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整个社会对90后抱有一种隐藏的迫害和敌意,却反过来对00后讨好和奉承?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整个社会对90后抱有一种隐藏的迫害和敌意,却反过来对00后讨好和奉承”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整个社会”或“隐藏的迫害”。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代际差异观察,以及不同代际在社会经济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对比,从而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态度上的某些倾向。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存在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一、社会对90后的“非议”和“敌意”的来源: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非议”或“敌意”并非指所有人的普遍看法,而是指在舆论和某些特定群体中存在的一种批评和负面标签。这些标签往往与以下几点相关:

成长背景与社会变迁的冲击:
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影响: 9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最直接的实施群体,独生子女家庭是普遍现象。这导致他们从小就承受了来自父母辈甚至祖辈的全部关注和期望,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兄弟姐妹的扶持和竞争,被认为可能导致“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的刻板印象。
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 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他们经历了从物质相对匮乏到日益丰富的转变,也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引入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时,可能表现出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教育模式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倡导和高考竞争的白热化并存,使得90后的教育经历相对复杂。他们被寄予厚望,同时也被要求展现个性,这种矛盾可能导致一些成长中的困惑。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塑造(刻板印象的形成):
“叛逆”与“特立独行”的标签: 相比于父辈的顺从和集体主义,90后在表达自我、追求个性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对流行文化的追逐、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职场规则的挑战等,这些在一些保守的群体看来是“叛逆”或“不成熟”的表现。
消费主义与“月光族”的批判: 90后作为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更注重体验式消费。然而,由于经济压力和消费观念的差异,部分90后确实存在提前消费、储蓄观念不强的情况,这容易被媒体和舆论放大,形成“啃老”、“不负责任”的批评。
对“佛系”、“躺平”的解读: 当社会面临高压竞争、内卷严重时,一些90后选择调整心态,追求更平衡的生活方式,或者在一些领域选择“佛系”或“躺平”。这在追求“奋斗”和“成功”的传统价值观下,容易被视为缺乏进取心和斗志,甚至被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消极”态度。
网络文化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90后的言论和行为更容易被记录和传播。一些极端的观点或行为容易被社交媒体放大,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与父辈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冲突:
权力结构和代际隔阂: 90后进入职场,与老一辈的管理者、决策者产生交集。他们可能在工作方式、沟通方式、对公司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容易被误解为“不服从”或“缺乏尊重”,从而引发冲突。
父辈对子女的期望: 许多父辈期望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走“稳定”的道路,或者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自己。当90后选择与父辈期望不同的道路时,例如追求自由职业、创业、或者对传统职业不感兴趣,可能会招致不理解甚至不满。

二、社会对00后的“讨好”和“奉承”的背后原因:

同样,这里的“讨好”和“奉承”也是一种相对的观察,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但确实存在一种更积极的关注和期待。

新兴的市场主体和消费力量:
巨大的消费潜力: 00后正逐渐步入消费市场,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直接影响着商业品牌的策略。品牌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自然会投入资源进行营销和传播,展现出“讨好”的姿态。
“粉丝经济”和“流量时代”: 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00后成为“流量”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娱乐明星、网络主播还是品牌代言人,都需要00后的关注和支持,因此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迎合他们。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期望:
“内卷”的应对与新思维: 相较于90后经历的早期市场竞争,00后成长在更加成熟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可能发展出更具创新性的思维、更灵活的应对策略,例如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倾向于“斜杠青年”模式,或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能。这些被社会视为解决“内卷”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希望。
信息获取和学习能力: 00后从小接触互联网,信息获取渠道更广,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可能更强。他们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方面展现出的效率,也让社会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更强的个性表达和文化认同: 00后在文化认同和个性表达上更加大胆和多元,他们能够创造和传播新的亚文化,丰富社会文化生态。这种创造力和活力受到社会的欢迎。

“后浪”叙事的构建和舆论引导:
“后浪”概念的流行: 这种“讨好”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后浪”概念的推崇。社会希望下一代能够承载希望,引领未来,因此会不自觉地美化和放大00后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点给予积极评价。
媒体的视角偏移: 媒体报道往往倾向于关注新兴事物和年轻人的故事,以吸引年轻受众。因此,关于00后的报道往往更加积极正面,容易形成“讨好”的印象。
新时代的需求: 社会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发展和创新,00后被寄予了这样的希望。因此,社会会更愿意理解和包容00后的特点,并积极引导他们发挥潜力。

三、代际差异的普遍性与误读:

需要认识到,代际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因为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等因素,与上一代产生差异,并被上一代甚至整个社会进行评价和标签化。

“年轻人总会被批评”的循环: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一代年轻人都曾被上一代批评为“叛逆”、“不成熟”、“不负责任”等。这是一种常见的代际互动模式。
媒体和舆论的放大镜: 媒体和舆论往往是放大事态的放大镜,更容易抓住具有争议性或话题性的观点,从而形成对某个代际群体的刻板印象。
标签化的危险: 将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群体简单地贴上单一的标签是危险的,容易忽略个体差异,并加剧社会的不理解和对立。

总结来说:

社会对90后的某些批评性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成长在社会剧烈转型期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这些碰撞在媒体和舆论的放大下形成了某些刻板印象。

而社会对00后的相对积极和“讨好”的态度,则更多是基于他们作为新兴消费力量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期待。同时,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点也倾向于展现新一代的活力和创新。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两种现象都是复杂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粗暴的“迫害”或“讨好”。理解代际差异的根源,避免刻板印象,促进不同代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才是更具建设性的态度。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代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用单一的标签去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多数90后的父母,骨子里就是坏透了。

这种坏不是鲨人放火的坏,而是“我小时候没得到的,你们就不配得到”。这种坏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群体性的,在物质条件有了极大飞跃的情况下,他们的意识形态永远停留在他们小时候那种“不把人当人,只把人当工具”的年代。

什么爱啊,情感啊,精神需求啊,在他们那代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允许他们的孩子拥有这些。他们看不惯比自己小十几岁的80后“自私”“垮掉”,自然更讨厌比80后更有个性的90后。90后作为他们的养老工具,怎么能不对他们这样的一家之主奉若神明呢?!

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谁也没有办法。在90后的父母本该读书的时候,高考已经被废了,他们没有目标没有希望,也就能当个红小兵打打砸砸。他们没有教养没有尊严,怎么能指望他们生个孩子,就能做好父母了呢?

90后十几岁的时候普遍在学校,没什么机会接触社会,他们能感受到的恶意,大半就来自于这样的父母。他们惨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毕业房价就涨上天”,还有“在外感受到现代文明,回家仍要面对野蛮父母”的割裂感。

在这方面,00后的父母强了很多,他们有机会好好读书,还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思维眼界都开阔了,舍得好好培养孩子,也不会逮着孩子的一点不同之处就上岗上线大肆批判。

相对而言,00后成长的环境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多元化,活得更自信更有底气,更重要的是,还没有被社会摧残过,看上去就是被捧着长大的样子啊。

先不说商家是否有意设下消费主义陷阱,就光是看着新一代可以自由表达所思所想,即使不被理解也不用害怕什么的样子,换了谁能不喜欢,不想保护呢,那其实是我们曾经最渴望活成的样子啊。

user avatar

因为微信支付。

这个回答不是开玩笑。

微信支付让未成年人的冲动消费变得更容易了,整个社会当然要讨好这些没赚过钱但很敢花钱的财神爷,谁不喜欢花钱不过脑子的傻多速呢?

相比之下,80后在自己没赚钱但敢花钱年代,需要从家长钱包里偷零票子,90后需要弄到成年人的身份证办可转账的银行卡,等移动支付深入千家万户时,这两代人已经知道屎难吃钱难挣了,当然不受待见。

做个模拟,二十年前你开了一家玩具店,一到周二下午没课,玩具店里准有一大帮小屁孩成群杰顿盯着飞机模型看一下午,最后到晚饭时间了买个两毛钱的塑料小青蛙。二十年后你投资了一款手游,因为几个零零后上了电视台社会新闻,他们猜出家长的支付密码刷了几十万。

老板都是你,有影响力的某些自媒体也听你指挥,你会捧哪种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