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花木兰从军那么多年都没有被人发现是女的?

回答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多年隐瞒女儿身,最终平安退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壮举,那么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而且多年不被发现的呢?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木兰自身的过人之处,也有当时社会的背景和军队管理的特点。

一、 木兰自身的卓越素质和准备:

极高的伪装能力与模仿力: 这是木兰最核心的优势。
体格与行为举止的模仿: 花木兰并非瘦弱女子,她自小就“磨砺机关弩”,说明她有一定体力基础,且能参与一些粗活。替父从军前,她必定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学习男子的站姿、坐姿、走路姿势、说话方式(压低嗓音)、动作(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她可能还观察和模仿了周围男子的习惯性动作和表情。
生活习惯的改变: 男子在军营中不避嫌疑,可以同吃同睡。木兰必须克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障碍,完全融入男子的集体生活。洗澡、如厕、睡眠等都需要极大的忍耐和巧妙的规避。她可能学会了在人少时或趁夜色方便,洗澡也可能选择在极度私密的环境下进行。
精通兵法与武艺的潜质: 尽管史书未详述木兰的武艺,但她能“策马扬鞭”,“卷甲而 Mian ”(卷起铠甲从军),并在军中“屡立战功”,这说明她至少具备一定的骑马、射箭、刀剑格斗的技能,并且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男性化的粗犷和勇猛是她混迹军营的重要掩饰。
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隐瞒身份,时刻提防暴露,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压力。木兰拥有超乎常人的冷静、坚毅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不露破绽。
敏锐的观察力与应变能力: 木兰在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情况,例如体检(虽然古代军队体检不一定像现代这样细致)、战友的亲近、甚至是意外的身体接触。她的敏锐观察力能帮助她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并迅速做出反应,化解危机。例如,如果有人靠近,她会用更粗鲁的动作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二、 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军队管理特点:

古代军队的构成与管理模式:
男权社会下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女子从军更是被视为离经叛道,极少发生。因此,在军营中,大家普遍认为所有人都是男性,不会主动去怀疑身边的人是女性,除非有非常明显的证据。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认知是木兰最大的保护伞。
征兵的粗放式管理: 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军队扩充往往比较仓促。征兵过程可能没有现代军队那样严谨和细致的身体检查。更注重的是体格是否健壮、能否拿起武器、是否符合基本的兵役要求。对于一些细节,尤其是非关键的身体特征,可能不会深入调查。
军队的生存环境: 军营生活艰苦朴素,男子们普遍不修边幅,注重的是实战能力和生存技巧,对于个人卫生和身体的关注程度远低于现代。洗浴、更衣等往往是集体进行,但也有不少人是大大咧咧的,不会仔细观察同伴的身体。木兰可以利用这种环境的“粗糙”来掩盖自己。
战争的残酷性与士兵的关注点: 在战场上,士兵们更多地关心的是生死存亡、战术执行和敌人的威胁。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为生存而战。在这种高强度的环境中,士兵们不太会有闲情逸致去仔细观察身边的战友是否有异常。即使有人发现一点点端倪,也可能因为顾虑太多、或者觉得是误会而不去深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回避: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体化的环境,但同时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疏远。大家更多地关注共同的军事任务,而非深入了解彼此的私密生活。木兰可能有意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度的亲密接触。
对战争的恐惧和生存的渴望: 很多士兵参军是为了逃避徭役、躲避战乱、或是为了生计。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去挖掘别人的秘密。

三、 木兰的特殊策略与运气:

“关山度若飞”: 木兰在军中“策马扬鞭”,“卷甲而 Mian ”(卷起铠甲从军),这可能暗示她参军的速度很快,没有太多长时间的停留和被仔细审视的机会。
战场上的表现: 木兰“屡立战功”,“身经百战”。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杰出贡献,很可能让她赢得了战友和长官的尊重和认可,这些功勋的光芒可能会盖过一些细微的个人特征。大家更愿意记住她是一名勇猛的战士,而不是去关注她是否是女子。
“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艺术夸张: 需要注意的是,《木兰诗》作为一首叙事诗,其中可能存在艺术上的夸张和渲染,以达到歌颂木兰精神的目的。“十二年”的说法,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强调她长期在军中的坚持。即使是十几年,也并非一定要全身心地与几百上千个男子同吃同住,她可能在军队的层级和分配上,找到了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或机会。
运气成分: 虽然木兰自身素质过硬,但运气也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可能没有遇到过真正意义上“较真”或者“别有用心”的对手,没有遇到过特别严苛的体检,也没有在最容易暴露的时刻(例如受伤严重需要仔细检查时)遇到过极度细致的审视。

总结来说,花木兰能够多年不被发现是女的,是她个人卓越的伪装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应变能力,与当时社会对女性从军的忽视、军队管理上的粗放式特点、以及战场上的残酷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的故事之所以成为传奇,正是因为她以女性的身份,在男性的世界里,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北朝兵制,花府应该是军事贵族,所以必须上战场,否则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授田)都没有了。“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看出花老爷身份特殊,花木兰的晋升速度也可以看出来她的出身。花木兰不是动员兵“大头兵”,而是具装骑兵。骑兵从军除了带着武器和马匹,还要从家里带一队部曲伺候自己和战马、兵器。花府应该是小贵族、小地主,没有脱离生产,自己要织布,弟弟会杀猪宰羊。部曲和骑兵装备是花府最重要家当。如果把家当交给别人代劳服役,深怕家当被人拐跑,失去军事贵族身份,一步从小地主跌落到自耕农甚至更糟。所托非良人,他直接落草为寇,花家怕是要杀头。所以花木兰必须替父从军。花木兰身边的战友都是从家里带出来的私兵奴仆,对二小姐的身份心知肚明。隔壁战友是其他骑士老爷及随从,保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不知道花木兰的底细是很正常的。

user avatar

……

知乎的年轻人真的是太年轻了。

这么早就忘记了那两位大哥了?

还是你们压根就不知道那两位大哥?

“不管是XXX还是XXX,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女生相貌中性,平胸,声音再低点,你认得出来个鬼。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人很丑,和现代人没办法比。

丑到什么程度呢,不分男女。原因一方面是营养缺乏,一方面是生活条件不佳。

上一组有真实的古代照片看看,你们觉得这些是男人还是女人

以上老照片里的面容,我怎么看怎么都是一张男人脸,但是全部是女人。

【并非不尊重古人哈,只是就现在的审美来说确实不好看】

当然古代可没有现在那么多女装大佬。

公认木兰大概是北魏时期人,【北魏386年—534年】那么起码距离现在一千五百年了。连一百年前的女性都丑成这样,别说一千五百年前了。

能在一百年前拍这些照片的,还肯定是一个当时的贵族有钱人,能梳妆打扮,营养比百姓好身体发育也比寻常百姓好。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还都只是这样。

记得以前还看过一些老照片,拍摄的当时的清朝北方的普通女人。我的天,各个皮肤黝黑,面貌无神,干瘦如柴。一点也看不出胸部隆起等女性的特征来,说她们是男人我压根不会认为她们是女的。但是遗憾找了半天照片没找到。找到了再更过来。

而且木兰是北方少数民族,身处战乱时期。按照古人的寿命,木兰的父亲肯定是老人了,连老人都被征兵,战事肯定很惨,人民生活肯定糟糕。而且木兰的装备是自己买的,不是军队发的。可见惨烈。

还有一点,木兰还在家里织布,应该她家的在游牧民族里的地位处于低级。营养跟得上与否,女性特征是否发育完全。都明显存疑。

所以我觉得木兰应该也是营养不良,矮小瘦弱、皮肤黝黑的假小子。

而且以前的男人们歪瓜裂枣的也很多啊!都在军队里混在一起谁知道呢?


总之——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古代的女人是这样啊。


2018-03-28

把古代想的很美好是一种病,但你们治不治得好关我甚是?

user avatar

在清代就有过女统领之事。此事记于张祖翼的《清代野记》之中。

清同治初年,有皖人朱某者,读书应试,年逾冠不能青一衿,忿而从军为书记,展转数年,随大军度关陇,隶统领陈姓麾下。统领者,记名提督巴图鲁也。朱年少美丰姿,为人亦和蔼,统领甚倚重之,诸同僚不如也。一日者,统领忽独召朱夜饮,留与同榻,朱不肯,拔刀将杀之,不得已,从之。及登床,孰知统领乃女子,犹处女也,大乐。朱由是夜夜皆宿统领所,同僚皆鄙之,皆以朱为统领龙阳矣。久之,统领腹渐大,将产矣,大惧无策,又不敢冒昧堕胎,商于朱,朱怂恿直言禀大帅。

时左文襄公督陕甘,朱且举木兰故事,谓必不见斥,从之。文襄得禀大惊异,将据实奏闻。幕僚曰,事涉欺罔,恐朝廷见罪,不如其已。于是命朱袭陈名,统其军,而陈于是易弁而钗矣。

后朱从征回逆,请归宗,更纳二妾。陈大怒,挟其资财与所生之子居甘肃省城,遂与朱绝。考陈之由来,则当同治初元间,将军多隆阿由湘入陕时,道出荆子关,军中募长夫,有童子应募而来,面黧黑而多痘瘢,且硕大多力,人不料其雌也。初入营牧马,继拔为兵,屡建奇功,得洊升至记名提督巴图鲁。雄飞十年,一旦雌伏,奇矣。此江夏范啸云游戎为余言,范其时亦从军关陇间也。此事若付之管弦,播之声歌,安见红氍毹上不演出一刚健婀娜之佳人哉!谁复忆其黑而且麻之蠢女也。——《女统领》

开国大将陈赓的继祖母也是清朝时的女将,怀疑也可能是女扮男装之类的。

“陈翼琼的原配夫人刘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陈道良,也就是陈赓的父亲,次子叫陈道平,在生下次子三年后刘氏就去世了。陈翼琼又续娶了一位姓熊的四川籍女骑士为妻,熊氏虽然自己没有生育儿女,但对陈家的子孙特别好,深受陈家后辈的敬重。”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陈赓故居讲解词_湖南频道_红网

这说明在战争年代,女性想混在男人堆里,没想象中的困难,当然长相方面可能和当年东德运动员似的……

user avatar

从心理学上来讲,我觉得可能和‘孕妇效应以’有关。 孕妇效应即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举个例子,我是gay,但是我不说我周围的同学根本发现不了。他们是直男就以为全世界都是直男,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相信会有喜欢同性的存在,他们无法理解这种不同,因为他们只喜欢异性。虽然平时大家互相打闹什么的,我借机吃他们豆腐,他们也只是当开玩笑。就像让无神论者接受上帝一样,异性恋者不会轻易接受同性恋的存在。因为他们觉的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即使是在现在这种网络发达的世界中,我们也可以凭借这种心理来隐藏自己。假如告诉父母你不结婚,父母多半问你其他问题,而不是问你是不是gay。

回到花木兰,古代的性别歧视很厉害。男尊女卑,竟然有女人会化妆成男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不要以现代变装,中性化流行的眼光看。所以她的战友发现不了,就像我同学发现不了我一样。也有可能是他们发现了但是出于战友的情谊没有说出来。

我只是希望有一天,同性恋也可以和变装一样被人理解,相信同性之间也会有爱情,更不会对此感到恐惧与大惊小怪。

user avatar

因为第一印象。

首先吧如果花木兰是这样,长发披肩,肤白貌美,泪光动人,唇齿留香,那她从军那么多年不被发现是不太可能的。

但实际上花木兰一个军人,身上动不动就三四十公斤的负重(木兰还是个骑兵!),拔刀砍人和切猪肉一样。那她起码也得是下面这样的。

如果张伟丽剪个平头,穿上男装,和军装,第一印象就肯定的告诉你我是男的,并且动不动给你看她比你还大块结实的肱二头肌,那你要发现她是女的得到什么时候?

基本上你只要不和她一起洗澡,你是不敢肯定她是个女的的。而且在军营里你说她是个女的或者书她是个娘炮,她还可能分分钟打死你。你敢乱说?


下面顺便解释下祝英台为什么也能伪装,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反而比木兰小,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女性特种在那个年代很好收起,那个年代的男装给了女人非常好的掩护。宽袍大秀。你只要不在妆容上体现出来,你一个素颜男装的女人是也是很容易伪装过去的。如果本身再有点中性化比如。

还有这种。

还有这种



当然我觉得祝英台更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然后换上睡衣后就变成了这样


那么在没有换睡衣你看不见胸的情况下,又能和你称兄道弟,喝酒吃肉的情况下,她说她是男的你有什么理由不信?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很重要。在你已经知道她是女的时候,你再回去看很可能能找到很多蛛丝马迹。但是如果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些就容易掩盖的多。因为人们区分男女大多是从发型,妆容和性特征方面去判断,并不是所有的事后诸葛亮和都和诸葛亮一样。

加更一个关于声音的问题。

终于有人提到了,女人声线和男人不一样啊!听声音能听出来啊,怎么办?看完下面的视频你会明白,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说明兵营里真的是穿内裤睡觉的,连上衣都不脱。

user avatar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西班牙女战士卡塔莉娜·德·埃劳索(1585-1650)出身于军官家庭,小时候被送到修道院学习,她在15岁时逃出修道院,假扮船员来到了西班牙在智利的殖民地。随后她在当地女扮男装从军,并在多名上尉手下效力,其中包括她的亲哥哥,但始终没有被认出(有点神奇),军衔也晋升到了中尉。她在一次身负重伤后,做临终忏悔时暴露了自己的性别,之后又神奇康复,并公开了自己身份。大洋彼岸的西班牙人也听说了这位女中豪杰的事迹,教皇乌尔班八世接受她的觐见,并给予她身穿男装的豁免权,卡塔琳娜也被称为“修女中尉”。

据当时见过她的人描述,卡塔琳娜外形如下:

喜爱交谈,高个儿,强壮而有男子气。在使用了一种意大利疗法之后,胸部就像孩子的一样。她的容貌并不丑陋,但是因年龄而显得憔悴,看上去较之于女性而言更像是一名宦官。

比较残酷地想一下,卡塔琳娜可能是接受了胸部切除手术。大家在知道她性别的前提下,觉得她的样子像是一名宦官,如果不知道性别大概也会觉得有点怪?

另外她也留下了画像,乍看有点爷们,但也还能看得出是个女性。

后来暗荣以她为原型在大航海时代2里制作了一位名叫卡特琳娜的女海盗,这位小姐姐如果女扮男装肯定是会失败的......

user avatar

贝叶斯定理可解。(同样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唐僧总是轻信妖怪,以及为什么超人戴眼镜别人就认不出。)

用E表示花木兰在从军期间被观察到的行为,A表示「花木兰是男性」,¬A表示「花木兰是女性」。其中,A与¬A为互补事件,所以 且 。

同行的士兵需要判断,给定已有的证据后,花木兰是女性的概率: 。按照贝叶斯学派的诠释,此处概率代表信念的程度,而对于事实的、有依据的充分信念,正好符合「发现」的定义。

无法直接计算,所以我们需要用到贝叶斯定理:

同理可得,

于是,我们只需要知道:

  1. :假如花木兰是男的,他展现出战友们所观察到的行为、容貌的概率。
  2. :假如花木兰是女的,她展现出战友们所观察到的行为、容貌的概率。
  3. :花木兰是男性的先验概率。

如果士兵们只想知道,花木兰更有可能是男性还是女性,而不在乎具体的概率数值,那么他们只需要进行一次最大后验概率(MAP)估计。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忽略分母:

如果 ,那么士兵就能「发现」花木兰更有可能是女人而不是男人。

针对「为什么花木兰没被发现是女的」,几乎所有的答题思路都是这个: ,即「假设花木兰是女人,她被观察到的表现如此」的条件概率,小于等于「假设花木兰是男人,他被观察到的表现如此」的条件概率。例如:

花木兰作战英勇无比;如果她是女人,她不可能这么勇猛。

闭经、女性性征衰减、骨密度增强骨骼粗壮、肌肉丰隆

(来自高票答案)女性缺乏女性特征、体格肌肉增强的现象比较罕见,对不了解医学知识的士兵而言尤其如此;但如果花木兰是男人,这就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由是 ,即在战友的眼中,「花木兰是女人」的边缘概率,远远小于「花木兰是男人」的边缘概率。对于一个军中的观察者而言,在没有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花木兰是男人」的概率等于「军队中任意一个士兵是男人」的概率。

而按照当时普通人的认知,「军队中任意一个士兵是男人」的概率为1;即使部分士兵对待概率判断的态度更为谨慎,他们的P(A)也约等于0.999999999。如此一来,怀疑自己战友的性别需要 ,即「一个男性表现出花木兰行为状态」的条件概率远小于「一个女性表现出花木兰行为状态」的条件概率。

对于任何一个士兵,「花木兰是男性」必然是最理性的零假设。想要推翻这个零假设,他们需要极其统计显著的p值,而极小的p值只有可能在一种情况下出现:花木兰展现出大量男性不可能产生的证据,且被战友们观察到。

所以,对于任何理智但没开上帝视角的士兵,除非木兰在军中当众对镜贴花黄,引起重大怀疑,否则他们根本不会考虑「花木兰是女性」这一假说,连想都不会想到。这甚至与花木兰本人的特征无关。

举一反三:

为什么戴上了眼镜,超人就不会被认出来?

因为P(我在路上遇到了便服出行的超人)接近于零。在常人眼里,问题不是「超人的真实身份是谁」,而是「为什么超人要普通人的身份」。

假如你楼下的看门大爷长得很像比尔盖茨,你会说「难道他就是比尔盖茨」,还是「他长得真像比尔盖茨」?

为什么唐僧总是轻信妖怪?

因为和妖怪相比,取经团队见到的正常人的数量多得多,P(遇到妖怪)<<P(遇到正常人)。和无罪推断同理,唐僧的零假设永远是「这个人是普通百姓,不是妖怪」。在他眼里,孙悟空就是一个beta低得可怕,但alpha也高得可怕的报警器,极有可能给出造成重大损失的假阳性。悟空到后期才证明,自己火眼金睛的alpha同样很低。

user avatar

去农村走走看看,老一辈劳动人民的女儿比今天的男人都爷们儿多了。说实话,真正的农妇已经几乎失去了传统意义的女性魅力,长期的劳动会让女人的特征渐渐淡化,指关节粗大,肩膀粗壮有力,皮肤极度粗糙,日复一日的肩扛手提、风吹日晒的干农活,加上持续的物质匮乏,已经足以让一个农妇变得像男人一样,不仅是外表,性格也一样变得坚毅,更别说艰辛残酷一百倍都不止的战争了。

想象中的花木兰

生活中的花木兰


战争中的花木兰。。。

user avatar

如果你看过常香玉大师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可能就不会有此一问了。



这才是劳动人民的女儿真实的形象

user avatar

呵呵,果然回答者都是调侃居多,好吧,那么小弟反而来个装模作样的‘严肃认真’回答吧:

1,木兰辞是北朝作品,从中屡称可汗也能看出,作者和主角大概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不出意外的话,草原上骑马射箭长大的木兰小姐,体力和体格都不会输与同族男子,所以根本不会像柔弱汉女很容易被一眼看穿是女扮男装。

2,战争的艰苦环境远非今人能够想象,长期处在这种四处转战,又缺衣少食的环境中,无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生理病变——比如闭经、女性性征衰减、骨密度增强骨骼粗壮、肌肉丰隆——总之,战争会使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不像女人(这一点可以参看圣女贞德,据说她也出现了闭经现象,且一度被英国人怀疑并非女儿身。)

3,关于性欲。其实中国古代军队中一直有军妓,北朝战乱时代,每场战争掳获的妇女也一定不少,因此要解决性欲不是难事——除非有同性恋倾向,否则一般士兵绝不会对自己的战友产生兴趣,更不会去想这小子究竟是不是女人。

4,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木兰是骑兵,而非步兵。这其间的区别是,无论南北朝,步兵都是成百上千为单位安营扎寨,像蚂蚁一样抱团起居;而北朝的少数民族骑兵则不然,他们几乎可以整天待在马背上,骑马杀敌,靠马入睡,这大大减少了木兰与战友身体接触的机会。

5,最后,从诗文文本内容来看:“策勋十二转”“木兰不用尚书郎”,可见木兰在军中早已立下了相当的战功。她不太可能一直是个士兵,很可能早已是中级军官。因此,她会拥 有自己的营帐,自己的侍从,类似于被同伴发现秘密的机会,实际上是不大的——开玩笑地想一下,假使你我在木兰将军手下当兵,偶然感觉到她很有女人味,你我谁敢冒着人头落地的风险狗胆问她一句:你是女人对不对?

user avatar

全军都知道木兰是女人。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有朋友暴脾气,这不白纸黑字写着“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那你给我翻译翻译。

火伴当了十二年兵,退伍了为啥不回自己家,一路追到木兰家里去了?

还不是馋人家小姐姐身子!

呵,男人!

看到木兰女装,火伴装傻:WOW,原来你是妹子呀。

恶心。

演技油腻,流于表面,都把爷逗笑了,赶紧滚去演南京堡垒。

有朋友又要问了,火伴也许跟木兰是老乡顺路呢?

能问出这个问题,基本已经告别狼人杀了。

要是老乡,更应该早就知道木兰是女人。

这是不是铁逻辑。

我兜兜里全是实心锤,铛铛作响。

木兰知道火伴知道她是女人吗?

那肯定是知道的。

木兰带着火伴回家,第一件事是干嘛?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更衣,

美发,

打粉底。

还有单身狗搁这跟着笑呢,你以为就只是火伴馋小姐姐身子吗?

这是大型虐狗现场,关起门来杀,残忍!

我过来看热闹,结果是自己家房子塌了.jpg

单身狗把害怕打在屏幕上,明天我们去把花木兰微博冲了。

有人说木兰是女汉子。

肯定不是,绝对的身娇体柔易推倒。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开篇就说了,参军以前,木兰哼哼唧唧地在家里纺羊毛。

应该是我国羊毛主产区鄂尔多斯或巴彦淖尔人。

有朋友又要不服气了,你说是就是啊。我有证据等会放。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要打仗了,木兰在干嘛?

当然是抓紧时间逛街,花了一天时间浦东、虹口、静安、徐汇跑了个遍。

可不可爱嘛!这能不是个萌妹子!

前面全是在抖机灵,认真聊一下吧。

北魏军制不允许这么牛比的人存在。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

北魏政权(386-534)出自草原,鲜卑拓拔部。

拓跋珪定国号为“魏”,从盛乐(呼和浩特)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史称北魏道武帝。

鲜卑人入主中原,草原崛起新的霸主,柔然人。

为了防范柔然掏屁股,北魏王朝沿着长城,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

北魏军制也是这么构成的,王牌就是中央军和边防镇戍兵。

中央军拱卫京畿,四方征战。

镇戌兵宿防北境,镇设镇将,地位等同刺史。戌设戍主,郡守兼任。很能打,史称“国之肺腑”。

兵源都是来自鲜卑部落兵,政治地位很高,正经的鲜卑军事贵族。

中兵、镇戌兵最开始没什么区别,从地图也可以看到,平城和六镇不远。

花木兰家应该就是镇戍兵身份。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了解北魏军制,你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出现没人发现花木兰是女人这种情况。

大家一个部落的,北魏六镇体系和满清八旗一个模式。

战时村里拉出来就是一个排,屯里拉出来一个团,军镇拉出来一个师,怎么可能藏得住。

镇将点名:老花头来了没有。

花木兰:七舅姥爷,我到了。

前面说的纺羊毛怎么解释呢?

很好解释,木兰主要工作骑砍,下班了也整点兼职,纯属个人爱好。

评论区聊到骑兵,北魏军队都是骑兵,统一北方后才有一点步兵。

你们说的东洋骑兵那我就不懂了。

聊一点无关的,六镇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大。

北魏后期全盘汉化,镇戍兵地位边缘化,生气闹事,史称“六镇起义”。

延续了150年的北魏王朝直接被干成东魏、西魏。

包括后来的

北齐王朝,神武帝高欢出自怀朔镇鲜卑化汉人军户。

北周王朝,宇文氏出自武川镇。

隋文帝杨坚四世祖杨元寿武川镇司马。

唐高祖李渊高祖父李熙金门镇将,镇守武川。

我为什么肯定花木兰是镇戍兵。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木兰诗》讲得很清楚,小姐姐参军的目的地是黑山。

黑山在呼和浩特武川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川镇。

总共走了两天,早上出门,晚上到黄河。再走一天,到了黑山。

那么她的出发地只能是呼和浩特西、南方向,再结合纺羊毛的经历,只能是鄂尔多斯或者巴彦淖尔人。

我个人倾向于是巴彦淖尔,花木兰来自六镇里的沃野镇。

这段行程骑自行车差不多29小时,时间上完全吻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北魏后期全盘汉化,可汗这个称呼也改成了皇帝。

从这句就很容易推断花木兰的历史时期,孝文帝以前,打了十年以上仗。

应该是北魏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这个人值得单独吹。

大家都知道,ID里有武的皇帝都是猛人。

拓跋焘,山西大同人,祖籍呼和浩特,字佛狸伐(有没有西班牙风情)。

拓跋焘很猛,YY争霸文直接套皮就行了。

北边的柔然、匈奴,东边的高句丽,西边的鄯善、龟兹、吐谷浑,南边的刘宋挨着揍了个遍。

不是在揍人,就是在去揍人的路上。

《宋书》评价: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虽冒顿之鸷勇,檀石之骁强,亦不能及也。

除了国战,拓跋焘还打宗教战争,极端道教分子。

年号太平真君,下灭佛诏,杀穿北方沙门。

谁说道教不狂热,张角、孙恩纷纷点赞。

除了宗教战争,打仗空隙,劝课农桑,减轻赋税,经济小能手。

《魏书》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垦田大为增辟。还幸上谷,遂至代,所过复田租之半。

除了搞经济,还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

《魏书》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还有大家最喜欢的后宫剧情。

灭胡夏,纳胡夏皇帝赫连昌三个妹妹为妃。册封北凉沮渠牧犍为王,纳兴平公主为昭仪。延和三年,纳柔然可汗妹为夫人。

十二岁就在河套带兵,正面硬钢柔然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拓跋焘从登基的始光元年(424)至太平真君十年(449)25年间,13次率军进攻柔然。

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花木兰集结到黑山,只能这个时期的战事。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十年征战全是胜仗,还是自己人,木兰升官很快,直升飞机升到尚书郎了。

尚书郎是个什么官?

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侍郎、郎中,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晋时号为大臣之副。

差不多现在中央部委司长。

聊到这就差不多了,花木兰作为文学作品里的半虚构人物,事迹缺乏太难聊了。

但是替父从军的形象又太入人心,孙悟空、哪吒之后的顶级IP,不扯两句感觉又丢了几百万。

六镇、拓跋焘都是能单独开文,硬挤进去凑了些篇幅。

关于民歌,我的看法是可信度很高,大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但是要辩证性看待,因为老百姓更喜欢根据真实事件吹牛皮。

类似的《周处除三害》,抛开屠龙灭虎,其他的内容真实性应该就没问题。

评论区老哥总结得很好。@tst猫神 现代木兰祠的原型不只有一个,经过了隋唐文人以及后面数代人的润色。
作战的事迹主要是唐朝的朱木兰贡献的,14岁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沙场13年,军中屡建奇功。
作战十年,跨越黄河,进攻突厥的黑山,燕山,都是朱木兰具体事迹。
花木兰这个名字是徐渭编的。
其中的花黄也是南朝和隋唐流行,在北朝比较罕见。

user avatar

花木兰是自备装备的骑士。如果她自己带了帐篷。别人也管不着她。

user avatar

你应该知道如果发现木兰是女的并且如实上报的后果吧,木兰女扮男装,类似今天的高考被人顶替一样,一旦上报,木兰犯法,那些审核的人,征兵的人,还可能涉及更多的人都要受到处分甚至坐牢。换做是你,怎么办。

user avatar

花木兰终究是个文学人物,不过至少从文本中可以得出她属于军官阶层的结论。

另一方面,“俄国版花木兰”娜杰日达·安德烈耶夫娜·杜罗娃倒是生平可考的真实人物,在1812年的俄法战争中,她是立陶宛枪骑兵团的一名中尉,化名为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从同僚对“亚历山德罗夫”的态度里,大致也可以窥探出军中对这类疑似女军官的看法了。

杜罗娃戎装画像

战后,杜罗娃在普希金的鼓励下于1836年发表了自传《女骑兵》(Кавалерист-девица,此书中译节选版名为《一个女骑兵的札记》,系国内目前唯一一本拿战俄军回忆录)。

杜罗娃回忆录中文版

其后,普希金的好友达维多夫在同年8月10日的书信中提到了杜罗娃给他留下的印象:

我认识杜罗娃这个人,因为在我军(于1812年)从涅曼河撤到博罗季诺期间,我和她一同在后卫部队中战斗。她所在的团(立陶宛枪骑兵团)总是和我们的阿赫特尔卡骠骑兵团一起参与后卫战。我记得当时就有人提及亚历山德罗夫其实是个女人,可也就是顺口一说罢了。她非常倾向于独处,即便在露营时也竭力避免社交活动。我有次休整时碰巧和一位名叫沃尔科夫——沃尔科夫和亚历山德罗夫隶属于同一个团——的军官进了一间农舍。我们想用农舍里的牛奶解渴(要是不得不依靠牛奶,那状况有多糟就显而易见了,我们连一滴酒都没!),可却在那里撞见了一名年轻的枪骑兵军官[*],他一瞥见我,就起身、鞠躬、拿起筒帽,匆忙离开。沃尔科夫对我说,“那就是亚历山德罗夫,有人说他其实是个女的。”我冲出门外,但她早已疾驰而去。后来,我在前线见过她,在前哨战里见过她,简而言之,在当时的各种艰苦勤务中见过她,但并没有很注意这个人,也没有时间去分辨究竟是男是女。当时已经忘却了这种文法……[1]

* 实际上杜罗娃比达维多夫还要大一岁,大约是女扮男装显年轻吧。

可见,细心的人终归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制造些闲言碎语。但对女军官而言,也的确有足够的社交隔离空间,至于她的那些同僚,只要能完成任务,戎马倥偬之余也毫无必要深究了。

苏联电影《骠骑兵之歌》中的杜罗娃与库图佐夫
《骠骑兵之歌》海报

————————

补个八卦,《女骑兵》里提到的轶事。

“亚历山德罗夫”苦恼自己面色过于红润,就去求教军医柳巴尔斯基(Любарский)如何解决。柳巴尔斯基不假思索:“多喝点酒,晚上去赌博、玩女人,折腾俩月,你脸色就苍白了。”[2]

估计“亚历山德罗夫”听完这话脸上会更红吧。

至于为啥苦恼呢,她的上司阿尔卡季·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沃洛夫(大元帅苏沃洛夫之子)在舞会上发觉“皇帝的干儿子”“亚历山德罗夫”居然对可爱的波兰女人无动于衷,便主动引导这位部下如何追求女性,“上啊,年轻人,万事开头难嘛……”他随后向一位女公爵介绍道:

à la vue de ses fraiches couleurs vous pouvez bien deviner qu'il n'a pas encore perdu sa virginité.
看那鲜嫩的脸色,你想必能断定这小子还是个雏。[3]

可是,杜罗娃在离家参军前已经是孩子他妈了……

参考

  1. ^ http://pushkin-lit.ru/pushkin/pisma/pushkinu-1241.htm
  2. ^ Дурова Н. А. Кавалерист-девица. СПБ., 1836, ч. 1, с. 246-247.
  3. ^ Op. cit. ч. 1, с. 200-2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