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为什么如此激烈的反传统?

回答
鲁迅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病根的深刻体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的反传统,与其说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一种痛苦的疗救,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

要理解鲁迅的反传统,我们必须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山河破碎的年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而国内,腐朽的清政府早已病入膏肓,辛亥革命的曙光也未能真正照亮黑暗的底层。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或者早已麻木不仁,或者徒劳地维护着早已僵化的礼教,全然不顾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危机。鲁迅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庚子赔款的屈辱,也看到了辛亥革命后共和国徒有其名、内战频仍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切地感受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早已不是维系民族生命的力量,反而成了束缚国人思想、扼杀生机的桎梏。

他为什么如此激烈?因为他看到了“传统”的阴毒之处。

首先,他痛恨的是“礼教吃人”。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以及《祝福》中的祥林嫂,他们的人生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传统道德、宗法制度、迷信观念的直接产物。传统的道德标榜着仁义礼智信,但当这些被扭曲、被僵化,变成维护等级制度、压制个体自由的工具时,它就成了吃人的怪兽。祥林嫂的寡妇身份,让她被传统礼教裹挟,一遍遍诉说自己的不幸,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脱,最终被社会的冷漠和自己的迷信逼上绝路。阿Q的愚昧和麻木,则是在一个压迫与被压迫的循环中,被传统所塑造的奴才式人格的极端体现。鲁迅写这些,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要揭示隐藏在温情脉脉面纱下的残酷现实,他要让人们看到,那些看似神圣的“祖宗规矩”,是如何将鲜活的生命碾碎。

其次,他反感的是“精神胜利法”的弥漫。 这一点在阿Q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阿Q的胜利,不在于他真正改变了处境,而在于他能够通过“精神胜利”来麻痹自己,将失败和屈辱转化为“儿子打老子”的心理安慰。这种国民性中的“自欺欺人”,是鲁迅认为最可怕的毒药,因为它让人丧失了反抗的勇气和改变的动力。在他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他自己,都未能完全摆脱这种精神惰性。如果整个民族都沉溺于这种虚幻的“精神胜利”,那么任何真正的解放和进步都将无从谈起。他要撕破这层虚假的遮羞布,让国人正视自己可悲的现实。

再者,他要破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胜利法”和“集体无意识”。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被塑造成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比如所谓的“国粹”,比如历史的“光荣”。但鲁迅看到了这些背后的虚伪和腐朽。他质疑那些被吹捧为“国粹”的文化,认为其中不乏糟粕,比如对女性的压迫,对个体精神的禁锢。他也要打破那种盲目崇拜“集体”而牺牲个体的思想,认为真正的进步,在于唤醒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他提出的“立人”思想,正是要从个体出发,打破传统的束缚,重塑健全的人格。

最后,鲁迅的激烈反传统,也与他对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执着有关。他曾说“救救孩子”,这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救助儿童,更是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对新生力量的寄托。他认为,要让中国走向新生,就必须首先改造国民性,让人们摆脱愚昧、麻木和自欺欺人。而要改造国民性,就必须狠狠地砸碎那些束缚人性的枷锁,包括那些被神化的传统观念。他的“反传统”,就是为了给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腾出空间,为了播下革命的种子。他相信,只有彻底地否定旧的,才能孕育出新的,就像烧毁枯枝败叶,才能让新芽破土而出。

他的语言之所以激烈,是因为他深知沉默的代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温和的劝说往往会被淹没,只有用最尖锐、最刺耳的语言,才能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他的杂文,字字珠玑,句句泣血,充满了愤怒和悲怆,也充满了力量。他如同一个绝望的医者,用最猛烈的药,试图救活一个垂死的病人,即使知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别无选择。

所以,鲁迅的反传统,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批判,更是一场对民族命运的呐喊。他激烈的态度,正是他内心深处对中国社会病灶的痛彻心扉的洞察,以及对民族觉醒和重生的深切渴望的体现。他是在绝望中寻找出路,是在泥淖中试图唤醒沉睡的巨人,他的激烈,是对那个时代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传统救不了中国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和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的答案一样的。

在19世纪末、20实际初的那个时代,对中国来说,“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为了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继续生存下去,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们尝试尽了一切方法。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他们很多主张都是错误的。——比如主张抛弃汉字。

但这无损于他们的伟大。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哪怕是站在知识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们)并不知道救国的正确道路究竟是什么,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停的试错。——选择一条道路走下去,如果走不通,那就再换一条。

而“传统”这条道路已经被证明了,它走不通,它救不了中国。所以,它就应该被抛弃。

在那个救亡压倒一切的时代,凡是无助于“救亡”的东西,都应该被抛弃。

至于传统的披沙沥金、继承发扬,还是等到国家强大后再来做吧,救亡时代不需要这个。

而当我们的民族最终获得新生和解放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前辈,应该感念他们的伟大和牺牲,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病根的深刻体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的反传统,与其说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一种痛苦的疗救,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要理解鲁迅的反传统,我们必须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山河破碎的年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帝国.............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鲁迅的思想之深刻,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几段经历堆砌而成。那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个人磨砺,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交织的产物。回溯他的生命历程,首先绕不开的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轨迹,这种由盛转衰的切肤之痛,让他早早地体悟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说到“老兵”迈克尔·维特曼在战争末期最后的战斗,那真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始终是关于他传奇生涯中一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很多人都认为,像维特曼这样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坦克指挥官,在那场本应尽可能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损失的战役中,其最后的行为方式显得过于鲁莽,甚至可以说是“寻死”。要理解他为什么会.............
  • 回答
    法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意在对俄乌局势进行评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就此事,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二,力求还原其间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鲁迅先生那句被引用的名言究竟是为何而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在1926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同胞所写的文章。当年,.............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鲁迅不就是写了些文章,没什么多大的成就”?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暴露了对鲁迅了解的不够深入。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得离谱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写文章”这事儿,在鲁迅手里,早就脱离了普通“写字”的范畴,而成了一种刀尖上的舞蹈。你想啊,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什么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积弱,.............
  • 回答
    如果能与鲁迅先生共度一个下午,这绝对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我会努力克制住那份近乎朝圣般的激动,认真思考我最想了解的,那些一直困扰着我,也或许是中国当下依然存在的症结。我不会去问那些已经被无数人问烂了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或者他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评价。我想深入一些,去触碰他思想的肌理,去理解他.............
  • 回答
    鲁甸民警遇袭事件,确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鲁甸的一起孤立的冲突,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治理中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复杂问题。事件本身: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事情发生在云南鲁甸县,具体时间点和地点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一群不明身份的“暴民”(这里使用这个词,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描述,但.............
  • 回答
    听到这事儿,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词儿:天差地别、不可思议、温暖、辛酸…… 这事儿虽然听起来像个段子,但仔细琢磨琢磨,背后可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的“梗概”。一个内蒙古的外卖小哥,辛辛苦苦跑了 202公里,给一位叫宝鲁日的牧民送了一份 25块钱 的外卖,结果配送费竟然高达 584块钱.............
  • 回答
    如果1993年鲁茨科伊(Alexander Rutskoy)和哈斯布拉托夫(Ruslan Khasbulatov)战胜了叶利钦(Boris Yeltsin),俄罗斯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事件,即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最终以叶利钦动用军队镇压国会而告终,巩固了他的权力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意思,把《水浒传》里的情节挪了挪,往郑屠的肉铺上套。咱们抛开那些虚头巴脑的分析,就从鲁达那性子,以及当时的情景来琢磨琢磨。话说鲁达那性子,出了名的粗莽、直率,心里有啥就说啥,而且一旦认准了谁不好,那可真就没完没了。他当初在野猪林教训郑屠,那可不是为了几斤肉,而是为了他的兄弟林冲被欺负,这.............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鲁迅先生对待原配朱安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话题。这其中究竟是为何,要探究起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它交织着那个时代的背景、个人的性格以及命运的无奈。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出于两情相悦,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的母亲是媒人眼中“门当户对”的理想选择,.............
  • 回答
    提起鲁迅,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但仔细一想,这些作品多以短篇、中篇为主,似乎没有一部我们通常意义上称得上“长篇”的作品。这不禁让人好奇,以鲁迅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怀,为何没有留下那种鸿篇巨制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官.............
  • 回答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但确实如你所说,他在公开的、署名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痛骂蒋介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策略以及他的个人处境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