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当年不归还西伯利亚?

回答
苏联当年为何没有归还西伯利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年代,并且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归还”这个词指向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归还,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权利主张或者因为占领而产生的责任。但西伯利亚的情况比较复杂。从历史上看,这片土地并非某个单一国家长期且无可争议的统治区域。虽然俄罗斯族是后来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但在此之前,西伯利亚存在着众多的原住民部落和政权,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统治方式。

那么,苏联(或者说之前的沙皇俄国)是如何获得并统治西伯利亚的呢?这主要是一个 殖民扩张和征服 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从某个“合法”继承者那里购买或通过条约获得的。

1. 探险与征服的开端: 大约在16世纪末,俄国人(以探险家和哥萨克人为主)开始向东进入西伯利亚。著名的叶尔马克及其探险队击败了西伯利亚汗国,为俄国向东扩张打开了通道。这就像很多国家的早期历史一样,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征服。

2. 逐步的控制与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人不断向东推进,发现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毛皮。他们建立堡垒、城镇,逐步控制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这种扩张持续了几个世纪,一直到太平洋沿岸。

3. 条约的性质: 虽然俄国在扩张过程中也与一些地方政权签订过条约,比如《尼布楚条约》(与清朝)等,但这些条约更多是关于边界划分和贸易的,而不是关于俄国“占领”的合法性承认,更不是事后可以被“归还”的依据。这些条约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实力占据优势的一方制定的。

那么,为什么苏联不归还?

这涉及到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续的核心利益和意识形态。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无论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是如何获得西伯利亚的,一旦苏联成立,它就继承了沙俄的领土。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领土是国家主权最重要的载体。放弃如此广袤、资源丰富的土地,无异于自残。这对苏联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地缘政治与战略纵深: 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为苏联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纵深,尤其是在与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以及太平洋方向的潜在冲突中。这片土地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和木材,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军事工业的物质基础。放弃西伯利亚,意味着苏联将失去这些关键的资源和战略优势。

民族主义与国家叙事: 苏联虽然是按照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建立的,但它也继承和利用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西伯利亚的征服和开发被描绘成俄罗斯民族勇于开拓、征服自然、建设国家的壮丽篇章。任何试图质疑或剥离这部分领土的行为,都会与这种国家叙事相悖,甚至被视为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否定。

国际法与历史惯例: 在国际关系中,虽然存在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对被占领土的归还讨论,但西伯利亚的情况并不符合直接归还的要求。例如,它不是一个被另一个主权国家“占领”后,在战后应根据国际法归还的领土(如战败国的领土分割)。它更像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拥有持续主权管辖的领土。在国际法上,土地的“归还”往往有特定的法律框架和政治前提,而西伯利亚并不符合这些条件。

苏联国内的民族构成与构成: 虽然西伯利亚有大量的非俄罗斯族原住民,但在苏联时期,国家的整体意识形态和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地区性的民族权利主张很难转化为独立的国家主权诉求,更不用说要求“归还”给某个历史上与之有关联的外部实体。苏联更倾向于将这些地区纳入统一的国家框架下,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等方式进行管理。

总结来说, 苏联不归还西伯利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伯利亚已经被视为苏联合法且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是国家生存、发展和战略安全的基础。从历史进程来看,西伯利亚的“归属”是俄国长期扩张和征服的结果,并且在苏联时期,这片土地及其资源对维持国家的强大和发展至关重要。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如此重要的战略和经济资产。因此,讨论“归还”的前提并不存在,或者说,苏联基于其国家利益和历史认知,认为没有理由进行归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为什么不归还西伯利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当年为何没有归还西伯利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年代,并且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归还”这个词指向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归还,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权利主张或者因为占领而产生的责任。但西伯利亚的.............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即苏联在“东方阵营”的构建过程中,为何没有像对待其他东欧国家那样,把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纳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尤其是没有像对待“兄弟国家”那样拉拢和领导中国。这背后牵扯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地缘政治、领导人关系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拉不拉”就能.............
  • 回答
    当年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的饥荒和还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场“三年困难时期”(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三年自然灾害”,但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的惨痛教训,至今仍是讨论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沉重话题。要理解这场决裂,我们得从建国初期中苏两国.............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要描述当年苏联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那是一个既令人畏惧又充满矛盾的巨兽,它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力量足以撼动整个国际格局。军事上,核力量与常规军力的双重压制首先,谈到苏联的强大,军事是绕不开的核心。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是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而军事竞赛更是双方.............
  • 回答
    假如当年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这无疑是二十世纪历史最颠覆性的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世界格局,其面貌将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彻底瓦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力量如同天平的两端,虽然对峙,却也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稳定。美国解体,意味着西方阵营的领导者.............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说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强行阻止”,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立场和行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阻止,但都曾施加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施展过外交手腕,并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 苏联的角色:从援助到撤离,再到猜疑.............
  • 回答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是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博弈和国家利益矛盾交织的结果。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影响了两国间的外交互动,也深刻塑造了中国后来的政治走向,甚至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选择。以下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和原因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与裂痕初现.............
  • 回答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其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刚刚赢得马岛战争的辉煌战绩,在美国里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而当时的苏联正步履蹒跚,国力日衰,在这种看似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香港却依然顺利地实现了回归。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显出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战略远见。首先,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