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为何从厦门大学离开?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从厦门大学离开,这事儿说起来,确实不是一桩简单的“跳槽”,而是一个复杂背景下,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他离开,不光是个人意愿,也掺杂着当时厦门大学内部的一些人事变动和他的感受。

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满怀热情地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想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这里的“土壤”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适合自己的“种子”生长。鲁迅先生在厦大的经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鲁迅先生是1926年10月受聘到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兼文学研究所主任的。来厦门之前,他在北京的教育部工作,但因为反对当时政府的一些政策,觉得在那边待着束手束脚,所以就辞职了。厦门大学的校长林语堂(那时候还是校长,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亲自去北京请他,对他的到来非常重视。当时的厦门大学,刚成立没多久,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够吸引一些有声望的学者来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

鲁迅先生到厦门大学后,确实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负责文学研究,开了不少课程,讲课风格很受欢迎,学生们都觉得他讲得深入浅出,引人思考。他也在努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希望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独立思想的文学人才。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说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首先,是气候和水土不服。 鲁迅先生是个北方人,北京的生活环境是他习惯的。到了厦门,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以及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惯,他可能不太适应。虽然这是生活层面的原因,但对于一个长期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这种不适应也会影响心情和状态。

更关键的,是学校内部的“风气”和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摩擦。 厦门大学当时虽然是新成立的学校,但也有一些官僚作风或者说,学术以外的一些“杂音”存在。鲁迅先生是特别看重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他不希望学校成为某个派别或者某个人说了算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些让他不太满意的情况,比如学校的行政管理,或者一些老师的学术态度,可能都跟他所追求的理念有所出入。

有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跟一个叫做“吴教授”的人有关。 具体是哪位吴教授,历史上有些不同说法,但主要情节是,这位教授对鲁迅先生的教学方法或者学术观点有所不满,甚至在校内散布一些不利于鲁迅先生的言论。鲁迅先生本来就刚烈,他不习惯被这样“小动作”针对。他觉得学校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并没有站在维护学术尊严和公正的立场,反而有些纵容。

还有,就是他跟校长林语堂之间的关系。 林语堂当时是校长,为人也比较随和,有时候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可能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折衷或者说“息事宁人”的态度。而鲁迅先生则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含糊,不能妥协。比如在处理那位吴教授的事情上,鲁迅先生希望学校能有个明确的态度,但林语堂可能更多的是想在各方之间寻求平衡,这让鲁迅先生觉得自己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更深层一点的原因,或许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种失望。 他希望在厦门大学建立一个理想的学术环境,但他可能也深知,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要实现真正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解放是多么困难。他可能感觉到,即使在厦门大学,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也很难避免。

所以,当他觉得自己的理念在这里无法实现,而且又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摩擦之后,他便做出了离开的决定。他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但当他觉得留下来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宁愿选择离开。

他是在1927年1月,也就是在厦门大学仅仅待了三个月左右,就递交了辞呈。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期间,他确实付出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离开厦门大学后,他又去了上海,继续他在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上的事业。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离开厦门大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学校内部某些现象的不满,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以及他对当时教育现状的一种判断。这是一种理想在现实面前的碰壁,也是他个人坚持原则的体现。他离开,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觉得在这里,他无法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史料的拿史料,让我学习一下?)我对鲁迅的看法,算得负面了。但是,从来没听说过厦门大学有学生反对鲁迅。鲁迅跟包括左联在内的所有的团体,都搞不好关系。但是没跟学生对立过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