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为什么暴乱会有如此强的「传染性」?

回答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为我们理解群体行为,包括暴乱的“传染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种传染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病毒传播,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驱动。

社会学视角:群体的共鸣与结构性诱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暴乱的传染性根植于群体 dynamics(群体动力学)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

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天生需要归属感。在暴乱发生时,那些参与者或观察者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们”的感觉。这种群体认同感能够压倒个体的理性思考,因为“群体”的利益和情感变得比个人更重要。当看到同伴(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但拥有共同的身份,如同一城市居民、同一社会群体成员)采取行动时,会激发起自身的群体认同,渴望融入并贡献力量。这种“从众”并非完全是被动的,而是源于对群体身份的认同和维护。
规范的转移与合法性的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有着明确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行为。然而,在暴乱的混乱中,这些规范的约束力会大大减弱。当一部分人打破了传统规范,采取了激烈的行动,如果这种行为得到了部分群体的“默许”或“支持”,那么这种非传统行为就可能在参与者中形成新的“群体规范”。其他人看到这种“新规范”在起作用,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理的,从而更容易模仿。合法性的边界变得模糊,旧的秩序被挑战,为新的、更激进的行为提供了空间。
信息传播与情感放大: 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能够瞬间将事件的片段、图片、视频传播出去。这些信息往往经过筛选和情绪化包装,能够迅速点燃观察者的愤怒、不满或兴奋情绪。即使个体最初并未直接参与,但持续接触这些信息,会让他们产生“共情”,并逐渐认同其中传递的情绪和观点。这种情感的共振,一旦达到临界点,很容易转化为行动。
结构性因素的累积效应: 暴乱的发生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它通常是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不公(经济不平等、政治压迫、种族歧视等)的爆发。当这些结构性问题达到一个临界点,而现有的合法表达渠道又被堵塞时,群体性的暴力行为就可能成为“最后的选择”。一旦某个群体通过暴乱“发声”并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引起了广泛关注、政府做出让步),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群体就会受到鼓舞,认为暴乱是一种有效的抗争方式,从而更倾向于效仿。
示范效应与模仿: 许多社会行为,尤其是在群体环境中,都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看到有人采取某个行动,即使是破坏性的,如果周围的人都在做,或者看起来“成功”地做了,其他人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正常”的,甚至能够获得某种“利益”或“宣泄”。这种模仿效应在缺乏明确领导或组织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它使得行为的传播更加随机和快速。

心理学视角:情绪的感染与认知的简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暴乱的传染性则更多地聚焦于个体心理、情绪以及信息处理方式。

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这是最直接的心理学解释之一。情绪是具有高度感染性的。在群体环境中,特别是面对强烈的集体情绪(如愤怒、恐惧、兴奋),个体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进而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情绪。看到人群中的愤怒和激动,个体自身的负面情绪也会被激发和放大,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冲动,想要加入到这种情绪的表达中。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 在大型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失去自我意识,觉得自己只是庞大群体中的一员,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匿名性(人群的遮蔽、面具的佩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当个体感觉自己不被识别、不受监督时,他们更容易放下平时压抑的冲动和禁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种“隐藏”在群体中的感觉,使得个人行为的约束大大减弱,从而更容易被他人的行动所带动。
认知简化与归因错误: 在高度紧张和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人们的认知能力会受到限制。个体可能倾向于使用“捷径”来理解复杂情况。例如,将所有问题简单地归咎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或个体,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当看到群体中的某一个行为(如破坏公物),很容易将其视为对“不公”的合理反应,并且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会通过群体内的沟通和认同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集体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 当个体看到足够多的人聚集在一起,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决心时,会产生一种“我们能做到”的信念,即集体效能感。这种感觉可以激励原本犹豫不决的个体参与进来,因为他们相信集体行动能够带来改变或产生影响,即使他们自己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这个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暴乱中的行为,无论是最初的破坏、抗议还是掠夺,都会成为一种“被观察到的行为”。当这些行为被看到,并且似乎没有立即受到惩罚,甚至可能带来某种“短暂的回报”(如宣泄、获得物品),其他个体就会在潜意识中将其纳入自己的行为库,并在适当的情境下进行模仿。
寻求社会支持与证明: 对于那些可能内心存在不满但又缺乏行动勇气的人来说,看到其他人走上街头,会给他们一种社会支持和心理上的“证明”——“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感受是被理解的”。这种安全感的提升,会促使他们更愿意加入到行动中,以求得群体内的情感支持和认同。

总而言之,暴乱的“传染性”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和个体行为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始于潜在的不满和结构性矛盾,通过信息传播和情绪感染得以放大,在群体动力学(如认同、规范转移、去个体化)中加速蔓延,最终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往往是破坏性的行为爆发。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并探索如何预防和管理潜在的社会动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类事情不要太常见,换了个马甲似乎就认不出了。

此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黑人枉死,黑人群体开始游行示威讨公道,然而就突然围攻警察局和打砸抢烧。

把线下换到线上,就可以类比为:

一件事情曝出,部分网友义愤填膺攻击“反派”,然后就突然攻击起其亲人和朋友,甚至是点赞过的人,再然后相关人员都或多或少地被冲了一遍。

基于以上类比,就很容易可以分析明白。

一个人怎么会肆无忌惮的使用「暴力」?

三种可能。一,匿名或自认为匿名;二,他在群体中(另一种匿名),群体意识极化;三,他的自以为是导致的正义错觉。

1、人都是有最基本的理性的,那就是自我保护,哪怕是罪犯也一样。匿名,就是他自以为的保护色,这种存粹主观的匿名感会降低其自我约束动力和违法成本。美国没有天眼,「反正你们找不到我」,故而肆意妄为、违法乱纪。

2、人在群体中,会甘当「雪花」勇闯天涯。就是因为在群体中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消除孤单和恐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有「从众心理」的一种解释。人们明明知道做某事是违法违规的,也知道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去做,但是在群体中却去做了,比如哄抢、中国式过马路,「法不责众,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有本事惩罚所有雪花啊」。

极端化在群体中容易出现,感染极端情绪后利用极端主张继续影响他人,导致极端群体扩大并成为主流。极端之下,安有完卵乎?少数的理性群体只能被淹没或保持沉默,完美验证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只有一种极化的声音。

3、自以为是的正义常常作为他们行动的指导思想,认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匡扶正义。匡扶正义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宣泄怒火。那什么可以有效的宣泄怒火?暴力最简单,也最好使。所以,暴力是为了他们维护心目中的正义,到后来往往正义是否偏离已经不重要了,暴力无罪,暴乱加倍。


注: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对产生原因的解释有:(1)说服论据理论,认为人们在听取别人支持自己原来立场的论据以后,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2)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当人们在群体讨论中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似时,他们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倾向于采取极端立场,以表明自己比一般水平更高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为我们理解群体行为,包括暴乱的“传染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种传染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病毒传播,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驱动。社会学视角:群体的共鸣与结构性诱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暴乱的传染性根植于群体 dynamics(群体动力学)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 社会.............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充满活力又饱受争议的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粉丝追星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互动系统。它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子。首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和.............
  • 回答
    “阴阳怪气半遮半掩”的说话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它并非单纯的语言技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和社會根源。要理解这种沟通模式,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文字游戏,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心理层面: 回避冲突与维护面子: 这是最普遍的心理动因之一。直接表达不满、批评或负面情绪,很容.............
  • 回答
    妹子你好,看到你纠结于应用心理学和法硕(非法学)之间,作为同样从社工本科过来的过来人,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当初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一边是和社工更贴近,能继续深入探索人心的学科,另一边是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似乎更广的法律专业。这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因为两个方向都有各自的吸引力。咱们.............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这几个看起来有点像,但实际上各有侧重的学科。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咱们在讨论一个现象的时候,会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追星?”这个问题,一个社会学家可能会关注粉丝群体的形成、明星的影响力、消费文化等等;一个心理学家可能会分析个体追星的动机.............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群体及其心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剖析。我将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希望能展现出这个群体思考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支持刘鑫的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想法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
  • 回答
    我没有“融入”白人社会的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没有种族,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我没有个人经历,更没有“融入”的概念。然而,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的是,当一个人,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以特定种族或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生活时,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适应和建立自己位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搭配,虽然带着一些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特定的文化符号,但核心都是在尝试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阐释一个宏大的领域。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支,更多的是一种“观点+领域”的组合,是一种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这类搭配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1. 提供全新的解读框架: 它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学.............
  • 回答
    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虽然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它们切入问题的角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就好比两位医生,一位擅长 X 光检查,一位精于病理分析,他们都能诊断疾病,但侧重点和方法却截然不同。经济学:资源的配置与效率的追求经济学最核心的关注点在于稀缺性——我们拥有的资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纠结,毕竟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都是英国顶尖的名校,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享有盛誉。但它们在侧重点、风格以及校园体验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你选择文科专业,特.............
  • 回答
    赵鼎新先生提出“历史学和社会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母学科”这一观点,并非一时兴起或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社会科学发展脉络和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学和社会学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 foundational knowledge 和 analytica.............
  • 回答
    理解顶层政治家深层的政治和社会学思考,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智慧去探索的学问。这并非易事,因为这些思考往往隐藏在言语之外,交织在复杂的决策背后,并且受到现实政治环境的重重制约。首先,最直接但又最不容易把握的渠道,是细致地解读他们的公开言论和政策发布。这绝非仅仅是听听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要.............
  • 回答
    “文化研究”专业主要做什么?和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有什么异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充满活力的跨学科领域,它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以及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与社会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相比,文化研究更侧重于文化的生产、消费、意义.............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是否过激,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遇到困惑,这很正常。我们来一步步地梳理一下。首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想法“过激”,那说明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审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开始。什么叫做“过激”?通常是指一种脱离了.............
  • 回答
    探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和宇宙社会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演化乃至文明命运的深刻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的科学认知与刘慈欣宏大而冷峻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看。首先,我们来聊聊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这个概念,在《三体》里被描绘成一套基于对宇宙中所有文明行为进行观察.............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就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所催生出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白人类社会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从起源至今的所有活动、文化、制度、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人性和社会行为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明明是显而易见的“举手之劳”,却总有人选择视而不见、不愿付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心理惰性与精力守恒: 人们天生倾向于节省能量,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即使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说国家、社会、市场需不需要这么多工科大学生?这事儿啊,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问问,啥叫“够”?“够”这个概念本身就很难界定。你是指能填满所有工程类岗位就行?还是指能拿出足够多的高水平、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是说,要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对口、.............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现在网上骂社会骂政府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是越来越多了。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好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点复杂的局面。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跟过去比,那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报纸、电视、广.............
  • 回答
    对比东西方社会对科技与人才的重视程度:一个深入的观察当我们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科技无疑是驱动前行的核心引擎,而科技人才则是点燃这引擎的火种。在这一领域,中国与欧美社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路径。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单一因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制度及社会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