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僚啊。。。您说日本人节日穿和服。。。这倒也没错,但您知道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绝大部分穿和服的日本人穿的是啥么?。。。
您以为大部分日本人节日里庆祝时穿上传统服饰会成这样:
然而在祭典上,其实绝大部分穿和服的人是这样:
还有这样的。
这样茫茫一片法被绊缠的大海,不分男女老幼,扛着神轿喊着号子嬉笑怒骂,这才是日本人节庆里对“和服”最多的印象啊。。。。
然而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种节日里最普遍的和服都是短打扮啊(看到欧吉桑那白光光的大腿了么?)。。。都是江户年间下边当差的干活的衣服改造过来的实用性机能性(喜感)至上的服装啊。。。这些才是老百姓能接受并喜欢的日常传统服饰啊。。。纹附羽织绔,振袖绔,留袖这种一辈子除了结婚毕业死老公这些少见场合才用得到的正装固然能代表和服的高级工艺,然而却无法满足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乐趣啊。平日里见到的和服大叔有几个披着羽织,系着角带,撑着绔裙,拿着白扇正儿八经地走在路上的?还不到都是拴着件甚平或者作务衣这种短打扮就上街溜达去了?
所以汉服党若是放下一半搞那些宽袍大袖,或者挖空心思在短衣里混上宽袍大袖元素的“裋褐”的力气,弄出几件这样(右边):
或者这样的
正经八百的好穿又好玩的短衣,卖着便宜穿着适宜,你猜会不会有更多人愿意买回来穿出来玩耍?
毕竟穿着短衣饮酒嬉笑跳闹,不比穿着长衫死板着脸站在柜台边用指甲写字,要快活得多?
又及:鉴于知僚们一般都有不看完回答或者回复就直抒胸臆的习惯(当然也赖在下表达不清),所以在下等了二十四小时,看罢回复,再来反馈几句:
其一:
知僚们回复中提到很多的一点就是:汉服复兴中也有短褐啊,何出此言呢?
然而在下在原答中已经提到,现在大部分汉服复兴者“还原”的短褐都太矜持精致,只像是到道袍鹤氅这种长衣的短板, 有的短褐的领比老太爷朝服的领都宽实,还带着各种纹饰,有的短褐甚至都是缎面质地的。。。其实裋褐作为我国千百年来白丁身上破布的统称,其实可以豪放简洁得多,这样也好玩不少,穿着也随意的多。要知道衣服穿着的方便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它的推广方便程度。很多鬼佬之所以会被和服男装吸引,就是因为觉得剑豪电影里落魄浪人那种松松垮垮随心所欲的穿着形式很酷(回忆一下三船或者仲代把手从领子里伸出来的样子罢)。
其二:
另一种回应是:你咋不说日本和服中那么多的礼服叻?光抓着几件法被算啥事?
然而在下有把和服礼服批判一番么?在下只是指出,和汉服复兴运动的产物不一样,和服中有着大量适合日常穿着又不显违和的廉价款式,以及方便喜庆的胡闹款式。和服中有没有可以穿着冲进大雨不心疼的款式?有的是啊!说到底,这还是因为日本人可以直接把江户时期没断代的农民工匠僧侣的下层服装继承下来下来,留着法被绊缠作务衣的名头穿在身上。而汉服复兴党们大多根本不把清末民初的农民匠人服饰看在眼里(因为“蛮夷”?),而是从故纸堆里去构建自己臆想中那规整得不得了的“短褐”,从而导致了其一中的问题。
现今的汉服“复兴”运动大多数还是集中在“服章之美,衣冠之正”上,然而还是这句话,高成本的华服正装可以作为不错的招牌,然而其本身是很难作为切入点在大多数人中传开的,像模像样但又不装模作样的简单衣衫才是那个可以打入群众的楔子。
其三:
这其实是一个大部分知僚都没提及,但在下觉得很有价值讨论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服装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由于东亚传统文化众所周知的问题,东亚的传统女性服饰几乎都是“裹在身上的性别压迫(引某知僚语)”。所以汉服也好,和服也罢,在短打扮上一般都只能找到男装或者性别通用的蓝本。在下穿着作务衣系上襷把木屐揣怀里可以连翻三道墙不多喘一口气,然而同院女生穿上同样是简版和服的浴衣却连跑都跑不痛快 。同样的,汉服的短褐也压倒性的都是男装,女装的裙子我就没见过下摆离开地面的(幻觉?)。所以和服欧吉桑固然可以穿着兜裆布系着法被摆出性骚扰的姿势,然而和服欧巴桑若是想要追上他往他背上狠狠踹一脚并来一巴掌的话多半就得穿上披上性别通用的绊缠并套上裤子了。虽然和服浴衣现在也有了短版,然而汉服在女性短装上却还是压倒性的稀缺的(在下隐隐记得有私教的汉服同袍说所有带裤子的中国传统女装都像是耍杂唱戏的衣裳)。这与其说是汉服“复兴”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整个儒家文化圈传统服饰推广的问题,毕竟如某知僚所言,西式的婚礼中固然白纱飘飘,然而洋装若是只有膝盖以下的裙装的话,你猜她能推广到全世界的劳动女性中去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