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鲁迅的「病句」不矛盾,「错别字」是通假字?

回答
鲁迅的“病句”不矛盾,“错别字”是通假字——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深入地触及了汉语的特性和鲁迅先生在文字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

一、 鲁迅的“病句”为何不矛盾?

这里说的“病句”,其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语法错误、逻辑不通的句子。鲁迅先生的“病句”,更多的是一种“非寻常”的表达方式,是带着特定意图和效果的。

1. 故意为之的“反语”和“讽刺”: 鲁迅的文字,尤其是杂文,最擅长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常常会模仿他所批判的对象,用对方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去构建句子,但巧妙地嵌入一种“不对劲”的感觉。这种“不对劲”可能体现在:
语气的夸张或变形: 比如,他可能用一种过于谄媚、过于“忠诚”的语气来描述某些官僚或反动派,这种夸张到极点的“忠诚”,反而暴露了其虚伪和卑劣。这种语气的“扭曲”在字面上看,可能并不符合常理,但其逻辑和意图是清晰的,是为了达到反讽的效果。
逻辑的“荒谬”呈现: 有时,鲁迅会把一些荒谬的社会现象或官方宣传,用一种看似“合理”的逻辑来陈述。但这种“合理”是建立在扭曲的前提上的,所以读者读起来会感到别扭。这种别扭,正是鲁迅希望引发读者思考的信号。他是在用一种“病”的状态,来反衬出社会的“病”或者人性的“病”。
用词的“误置”或“不协调”: 比如,将本应庄重严肃的场合,用极其轻佻或粗俗的词语来形容;或者将本应充满温情的话语,用一种冷酷无情的方式表达。这种词语与语境的“不协调”,构成了“病句”的表象,但其深层意义却是清晰的,是为了凸显其反差和批判。

2. 对语言的“解剖”和“实验”: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对汉语有着极深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他深知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规则,而是可以被塑造、被玩弄的。他写“病句”,有时也是一种语言实验,是在探索汉语表达的边界,以及如何在特定语境下,通过制造“语法上的不协调”来达到“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打破常规,引发注意: 汉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约定俗成的。鲁迅有时会故意打破这些常规,制造出让读者感到“奇怪”的句子。这种“奇怪”反而能立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停下来思考: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精准的“失范”: 这种“病句”不是无意识的错误,而是精准的“失范”。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以及这个“病”能够带来什么效果。他不是不懂规范,而是选择性地、有目的地“不规范”。

所以,鲁迅的“病句”,关键在于其“不矛盾”体现在:

内在逻辑清晰: 尽管表面上“不对劲”,但其背后的讽刺、批判、解剖的意图和逻辑是自洽的、清晰可辨的。
艺术效果明确: 这种“病”是为了服务于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或思想表达,而不是无意义的错误。
读者能够理解(经过思考): 优秀的读者在读到这些“病句”时,能够通过上下文和鲁迅一贯的风格,理解其深层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判定为“语法错误”。

二、 鲁迅的“错别字”为何是“通假字”?

这里说的“错别字”,同样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书写错误。鲁迅的“错别字”,更多地是指他有时会故意使用一个字形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或者兼有其他意义)的字,来达到一种“一字多用”或“一字双关”的效果。 这与“通假字”的原理非常相似。

1. 通假字的本质: 通假字,简而言之,就是用一个字去代替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字形不同的字。比如,古人常用“贷”通“代”,“宵”通“消”。其核心在于“音近”或“义近”。

2. 鲁迅如何“玩转”通假: 鲁迅先生在运用文字时,常常会将这种“通假”的思维拓展到现代汉语中,而且更加强调“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借用”。
形近字或同音字的使用: 有时,鲁迅可能会故意用一个字形相似或读音相同的字,来暗示另一种含义。比如,他可能会用一个字,既有其本来的意思,又巧妙地指向了另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这就像是通假字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变体,是一种“意义的通融”。
“双关”的妙用: 很多时候,他使用的“错别字”其实是为了制造双关语。他用一个字,让读者想到本义,但同时又能联想到另一个词,或者另一层含义。这种“联想”的桥梁,就是那个被他“故意用错”的字,它在功能上起到了通假字的作用——用一个字,承载了本不属于它的信息。
“字形”的误导与“意义”的引导: 比如,鲁迅可能会在某个地方用了一个字,它在字面上看似乎是个“错别字”,但如果你根据上下文和他的本意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错别字”其实恰好能更精准、更含蓄地表达他想要讽刺的对象或观点。这个“错别字”的“形”,被用来“通”了那个更深层的“意”。

3. 为何说“不矛盾”: 鲁迅先生使用这些“通假”式的“错别字”,并非是因为他写错了,而是他有意识地在进行文字的“借用”和“拓展”。
是为了更精确的表达: 有时,一个“错别字”(即被借用的字)可能比本字更能传达某种微妙的语气、讽刺的意味,或者更符合他笔下人物的语言习惯。
是为了制造“会心一笑”或“警醒”: 这种“错别字”的使用,往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对鲁迅作品的熟悉度才能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是鲁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默契,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
是对语言的“再创造”: 他不是简单地“通假”,而是将通假的精神融入到现代汉语的书写中,对语言进行再创造,使其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举个例子(虽然鲁迅原文的例子需要仔细考证,这里为了说明原理):

假设鲁迅写到某个官员,想形容他“肥头大耳,脑满肠肥”,但他可能写成“肥头大耳,脑慢肠肥”。

从表面看,“慢”字用在此处似乎是“错别字”。
但从意图上看,这可能是在“通”“满”。 “脑满”和“脑慢”在字形上有相似之处,而“脑慢”本身也可以理解为“脑子迟钝,不灵活”,这恰好也符合他对某些愚蠢官僚的描绘。
更进一步,这可能是在玩“双关”。 “脑慢”既谐音“脑满”,又直接点出了“头脑迟钝”的特点,而且“慢”字本身也可能带有一点“慢条斯理”、“不动脑筋”的意味,与其“脑满肠肥”的形象结合,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讽刺。
这就是一种“通假”的变体: 用一个字(“慢”),“通”了另一个字(“满”),同时又拓展了新的含义,并且符合他想要表达的“脑子不灵光”的讽刺。

总结一下:

鲁迅的“病句”之所以“不矛盾”,是因为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不寻常”表达,是为反讽、批判或解剖服务,其内在逻辑和艺术意图是清晰的。

而他所谓的“错别字”之所以能被理解为“通假字”,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字的形音义关联,用一个字来“借代”或“暗示”另一个字或另一层含义,从而达到更精准、更含蓄的表达效果,这与通假字的原理异曲同工。

他不是在犯错误,而是在玩味语言,用语言的“变形”来传达思想的“深邃”。这种对文字的精妙运用,正是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建立在这些作家的文本之上的,没有标准之前的东西何谈对错呢?

user avatar

抛开鲁迅的文学地位及语文教育的现状,就事论事地谈谈鲁迅作品中的“错别字”和“病句”。

鲁迅生活的年代,不少词语尚缺乏标准写法,或者当时的标准与现在不同。如果硬要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就是错别字,但在当时就是完全正常的。这种现象也并非只见于鲁迅的作品中,同时代的其它作品也会有同样的现象。古文中的“通假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作品创作的当时,那些字的确就是写成“通假字”的样子,只是后来标准有所改变。而现在我们有了比较完善的用字标准,自然应当按照标准来写字。也许百年后用字标准有了改变,那时的人们看我们的作品,也会发现大量的“错别字”。

至于“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两个句子本身就不矛盾,是出题人牵强附会把它解释成矛盾的了。这两句话中的“确凿”、“的确”,表示的是对印象或者传闻的认同,而“似乎”、“大约”,表示这种认同不是100%有把握的。出题人硬是把前者理解为表示100%的把握,制造出了矛盾的假象。二者本就不矛盾,鲁迅也没有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的“病句”不矛盾,“错别字”是通假字——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深入地触及了汉语的特性和鲁迅先生在文字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一、 鲁迅的“病句”为何不矛盾?这里说的“病句”,其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语法错误、逻辑不通的句子。鲁迅先生的“病句”,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鲁迅的一生没有拍成电视剧或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文学改编、历史人物传记的复杂性以及鲁迅先生本人作品和思想的独特性。并非鲁迅的生平无人问津,而是其故事的呈现方式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生平并非没有被记录或改编过。关于鲁.............
  • 回答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剧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这其中,有一类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鲁迅先生搬出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或者“金科玉律”。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背后反映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李逵,这位梁山好汉中的“黑旋风”,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雷霆万钧的勇猛和令人咋舌的鲁莽。在征讨方腊这场恶战中,这位杀神一路劈荆斩棘,所向披靡,按理说,以他的性子,在那样残酷的战场上,能全身而退已属万幸,更何况是活到最后。然而,事实却是,在方腊的溃败之际,这位嗜杀成性的猛将,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
  • 回答
    这些年川菜确实风生水起,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反观曾经的“百菜之王”鲁菜,似乎声势不如从前,甚至有人说它在走下坡路。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一、川菜的“崛起.............
  • 回答
    说到“老兵”迈克尔·维特曼在战争末期最后的战斗,那真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始终是关于他传奇生涯中一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很多人都认为,像维特曼这样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坦克指挥官,在那场本应尽可能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损失的战役中,其最后的行为方式显得过于鲁莽,甚至可以说是“寻死”。要理解他为什么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龙珠的世界里,确实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曾经势不两立的强敌,最后都变成了悟空的战友。比如,曾经的弗利萨,在“银河巡警篇”里更是成了关键时刻的救兵。还有魔人布欧,虽然分裂成很多个体,但至少有善良形态的布欧跟着撒旦一起生活。就连曾经的“宇宙帝王”弗利萨,也在力量大会上短暂地加入了悟空的队伍,甚至在后续的剧.............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听到这事儿,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词儿:天差地别、不可思议、温暖、辛酸…… 这事儿虽然听起来像个段子,但仔细琢磨琢磨,背后可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的“梗概”。一个内蒙古的外卖小哥,辛辛苦苦跑了 202公里,给一位叫宝鲁日的牧民送了一份 25块钱 的外卖,结果配送费竟然高达 584块钱.............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璀璨星辰般的人物,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作品,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其影响力至今不衰。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为何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评审不公”或者“运气不好”,.............
  •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从厦门大学离开,这事儿说起来,确实不是一桩简单的“跳槽”,而是一个复杂背景下,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他离开,不光是个人意愿,也掺杂着当时厦门大学内部的一些人事变动和他的感受。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满怀热情地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想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这里的“土壤”并不像他想象的.............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法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意在对俄乌局势进行评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就此事,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二,力求还原其间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鲁迅先生那句被引用的名言究竟是为何而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在1926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同胞所写的文章。当年,.............
  •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在《教父2》这部史诗般的黑帮巨作中,鲁加西、蒙图卡洛以及乔札萨这帮意大利老牌家族的头目们,选择在太浩湖的住所用直升机一次性解决掉迈克·柯里昂及其党羽,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盘算已久的绝杀计划。他们的动机和时机选择,都建立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