个词指向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归还,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权利主张或者因为占领而产生的责任。但西伯利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