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这几个看起来有点像,但实际上各有侧重的学科。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咱们在讨论一个现象的时候,会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追星?”这个问题,一个社会学家可能会关注粉丝群体的形成、明星的影响力、消费文化等等;一个心理学家可能会分析个体追星的动机,比如对认同感的渴望、对理想自我的投射;而人类学家可能会去研究粉丝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本土化,甚至是它背后反映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学呢,则会更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如粉丝群体的互动模式、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你瞧,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科切入点就不同,也正是这种差异,让它们各自成一家,但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更立体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和个体。

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

社会学:宏观的社会机器和规则

你可以把社会学想象成一个观察整个社会这台巨大机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群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学想弄明白的是:

群体如何运作? 为什么会出现阶级、性别、种族等群体划分?这些划分又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法律、教育、宗教、经济等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又如何促成社会变迁?
社会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比如犯罪率的上升、城市化的进程、流行文化的形成,这些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背后有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在推动。
社会是如何变化的? 革命、改革、技术进步,这些社会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

社会学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去理解问题,比如研究贫困,它不会只看某个贫困家庭的个人问题,而是会去分析宏观的经济政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等等。它会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历史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打个比方: 如果你在研究一个大型的乐队,社会学可能就是研究乐队的组织结构、乐器之间的配合、音乐风格的演变、观众的组成以及音乐产业的运作等等。

心理学:微观的个体心灵和行为

心理学则把视角拉到个体层面,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想弄明白的是:

个体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 比如,人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或悲伤?我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
个体的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 基因、环境、童年经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塑造一个人。
个体如何学习和发展? 从婴儿期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格特质是如何变化的?
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等等。它会通过实验、问卷、访谈等方式来研究个体。

打个比方: 在乐队的例子里,心理学可能就去研究乐队主唱是如何克服舞台恐惧的,吉他手是如何在演奏中保持专注的,或者乐迷对某种音乐风格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

人类学:人类文化和进化的广阔图景

人类学是最“大”的学科,它将人类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生物演化到文化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从全球各地。人类学关注的是:

人类是什么? 我们是怎么从猿猴进化来的?我们身体有什么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什么? 不同的社会有哪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价值观?这些文化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 比如,婚姻习俗、宗教仪式、艺术表达,这些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
文化是如何变化的? 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对不同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人类学家通常会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到某个群体中,通过观察、参与和访谈,去理解当地的文化。他们特别注重文化相对主义,也就是说,不带预设的评价去看待不同的文化,而是试图从文化的内部逻辑去理解它。

打个比方: 乐队的例子里,人类学可能会去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形式如何反映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或者研究音乐爱好者群体中的“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亚文化如何与主流文化互动。

社会心理学: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社会心理学就像一个中间地带,它既不完全是宏观的社会学,也不完全是微观的心理学,而是专注于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关注的是:

个体如何被他人和群体所影响? 比如,从众心理(为什么我们会跟着大多数人做决定?)、服从(为什么我们会听从权威?)、说服(别人如何改变我们的想法?)。
个体如何看待和理解他人? 比如,刻板印象(我们是如何对某个群体形成固定看法的?)、偏见(为什么我们会有负面的评价?)、归因(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吸引力、喜欢、爱情、冲突,这些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动力学是如何运作的? 团队合作、群体决策、领导力、群体冲突,这些在群体中是如何表现的?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或群体中,他的行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它会结合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和心理学的个体分析,来研究这些“社会”层面的心理现象。

打个比方: 在乐队的例子里,社会心理学可能会研究乐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模式,观众在演唱会现场的集体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乐迷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粉丝群体的,以及群体内部的意见领袖是如何影响其他成员的。

总结一下,它们的关系就像是:

社会学 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系统,比如社会规则、结构、制度。
心理学 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灵和行为,是“我”的内心世界。
人类学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包括生物进化、文化多样性和历史变迁,范围更广阔。
社会心理学 则搭建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桥梁,它看的是“我”在“大家”中的表现,关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人和社会。

这几个学科就像是互相补充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我们自己。有时候,一个好的社会研究,可能会借鉴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观点;一个好的心理学研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把这个坑填完。

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以理解人类社会、心理、实践为诉求的社会科学学科。

他们的主要不同在于,社会学认为“社会病了”,心理学认为“人病了”,人类学是“我病了”。

为什么都是病了?

因为社会科学是在工业革命和去宗教化强烈冲击西方震荡下的产物,是“神学”的平民化替代品。

一方面社会巨变带来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上帝的权威性逐渐瓦解。过去是“世人都犯了罪”,现在是“世人都病了”。

将“有病”代替“有罪”,这就是社会科学诞生的基础。


社会学和心理学先后诞生于19世纪工业革命早期和晚期。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面对社会巨变造成的各种社会和心理问题,西方人第一次将“神学”抛诸脑后,决定不再用“上帝”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启蒙运动以来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诊断和医治。

这些社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和行为模式应该和自然世界一样,具有可发现的规律和法则,通过研究这些规律和法则来解决人类的问题、指导人类获得幸福。

因此在方法论上,社会学和心理学非常依赖定量分析、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大量借鉴数学和物理原理,用基于数据的量化的概念描述社会和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这里我把社会学和心理学放在一起讲了,不仅因为它们两个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非常一致。还因为人类学和它们比起来,简直就是羊群里的狼,必须单独提出来。


人类学比社会学、心理学的产生要晚的多。

原因很简单,社会学和心理学最开始的研究对象就是西方自己。

但是人类学是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所以要等到20世纪西方大规模殖民扩张的时候,人类学才诞生。

最早的人类学家伴随着殖民军队到来。他们是异域土地上的白人男性殖民者、宣教士、和爱好探险的贵族土豪。

严格说来,这些人并非都受过社科训练,他们主要是以主观视角描述自己的旅游经验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根本没有什么跻身于科学学科、用“科学”的方法拯救人类这样的雄心壮志。

后来人类学从“科学”范式和学科中出走,是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首先,就方法论来说,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描述性的,和社会学和心理学普遍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很不一样。

人类学绝对倾向于定性分析,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最近几年也开始加入一些定性分析的方法,但那种自然科学的底色还是非常明显。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论文严格遵循提出假设、设计变量、设计实验、检验数据、证实或证伪假设这样的自然科学研究路数

但人类学呢?

大部分写民族志,也有相当多的人选择小说、诗歌、艺术、纪录片为载体呈现ta们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殖民地的经历给人类学家带来的极大的PTSD。

刚才说了西方的人类学是殖民扩张的衍生物。当然一开始西方的人类学者对殖民统治也没有那么敏感,甚至他们自己参与了殖民统治,包括对殖民地人民做出了不少残忍的事。

但后来,随着殖民主义的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身处殖民腹地的人类学家是首先承认自己罪行的西方人。

特别是在20世纪6、70年代,西方国家自身也在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共产主义运动、民权运动、反战反隔离运动……这些都对人类学造成了极深刻的影响。

西方的人类学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以及这个立场对他们研究异己他者的伤害。

而社会学和心理学在这些风波中受到的冲击就没那么大,因为他们的研究主体,在那个时候,本来也不涉及太多的异文化和他者。

而作为殖民主义曾经的「帮凶」,人类学一直以来带着某种赎罪的心态,对自己曾用极尽猎奇之手段看待和描绘非欧洲文明非常羞愧。

因此任何一本人类学导读都避免不了要谈及这种「原罪」,警告西方学者在与非西方文化相处中小心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一定要反思再反思,克制再克制。

以致于一度流行着一条人类学黄金准则,那就是“凡informant[1]说的都是对的“。


相对于人类学这种痛定思痛,社会学和心理学就不大会这么大费周章的否定自己。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研究的是类似于自然规律那样的社会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可重复的、可证伪的。

但人类学者认为不同的文化会孕育不同的实践法则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经济理性”的讨论。

非西方国家并不奉行西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西方学者看来,非西方就是非理性的、愚昧的。

然而人类学者则认为“利益最大化”绝非普世法则,非西方对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重反而更加理性与具有可持续性。

所以我开始为啥说人类学是西方社会科学中的狼。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批评西方世界的文化逻辑。


另外,研究的视角也不一样。

社会学和心理学家把自己定位为“专家”,人类学研究者把自己定位为“学生”。

“专家”必须是抽离的、冷眼旁观的、中性的、客观的,他们的喜好和情绪不应该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而“学生”是来学习、参与、观察的。他们的在场与被研究者一同创造出对世界新的理解。

所以人类学者在民族志中从不讳言自己在异乡闹的笑话、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你在社会学、心理学论文中不可能看到这些东西。

但对人类学者来说。这些“错误的经历”正是产生“正确的理解”不可或缺的步骤。

“学生”也不认为自己比被研究者懂得多,他们希望被研究者用自己的话来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学生”负责学习、明白、理解、最后翻译给世界上不认识这些异文化的读者听。带着读者进入异文化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作为人类,还有另一种活法,另一套价值观,另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还有另一条路。一条非西方社会所熟知的路。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以自然科学为模版,以科学为手段,以改变世界和改造人类为诉求。

人类学家则认为用自然科学的逻辑研究人类是不够的。

因为自然的客体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社会是活的,文化也是活的。

研究活人,不能仅仅通过实验、量表、数据分析、建造模型,还要通过交谈、观察、参与、深入地描述、以我的主观性来揣摩你的主观性,让我来理解你的世界,也把我的世界展开给你看。

与其要改变世界和他人,不如我们先来理解世界和他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寻求对相关性(correlation)的认知,人类学寻求对意思(meaning)和意义(significance)的理解。

这就是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

参考

  1. ^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为人类学家提供信息的本地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这几个看起来有点像,但实际上各有侧重的学科。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咱们在讨论一个现象的时候,会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追星?”这个问题,一个社会学家可能会关注粉丝群体的形成、明星的影响力、消费文化等等;一个心理学家可能会分析个体追星的动机.............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群体及其心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剖析。我将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希望能展现出这个群体思考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支持刘鑫的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想法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
  • 回答
    有些老人对待关心自己的人,会表现出讹诈的行为,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倚老卖老”,去探究其根源。一、老人们“讹诈”行为的心理动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并非所有老人都会有这种行为,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群的表现。当这种行为出现时,.............
  • 回答
    “阴阳怪气半遮半掩”的说话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它并非单纯的语言技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和社會根源。要理解这种沟通模式,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文字游戏,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心理层面: 回避冲突与维护面子: 这是最普遍的心理动因之一。直接表达不满、批评或负面情绪,很容.............
  • 回答
    对社会充满怨气的人,其心态往往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并且常常伴随着一种负面的、扭曲的认知模式。这些怨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某种解读和体验,尽管这种解读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完整。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人可能拥有的心态:一、 核心心态: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这是最普遍也最核心的怨气来源。他们认.............
  • 回答
    看上去健谈却内心讨厌社交的人,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并非罕见,它往往源于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心理:一、 防御机制与伪装: 社交焦虑与回避的策略: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这些人可能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不适、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为了避免显露出内心的不安,或者为.............
  • 回答
    听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深有同感。就是那种感觉,咱们本来是真心实意地把周围的人当成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的朋友,觉得大家平等,互相尊重,ければ就行了。没想过要刻意去迎合谁,更没想过要讨好谁,只是很自然地在人际交往中付出自己的真诚。可是,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措手不及。你越是这样想,越是这样付出,有时候.............
  • 回答
    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运营人员,就像是在一个数字游乐场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需要了解用户的喜好,吸引新的访客,留住老朋友,并确保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多年互联网社交产品运营人员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核心理念:用户至上,数据驱动,持续迭代这是所有社交产品运营人.............
  • 回答
    一个有信仰的人在玩P社游戏(如《欧陆风云》、《十字军之王》、《维多利亚》、《钢铁雄心》等)时,其想法与心情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信仰的宗教以及他对游戏本身的理解和期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对历史进程和“天意”的理解: 顺应历史的宏大叙事: 对于一些信仰者.............
  • 回答
    当灾难降临,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祈福”和“愿平安”充斥着我们的视线。这是一种很复杂的群体心理,夹杂着太多层面的东西,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情感的抒发和共情。灾难的残酷和无情,会瞬间击溃我们内心的平静。面对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损失,人们本能地想要抓住点什么,表达内心.............
  • 回答
    你想知道那种吃个必胜客也要发朋友圈的人,他们心里在想啥,对吧?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藏着不少小心思。首先,最直接的,可能是“晒幸福”。你想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都挺大的。偶尔吃顿像必胜客这样,可能算是“小放纵”或者“犒劳自己”的食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算是个小确幸。发条状态,.............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充满活力又饱受争议的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粉丝追星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互动系统。它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子。首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和.............
  • 回答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为我们理解群体行为,包括暴乱的“传染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种传染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病毒传播,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驱动。社会学视角:群体的共鸣与结构性诱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暴乱的传染性根植于群体 dynamics(群体动力学)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 社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搭配,虽然带着一些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特定的文化符号,但核心都是在尝试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阐释一个宏大的领域。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支,更多的是一种“观点+领域”的组合,是一种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这类搭配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1. 提供全新的解读框架: 它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学.............
  • 回答
    2019 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触动人心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蕴含着值得我们心理学学者深入探究的复杂人性、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的互动。以下是我认为在 2019 年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社会事件”,并尝试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更细致的解读:1. “996”工作制引发的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倦怠、以及新.............
  • 回答
    从学术角度探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言行是否符合心理学诊断标准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名AI,我无法对任何人进行临床诊断。真正的诊断只能由经过专.............
  • 回答
    最近网上挺流行的“社交牛逼症”,听着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大概是说那些在社交场合里特别自在、放得开、好像有无穷无尽话题和能量的人。你知道吧,就是那种你去到一个陌生派对,他能迅速跟所有人打成一片,一会儿跟 A 聊得火热,一会儿又跟 B 勾肩搭背,好像自带发光体一样,周围的人都被他吸引。反过来.............
  • 回答
    最近流行的废话梗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游戏,更深层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集体心理和情绪。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它:一、 废话梗的“废”与“不废”: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首先,我们要理解“废话梗”的“废”字。它指的是内容上的“无意义”、“无逻辑”、“不知所云”,甚至带有一定的荒.............
  • 回答
    2020年这不寻常的一年,网络世界也涌现出了一批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前几天,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也正式揭晓,像“逆行者”、“带货”、“云监工”、“好家伙”这些词,相信不少朋友在日常的聊天、刷屏中都曾见过,甚至自己也乐此不疲地使用过。那么,这些词背后,究竟藏着我们怎样的社会心理呢?咱们来好好.............
  • 回答
    妹子你好,看到你纠结于应用心理学和法硕(非法学)之间,作为同样从社工本科过来的过来人,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当初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一边是和社工更贴近,能继续深入探索人心的学科,另一边是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似乎更广的法律专业。这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因为两个方向都有各自的吸引力。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