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应不应该从小给孩子灌输「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做到」的观念?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成长、心理发展、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回答“应不应该”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利弊,以及更 nuanced 的处理方式。

首先,理解“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做到”这句话的原始意图和积极影响:

这句话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激励和价值观的灌输,旨在培养孩子的:

毅力与韧性 (Grit & Resilience): 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学会坚持和克服挑战。这对于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至关重要。
主人翁意识 (Agency & Selfefficacy): 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结果,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掌控感。
积极心态 (Positive Mindset): 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相信可能性大于限制的态度,这有助于他们探索未知和设定更高的目标。
勤奋的习惯 (Diligence & Hard Work): 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引导孩子认识到成功往往离不开辛勤的付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发展,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绝对地灌输这句话,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负面影响和问题:

1. 忽视了天赋、特长和客观限制:

“能力 Ceiling”的存在: 并非所有天赋和能力都是后天努力可以无限提升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领域和局限性。例如,一个在数学上缺乏天赋的孩子,即使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也很难达到顶尖数学家的水平。
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 社会的现实是存在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的。有些人因为出身、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在起跑线上就拥有了比他人更多的优势。努力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总是能完全弥补这些客观的差异。
“内卷”和无效努力: 在过度强调“努力就能成功”的环境下,孩子可能陷入无效的竞争,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不适合自己的领域,或者为了达到别人设定的“成功”标准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幸福。
对“不可能”的否定: 过于绝对的说法会否定掉现实中的一些“不可能”或“极其困难”的情况,导致孩子在面对这些情况时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2. 导致过度自责和心理压力:

“不努力”的标签: 当孩子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结果不如预期时,他们很可能会认为“是我不够努力”,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内疚甚至羞耻感。这可能演变成“努力失败自责”的恶性循环。
焦虑和完美主义: 这种观念可能催生孩子对结果的过度焦虑,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或者对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感到无法接受,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努力就是一切”的错觉: 孩子可能会忽略其他关键因素,如方法、策略、机遇、合作、环境等,将所有的成败都归咎于“努力”的多少。

3. 压抑个性和兴趣:

扼杀创造力: 如果孩子一味地追求“什么都可以做到”,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主流或者他人认为“值得努力”的方向,而压抑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独特的想法。
牺牲幸福感: 孩子可能为了达到他人设定的目标,而忽略了自己的快乐和内心的声音,即使“成功”了,也可能并不感到幸福。

4. 扭曲对“成功”的定义:

物质和外在的成功导向: 这种观念有时会被解读为追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外在的成功标志,而忽视了内在的成长、人际关系的和谐、精神的富足等更广阔的成功维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 nuanced 地引导孩子呢?

核心在于平衡与真实:

与其直接灌输“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做到”,不如用更灵活、更贴近现实的方式来引导。

建议的替代或补充的观念和引导方式:

1. 强调“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强,但有些事情我们可能需要更聪明地努力,或者需要别人的帮助。”
“努力很重要,但有时候也要看看我们是否找对了方法,或者是否在合适的环境下。”

2. 培养“成长型思维”,但要与“现实”相结合:
“你现在可能还做不到,但只要坚持学习和练习,你会越来越擅长。”
“即使你现在做不到,这不代表你不行,而是说明你需要更多的支持或者不同的方法。”
区分“能做到”和“能够做得更好”: 强调努力可以提升能力,而不是创造不可能。

3. 引导孩子认识和接受“天赋”和“局限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特别擅长这个,而他在那个方面做得更好。”
“有些事情可能对你来说确实很难,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或者找到更适合你的事情。”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 鼓励孩子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并在这些领域里深耕。

4. 关注“过程”和“进步”,而非仅仅“结果”:
“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比一次成功更宝贵。”
“看看你比上一次进步了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
鼓励尝试和从失败中学习: 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不是终点。

5. 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思考”: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只是硬碰硬,我们一起想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尝试。”
“有时候,学会寻求帮助也是一种智慧。”

6. 引导孩子认识到“合作”和“资源”的重要性:
“有时候一个人很难完成,和朋友一起合作会更容易。”
“学习别人的经验,利用已有的资源,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7. 明确“努力的边界”和“健康的牺牲”:
“努力很重要,但你的身体健康和快乐也很重要,不要为了目标而伤害自己。”
“有时候,懂得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事物,也是一种智慧。”

具体到不同年龄段的引导:

幼儿阶段 (36岁): 重点在于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可以多强调“尝试”,“不怕摔倒”,以及“努力了就有进步”。
小学阶段 (712岁): 可以开始引入“努力”的概念,但要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体会到努力带来的小成就感。同时,也要开始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不同,以及面对困难的多种策略。
青少年阶段 (131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认知。需要更深入地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如何在努力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总结来说:

“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做到”这句话是一把双刃剑。它有积极的驱动力,但也可能因为其绝对性和片面性而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做的是:

取其精华: 保留其鼓励坚持、积极探索、相信自身潜能的积极意义。
去其糟粕: 剔除其忽视客观限制、可能导致过度自责、压抑个性的负面解读。
重塑为更 nuanced 的教育理念: 将努力与智慧、方法、天赋、机遇、合作、健康等因素结合起来,引导孩子建立更全面、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既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又懂得认识自我、尊重他人、能在现实中找到适合自己位置并获得幸福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被“努力万能论”压垮或误导的孩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和孩子有一种默契或者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这个“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什么”究竟包含哪些东西。

什么包括长翅膀飞行吗?

什么包括当美国总统吗?

什么包括成为世界首富吗?

什么包括成为钱学森吗?

什么包括成为俗人眼中的“人上人”么?

如果我们认为什么指的是这些东西,那么这种努力教育不过就是在欺骗小孩子,因为要走到这种高度,绝对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但如果我们这里的什么,指的是可以进入科学的大门、金融的大门、厨艺的大门、体育的大门或是行政的大门,那一定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

并且只要孩子坚持努力,基本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一定的高度。

我觉得这对于孩子努力的回报,就很足够了。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需要孩子的努力并不是无效或低效的自我感动式的努力,而是用心去做一件事,去追求一件事。

但凡有了这颗心,配上必要的努力,孩子基本就能得到很不错的回报。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孩子应当反过来告诉他:很多你喜欢的东西就算你努力也是不可能得到的——那么就算这句话是事实,这么给孩子讲的人也基本上是脑子进水无疑了。

user avatar

适当的可以讲讲,但别老嘚啵,要让孩子体会大人的艰辛,不是靠灌输和说教,而是给他责任,让他独立承担,大人从旁辅助,他就容易明白,干啥都不容易。

user avatar

想想我们小时候读的,应该全是唯物主义的公立学校,但老师却天天灌输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个个都里根经费到账了?这就苦了小镇做题家。家长、老师,天天暗示:不去一线买个大平层,都没脸活着。结果九成九的人,都把自己定义成了失败者。

user avatar

那父母为什么自己不去努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