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当年为什么没拉中国加入?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即苏联在“东方阵营”的构建过程中,为何没有像对待其他东欧国家那样,把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纳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尤其是没有像对待“兄弟国家”那样拉拢和领导中国。这背后牵扯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地缘政治、领导人关系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拉不拉”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所构建的“东方阵营”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二战结束后,苏联通过军事干预和政治扶持,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卫星国,这些国家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加入了华沙条约组织,并在经济上与苏联深度捆绑,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高度集权式的“两大阵营”对峙格局。苏联的目的是维护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

那么,中国的情况为何不同?

1. 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虽然在思想上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的影响,但在实践上,它是一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进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革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农村包围城市”、“独立自主”等原则,这与苏联早期强调城市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路径有所不同。

中国革命的胜利,特别是解放战争的进程,并非完全由苏联直接指挥或扶持。尽管苏联在初期给予了东北地区一定的支持,但中国共产党依靠的是自身的武装力量、群众基础和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愿意成为苏联的附庸。

2. 意识形态的早期分歧与“不同步”:

虽然中苏两国都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存在着潜在的分歧。

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中国在经历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例如,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虽然大力引进苏联的援助和模式,但也开始强调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在后期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意识形态的理解: 随着斯大林时代晚期的到来,苏联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逐渐走向僵化。而毛泽东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虽然在早期不明显,但为后来的意识形态分歧埋下了伏笔。

3. 国家利益的考量与地缘政治:

苏联的视角: 苏联在冷战时期,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其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在东欧的统治,并与美国进行全球性的对抗。对于中国,苏联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潜力巨大的盟友,但并非其战略棋盘上的“必须控制”的棋子。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当时国力相对薄弱,工业基础差,短时间内难以成为苏联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大支撑。反而,过度干涉或试图完全控制中国,可能会牵扯苏联过多的精力,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摩擦。
中国的视角: 新中国需要发展经济、恢复国民生产,并巩固新生的政权。虽然初期非常依赖苏联的援助,但中国也深知“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中国不希望重蹈东欧国家成为苏联“附庸”的覆辙,更希望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 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与权力结构:

斯大林对毛泽东的态度: 历史研究表明,斯大林对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并非完全没有戒心。他曾经对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有过质疑,甚至在早期对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路线斗争有过干预。尽管中苏结盟条约是在此背景下签订的,但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苏联很难将中国视为可以完全信任和掌控的“兄弟”。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的进一步疏远: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主义。这一事件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震动,同时也加剧了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中国认为苏联“搞修正主义”,而苏联则指责中国“搞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性冲突,使得两国关系从“一边倒”走向了疏远,并最终走向公开的论战和分裂。

5. 并非“不拉”,而是“关系性质”不同:

“拉”这个词,可能带有强制性或高位主导的意味。苏联确实拉拢了中国,但并非以对东欧国家那种“主仆”或“核心成员”的方式。

结盟: 中苏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战略联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培训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中国“拉”进了其战略体系。
“阵营”成员: 中国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并非是华沙条约组织这样的军事同盟的核心成员,更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在军事和政治上完全听命于莫斯科。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独立作战,在对外政策上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总结来说,苏联当年没有像对待东欧国家那样“拉”中国加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原因可以概括为:

1. 中国革命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取得胜利,不愿受制于人。
2. 潜在的意识形态分歧: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之后。
3. 国家利益的错位: 苏联的全球战略目标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苏联可能更侧重于维护东欧稳定。
4. 领导人关系的微妙: 斯大林对中国独立性的警惕,以及赫鲁晓夫时代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了双方的隔阂。

与其说苏联“没拉”中国,不如说中苏两国在冷战初期建立了战略联盟,但这种联盟的性质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始终追求独立自主,而苏联也并非能完全掌控中国,这种“不同步”和“不完全同质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走向,甚至最终走向了破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亲苏派水平太差,王明、博古等人,虽然能背诵宣言,熟读经典,但微操堪比对面的蒋委员长,不但打仗全靠刚正面,天天妄想在大城市中心开花,还积极破坏苏维埃的成果,教员本来是要逐步改造地主富农的,结果他们连普通农民都不放过,认为农民是落后阶级,不配革命,还要烧了农民的房子,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

亲苏派一连串骚操作,坑得苏维埃一败涂地,丢掉了一个又一个根据地,害死了一个又一个枪林弹雨中锻炼出来的红军指挥官,最后走的时候,还抛弃了一大堆同志,红军医院的伤员就有一万多人,被留在当地,全部遭到了蒋贼屠杀,整个江西,八十多万农民被屠杀,这些农民才是革命的根本,他们在教员等根据地创始人的教导下,心向革命,有什么出什么,为共产主义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亲苏派完全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

莫斯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只信任那些留苏派,米夫像个太上皇,博古李德天天守着共产国际的电台,给红军下“圣旨”,搞得整个事业一塌糊涂,差点断送命运。最终是“土包子”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中国。

教员骂的一点没错,那些满嘴教条理论,一口一个共产国际的,其实都是些投机分子,机会主义者,嘴上喊得慷慨激烈,恨不得明天决战,其实内心对革命悲观失望,总是想着赌博,他们根本算不上工人阶级,只是自私软弱情绪化的小布尔乔亚而已。

另外,苏联对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是不够的,他们大部分的援助,都给了国民党,对于根据地,他们只是日常空投资本论和宣言,教员曾经骂道:“枪炮给了资产阶级,书本送给无产阶级,XX的老大哥”。

这样的情况,请问他们怎么好意思邀请中国加入?

user avatar

这件事情是干成了的。

只是历史证明这样做行不通。

苏共为中共培养了一批核心骨干,就是28个半布尔什维克。这批人掌握了中共的绝对势力,几乎所有的关键领导岗位都是由他们掌握,建立的中共革命根据地名字叫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如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势头良好,在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打败蒋介石和军阀,成功统一中国,那么大概率会遵从共产国际的号召,加入苏联。

苏联不能等同于俄罗斯,而是以共产主义运动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它是站在帝国主义的对立面,以打倒帝国主义为己任,以解放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作为旗帜。

共产主义运动是没有国界的,讲究的是天下大同。

理想很丰满,形势很骨感。这帮人在革命刚开了个头,根据地危机四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铲除异己,疯狂压制民族主义,把创始人往死里整。

斯大林两面下注,一方面要中共唯命是从,一方面支持蒋介石。

随着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彻底失败,中共认识到苏联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要搞世界大同,而是必须以莫斯科马首是瞻,其根本利益点是要控制中国。

从遵义会议开始,中共拨乱反正,认清立场,彻底调整了斗争方向,并开始逐步和苏联切割。

从这一刻起,苏共就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但是要随时保持警惕。中共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政权,独立自主行使主权,不受任何外来势力控制。这一方针一直延续到今天,绝不会改变。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苏共培养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最后没能成事。他们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

而苏共将俄罗斯的利益凌驾于共产国际之上,也是导致共产国际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

与此对应的就是美国将自己国家的利益强加于北约,要北约以及其他被美国控制的国家无条件支持美国,成为美国独霸世界的工具。

一己之私滥用公器,必遭覆灭。这是历史之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即苏联在“东方阵营”的构建过程中,为何没有像对待其他东欧国家那样,把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纳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尤其是没有像对待“兄弟国家”那样拉拢和领导中国。这背后牵扯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地缘政治、领导人关系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拉不拉”就能.............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苏联当年为何没有归还西伯利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年代,并且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归还”这个词指向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归还,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权利主张或者因为占领而产生的责任。但西伯利亚的.............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当年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的饥荒和还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场“三年困难时期”(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三年自然灾害”,但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的惨痛教训,至今仍是讨论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沉重话题。要理解这场决裂,我们得从建国初期中苏两国.............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其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刚刚赢得马岛战争的辉煌战绩,在美国里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而当时的苏联正步履蹒跚,国力日衰,在这种看似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香港却依然顺利地实现了回归。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显出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战略远见。首先,历史.............
  • 回答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是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博弈和国家利益矛盾交织的结果。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影响了两国间的外交互动,也深刻塑造了中国后来的政治走向,甚至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选择。以下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和原因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与裂痕初现.............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说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强行阻止”,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立场和行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阻止,但都曾施加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施展过外交手腕,并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 苏联的角色:从援助到撤离,再到猜疑.............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苏菲,这个词语本身,带着一种神秘而悠远的色彩。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教派,也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更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专属封号。苏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一种在信仰的海洋中追求与神圣合一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一种心灵的旅程,渗透在伊斯兰教的深处,也悄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哲学与精神传.............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