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色列在没建立的时候,犹太人中没有出文学家,艺术家?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说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中“没有”文学家、艺术家,这说法有些绝对了,但要说为什么相对“不那么显眼”或者说集中涌现的现象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犹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其实是非常悠久的,只是在“建立以色列”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文学”、“国家艺术”是有些区别的。

一、 散居生活下的文化传承:分散但顽强

在现代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大部分都生活在世界各地,也就是所谓的“散居”(Diaspora)。这种分散的生活状态,对犹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挑战,也是一种独特的塑造。

宗教作为文化的黏合剂: 在缺乏统一国家政治实体的情况下,犹太教成为了维系犹太民族认同最核心的纽带。大量的犹太文学创作,尤其是早期的,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宗教经典、律法、祷文、塔木德(Talmud)等进行的。这些文本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文学体裁,包含了大量的论述、故事、辩论、诗歌,它们构成了犹太人在精神世界里的“文学土壤”。比如,中世纪时期,在欧洲各地涌现的拉比(Rabbi,犹太教祭司)和学者,他们撰写的注释、法律论断、伦理著作,以及充满哲思和神学辩论的著作,都是高水平的文学创作。像迈蒙尼德(Maimonides)这样的大师,他的著作不仅是犹太思想史上的丰碑,本身也是极其精彩的哲学文学。
母语的局限与创造: 在散居地,犹太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希伯来语虽然是古老的宗教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犹太人逐渐转向使用他们所处地区的语言,比如意第绪语(Yiddish,一种融合了希伯来语、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的语言,在东欧犹太人中广泛使用)、拉迪诺语(Ladino,受西班牙语影响的犹太语)等。

意第绪语文学的繁荣: 恰恰是在散居时期,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第绪语文学迎来了辉煌的时代。肖洛姆·阿莱切姆(Sholem Aleichem,被誉为“意第绪语的马克·吐温”)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和戏剧生动地描绘了东欧犹太人的生活,充满了幽默、悲悯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还有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意第绪语创作的。这些意第绪语文学作品,都是在“没有以色列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且影响非常深远。
希伯来语的复兴: 到了19世纪,随着犹太民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思潮的兴起,希伯来语被重新视为一种民族语言,并开始了复兴运动。伊利泽·本耶胡达(Eliezer BenYehuda)是这场复兴运动的旗手,他搜集、整理、创造了大量的希伯来新词,为现代希伯来语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许多早期复兴运动的作家和诗人,如哈伊姆·纳赫曼·比亚利克(Chaim Nachman Bialik),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希伯来语的深情赞美,这些作品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基石。

艺术形式的迁移与发展: 犹太人的艺术同样经历了这种分散和适应的过程。在没有特定国家领土的情况下,犹太艺术往往融入了当地的艺术风格,但也保留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主题。

宗教艺术: 犹太会的会堂(Synagogue)建筑、灯具(Menorah)、祷告巾(Tallit)、犹太教律法卷轴(Torah scroll)上的装饰等,都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一些受过良好艺术训练的犹太工匠手中,这些宗教物品的设计和制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世俗艺术的挣扎与模仿: 在一些欧洲国家,犹太人也开始涉足绘画、音乐、戏剧等世俗艺术领域。但是,他们往往需要融入当地的主流艺术环境,同时又要表达自己的民族身份。很多犹太艺术家早期可能模仿西欧的风格,但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始在作品中注入犹太元素。比如,一些描绘圣经故事、犹太节日、或犹太人生活场景的绘画,在19世纪的欧洲犹太社群中是存在的。

二、 现实挑战与社会环境:生存优先,创作背景的限制

在很多时期,犹太人在所居住的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受到迫害。这种生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普遍性和自由度。

歧视与禁锢: 在许多地方,犹太人是被禁止从事某些职业的,也可能受到社会歧视。虽然没有直接禁止艺术创作,但缺乏制度性的支持、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以及常常需要为生存而奔波,使得能够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的犹太人数量相对有限。
同化压力: 另一方面,为了融入社会、获得更多机会,一些犹太人也面临着被同化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放弃一部分民族文化特色,转而拥抱主流文化。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创作符合当地口味的作品。
缺乏集中平台: 在没有自己的国家之前,缺乏一个能够集中培养、展示、推广犹太艺术家和文学作品的统一平台。艺术的繁荣往往需要一个相对稳定、支持性的文化生态系统,而散居生活使得这种生态系统难以形成。

三、 “以色列建国”作为催化剂

可以说,“建立以色列”这个事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催化剂,它直接促成了犹太文学和艺术的爆发式增长。

母语的回归与强大: 希伯来语在以色列被确立为官方语言,并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和发展。这为作家们提供了了一个坚实的创作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用希伯来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
民族认同的凝聚: 国家的存在,为犹太民族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共同体意识。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地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自然会转化为丰富的艺术创作。
制度性支持: 以色列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支持文化事业,建立了出版社、剧院、博物馆、艺术院校,为艺术家提供了教育、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新主题的涌现: 国家的建立、战争、移民、建设、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等等,都成为了新的创作主题,为犹太文学和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

总结来说,

说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中“没有”文学家、艺术家,是不准确的。犹太人在漫长的散居历史中,通过宗教经典、哲学著作、以及后来的意第绪语文学,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都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创造力。

但是,与现代以色列建国后,由国家力量推动、以民族语言为载体、围绕特定地理空间和民族叙事而爆发出的文学艺术浪潮相比,之前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分散、更侧重于精神和宗教领域,或者融入了当地文化。

“以色列建国”这个事件,与其说是“创造”了犹太文学艺术,不如说是为犹太民族文化的集中喷发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平台,将潜藏已久的民族创造力,以一种全新的、集中的、强大的方式展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很反感并且经常嘲笑中文媒体或者互联网上的犹吹,但是题主的论调还真让我为犹太人感到不服。近代以来,(欧洲)犹太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方面都人才辈出。答主的论调似乎是认为犹太人善于经商,追求物质同时,忽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且不说在以色列建立前,犹太民族涌现的文学家、艺术家还可能真不比经济学家少,而答主的这种认知,也是曾经欧洲犹太人所想要摆脱和反对的。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奥地利犹太作家茨威格(1881年——1942年)的说法。

人们普遍认为,发财致富是一个犹太人最终的、典型的生活目标。这是再错误不过的了。对犹太人来说,发财致富只是一个中间站,是通往真正目标的一个手段,绝不是他们的内在目标本身。犹太的原本意志、他们内心深处的理想,是升入精神世界,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在突出表明犹太民族全部弱点和长处的东部正统犹太文化中,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胜过单纯的物质财富,这种超强意志,已经得到了直观的表达:一位虔诚的《圣经》学者,在犹太社区中的地位要高过富人一千倍,即便最有钱的富翁也宁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贫如洗的智识人士,而不是商人。高看精神世界,这在各阶层的犹太人当中都是共通的。即使是街上那些每天肩扛货物、风里来雨里去的赤贫小贩,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会努力至少让一个儿子去读大学,这个文凭会被当成全家人的荣誉头衔。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跻身于无可争议的文化阶层,是一位教授、一位学者、一位音乐家,就好像这个人的成就让他们所有人都变得高贵了。犹太人身上有某种东西,在无意识当中要让他们去摆脱那些道德上的灰色地带,那些令人生厌的特征,小家子气和粗俗,那些只认交易和买卖的做法,他们要将自己提升到纯粹的、没有铜臭的精神领域,用瓦格纳的话说,好像要让整个种族从金钱的诅咒中解脱出来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在犹太人中,一个家族对财富的渴求在两代、最多三代之内就会枯竭,那些鼎盛的财富家族会发现,他们的儿子根本不愿意接手父辈建设起来的炙手可热的银行和工厂。罗斯柴尔德勋爵成为鸟类学家阿比·瓦尔堡成了艺术史学家,一位卡西尔成为哲学家,一位萨松成为诗人,这一切都并非偶然。他们都听命于同一种下意识的驱动,要让自己从只知冷酷赚钱这种使犹太文化变得狭隘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也许还表达出一种隐秘的渴望:通过逃向精神世界而让自己不再只具有犹太人的特质,而是成为普遍人类中的一员。

(犹太人之所以大多从事商业,其实也是社会现实对犹太人压迫,家族传统的继承等因素。犹太人也不是天生擅长经商。)

题主只谈人文领域,还没提自然科学领域,提文学家和艺术家。

好吧,像爱因斯坦、冯·诺依曼之类人尽皆知的犹太科学家我们先不提了,像马克思、胡赛尔之类的大哲学家我们也先不提了。就只谈文学家和艺术家,还是以色列建国前出现的。

上文提到的茨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是在当下中国作品最畅销和最为人所熟知的德语作家之一。我很早之前就写过关于他的作品介绍与评论。

但是,不得不说,茨威格的作品整体偏通俗,写作手法甚至水平相对他的一些同样用德语写作的同胞是有差距的。

比如说,这位:


比如说,和卡夫卡同为现代派代表的罗伯特·穆齐尔(其作品《没有个性的人》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

如果说到现代派和意识流小说,如何能不提这套书呢?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人马塞尔·普鲁斯特也算半个犹太人了(父亲)。

我们再谈谈奥地利和法国的邻国——德国的犹太作家吧。

跟你分享一首我特别喜欢的诗吧。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求祈;
我们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我们的苦难不能感动他的心肠,
他榨取我们的最后一个钱币,
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
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
腐尸和粪土养着蛆虫生活——
我们织,我们织!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这首诗出自犹太人马克思导师的好朋友海因里希·海涅之手。

著名犹太作家还有很多了,具体可参考百度“犹太人”词条。我提到这几位都死于以色列建国以前,特别是海涅,去世时(1856)虽然欧洲民族主义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连个影都没有。

至于茨威格虽然和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赫茨尔熟知,但他和其他的维也纳犹太人一样对犹太复国运动不感兴趣,并一生以“欧洲人”自居,他对欧洲(文化)的认同远在其在犹太认同之上。

我不知道题主为什么强调以色列建国之前,如果说以色列建国对犹太人出现作家产生什么影响的话,估计就是现代希伯来语文学的产生发展,或者是犹太群体身份认同强化等思潮对作品的影响(近现代犹太人文学可以说是伴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而发展)。

(这方面我的认识比较匮乏,想有更多的了解推荐看看 @Wanda 的回答和文章介绍)

(有空再谈犹太音乐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