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从小的教育体系里面有「反战教育」么?什么算是「反战教育」?

回答
关于中国教育体系中是否存在“反战教育”以及如何定义“反战教育”,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反战教育”表现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教育体系中 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独立命名的“反战教育”课程或体系。但是,在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育以及一些社会公德教育中,确实蕴含着强烈的“反战”思想和教育内容。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 渗透式、融入式 的教育。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 历史教育中的抗战历史叙述:
强调侵略者的罪行与战争的残酷性: 这是最核心的内容。教育中会详细讲述日本侵华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历史,详细描绘日军的暴行,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化学战等。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从而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和警惕。
歌颂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与牺牲: 强调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一种对抵抗侵略的肯定,但也隐含了对和平的珍视。
揭示战争的根源(民族主义与扩张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战争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社会、政治、经济的根源。
强调和平的来之不易: 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社会景象,展示战争对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以此凸显和平的宝贵,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平观与国家安全:
强调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中国的政治宣传和教育中,普遍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倡导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国家安全与主权维护: 在强调和平的同时,也会教育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以及在必要时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性。这有时会与反战的叙事交织在一起,例如“为了不发生战争,我们必须强大起来”。
国际关系与国际合作: 普及国际关系知识,强调通过和平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性,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国防教育的“防御性”定位: 国防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抵御侵略、维护和平,其军事训练和国防知识的传授,也旨在提醒人们战争的威胁,从而更珍惜和平。

3. 语文教育中的战争题材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 如《雷锋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故事,或一些描写战争场景的诗歌、散文,通过艺术化的语言,传递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因此这类作品自然会成为教育的素材。

4. 社会公德与公民教育:
强调人道主义精神: 在一些关于灾难应对、人道援助的教育中,会体现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这与反战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相通的。
公民意识与责任: 教育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其中也包括了对和平的责任,以及在面对冲突时应有的理性态度。

二、 什么算是“反战教育”?

“反战教育”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不仅仅是宣传战争的坏处,更是一种 教育学生建立和平的价值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应对冲突的能力的教育过程。

广义上,反战教育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对战争根源的批判性认知:
揭示战争的非正义性与破坏性: 明确指出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包括生命财产的损失、社会秩序的破坏、文化遗产的毁灭,以及对人类心灵造成的创伤。
分析导致战争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 深入剖析权力斗争、经济利益冲突、民族仇恨、意识形态对立、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可能引发战争的深层原因。
批判战争的宣传与合理化: 揭示战争宣传中存在的民族主义煽动、妖魔化对手、英雄化战争等欺骗性手段,培养学生对战争宣传的警惕性。

2. 对和平价值的认同与珍视:
倡导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强调和平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数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歌颂和平时代的积极意义: 描绘和平环境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促进作用。
培养对和平的责任感: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和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需要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

3. 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与能力培养:
提倡对话与协商: 教育学生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解决个人、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如外交谈判、调解、仲裁等。
培养同理心与宽容精神: 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立场的人们,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差异,减少敌意。
学习冲突管理与化解的技巧: 在个人层面,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在国家层面,理解国际合作、国际法、国际组织在维护和平中的作用。

4.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人道主义精神:
尊重每一个生命: 强调无论敌我,都应尊重生命,反对任何形式的滥杀无辜。
关注战争受害者: 关注战争中受难的平民,了解他们的困境,培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反对军国主义和暴力崇拜: 批判将战争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最佳手段的观点,以及对军事力量和暴力的过度崇拜。

三、 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反战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虽然存在上述“反战”的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

国家安全与主权叙事为先导: 反战的叙事往往与强调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叙事紧密结合。强调反对外部侵略,维护国家独立,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被接受的反战理由。
强调“我们”的苦难与抵抗: 叙事重点常放在“我们”作为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以及“我们”的英勇抵抗,以此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和平的渴望。
历史事件的典型化和情感化: 很多时候,历史事件会被简化和情感化处理,以达到教育目的,但可能缺乏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入分析,例如对战争背后更广泛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探讨相对较少。
“不忘国耻”是重要驱动力: “不忘国耻”是推动反战教育的一个重要动力,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局限性:

“反战”有时更侧重于“反侵略”: 教育的重点更多放在“反对侵略”,而不是对所有形式的战争本身进行普适性的批判。对于由非侵略性原因引发的战争,或自身参与的战争,其批判的力度和视角可能有所不同。
对战争复杂性的探讨不足: 对于战争的根源、战争中的道德模糊性、战争对参与者心理的影响等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议题,探讨可能不够充分。
缺乏对个体和平行动的鼓励: 相较于国家层面的和平倡导,对公民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平理念、化解冲突的教育,可能相对较弱。
存在意识形态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反战的叙事也会受到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国家利益和政府的立场。

总结来说:

中国教育体系中,虽然没有一个叫做“反战教育”的独立课程,但通过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渠道,确实向学生传递了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回顾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灾难,强调和平的宝贵,并树立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意识。

而广义上的“反战教育”则是一个更为全面的概念,它包含对战争根源的批判、对和平价值的认同、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以及对生命与人道主义的尊重。中国教育体系在上述大部分方面都有所体现,但其侧重点和深度与一些西方国家倡导的更侧重于个体和平行动、全球化视野的“和平教育”或“反战教育”可能存在差异。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在培养公民和平意识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能够思考其潜在的提升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7年12月1日,日寇对南京城发动进攻。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把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北平和上海沦陷了。

更早的1931年,日寇的铁蹄从朝鲜半岛踏上了东北的黑土地,又越过古长城踏入了华北。

中国人民凭借着血肉之躯和团结的力量,在自己的家园里进行了殊死抵抗,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当时中国人民的手里,并没有能够对日寇的大本营实质性反击的手段。国民政府指挥的轰炸机,只是把一些纸质的传单扔到了日本本土的城市上空。

几年之后,来自太平洋对岸的凝固汽油弹和原子弹,将日本列岛上的一座又一座城市,变成了废墟。

1945年,日本投降,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但很多人看不到这一天了。

可以说,没有人比自1840年以来饱受战争和暴力的摧残,付出了无数鲜血与汗水才获得民族自由与解放的中国人民,更加明白战争的残酷,更加厌恶战争,更加渴望和平。

然而,和平与战争的选择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此后的几十年,不乏想要将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人。

在日本,取材自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影视和文艺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作品,都只停留在以“挖掘人性”为卖点,执着于渲染“战争有多残酷”的层面上。

至于战争为什么会这么残酷?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战争中谁是正义的,谁是不义的?怎么做才能避免下一次的悲剧?对于这些问题,近些年的“反战作品”们往往很难给出建设性的答案。复读"战争很残酷,战争真的很残酷",往往就是这些作品的全部了。

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2020年10月25日,澳大利亚军队被披露在阿富汗残忍杀害39名平民,甚至将2名男孩割喉后推入河中,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一位中国画师画了一幅画,谴责澳军在阿富汗的暴行,却被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气急败坏地指责为“虚假图片”,要求道歉。在这之后,新西兰总理和法国外交部纷纷下场,表达对莫里森的支持。

出兵第三世界国家,屠杀平民,不见落实对杀人凶手的追责,甚至连口头的谴责都难见到;谴责暴行的人,却需要道歉,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而翻看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早在120年前,在他们还能肆无忌惮地“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干的。

或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早就已经在他们心里被“开除人籍”了。

(联军)占领北京期间,“肆意的暴力和抢劫,持续了数周,联军所有国家的占领军都参与了这样的暴行”。当时有许多关于多联军部队违反战争规则的报告,多数是抢劫,也有强奸和谋杀。例如:“昨晚20名中国人在法占区被抓。3人被枪决,但法军军官认为这样浪费子弹,于是用刺刀杀死了15人,其余2人留作审讯。美军指挥官迅速“下令禁止美军抢劫,但禁令无效”......
美国目击者WAP Martin指出:“(联军)并没有正式放弃掠夺,指挥官们虽然宣布他们打算禁止抢劫,但似乎并不急于对他们手下的愤怒和贪婪加以遏制。”
美国外交官赫伯特·G·斯奎尔斯(Herbert G Squiers)得到了足以装满几辆火车车厢的赃物。袭击平民的事件也并不少见。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斯蒂芬·德怀尔(Stephen Dwyer)挥舞棍棒强行闯入一户中国人家,对一个年幼的中国儿童实施“野蛮攻击和殴打……将他扔出门外,加速了他的死亡”。接着他强奸了住在这所房子里的两个女人。
(联军)抢劫城市,放肆的在周围的乡村觅食,联军士兵们抢走了中国人可能拥有的一切,如蔬菜、鸡蛋、鸡、羊、牛等……无差别的、通常是无端的射杀中国人……无害的苦力和劳工……包括不少妇女和儿童,已经被杀害……
(注:澳大利亚特遣队作为英军的一部分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0年过去了,当年草菅人命的侵略者,没有变,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没有变,只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到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民免于遭受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

但是,难道侵略者和为他们辩护的人,没有看过那些在西方世界里满坑满谷的“反战作品”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吗?

他们当然看过那些“反战作品”,他们当然也知道战争有多残酷。

因为,他们就是那些“反战作品”的取材对象,他们就是战争中残酷的制造者啊。

行刑者手中的枪与被子弹命中的受刑者,填埋万人坑的铁锹与万人坑中死不瞑目的受害者,真的会有共情吗?

“您完全没必要采用这么野蛮的方式,这是一场文明的战争,它本来是会很顺利的,这一点在几天前登陆时我就感觉到了。当时岸上大部分的火力都被摧毁,只有零星的机枪声恰到好处地点缀着我们这场光荣而浪漫的远征,您看,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没必要……”
“不,别这样少校,你这样对待我们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杀过多少人,杀人的是他们,”他指着窗外半空中悬停着的直升机说,“是那些飞行员们,还有那些在很远的航空母舰上操作电脑指引巡航导弹的先生们,但他们也都是些体面的先生,他们所面对的目标都是屏幕上漂亮的彩色标记,他们按了一下按钮或动一下鼠标,耐心地等一会儿,那些标志就消失了,他们都是文明的先生,他们没有恶意,真的没有恶意……你在听我说吗?”
——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

对于自诩文明的侵略者,侵略战争当然是"光荣而浪漫的远征",尤其是当被侵略者的反抗力度微乎其微、杀戮就像是玩游戏一样轻松的时候,他们更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对他们来说,杀戮带来的是财富与勋章。至于惨遭战祸的国家,人民被赶出自己的家园,被屠杀,流离失所,家园被焚毁,变成一片焦土,又与这些“体面的先生”何干?

归根结底,真正让美国大兵们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的,并非“爱与和平”,而是“越共”手里的步枪。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
——《毛泽东选集》

1950年,17国组成的“联合国军”逼近中国东北,美国空军轰炸、扫射中国边境城市,美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场新的卫国战争打响了。

而在此时的朝鲜半岛,朝鲜人民正在遭到残忍的屠杀和摧残。而对朝鲜人民遭受的苦难,志愿军指战员们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毕竟,这些惨剧,之前也曾经发生在东北,华北,南京,武汉,重庆,发生在沦陷区的一个个角落,发生在自己身边。

一场正义的战争,无数人的奋斗和牺牲,避免未来半个多世纪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非正义战争,让神州陆沉的惨剧,不会再次上演。

没有这些,和平安享七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对我们来说将只是一种奢望。

当年国土沦丧,主权被视若无物之时,面对步步紧逼的侵略者,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也曾派出精通外语的人才,在国际场合痛陈利弊,尽力“斡旋”,希望以此打动国际社会,换来列强的“调停”。

但批判的武器,终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迎接豺狼的最好“礼物”,当然是猎枪。



战争,当然是残酷的。一个有良知的人,绝不会为战争带来的破坏、杀戮和暴力叫好。

但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真的掌握在我们手中吗?

1894年10月24日,侵朝日军进抵鸭绿江。28天后,旅顺遭遇日军屠城。

1950年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推进。18天后,志愿军发起一次战役,美军开始全线后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是的,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真的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勿忘当年尸骨累累,方得今日和平之花。


延伸阅读:

afghanistaninquiry.defence.gov.au

我们,为正义而战

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和那个角落


——————————

本文作者:咸鱼王中王

user avatar

美国教育下人们相信末日审判和中国教育下人们相信核捆绑,一时瑜亮。

user avatar

什么叫「反战教育」?

我回答:让人们都知道 战争是残酷的,呼吁全球人民反对战争。

为了国家安全不受帝国主义侵略 必须教育 有条件的人民关心、参入国防、军事建设,时刻准备战争。不发动战争,有了战争、能消灭战争。

user avatar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发动战争”、“侵略”,一直是个贬义词吧?

我们国家没有靖国神厕这样的地方吧?

我们国家只会纪念为了保卫祖国、守护人民的烈士。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怎么写的?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纪念的英雄烈士,有哪一个是战争狂、侵略者?

中国没有哪本教科书告诉你“法西斯”、“希特勒”、“军国主义”、“昭和”是好东西吧?我国的电影电视剧,最喜欢拍的都是大宋被欺负的故事,大明末年内忧外患的故事,大清被侵略的故事……顶多拍一个大汉反抗侵略。

什么时候敢拍过初唐、盛唐四面出击的故事?什么时候拍过李靖突袭突厥?什么时候拍过侯君集灭高昌?什么时候拍过李绩平辽东?什么时候拍过王玄策平印度?连张义潮收复河西都不敢拍……为什么?怕政治不正确啊,怕伤害某些国际友人的感情啊。

你真的觉得中国不反战吗?你去随便问问中国的老百姓,有谁愿意战争、冲突、混乱?有谁不愿意安安稳稳过日子?

难不成你以为像美国电影那样:美国大兵王师出征,航母飞机狂轰滥炸、孤胆英雄天下无敌,火力全开吊打对手……然后装模作样感慨一下战争的残酷、哀叹一下生灵涂炭,这TM就叫“反战”?

你觉得是不是中国近代史课本不要提战争?不要提被侵略?不要提南京大屠杀?不要提抗美援朝?才符合你“反战”的意识形态?

但这些都是事实啊,当年被侵略、被压迫、被伤害的那些人,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太爷爷、太奶奶辈啊,他们许多人还活着呢!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真的被异国人打破城池、杀进首都过啊,我们的人民真的被屠杀凌辱过啊,不记住这些,不强大自己,我们拿什么去反战?拿什么去守护和平?你不把猎枪抓在手上,别人就敢把獠牙龇到你脸上。

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伤痕。谁不担心某些潜在的法西斯哪天忽然就“元首上身”了呢?咱们得有保护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我的祖国》怎么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咱们的家乡美、人情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还不够友善、宽容吗?

咱不好斗,只好解斗。

user avatar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

user avatar

反战教育?你也配?

你说到黑白电影,我想问问既然你看了这些电影,有没有听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战争”这个说法?

人家强,你弱,反战就是人家的事情。所谓的战争没有赢家,主要是说给强者听的。因为强者在战争中是可以账面盈利的,所以要让他们知道你账面盈利但实际上是亏的。你个弱鸡账面都血亏,你还用反战教育?

自1840年以来,我们没有请任何一个列强来和我们打仗,但请问但凡能在世界上称一句“列强”的,哪个没揍过我们?你不想打仗,可是人家的士兵在宛平城外走丢了,这怎么办呢?只能让你丢了半壁河山再杀你几千万人咯。

等到日本被美国收拾了,现在怎么样呢?美国高兴的时候,跟你合拍个电影《硫磺岛家书》,摆一个反战的姿态。可是人家拍《珍珠港》的时候,您日本可是妥妥的纯反面典型,要的就是观众看人美国收拾你本子叫好。

至于日本的反战教育,呵呵哒,你那叫反战教育?你那叫不敢不反战教育吧!

要看到自己的斤两,今天的中国还强大到能进行反战教育的程度。你反战,大使馆就不炸你了?你反战,南海就不撞你飞机了?你好好做着生意突然就给你来个贸易战,你反战了半天有个屁用,战争来敲你门了好吗?

只有我打你的份儿,你绝对大不了我,这样谈反战才有意义。我们对那些弱小的国家可以谈反战,所以你没见我们和冈比亚之类的国家较劲,越南朝鲜我们也是怀柔政策。题主说的国家,欧洲各国你看看他们对俄罗斯反战吗?堵人门口演习叫反战吗?

user avatar

你注意一下唐朝的边塞诗和我大怂的边塞诗,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巨唐的边塞诗当中,一大堆的反战内容。什么“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什么“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什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但是我大怂的呢?我就找到了一个“燕然未勒归无计”,其他的全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类的。

为什么?

因为巨唐是我们出去打别人,我们说不打,就可以不打了——反战是有用的。

而我大怂,是人家来打我们,我们说不打,人家说:那好,统统给我当奴隶。——反战屁用没有。

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反战的资格。

user avatar
  • 语文课:《公输》和《孟子-选段》两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排在一起要求背诵,显然有深意。下一单元紧接着又是《曹刿论战》,虽然内容是战争技巧,但第一句就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后面又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等于重复了一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都是初中三年级的内容,是中国人在达到役龄之前必经的战争教育。


此外,“止戈为武”。而和平的“平”,本意恰恰是军号音调从示警转入稳定,即敌人被打退才有和平。识字教育如果深究的话,也包含着意识形态。


  • 历史课: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单元第一章《鸦片战争》。


  • 音乐课: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总之,当代教科书包含的反战内容很多,但主旨不是消极、绝对地反战,而是明确区分正义战争和侵略战争、反动战争,主张积极地以战促和。依然保留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积极的一面。

  • 最后,还记得天安门城楼上永远不变的标语吗?

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对教科书有逆反心理,但也千万别小看潜移默化的作用。眼下最张狂的民族主义媒体也不敢赤裸裸的宣扬“强权即真理”、不敢跟着网络混子喊“祖国流氓我放心”;就算是宣传最粗暴的扩张行动,也一定要包装一层正义外衣。这说明传统共产主义教育的残余依然显著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也说明编辑部的脑子比那些一根筋的帝国主义小将稳重的多。

参见:

说“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 马前卒的回答

以及:

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没有,不需要这玩意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你要战,那便战”

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畏惧战争

user avatar

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反战教育,上次是2019年10月1日。

user avatar

我在家想洗碗就洗碗,想擦地就擦地,想擦玻璃就擦玻璃,我媳妇根本管不了我。---这个叫大清跟八国联军所谓的爱好和平。

我在家想打游戏就打游戏,想出去跟哥们儿喝酒就喝酒,想撩骚就撩骚,我媳妇根本管不了我。---这叫极端民族主义

我坐拥千万资产,平日里美女拥簇,几个兄弟都是中小企业董事和股东,左手陀飞轮劳力士看东八区时间,右手三问百达翡丽看北美时间。兄弟叫我晚上喝酒,说带了几个妹子。我说不去了,回家陪陪媳妇。---这个叫反战教育。

user avatar

不惹事

不怕事

这是最准确的反战教育。

一股脑反对所有战争,那是蠢。

抗日战争反侵略战你也反?

抗美援朝这种立国之战你也反?

user avatar

日本人拍反战电影是因为他侵略了亚洲。

美国人拍反战电影是因为他侵略了朝鲜和越南。

我们谁都没有侵略过。为啥要反战。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需要负责亚洲地区安全稳定。主要工作是干掉世界第三。

祖国还未统一,美国的第一岛链还在。印度在加勒万河谷经常挑衅。怎么反战。

user avatar

只有去侵略的,才会念叨“战争当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被侵略的只配念这个: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


原版提问是这样的

在问题被修改之后,包括我的回答在内,所有人的回答都显得文不对题且戾气太重,在此把原问题放上来让后来看到的朋友们了解一下情况。

user avatar

资本主义小布尔乔亚的矫情。

你反战,美国人可不反战,不但美国人不反战,英国人也不反战,世界列强都不反战,因为列强们要确保自己国家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为什么?因为当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可以对战力弱鸡的国家实行直接军事打击,占领成为殖民地,制定法案进行从产品倾销、或者干脆灭绝了清理出来土地让自己的人移民过去……各种方案不一而足。

在四周有这种列强林立的环境里,你在那提反战?你反战的结果就是人家把你给占了,kill掉你的爹地,kill掉你的妈咪,然后fu ck掉你的姐姐妹妹,你只能上去和人家说:你好,这里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请你别欺负我家人离开吧。这tm有用么?有毛用?有毛用?

ok,那你说,那我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是我不主动攻击别人,这样可以不可以啊?你手里这么强大的军队,别人不害怕,别人不要建设可以与之匹敌的军队么?你不打别人,那别人拿着这么强大的军队去四处征伐,最后你就守着你这一亩三分地,世界其他领土全被世界另一国给整合了,到时候他可以建设比你强大的多的军队,怎么办?

万一,碰巧这个另一国国家,和你是完全不同的人种,没想着征服土地、征服人民,只想要土地要资源,不要人民,你上哪去待着去?

你以为中国这块领土是天生的?秦统一六国时才多大点地方?到宋代才多打点地方?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版图有多大?这些多出来的领土都是因为你德行好,外邦主动归化的么?哪个不是征战所得?

所以我们的课本里从来不教反战,但要教给每一个孩子,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教给孩子,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们的实力没法做到吊打全球,所以只能乖乖的韬光养晦,当一个国家有实力统一小破球的时候,你觉得他会放着小破球不统一,还在那玩联合国小游戏么?这不闹么?

统一了小破球,减少了球内不同国家的内耗,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在更深的数学物理研究上,逐渐突破小破球的束缚,不香么?

user avatar

中国不需要一般意义的“反战”教育,恰恰相反,现代中国从基因深处就是一个“好战”国家。

然此战非彼战。

一般语境下反战的“战”,是“非正义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是越南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镇压进步力量的战争。

中国式好战的“战”,是“正义战争”,是抗日战争,是抗美援越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是反抗反动力量的战争。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
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
——《论持久战》

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大最有力的反战方式。

……只要有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论持久战》

所以,中国式好战的实质,其实就是反战:更多的核弹,更多的航母,然后放在家里烧钱玩,这就是中式反战。

换句话说,一个1840年以后被殖民、侵略了一个多世纪的国家,没有资格玩侵略者的那种反战。

希望以后也永远不要玩。

user avatar

我们用两个极端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美利坚声称中国人是渎神的康米黄皮猴子,对中国发动十字军,海陆空大军在我国沿海全面登陆,全面战争彻底爆发。各路轰炸机对民用目标进行轮番轰炸,且一批嗑药嗑多了的美军屡屡杀害平民。此时有人在网络上,拿出沿海居民在轰炸下残缺不全的遗体,战区居民在封锁中激寒交迫的惨状,“看看这些,战争好残酷,我们不要打仗了。任何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没有胜利者。”

二。

中国资本把泰国变成了傀儡国,泰国的支柱产业变成了卖淫、代孕、赌博等,每年有无数国人来此消费这些黑色产业。而在傀儡政权剥削之下,泰国平民纷纷破产,被迫在这些中国资本控制下的黑色产业做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一天,一批泰国人忍无可忍,杀死了多名把控黑色产业的中国资本家,发动起义控制政权,宣告泰国要独立自主。在此种情况下,我国派出一批军队与泰国仆从军配合,迅速消灭了起义政权,重新控制国家。在行动中,仆从军冲在前线,而在后排指挥的我军无一人伤亡。此后,这些黑色产业更加彻底把控了泰国,只要买一张机票去泰国就可以享受更加廉价的黑色产业。此时有人在网络上说,“我们这一战是不义的!战争没有胜利者!”

这两个例子实际上都是完全不可能的极端情况,但是从中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这两种情况下的反战很明显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个情况的逻辑,实际上也是很多所谓反战的作品的逻辑,即“战争造成我们巨大痛苦所以我们要反战”,在危难之际表现为投降倾向,而在帝国主义行不义之举的情况下,则无法解释第二种情况这种,一场对己方来讲低代价的战争。至于“战争没有胜利者”这一套虚无主义思想,是把所有性质的战争混为一谈,实则是污蔑正义一方而为邪恶一方张目。

回到教育体系,社会中盲目照搬这套“战争造成我们巨大痛苦所以我们要反战”的逻辑,造成了这种畸形的反战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反战教育,的确不到位。

user avatar

“你把天灵盖弄这么硬干嘛?把大朙天兵的狼牙棒都磨坏了!”

user avatar

中国没有,也永远都不需要反战教育——中国需要的是反帝教育

user avatar

美帝公认的反战电影:《全金属外壳》《锅盖头》《第一滴血》《猎鹿人》《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除了硫磺岛家书和父辈的旗帜算得上真正的反法西斯电影之外,我就想问,剩下那些越战,韩战的,反什么了?当搅屎棍和背后策划者瞎折腾的是美国,反战的也是美国咯?特别是《全金属外壳》和《锅盖头》这俩,一个反映越战,一个反映伊拉克战争,是反思总统好战还是反映对外洗衣粉战略有问题?

我们的反战电影多了去了,随手抓一部《高山下的花环》,200个亿养了一群狼崽子。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子弟兵去前线轮战,作为1962对印战争和1985老山轮战两位子弟兵的后人,我对《高山下的花环》极为感同身受。这部片子至少反映了下面几个问题:

1.教育我们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求出来的,我们不好战,但也不怕打仗

2. 部队里的特权阶级确实存在,但是各种二代也不见得都是怕死鬼,为了国家利益,都一样

3. 不要相信任何外部势力的承诺,都是鬼扯

最好的反战教育,就是烈士的鲜血铸就的不朽功勋,时刻提醒我们,你不斗争,就只能死。

user avatar

首先要定义何为“反战”,是反对一切战争,还是反对不义战争。如果是前者,那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做了这种教育,如果是后者,那中国做的非常多了。

四个方面吧

1,历史课程。中国的中学历史在描述战争的时候非常重视强调战争的性质,殖民战争,反侵略战争,民族独立战争,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等等。比如介绍一战,就说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但是特别强调了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战争的正义性。说中国历史也一样,还特别为农民起义附加了反封建的设定。

这些对战争性质的定义的做法就是对不义战争的批判,本身就是反战教育。

2,语文课本中的选段。比如初中的《曹刿论战》《孟子二则》等,还有像什么墨子和鲁班辩论之类的,也是强调战争必须有正义性才能取胜。

至于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人民的苦难的课文也是有的,不过相对而言更多的强调人民军队的正义性。

3,传统影视剧。有人会说中国电影丑化敌人等等,其实这要分开看。近些年的确有些神剧这么干,但并不是多数,大部分影视剧还是会相对正确表现敌人的强大。而另一方面,有些老电影本身就是要强调坚持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比如《地道战》之类的经典影片,如果在这些影片里大段大段描写日军的强大,那这片子是鼓舞士气还是鼓舞当汉奸?何况片中也有敌人进村以后烧杀抢掠的画面,只不过那不是重点。

4,政府的宣传。中国是特别在乎“名正言顺”的国家,自卫反击必须让对方先开枪。而新闻中的报道也一直强调别国对我国的侵犯和我方的忍让(副作用是只看这些报道感觉中国特窝囊),就是在向人民宣传说:战争不应该用来恃强凌弱。官媒对于中国的军事行动也一直强调“回击”与“和平”,虽然历史的主旋律早就变了,但是还是经常听到官媒强调“和平与发展”,这些都是反战的宣传。


我不认为在电影中拍摄一些血肉模糊的镜头就叫反战,那些只是镜头语言的运用,最终还是要看电影表达了什么。

user avatar

我记得一位袁姓演员在转发美英轰炸叙利亚的新闻时说:“轰炸后将会用崭新的高楼大厦代替”

然而叙利亚这么多年了,日子勉强过得下去。至于崭新的高楼大厦,影子都没有。

俄罗斯跟乌克兰打起来了,马上化身“反战人士”要和平。

抗日战争时期不就有一些知识分子主张“我情愿亡国”比如说胡姓作家。

敌人入侵,他们说是带去先进、送民主、送文明。

被侵略的一方反抗,他们便说是野蛮排外、暴力、不知好歹的野蛮人。

侵略者被打败后,装起了圣人天使。装模作样的反战、哀叹生灵涂炭。

user avatar

反战不是一刀切坚决不要战争,那不是反战,那是反智。

反战是,我不主动打侵略战争,但是谁要想来跟我打,那我就把你打到“坚决反战”。

user avatar

总是被侵略,总是被人揍的一方搞“反战教育”?这意思是为了和平最好把脖子伸给别人砍吗?毕竟不反抗就不会有战争了。杀猪宰牛都不叫战争。


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未侵略和欺压过他国,从未发起过战争。要搞“反战教育”,还是找那些霸权主义的国家吧。

user avatar

别国航母部署在南海,周边一千公里内至少三个美军重装师,周边十四个邻国陆军总数在数百万级。

全球实际拥核国只有三个不在中国周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而且周边有两个能投送五位数级核弹的国家。

且不谈历史上,建国以来和周边国家交战超过十次,大规模战争两次,武装冲突多次。

和所有大国都打过仗,最紧急情况下六亿人全民皆兵,造出来的手榴弹和子弹用到今天都没用完。

至今为止依旧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东海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武装对峙。

中国这几年千辛万苦终于在东海一千公里建立了防空识别区,把来犯军机和战舰挡在了上千公里之外。

二十年前美国飞机能飞到福建,航母敢到渤海湾堵人!

这种情况下你跟我说反战?

借你女朋友到我家住我绝对不碰,你看行吗?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绝对信任嘛。

世间有大爱,人间有真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