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为何从厦门大学离开?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从厦门大学离开,这事儿说起来,确实不是一桩简单的“跳槽”,而是一个复杂背景下,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他离开,不光是个人意愿,也掺杂着当时厦门大学内部的一些人事变动和他的感受。

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满怀热情地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想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这里的“土壤”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适合自己的“种子”生长。鲁迅先生在厦大的经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鲁迅先生是1926年10月受聘到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兼文学研究所主任的。来厦门之前,他在北京的教育部工作,但因为反对当时政府的一些政策,觉得在那边待着束手束脚,所以就辞职了。厦门大学的校长林语堂(那时候还是校长,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亲自去北京请他,对他的到来非常重视。当时的厦门大学,刚成立没多久,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够吸引一些有声望的学者来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

鲁迅先生到厦门大学后,确实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负责文学研究,开了不少课程,讲课风格很受欢迎,学生们都觉得他讲得深入浅出,引人思考。他也在努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希望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独立思想的文学人才。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说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首先,是气候和水土不服。 鲁迅先生是个北方人,北京的生活环境是他习惯的。到了厦门,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以及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惯,他可能不太适应。虽然这是生活层面的原因,但对于一个长期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这种不适应也会影响心情和状态。

更关键的,是学校内部的“风气”和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摩擦。 厦门大学当时虽然是新成立的学校,但也有一些官僚作风或者说,学术以外的一些“杂音”存在。鲁迅先生是特别看重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他不希望学校成为某个派别或者某个人说了算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些让他不太满意的情况,比如学校的行政管理,或者一些老师的学术态度,可能都跟他所追求的理念有所出入。

有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跟一个叫做“吴教授”的人有关。 具体是哪位吴教授,历史上有些不同说法,但主要情节是,这位教授对鲁迅先生的教学方法或者学术观点有所不满,甚至在校内散布一些不利于鲁迅先生的言论。鲁迅先生本来就刚烈,他不习惯被这样“小动作”针对。他觉得学校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并没有站在维护学术尊严和公正的立场,反而有些纵容。

还有,就是他跟校长林语堂之间的关系。 林语堂当时是校长,为人也比较随和,有时候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可能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折衷或者说“息事宁人”的态度。而鲁迅先生则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含糊,不能妥协。比如在处理那位吴教授的事情上,鲁迅先生希望学校能有个明确的态度,但林语堂可能更多的是想在各方之间寻求平衡,这让鲁迅先生觉得自己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更深层一点的原因,或许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种失望。 他希望在厦门大学建立一个理想的学术环境,但他可能也深知,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要实现真正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解放是多么困难。他可能感觉到,即使在厦门大学,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也很难避免。

所以,当他觉得自己的理念在这里无法实现,而且又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摩擦之后,他便做出了离开的决定。他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但当他觉得留下来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宁愿选择离开。

他是在1927年1月,也就是在厦门大学仅仅待了三个月左右,就递交了辞呈。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期间,他确实付出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离开厦门大学后,他又去了上海,继续他在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上的事业。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离开厦门大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学校内部某些现象的不满,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以及他对当时教育现状的一种判断。这是一种理想在现实面前的碰壁,也是他个人坚持原则的体现。他离开,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觉得在这里,他无法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史料的拿史料,让我学习一下?)我对鲁迅的看法,算得负面了。但是,从来没听说过厦门大学有学生反对鲁迅。鲁迅跟包括左联在内的所有的团体,都搞不好关系。但是没跟学生对立过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从厦门大学离开,这事儿说起来,确实不是一桩简单的“跳槽”,而是一个复杂背景下,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他离开,不光是个人意愿,也掺杂着当时厦门大学内部的一些人事变动和他的感受。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满怀热情地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想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这里的“土壤”并不像他想象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璀璨星辰般的人物,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作品,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其影响力至今不衰。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为何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评审不公”或者“运气不好”,.............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鲁迅的“病句”不矛盾,“错别字”是通假字——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深入地触及了汉语的特性和鲁迅先生在文字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一、 鲁迅的“病句”为何不矛盾?这里说的“病句”,其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语法错误、逻辑不通的句子。鲁迅先生的“病句”,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鲁迅的一生没有拍成电视剧或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文学改编、历史人物传记的复杂性以及鲁迅先生本人作品和思想的独特性。并非鲁迅的生平无人问津,而是其故事的呈现方式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生平并非没有被记录或改编过。关于鲁.............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剧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这其中,有一类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鲁迅先生搬出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或者“金科玉律”。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背后反映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 回答
    李逵,这位梁山好汉中的“黑旋风”,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雷霆万钧的勇猛和令人咋舌的鲁莽。在征讨方腊这场恶战中,这位杀神一路劈荆斩棘,所向披靡,按理说,以他的性子,在那样残酷的战场上,能全身而退已属万幸,更何况是活到最后。然而,事实却是,在方腊的溃败之际,这位嗜杀成性的猛将,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
  •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
  • 回答
    这些年川菜确实风生水起,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反观曾经的“百菜之王”鲁菜,似乎声势不如从前,甚至有人说它在走下坡路。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一、川菜的“崛起.............
  • 回答
    龙珠的世界里,确实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曾经势不两立的强敌,最后都变成了悟空的战友。比如,曾经的弗利萨,在“银河巡警篇”里更是成了关键时刻的救兵。还有魔人布欧,虽然分裂成很多个体,但至少有善良形态的布欧跟着撒旦一起生活。就连曾经的“宇宙帝王”弗利萨,也在力量大会上短暂地加入了悟空的队伍,甚至在后续的剧.............
  • 回答
    说到“老兵”迈克尔·维特曼在战争末期最后的战斗,那真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始终是关于他传奇生涯中一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很多人都认为,像维特曼这样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坦克指挥官,在那场本应尽可能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损失的战役中,其最后的行为方式显得过于鲁莽,甚至可以说是“寻死”。要理解他为什么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在《教父2》这部史诗般的黑帮巨作中,鲁加西、蒙图卡洛以及乔札萨这帮意大利老牌家族的头目们,选择在太浩湖的住所用直升机一次性解决掉迈克·柯里昂及其党羽,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盘算已久的绝杀计划。他们的动机和时机选择,都建立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法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意在对俄乌局势进行评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就此事,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二,力求还原其间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鲁迅先生那句被引用的名言究竟是为何而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在1926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同胞所写的文章。当年,.............
  • 回答
    “Robust”这个词的中文翻译为“鲁棒”,并非源自某个单一的、明确的“最早起源”时刻,而是一个逐渐被接受和普及的过程,背后蕴含着学术界和行业界在翻译和理解这个概念时的探索与演进。不过,如果一定要追溯“鲁棒”这个译名的出现和推广,其核心的驱动力往往与控制理论和系统工程这两个领域紧密相关。要理解“鲁棒.............
  • 回答
    鲁甸民警遇袭事件,确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鲁甸的一起孤立的冲突,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治理中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复杂问题。事件本身: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事情发生在云南鲁甸县,具体时间点和地点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一群不明身份的“暴民”(这里使用这个词,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描述,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